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醒2025詳細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不能處理的部分就放下,等待以後的時空因緣再說,有一句話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多餘的擔心是不必要的。 此外,也深切體認,現代的科技雖然發達,要找到佛學的訊息容易,但訊息太多反而讓人無所適從,而且無人弘揚的佛法是死的,法必須在人的身上展現,才能感動人心,感化眾生。 果醒2025 這兩年陸續有俄羅斯菩薩報考僧大,便是發願將漢傳佛法,帶回俄羅斯。 希望師父於一九九八年在俄羅斯播下的佛法種子,在當地菩薩鍥而不捨的精神下,能夠持續地成長茁壯。 方丈和尚表示,淺地先生與聖嚴師父二人,因佛教文化而結緣,由護法、敬僧而深植厚誼。 【本刊訊】聖嚴師父留日時期,為師父出版博士論文的日本「山喜房佛書林」前社長淺地康平於二月二十八日捨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聞訊後,致函淺地先生的長子及山喜房現任社長吉山利博,代表法鼓山表達慰問感念之意。

就這樣,種種的因緣,使法師接觸了佛法,投入了依止佛法的世界。 「過去世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有沒有辦法知道?」「未來的事情有沒有辦法預測?」就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而言,這些問題是無法解答的,甚至還強調慾望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對此法師感到非常困惑與好奇,總不忘抓住機會去探索。

果醒: 佛法園地

臺南雲集寺、臺東信行寺和高雄紫雲寺,則是舉辦慈悲三昧水懺法會暨三時繫念法會,透過誦念《阿彌陀經》、持咒、唸佛、迴向來祝福亡靈。 今年適逢九二一大地震二十週年、八八風災十週年,臺南分院特別於法會中為受苦受難的眾生祈福。 農禪寺於法會期間,同步開放網路共修,九日利奇馬颱風來襲,線上超過三千人同時連線共修,讓實體道場的力量無限延伸。

  • 繼程法師目前為馬來西亞佛教研究所校長,且為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最受尊崇的禪修老師之一。
  • 因此,即使法鼓山的硬體工程無法在其手中順利完成,他「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及弘法利生的菩薩精神,都將持續在人間社會散播著。
  • 然而,為了使無法全程者也能參與,亦接受選擇單一梯次報名。
  • 負責搬運物資的劉俊北,一直忙到晚上法會結束,他說:「不怕流汗,我準備了三套衣服替換。」對於所有萬行菩薩的投入和用心,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非常感恩。
  • 法師播放新加坡護法會成立迄今的照片,帶著眾人走進時光隧道,再次認識法鼓山和聖嚴師父,也讓新進義工瞭解護法會的成長歷程。
  • 我們與亞歷山大討論武術、書法與禪修的關聯性,他分享:「一天不練習,自己知道;兩天不練習,專家知道;三天不練習,所有人都知道。」強調不斷練習的重要,禪修亦然。

距二○一三年,法師帶領新加坡護法悅眾體驗懺儀與禪觀,已時隔六年。 【翁蕙洵/美國新州報導】八月份,禪堂堂主果醒法師飛往美國弘法,八月七至九日,於東初禪寺舉行《六祖壇經》研習營;八月十日則前往新州分會宣講《壇經》,共有四十多位東西方人士到場聽講。 法師對《壇經》鑽研入理,也對《楞嚴經》多有研究,演講中綜合了義理與實修,帶領聽眾從不同面向,瞭解「性」與「相」的究竟意義。 例如佛法經常講的「少欲知足」,如果僅僅著重「少欲」,會讓人缺乏動力,變得很消極,甚至一知半解地以為:既然要少欲,一日一餐即可,也不必努力工作掙錢,只要到山裡閉關修行就好了。 可是師父著作談到的「少欲知足」,不僅攸關個人,也與社會大眾有關。

