而原因是永遠無法超脫的血統,因為沒有日本人血統,所以當公務員後升官什麼的,即使再怎麼努力,永遠都受到日本人打壓。 「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在16日晚間辭世,享壽 96歲。 曾擔任總統府資政的鍾老,終身致力於推廣本土文學和客家文化,他在1960年代於聯合報副刊連載的長篇小說《魯冰花》,更兩度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同名主題曲至今為大街小巷傳唱。 我不相信這種說法,我認為文學就是現實,讀懂文學就能讀懂這個世界。 【臺灣醒報記者簡嘉佑臺北報導】有機稻米、智慧環控養魚苗與喫維生素的健康豬,得獎的十大神農各顯妙招!
- 從戲劇圈跨足文學的演員林予晞,出版的首本攝影散文集《時差意識》,不只是外表好看而已,裡面的內文同樣非常獨特。
- 就算到當代不少人(誰我就不說了)成天以日奴日寇之類為臺灣人命名,讓人憤慨的是,把這些人放到1920年代的臺灣,就算他們「知道」日本殖民還有25年就結束了,他們也不一定可以堅持他們「想像」的風骨。
- (「不寫」什麼通常不會成為評價作品的標準,人們比較在意的是「寫」什麼)但在思索幾天之後,我認為這兩個問題牽連的可能是更大的隱憂:一是我們的作家其實還是有很強烈的性別角色分工,二是我們的小說非常非常不習慣提供具體細節。
- 當然,作品本身有其無可取代、不能忽略的重要性,而沉浸在作品的內在世界、品賞一位作家的表現與風格,也是文學鑑賞最迷人的地方;然而,更多時候,作品生成的時代背景、作家身處的社會外在條件,纔是造就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所在。
- 然而,近一、兩年,我感覺到,我們臺灣的年輕人,近年來雖因僵化教育的鬆綁而創意十足,但相較之下,過去我們這一代努力耐操的基本功,卻似乎在退化中。
- 我們一直都知道這種情況,使得一塌糊塗的書照樣可以出版,這種循環最後傷害的還是作家自己的信譽以及讀者們對臺灣文學出版的信心。
這是朱宥勳給自己的命題,《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臺灣小說家羣像》就是他回應這份命題的第一份答案。 在本書裡他談了九位小說家的故事: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林海音、陳千武、聶華苓、郭松棻、陳映真、七等生,這些小說家都有傳世的作品,但他們在寫小說之外所做的事,更是影響了往後的文學發展。 臺灣小說家2025 這是以獨特觀點切入的文學故事,不談作品分析,著重在創作者必須面對的許多在創作之外的「戰場」,而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所做的事,大格局地影響了往後的臺灣文學。 ▲《因夢想而死的我們》兩位作者千鳶、哈娜對於個人品牌經營有不同的做法。
臺灣小說家: 讀者迴響
總之,拉拉雜雜零零碎碎說了一堆(本文其實本來還會再長一倍),重要的其實一直都是小說要有人讀。 基本上在各項功能被切分開來之後,我們得到了一個古怪的對立項:「純文學/大眾文學」。 連中國近十數年都積極的在論述場上,都在嘗試以他們的視角收編臺灣文學近百年的發展史,只有臺灣自己不少人還是在懷疑自己是否有存在於中國之外的文學。 《殺鬼》很厚但沒那麼厚,故事看一看就四五百頁一下就過了。 臺灣小說家2025 他對說故事這件事的執著好像沒個底線,舉手投足全是故事。 小說家的眼睛:一個人會長成這樣有其背景,而「我」並不是要構成他的背景,而是要構築那些「構成他背景的背景」。
