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2025詳細攻略!(震驚真相)

2017年4月19日,一顆直徑約600米編號爲2014 JO25的小行星以4.6倍的地月距離與地球擦身而過,這顆小行星早在2014年5月就被天文學家發現。 人們在前後兩個晚上藉助小型光學望遠鏡觀測到這位天外來客。 這也是這顆小行星400年來最接近地球的一次,下一次要等到500年後。 此外,預計在2027年,直徑約800米的1999 小行星2025 AN10小行星將以1個地月距離飛掠地球。

此前要發現一顆小行星天文學家必須長時間記錄每顆可疑的星的位置,比較它們與周圍星位置之間的變化。 但在攝影底片上一顆相對於恆星運動的小行星在底片上拉出一條線,很容易就可以被確定。 而且隨著底片的感光度的增強它們很快就比人眼要靈敏,即使比較暗的小行星也可以被發現。 1990年CCD攝影的技術被引入,加上電腦分析電子攝影的技術的完善使得更多的小行星在很短的時間裏被發現。

小行星: 小行星現代發現

健神星似乎具有均勻的碳質球粒隕石組成,被認爲是最大的未分化小行星。 大多數較小的小行星被認爲是靠重力鬆散地堆在一起的碎石堆,儘管很可能是固體。 碎石堆狀的小行星,衛星,雙小行星和分散的小行星家族被認爲是碰撞導致小行星母體破裂的結果。

  • 由於表面上沒有像竈神星上那樣足夠大的撞擊坑,因此人們認爲健神星可能在形成健神星家族的碰撞中被完全破壞,並在損失較少的情況下重新聚集超過其質量的2%。
  • 穀神星是僅有的具有完全橢球體的小行星,因此是小行星帶僅有的矮行星。
  • 已知的海王星特洛伊有28個,但少數天文學家認爲,有證據表明海王星特洛伊的數量要比木星特洛伊多出1個數量級,甚至比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數量都要多。
  • 許多艾琳達族小行星的近日點非常接近地球的軌道,因此可能很難觀察到。
  • 受到2000年代以後觀測技術進步以及觀測任務漸多的影響,已發現的小行星數量每天都在持續增長,如今每個月都能有多達數千顆新的小行星被發現。

在現代英語中,Asteroid、Minor planet、Planetoid雖然有區分,但在歷史上或多或少的被視爲同義詞。 在中文裏,Minor planet長期以來也一直被翻譯爲小行星,2006年改翻譯爲“微型行星”後,卻很少被使用。 除矮行星外,廣義小行星的大小介於流星體和矮行星之間,直徑可從1米至1000千米不等,包括在這個尺寸下太陽系裏非彗星的所有小天體。 小行星2025 小行星 受到2000年代以後觀測技術進步以及觀測任務漸多的影響,已發現的小行星數量每天都在持續增長,如今每個月都能有多達數千顆新的小行星被發現。 2004年,直徑約5千米的小行星4179圖塔蒂斯(4179 Toutatis)以4倍地月距離飛掠地球。

小行星: 小行星定義

大的小行星在形成後由於鋁的放射性同位素26Al、鐵的放射性同位素60Fe衰變而產生熱量。 較重的元素如鎳和鐵在這種情況下向小行星的內部下沉,較輕的元素如硅則上浮。 在此後的碰撞和破裂後所產生的新的小行星的構成因此也不同。 智神星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它像天王星一樣側着旋轉,其自轉軸相對於其軌道平面成大角度傾斜。

在希爾達小行星和木星特洛伊之間有一個小行星禁區(大約4.05 AU至4.94 AU)。 除了279個圖勒族小行星和228個看上去軌道不穩定的天體外,木星的引力清除了該區域中的其他小天體。 阿莫爾型小行星(Amor asteroids),未越過地球軌道的近地小行星,近日點在地球軌道之外,完全在地球軌道之外運行,位於離太陽1.08到2.76天文單位。 根據它們的半長軸位於地球軌道和小行星帶之間的位置,該類型小行星進一步細分爲四個亞型。 該類型小行星是近地小行星,以小行星1221阿莫爾(1221 Amor )命名,但並不穿越地球軌道。