果醒: 楞嚴禪心The Mind of Chan as Illustrated in the Surangama Sutra

由於果東是以黑馬之姿接下第二任法鼓山方丈職位,讓許多信眾都跌破眼鏡。 古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有39年多的禪修相關經驗,包括對各種武術和氣功的研究。 2002年,他接受聖嚴法師傳法,成為目前居住於美國的唯一西方法子,在北美各地帶領禪期及講座。 繼程法師於馬來西亞檳城依止竺摩長老,並於其座下剃度出家;後前往臺灣佛光山中國佛學研究院研究部進修。 1980年前後,繼程法師曾跟隨聖嚴法師,參與多場禪七並於中華佛教文化館禁食一段時日,期間有深刻的體驗。

  • 果毅法師說明,贊普不只於物質上的佈施,最重要的是法佈施,希望召請來的有情眾生都能在聽聞佛法的當下,心開意解,離苦得樂。
  • 經過一整天的動靜體驗,許多年輕學子回饋,在面對課業、生活壓力時,原來可以運用禪修來安頓身心,沉澱心靈,也引發想要進一步學習禪法的動機。
  • 這是禪修中心繼二○一七年續辦默照禪四十九、二○一八年話頭禪三十及默照禪四十九之後,舉辦為期最長的禪修活動。
  • 如果您的商品欲辦理退換貨,請在取得該商品10日內,進行退換貨作業(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 八月二日開始,臺中寶雲寺舉行三天的中元地藏法會,八百多位信眾虔心禮拜地藏懺,恭誦《地藏經》。

十八年來,每年全程拜梁皇懺的李文美表示,拜懺不只為自己,也為一切六道眾生,利人利己的佈施行,讓七十七歲的她特別歡喜。 感恩明師難遇今已遇,聖嚴師父用一生實踐佛法的身教,明白告訴我們超越有限的色身,尋求究竟真理,不浪費任何一口呼吸,把握因緣修習佛法,自度度人。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以佛法的智慧來幫助自己、用慈悲心來利益他人? 以「四它」為例,特別是在「處理」的時候,要能夠分辨哪些是能夠處理的、哪些是不能處理的? 果醒 然後以自己目前所擁有的資源、能力、因緣條件,積極處理可以處理的部分。

果醒: 佛學經典

學習做一位菩薩,不僅在日常生活要以佛法的正知見為引導,具備身口意三儀,並且以慈悲與智慧的心態,來修養自己,利益他人。 尤其每日懺摩,戒子們以懺悔、慚愧、感恩與恭敬之心禮拜,每一次的頂禮是一次的自省與身心的淨化。 1953生於臺灣高雄,1986在聖嚴法師座下出家。 曾擔任禪坐會輔導師、僧伽大學的禪修指導老師、並協助聖嚴法師在歐美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果醒: 楞嚴禪心-五講之五

如果您的商品欲辦理退換貨,請在取得該商品10日內,進行退換貨作業(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常聽到有人說,忙得沒有時間修行,其實念念都是修行的機會。 ‧ 只要認為念頭裡有人、有我,念念相續,則永遠無法從夢中醒來,無法認清「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 其實,「心中的媽媽」僅是無知無覺的法塵,當生當滅的影像。 六祖說「本自具足」,這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氣派,沒有經歷過的也是一團霧。

果醒: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

四天的研修營,學員更加深入法脈源流、修懺要旨、懺儀的分類、懺悔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修行是時時修、處處修,需要盡未來際,持續努力用功。 【楊雅穎/北投報導】今年為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農禪寺梁皇寶懺瑜伽焰口法會的贊普區,其中十六個贊普桌主題,展演師父童年、青年、中年到晚年,不同階段的生命故事,呈現師父弘法利眾的一生。

果醒: 果醒法師出家因緣

成為查可的學生後,她開始專注習禪,並自1999年起固定參加由查可所帶領的禪期。 2002年,前往紐約州象岡道場參加默照禪十,首次遇見聖嚴法師。 2006年,從聖嚴法師受菩薩戒,這也是聖嚴法師生平最後一次親自主持菩薩戒受戒儀式。 特地從臺中北上全程參與的陳芬蘭,細心修剪裝飾小花,同時在心裡默唸佛號。