網友們看到他的分享也都說,現在的人要背房貸、給父母孝親費還要養小孩,經濟負擔真的很重。 從現代小說在西歐成立之初,它就是伴隨著印刷術-資本主義成立的一種消費/娛樂型態,只是從這個型態之中,伴隨著「文」與「字」的傳統價值,找到一種可以和啟蒙路徑相結合的「思想」過程。 這是十八、十九世紀的事,而到了二十世紀,清帝國晚期也在啟蒙和時代的針尖中,知識分子常是從「文」的概念尋求突破之際,小說也曾作為救亡圖存之道被拿來談上幾句。
臺灣小說家: 選擇語言
我也不相信這種說法,我認為「文學感」早就滲透進所有人的心裡,只是人們不一定知道。 這個對立項非常不精準的原因在於,它無法說明它們自身有什麼截然二分的內涵,可以區辨彼此。 最多隻是就「娛樂性」或「內涵」這種含糊籠統的詞彙分辨彼此的方向,但這仍無法解釋同時被視之為「純文學/大眾文學」的某些作品,在巨大的熱銷之中同時又被歸入文學史之中的現象。 這裡我們就能看到臺灣文學的兩難命運:放在中國文學史裡,從民初國學時代延續而降的問題,並未得到解答,於是在臺灣的中文系系統中,現代文學到很晚近纔有它的位置,但在現有學制下也不過就一百多個學分之中的九到十幾學分。 掙扎於活在臺灣或是活在日本,掙扎於自己承接的傳統教育和二十世紀初期現代化各式精緻。
- 再例如,陳映真為左統理念,大半生走著崎嶇山路,而郭松棻為左派理念,走上一條無法回家的道路;兩人在面對「如果祖國沒想像中那麼好,那該怎麼辦」這個尷尬難題時,如何採取不同的選擇。
- 主辦者制定題目和規則,並且可以決定要不要提供「賞金」作為獎勵。
- 臺灣與中國隔著天險臺灣海峽,為保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與中國抗爭,七十多年來,仍然步步驚魂。
由2014年「太陽花運動」,可見臺灣年輕一代之應變機智及優越活力。 然而,近一、兩年,我感覺到,我們臺灣的年輕人,近年來雖因僵化教育的鬆綁而創意十足,但相較之下,過去我們這一代努力耐操的基本功,卻似乎在退化中。 猶太人這個古老民族,歷經千年流浪,終於在1948年建立了以色列。 而臺灣這個新興族羣,在不知不覺建立的新興國家臺灣,迄今尚差最後一里路,未能完整被全世界所承認。 二,臺灣人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卻淪於虎媽教育方式,主要是無聊的分數競爭。 臺灣人的學識視野偏狹,因此無法像猶太人,孕育大量的諾貝爾獎得主。
臺灣小說家: 專訪 / 牧羊妮:運用 Notion 人生管理術,活出優雅的遊牧生活
– 22號密室推理站 – 皇冠讀樂論壇 因為閱讀而享受 … 你一定聽過一句話「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虧本的生意沒人做」,在出版業普遍不景氣的狀況下,現在有在出版臺灣原創輕小說的出版社,其實都已經是佛心做功德了。 紐約市是世界商戰的頂峯,能在此立足的任何人,絕對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而黃文局,這個臺南出生的臺灣囝仔,居然能在世界商戰最艱困的叢林中,不只是存活下來,還鶴立雞羣,他的功力絕對有其諸多不傳之祕。
臺灣小說家: 作者介紹
比如騎摩托車騎到一半,回來時摩托車消失了,少年說著「路他就自己沒有了」那樣的路的沒有,卻是他父親的消失,他對未來不知道該怎麼走的具體呈現。 在這時間範圍之外,真正有高度的,大概也就郭松棻,而當代真正的怪物,駱以軍、童偉格、黃錦樹應該當之無愧。 鍾理和戰後從中國回來,染上了肺結核,原本因為同姓之婚而離開家裡的他,卻被迫回老家向父母求援,最後好不容易得到了一片地,卻在他治療肺結核後賣掉大多數,導致他生命最後十年幾乎在貧窮中度過。 如果真要論所謂「霸主」,賴和可算是其一,賴和留下的創作不是很多(所以賴和全集相較其他作家全集來說薄了不少)但質相當不錯。 我不知道這會對誰有意義,但我想在這裡保留一下自己的足跡,以免哪天連我自己都想不起來了。