  • 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只有1000千米左右,微型小行星則只有鵝卵石一般大小。
  • 2017年4月19日,一顆直徑約600米編號爲2014 JO25的小行星以4.6倍的地月距離與地球擦身而過,這顆小行星早在2014年5月就被天文學家發現。
  • 科學家正在計劃在2029年開展對阿波菲斯小行星飛掠觀測計劃。
  • 兩種最廣泛使用的分類法是Tholen分類法和SMASS分類法。
  • 第一次獲得小行星的特寫鏡頭是1971年美國NASA發射的水手系列任務中的水手9號拍攝到的傅博斯和戴摩斯照片,這兩個小天體雖然都是火星的衛星,但可能都是被火星捕獲的小行星。

2005年9月,日本隼鳥號(Hayabusa)探測器抵達系川小行星(25143 Itokawa)做了詳細的探測,並且在2010年12月28日成功攜帶一些小行星樣品返回地球。 隼鳥號的任務曾遭遇到一些困難,包括三個導輪壞了兩個,使其很難維持對向太陽的方向來收集太陽能。 2004年3月2日,歐洲空間局發射了羅塞塔號(Rosetta)。 2007年9月27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了黎明號(Dawn)探測器。 黎明號在2011年7月16日至2012年9月5日期間環繞竈神星探測,並於2015年3月6日環繞穀神星探測,原計劃還準備延長任務去環繞探測智神星。

小行星: 小行星小行星帶

1991年,前往木星的太空船伽利略號飛掠過的小行星951蓋斯普拉(Gaspra),拍攝到第一張真正的小行星高分辨率照片。 1993年,伽利略號飛掠過艾女星(243 Ida)及其衛星載克太(Dactyl),該衛星的正式名稱寫爲 Ida I Dactyl。 艾女星成爲第二顆被宇宙飛船訪問過的小行星,它與小行星951都富含金屬,屬於S型小行星。 第一個專門探測小行星的探測器是會合-舒梅克號(Near 小行星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 – Shoemaker)與1997年 6月27日發射。 1997年 6月27日,在前往愛神星(433 Eros)的途中與小行星253梅西爾德星(253 Mathilde)擦肩而過。 這次難得的機會使得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近距離地觀察這顆富含碳的 C 型小行星。

小行星: 小行星最大的小行星

V-型小行星:這類非常稀有的小行星的組成與S-型小行星差不多,不同是它們含有比較多的輝石。 天文學家懷疑這類小行星是從竈神星的上層硅化物中分離出來的。 竈神星的表面有一個非常大的環形山,可能在它形成的過程中V-型小行星誕生了。 地球上偶爾會找到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隕石,HED-非球粒隕石,它們的組成可能與V-型小行星相似,它們可能也來自竈神星。 屬於各種光譜類型的已知小行星的比例並不一定反映該類型的所有小行星的比例。

小行星: 小行星木星軌道內小行星

除了兩個例外,每個拉格朗日點中的小行星都以本陣營的成員命名。 特洛伊陣營中的小行星617(617 Patroclus,帕特洛克羅斯)和希臘陣營中的小行星624(624 Hektor,赫克託耳)是被錯放到敵對營地中的。 高斯此時發明瞭一種計算行星和彗星軌道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只需要幾個位置點就可以計算出一顆天體的軌道。 高斯讀了皮亞齊的發現後就將這顆天體的位置計算出來送往哥達。 奧伯斯於1801年12月31日晚重新發現了這顆星。 小行星 1802年奧伯斯又發現了另一顆天體,他將它命名為智神星。

小行星: 小行星的軌道與近地小行星

這對太陽系形成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計算機對涉及固體的碰撞的模擬顯示,它們在相互融合時經常相互破壞,但碎石堆碰撞更有可能產生小行星合併。 據天文學家研究認爲,直徑大於1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爲每10萬年1次,但僅此一次就可能毀滅地球。 而直徑接近10米的天體撞上地球的概率僅爲每3000年一次。 一些科學家認爲,小行星撞地球的風險被嚴重低估了。 2003年9月3日,英國和美國的研究部門警告說,一顆小行星可能在2014年撞擊地球,不過機率是90多萬分之一。