果醒: 法師 & 老師簡介

禪期全程包含共十梯次的話頭及默照,皆以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為指導,輔以禪堂堂主果醒法師的解說。 師父深入淺出的禪修方法指引、悲智兼具的佛法觀念解說,加上果醒法師的生動妙喻,為學員們帶來契入禪法實相的多元途徑。 三十三歲出家,自雲人生「三三來遲」,出家後,對漢傳經典及禪宗體用心法,融會貫通。 果醒 二○一一年起,結合《楞嚴經》、《圓覺經》、《維摩詰經》、《六祖壇經》等經教,於臺灣、美國、澳洲、莫斯科、波蘭、香港、新加坡等地,帶領止觀、默照、話頭、唸佛禪等禪修活動,經常為海內外各地人士宣講無我心法。 心識中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功能就是將發生過的事情、過去得到的經驗,像攝影機一件不漏的錄起來,等到類似的事情發生,我們就會用這些經歷作為依據來看待事情。

果醒: 果醒法師

說心是主,是王,這種絕對的,獨尊的,我們都還要一個相對的來襯託,才稍微有點瞭解心是主,身是僕(客);心是王,身是臣。 長恨歌裡頭說了,「從此君王不早朝」,是一個被情慾覆蓋的心。 假使這個心是有個太后垂簾聽政的小王子,那心態又是如何呢? 有名無實,被別人「王」去了,沒有實力,被別人控制的。 這位小王子最好趕快成長,也望太后早日昇天,否則等到「老王」登基,朝廷上下老態龍鍾,那就欲振乏力,心的作用微乎其微。 平常我們也可以把心比做大人,把身比做小孩,大人走得快,小孩慢吞吞地跟在後頭。

果醒: 楞嚴禪心-五講之三

除了叩鐘祈福,現場還規畫了靜心鈔經、親子遊戲「小宇宙大發現」、禪修心體驗等活動。 八月九至十二日的「《法華經》懺儀與禪觀研修營」,法師帶領九十位學員體驗懺儀與禪觀的方法。 果醒2025 法師解說《法華三昧懺儀》的結構從懺悔、誦經至禪觀,過程從粗到細,目的是為了讓心慢慢靜下來。 禪觀時,可使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像是數呼吸、隨息或默照,重點是專注、清楚和放鬆。

果醒: 果醒法師 主講

邁入中年,當發現自己體力、眼力、記憶力不如從前,輕而易舉的動作卻造成肌腱拉傷,確確實實體解「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滋味時,腦海中浮現了黃庭堅的《花氣薰人帖》,不是書法的蒼勁,而是「八節灘頭上水船」的蒼涼心境。 人到中年,正是修行的好時機,經歷自己色身的衰敗變化:髮白、眼花、筋骨僵硬……從而體驗無常,不執著假有,珍惜修行的機緣。 果醒 雖知道一出生,即是一天天往死亡路上前進,可是,看著牙牙學語的幼兒,長大成為青春少年,多數人仍歌頌生命成長的喜悅,讚美青春而非色身無常。 人生要走到某一處,才能對生死這堂必修課,有更真實深刻的感觸。 本次禪期,特別於說法後開放提問,吉伯的答覆每每令禪眾茅塞頓開,突破許多修行盲點。

果醒: 楞嚴禪心-五講之一

繼程法師目前為馬來西亞佛教研究所校長,且為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最受尊崇的禪修老師之一。 果醒2025 ‧ 每個當下,只要有一個我,看到另一個對象,就是「作對」。 對開悟者而言,沒有「能所」分別,也就是沒有東西跟你作對。 模仿久了,十分不像,五六分也好,反正都是花花霧霧,不要當真。 於是我把問題一轉成為「我的心是什麼樣子?我的心在哪裡?」如此一來問題變得很親切,但是卻更加茫然,手足無措,為什麼這樣切身的問題,也答不出來? 只因為從未關切思考過,人是身心的組合,每天照鏡子,喫飯,穿衣,睡覺,量體重,量血壓,看到的是身體的樣子,注意到的是身體的狀況,餓了喫,冷了穿,成了機械般的操作,完全忽略了,甚或遺忘了背後那個指使的是誰?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到場關懷時,細說拜懺的六種功能,包括:增強對佛法的信心、開發智慧、培養慈悲心、修行禪定、超度與祈福,勉勵大眾將觀念帶回生活,淨化職場、家庭、社會。 八月二日開始,臺中寶雲寺舉行三天的中元地藏法會,八百多位信眾虔心禮拜地藏懺,恭誦《地藏經》。 監院常慧法師關懷開示:「對父母的最大的報恩,就是用父母給予我們的色身,做對社會及眾生有利的事。」期勉大眾回到日常生活中奉獻利他,持續為在世及往生的親人,做出具體的報恩行動。 經過一整天的動靜體驗,許多年輕學子回饋,在面對課業、生活壓力時,原來可以運用禪修來安頓身心,沉澱心靈,也引發想要進一步學習禪法的動機。 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黃朝盟表示,禪修的觀念與方法,能為課業繁忙的學生注入心靈能量,也為生活帶來寧靜與和諧。