臺灣小說家: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我記得在2000年前後的暢銷榜是網路小說家領銜,1990年代是言情小說家,現在是日本漫畫封面的奇幻輕小說。 此外,中國大陸的作家也逐步攻佔暢銷榜,十中已佔三。 楊:不只是字母會,整個華語思想世界對從30年代德國、到60年代法國的興盛思潮都是相對陌生的。
臺灣小說家: 故事大課
先試想一個家庭,裡頭有四個成員:(A)1860年出生(B)1895年出生(C)1915年出生(D)1935年出生。 這家庭大抵包裹在清帝國晚期與日治時期臺灣,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他們會遇到多大的國族、意識形態與認同衝突。 這並不是指說,我們不能判斷哪些是我們所愛、哪些不是。 而是指明當我們嘗試判斷哪些「好」哪些「壞」的時候,我們必須以更複雜的判斷與條件來論證所有「好」與「壞」的條件。 臺灣小說家 最近又看到stand1234的回應文章浮出水面,也想來談談這系列的問題。
臺灣小說家: 「臺灣小說家」分類的頁面
「刀劍神域的動畫超好看的,我也要買小說來看!」透過動畫、漫畫的推廣,這些宣傳效益也會迴流到小說本身,提升小說的購買量,甚至讓其他國家購買翻譯版權,這樣魚幫水水幫魚,可說是一個良性循環。 雖然日本的動漫產業也有很多產業結構上的問題,不過我們今天不討論血汗動畫公司之類的問題,把重點放在日本與臺灣之間的產業差異上。 臺灣與中國隔著天險臺灣海峽,為保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與中國抗爭,七十多年來,仍然步步驚魂。 臺灣小說家2025 而且,有多大的金錢,纔有多大的能量,有多大的能量,才能完成多大的事業。
臺灣小說家: 文章搜尋
童偉格的出道作《王考》一書展現出他不可思議的涵養,他既有寫實主義的功力,又具有魔幻寫實的技巧,引用文本甚至包含文言文古籍,他的小說對初學者來說有時相當不容易讀,因為你會看不懂他在寫三小。 臺灣小說家2025 黃錦樹是馬來西亞華人,不過因為已經有臺灣籍了,所以你說他是臺灣人是 OK 的。 黃錦樹出道作〈魚骸〉便已經展現不可思議的純熟技巧與小說高度,黃錦樹故意用一種粗糙的中文書寫,寫的卻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中國情節。 他的散文也是如此,量少質精,他如果沒辦法寫出與以前不一樣的散文,那寧可不寫,他的散文有種奇特的詩意與接近小說的拼貼、虛構感。 那是他試圖突破散文的倫理限制(自我的真實經驗)下對形式的嘗試,也因為這樣,他每本散文集都有不同的風格。 鍾肇政以長篇小說著名,從《魯冰花》刊載於聯合報開始,他接連寫出臺灣人三部曲等長篇小說,而他的《鍾肇政全集》也是目前臺灣作家全集中最長的,更別說還有一堆尚未收入全集的書信……。
臺灣小說家: :::網站搜尋
以臺灣輕小說業界為主題,在2016出版的時候引起讀者們很大的迴響,內容有許多小說作者會碰到的市場挑戰,也真實反映臺灣出版產業的狀況。 長久下來,編輯們自然也就養成習慣,「放作家自由。」於是,業界裡具有評估作品、協助作家修改的能力與經驗的編輯,自然會越來越少。 這樣長期互動的結果是雙輸的,作家即使在出版產業裡最親密的專業夥伴身上也聽不到真話,無從知道自己每一本書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我們一直都知道這種情況,使得一塌糊塗的書照樣可以出版,這種循環最後傷害的還是作家自己的信譽以及讀者們對臺灣文學出版的信心。 正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小說平臺就像職場,一個好人才也可能因為選了不適合自己的地方而遭到埋沒。」。