小行星: 小行星X-類小行星

因此絕大部分小行星沒有名字,尤其是永久編號在超過10000的小行星。 假如小行星的軌道可以足夠精確地被確定後,那麼它的發現就算是被證實了。 新發現的小行星被賦予臨時名稱,是由發現年份、兩個字母、數字下標組成,比如2002 AT4,字母數字代碼表示發現的半個月以及該半個月內的序列。 確認小行星的軌道後,系統會爲其編號,然後再爲其命名,例如愛神星(433 Eros)。

小行星: 小行星的來源

外太陽系小行星大多具有類似於彗星的富含揮發物的表面,與主帶小行星區別明顯。 一開始天文學家以為小行星是一顆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行星(法厄同星)破裂而成的,但小行星帶內的所有小行星的全部質量比月球的質量還要小。 今天天文學家認為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過程中沒有形成行星的殘留物質。

小行星: 小行星研究的歷史

2014年1月22日,歐洲航天局(ESA)宣佈首次在小行星帶最大的天體穀神星上檢測到水蒸氣。 2010年底,小行星596希拉的亮度比預計提高了兩倍。 隨後,科學家使用赫歇爾太空望遠鏡的遠紅外成像儀在內的多個太空望遠鏡對其進行觀測,出乎意料的發現了羽狀噴流,因爲這通常在彗星上發現,而不是小行星。 有些天文學家認爲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 小行星 2016年5月,來自廣域紅外勘測儀和NEOWISE任務的重要小行星數據受到了質疑。

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不過也有天文學家認為以上這些天體可能都屬於矮行星。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其“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舉行新聞發佈會。 NASA指出,在9月26日的測試中,DART航天器成功碰撞目標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並使其偏離原運行軌道,這也是世界上首次行星防禦測試。 美國航天局“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航天器2021年11月24日從加利福尼亞州發射升空。

祝融型小行星(Vulcanoid asteroids)是一類假想的小行星,也稱水內小行星,它的軌道完全在水星的軌道內,遠日點小於0.3874天文單位。 天文學家多年來對祝融星(Vulcan,也譯爲火神星)進行了幾次搜索,但迄今爲止還沒有發現。 小行星已經被建議作為未來的地球資源來使用,作為罕見原料的採礦場,或是太空休憩站的修建材料。 從地球發射是很笨重和昂貴的材料,未來或許能直接從設在小行星上的太空工廠直接製造和開採。

小行星: 小行星外海王星天體

但從小行星的分佈特徵來看,它們並不像是曾經集結在一起。 而且,小行星帶內所有小行星的全部質量只有月球質量的4%。 即便將所有的內太陽系小行星加在一起組成一個單一的天體,那麼它的直徑只有不到1500千米,甚至小於冥王星。 現代天文學家認爲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過程中沒有形成行星的殘留物質。 木星在太陽系形成時的質量增長最快,它的引力阻止了小行星帶區域另一顆行星的形成。 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軌道受到木星的干擾,它們不斷碰撞和破碎。

小行星: 小行星撞擊威脅

艾琳達族小行星(Alinda asteroids)的平均軌道半徑爲2.5 AU,偏心率在0.4到0.65之間(大約)。 這些物體通過與木星的3:1共振和與地球的4:1共振來保持。 許多艾琳達族小行星的近日點非常接近地球的軌道,因此可能很難觀察到。 艾琳達家族小行星不在穩定的軌道上,最終將與木星或類地行星相撞。 以小行星887艾琳達(887 Alinda)命名。

大約有5到10個成員,其中最著名的是小行星1362格里誇(1362 Griqua)和小行星8373斯蒂芬古爾德(8373 Stephengould)。 在行星軌道的拉格朗日點上運行的小行星被稱爲特洛伊小行星(Trojans asteroids)。 最早被發現的特洛伊小行星是在木星軌道上的小行星,它們中有些在木星前,有些在木星後運行。 有代表性的木星特洛伊有小行星588(588 Achilles)和小行星1172(1172 Aneas)。 1990年第一顆火星特洛伊小行星5261(5261 Eureka)被發現,此後還有多顆火星特洛伊小行星被發現。 中小行星帶,在3:1和5:2的木星共振軌道之間,後者在2.82 AU。