果醒: 佛法園地

例如有人問:「直觀的對象是花時,內心可以是很寧靜,但如果對象是殺人犯、肇事者,如何安撫受害人及家屬的心?」,吉伯舉聖嚴師父曾開示過的一個故事,一位計程車司機撞死一個家庭的妻子與孩子,由於受害者家屬承諾會好好照顧司機的家人,讓司機安心地接受了刑責。 果醒法師表示:「長期的禪修,正可以提供禪眾一個細水長流的禪修環境。」更期許未來能逐步實踐師父的期許,舉辦更長期的禪修,讓漢傳禪法的利益普傳世間。 三月二日起的禪期,每梯共七十至百餘位不等的學員參與,體驗清涼禪法。 這是禪修中心繼二○一七年續辦默照禪四十九、二○一八年話頭禪三十及默照禪四十九之後,舉辦為期最長的禪修活動。 九月二日,法鼓山舉辦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由長得像「彌勒尊者」的果東法師以黑馬之姿崛起。 此次遴選方式由僧團推選五人,再由聖嚴法師圈選其中一人,聖嚴法師指出,果東法師雖不是最優秀的人才,卻是最恰當的人選。

果醒: 楞嚴禪心-五講之一

我想,正是這樣的精神,使他們能在二○○三年師父帶領禪修後,時隔十五年,繼續讓漢傳禪法在俄羅斯生根發芽。 慧光禪寺曾是越南知名的清慈禪師常住的道場,目前有僧眾二十餘位,每週皆固定舉辦帶領居士的禪修活動。 這次參訪,適逢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竹通普法師特別感念師父數十年來對於佛教界的貢獻,尤其是推動佛教教育,居功厥偉。 此外,師父部分著作已翻譯為越南文,也是慧光禪寺僧眾研讀的書籍之一。

我若參過「話頭」就不會出這個笑話,而會先記起平時常唸到的禪宗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 也就是說,每當禪師對話時,他是針對著每一位在場聽眾的「心」問的,而不是對一般「人的表面」或是對一般「大眾」問話的。 每位聽到禪師問話的人,都應該解讀成「你的心是什麼樣子?」「你的心在哪裡?」然而我們太習慣於表面的和籠統的,所以就執著著「無相」是最概括的標準答案,何況法師不也說過「無相也是相」。

果醒: 果醒法師出家因緣

【劉演寶、劉雨鈤/香港報導】明末的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楞嚴經》,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五月六至八日,僧團副住持果醒法師至香港弘法,這是法師連續四年至香港以《楞嚴經》為主題演講、指導禪修。 法師舉貼近生活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解說經典中的重要意涵,讓信眾能清晰禪修方向、瞭解《楞嚴經》中,心與空性的抽象概念,並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應用,進而少煩少惱。 【林貞均/三峽報導】一場運用禪法的跑步活動,從寺院進入校園,也進入社區。 三月十日,法鼓山普化中心為了推廣禪修,與臺北大學、政治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體育大學、龍華科技大學等,於臺北大學三峽校區舉辦「五校聯合大學禪跑」。 七十九位來自十四所大專院校師生、校友、社區居民,乘著微涼春風,在刻有聖嚴師父所題,蘊含禪意的「心湖」二字石碑旁展開禪跑、禪走,體驗身心清楚放鬆,並透過喫飯禪、經行、觀身受法與託水缽,建立禪修觀念與方法,感受靜心的美好。