臺灣小說家: 文章分類
觀察超商或超市的貨架,你應該會發現上排的商品通常比較貴,而下排商品通常比較便宜。 商家抓住了人的心理,儘管「彎下腰拿下面的東西」是個十分簡單的動作,可一旦有便利的選項出現時,我們絕大多數都會欣然接受後者。 臺灣小說家2025 哪怕只要一個小動作就能省錢,我們仍更傾向於選方便的方案(尤其是當省下的錢不多,又不需額外花費太多力氣時)。
臺灣小說家: 文章彙整
有趣的是,從我高中寫作以來,我也曾長期浸泡在上述的觀念之中,對其深信不疑。 臺灣小說家2025 而當時所有這樣教導我們的前輩,所舉的模範都是外國文學作品——但此刻卻是關注臺灣文學的國外譯者親口告訴我,臺灣這樣的寫作方式讓他們很困惑。 但從譯者的這項意見中,我也看到了可以樂觀的理由。
所謂「大眾文學」是相對於「純文學」而言,侯文詠怎麼看都比較傾向大眾那一端吧! 更奇的是,南派三叔去年和侯文詠同樣歸在華文榜,今年三叔被歸到大眾文學,侯文詠卻留在原位,歸類的準則是什麼? 從這個榜單看起來,博客來所謂的「大眾文學」只包含了輕小說和網路小說,頂多再加一些恐怖小說或口袋書,但其實在純文學人士的眼裡,華文榜上的全都算「很大眾」的作家。 歸類這檔子事真是弔詭,為了避免太離題,我還是留在書裡談吧。 展讀《大局》的每一篇文章,就像在聽老朋友說故事,聽著聽著,不知不覺中,隨著黃文局口述的故事,飛入不受任何時空限制、變幻莫測的場景中。 故事的背景可以一下子從繁華喧鬧的紐約第五大道商店,轉入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街頭,又馬上跳躍到土耳其的鄂圖曼帝國。
臺灣小說家: 編輯精選
這也是為甚麼分析哲學的市場那麼好,而法國思潮則那麼困難。 法國哲學跟常識的距離非常遙遠,他們批評的正是話語本身與真理之間的關係,話語被擴充到極其複雜的維度。 本土恐怖推理小說家既晴最新創作,這次的風格突破恐怖反而是帶有點魔幻的推理小說~四個短篇小故事考驗著剛入行的怪奇偵探張鈞見的推理能力! 臺灣小說家 如果你喜歡日本或歐美的推理小說那你絕對不能錯過,臺灣本土推理小說家既晴的作品~現在就來報名試讀 …
臺灣小說家: 分類:臺灣作家
加上漫畫、遊戲、影視仍然會有劇本的需求,因此娛樂產業對文字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即使時代變遷造成出版業不景氣,新時代仍然會有新的需求。 但從我正寫下這段文字的此時此刻(2018年5月)來看,目前能夠做影劇改編的作品,都是屬於比較日常現實系的作品(畢竟要能夠以目前的資金/技術規模拍得出來), 奇幻、科幻、魔法類的作品還無法影視化。 反觀臺灣,在出版一本「原創」輕小說後,除了輕小說本身的銷售量之外,很難跟其他的產業鏈結合,畢竟臺灣也沒有動畫公司,也沒有完整的產業鏈。
臺灣小說家: 商品推薦
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日文譯者天野健太郎體貼地指出:這些「落差」不應該成為一種指令,要求臺灣的小說家必須往這個方向靠攏,這些問題只是他們長久閱讀臺灣小說感受到的疑惑。 臺灣小說家 但對我來說,我認為這些「讀者反應」是很珍貴的,無論小說家是否願意接受這些「國際標準」,多知道一些想法不是壞事;而對文化部、國藝會等政策部門來說,這些說法也比幻想追逐一個「同文同種」的,虛妄的「全球華文市場」要具體的多。 我完全可以想像,當這種狀況一直發生的時候,翻譯臺灣的小說,就會比翻譯其他國家的作品有更多的風險與門檻。 (套句商管雜誌最愛說的,這就是競爭力比較弱啦。)而說來慚愧,他們確實一眼看出了臺灣文學出版的一個重要弱點。 但從小說寫作者的觀點來看,我必須說,臺灣文學出版的這種情況,其實不能通通怪編輯不盡責,反而是我們這些寫作的人自己要檢討。