有代表性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有小行星588和小行星1172。 1990年第一顆火星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5261被發現,此後還有其他四顆火星特洛伊小行星被發現。 近年人們對這些小行星的研究加深了,因為它們理論上是有可能與地球相撞的。 比較有成績的計劃包括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LINEAR)、近地小行星追蹤(NEAT)和羅威爾天文臺近地天體搜索計畫(LONEOS)等。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在2007年發射黎明號太空飛行器,它在2011至2015年間環繞穀神星和竈神星,還可能延長任務去探測智神星。 在進入太空旅行的年代之前,小行星即使在最大的望遠鏡下也只是一個針尖大小的光點,因此它們的形狀和地形仍然是未知的奧祕。 接下來的小行星探測計畫是歐洲太空總署的羅塞塔號(已於2004年發射升空),並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別探測史坦斯和魯特西亞。 2005年:隼鳥號於小行星25143登陸,並在五年後將採集的樣本送回地球,是首架成功帶回小行星樣本的探測器。 獨立天體(Detached objects)是指近日點和遠日點均在柯伊伯帶外的天體,典型成員爲(148209)2000 CR105。 柯伊伯帶天體(Kuiper belt objects,KBOs)是物體內部的一個明顯的種羣,其距離太陽大約55 AU。

小行星的名字由兩個部分組成:前面是一個永久編號,後面是一個名字。 每顆被證實的小行星先會獲得一個永久編號,發現者可以爲這顆小行星建議一個名字。 小行星 這個名字要由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才被正式採納,原因是因爲小行星的命名有一定的規則。

在此後的碰撞和破裂後所產生的新的小行星的構成因此也不同。 有近700個近地小行星被列入危險名單,其中讓很多天文專家關注的是一顆叫做毀神星(99942 Apophis)的近地小行星。 它的名稱來源於古埃及神話,也被譯爲阿波菲斯,2029年撞上地球的危險雖然已被排除,但2036年仍然存在着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可能性。 科學家通過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對其運行軌道進行了精確推算,預測2036年其撞地的概率是百萬分之四,2068年撞地的概率是三十三萬分之一。

從地球表面觀測,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將相對固定在太陽東西向60度左右,由於人們傾向於在更大的太陽距角位置尋找小行星,很少有人在這些位置進行搜索。 小行星含有微量的氨基酸和其他有機化合物,一些人推測小行星撞擊可能已經爲地球早期帶來了引發生命誕生所需的化學物質,甚至可能將生命本身帶入了地球。 2011年8月,基於NASA對地球上發現的隕石的研究報告表明,外太空的小行星和彗星上可能含有DNA和RNA的組成單元,比如腺嘌呤、鳥嘌呤和其他相關有機分子。 之後的研究發現,赫爾墨斯曾在1937年10月30日距離地球僅0.005 小行星 AU。 小行星(Asteroid或Minor planet)是指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絕大多數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

小行星: 小行星

其代表性的小行星是1898年發現的愛神星(433 Eros),這顆小行星可以到達離地球0.15天文單位的距離。 1900年和1931年愛神星(433 Eros)來到地球附近時,天文學家利用這個機會來確定它的大小。 1911年發現的小行星719阿爾伯特(719 Albert)後來又失蹤了,一直到2000年它才重新被發現。

小行星: 「小行星幼兒誌」月刊免費試閱

2:5共振中最大的是(84522)2002 TC302。 3:10共振中最大的是共工星( Gonggong),直徑超過1535千米。 2:7共振中最大的是蕊神星( Dziewanna),直徑超過500千米。 原神星族小行星(Cybele asteroids)的平均軌道半徑在3.27 AU和3.7 AU之間,偏心率小於0.3,傾斜度小於25°。 地球特洛伊:這些小行星共享地球的軌道,並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被鎖定。 截至2011年,已知僅有的地球特洛伊是2010 TK7。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