把心放在「現在」是最重要的,現在是最完整的、現在是最好的。 對於過去,應記取經驗,而不是停留在過去的輝煌或悔恨之中;對於未來,以願力、實踐力及願景計畫,來取代空洞的想像或擔心憂心。 若能以「四它」的智慧來面對人、事、物、環境所需要處理的問題,用慈悲心來關心他人,每一天的生活必能少煩少惱。 淺地康平先生四十歲接下「山喜房」社長,時約一九七五年,即聖嚴師父於東京立正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當年。

一切唯心照,心如鏡子包含種種外像,可是鏡子本身卻是無像的。 本來認為出家後會有更多時間來打坐修行,沒想到,剛出家就碰巧遇到農禪寺擴建,當時男眾法師不多,法師自然而然地就接下了「蓋房子」這項重責大任,忙得幾乎沒時間打坐。 不過,自從法師讀了《六祖壇經》之後,就盡量讓自己保持「沒有要做什麼,沒有不要做什麼」、「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的態度,當時忙得不可開交的法師就是靠這不取不捨的理念來調適自己。 回憶起當時,法師說:「除了蓋房子、調度車輛、打掃花園、打板…等事情之外,還輪過早齋、藥石的主廚,常常是白天時規劃建築,晚上九點後還要準備第二天的早齋。」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忙著,滿腦子塞滿事情而逐漸忘了用方法。 直到聖嚴師父當頭棒喝的一句:「果醒,你越來越像工人了!」才領悟到「出家不離生活,生活即修行」的心法。

2007年開始在法鼓文理學院擔任禪文化研修中心主任,每年帶領同學兩次學期期初禪七修行,十餘年間帶過初階禪七、中階禪七、唸佛禪七、默照禪七、話頭禪七等多種以聖嚴師父DVD開示為主的禪法。 請您關注和惠顧聖路易時報的廣告客戶,並向朋友推薦聖路易時報,感謝您的支持! 《楞嚴經》是漢傳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有所謂:「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讚歎,亦是一部轉迷為悟的寶典,能引領人們從迷失中覺悟,從虛妄中發現真實,開發生命的智慧。 果醒法師1986年跟隨聖嚴法師出家,為聖嚴法師嫡傳弟子之一,曾任法鼓山禪修副督監,和禪堂堂主等職。 果醒法師研習楞嚴經近三十年,法師擅長以善巧譬喻的解說方式,指導生活禪及佛學講座。 八月四日起一連七天,北投農禪寺啟建梁皇寶懺法會,六千五百多位信眾於第一天參與共修。

許多未曾接觸佛法的民眾,在一片書海中不知從何著手,透過義工們詳加導覽與介紹,歡喜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本。 法鼓文化出版的「佛學入門Q&A」五十問系列、各種禪修類書籍,最獲讀者青睞,也讓忙碌的都市人藉由生活佛法書籍,汲取一帖帖放鬆心靈的妙方。 八月七至八日「《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講座,每天都有近二百位信眾到場聆聽。

果醒: 佛學經典

普化中心副都監果毅法師指出,大學禪跑已舉辦過三次,期望將禪修從寺院中帶進校園、社區,以萬物大地為大禪堂,在鳥語花香中體驗禪法,如同日常生活是大禪堂,幫助大眾學習遇到任何事情用安定的身心,面對、接受、處理與放下,這也是禪修的過程。 【釋演化/金山報導】禪堂舉辦長期的禪修,是聖嚴師父的願景,期許提供禪修者深入體驗禪法的環境,並藉此培養傳承中華禪法鼓宗的師資與人才。 」三月二日至五月二十六日,法鼓山首辦禪九十,禪修中心副都監暨禪堂堂主果醒法師分享,以禪九十接續師父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使命,尤其地點選在師父於法鼓山最初帶領禪修的地點法華書苑,別具意義。 果醒 禪跑開始前,全體學員在義工帶領下做八式動禪,體驗「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