對我而言,馬來人、中國人或臺灣人的文學無法統括所有東西,文學應該含括所有的可能性。 我比較在意的是作品作為一種抽象的、純藝術的狀態,作品的最強烈、最激進的狀態應該是甚麼? 當我這樣講時,會被批評為固守純藝術的觀念:沒有地方的脈絡、沒有想到殖民的歷史,身為黃皮膚的人卻整個引用歐洲中心白人的思想來書寫——然而一切並非如此簡單天真。 這種論述自然跟整個反殖民、後殖民的思想脈絡有關,但當全球化已不可回頭且無法停止,當全球物流和網絡如此連貫暢通時,我們再來談殖民/後殖民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臺灣的左派往往會有這樣一種狀態:在光譜上,我比你更左;但右派不會說「我比你更右」。 我的這種說法在他們面前就會顯得非常反動,被認為「被殖民而沒有想到反抗」,但或許那些講後殖民的人才是真正被殖民的?
平時發現有購買衝動的書,下手前可先查閱Anobii.com(有中文)或Goodreads.com(英文)的讀者評價。 高中時代就成名的她可謂早慧,至今入行十年了,一步一腳印創作至今,可以說是天生喫這行飯的。 為了開心而寫、保持與人分享交流,誰又知道下一個機會何時突然會找上你。 臺灣小說家2025 或許再等個幾年,等資金市場成熟,有更多資金願意投入這塊市場,或者有其他技術革新,讓影視製作難度降低之後,這個情況會改變也說不定。 當《刀劍神域》這個IP出現後,可以再授權給產業鏈裡的其他公司,製作成不同的傳播載體,便可以從更多角度獲得商業利益。
臺灣小說家: 臺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在我看來,整個華語文學還很「前現代」,是以50年代之前的方式寫作。 我們今天要繼續寫作,不能假裝20世紀甚麼都沒有發生過——假裝沒有高達的電影和70年代的新小說,而繼續以那種很古典的方式寫小說;就像畫家不能假裝沒有印象派、立體派、畢卡索的存在,而繼續以17、18世紀的技巧作畫。 楊:巴迪歐在前陣子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人類文明有三個黃金時代,古希臘時代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十八世紀有德國觀念論,有康德、費希特、黑格爾。 第三個黃金時代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傅柯、德希達、德勒茲這些法國天才顛覆了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
臺灣小說家: 臺灣小說為何很難推向國際?——讓譯者面有難色的四個問題(上)
一轉眼,話題已經從埃及的圖坦卡門博物館,飛越到印度的孟買,轉進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 喜歡人類大歷史的讀者,一定會喜歡這本書,因為可以跟著黃文局走進時光隧道,一窺各個民族走過的蛛絲馬跡。 然而,這本書的精采不只在此,就在我們讚嘆的故事裡,眾多人類、民族、宗教延續的千年歷史軌跡,在生命光譜中若隱若現展現出人類傳承的414本性。 但更關鍵的是他不露痕跡所點出來,那些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人性,纔是真正的內功,有了內力,招式纔有了勁頭。 原來,黃文局告訴我們的每一個撇步,乍聽之下恍如理所當然,其實不然。 仔細深究,每個撇步背後,都有來自無數對人性的摸索、對歷史的探究、商場上的考驗、人生的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