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堯陽村的茶商王芳羣在大稻埕成立新芳春茶行,向文山、南港茶農收購包種茶葉精製,銷往泰國而致富。
- 作家蕭蔓曾說:「從新芳春窗口望出去,我們看到老茶人的足跡,踏著一磚一茶的歷史典故。」新芳春茶行本身就是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而要述說它的故事,首先須從茶行主人王氏家族開始說起。
- 西莉亞好喜愛「臺茶走出去,世界走進來」這幾個斗大文字,是啊~臺灣種植茶葉興盛,而茶葉品質更是世界一等一。
- 如果想更瞭解茶行的歷史與古蹟建築的特色,新芳春有假日定時導覽服務,每週六下午 3 點有導覽可以參加,免費參觀。
- 王家人來來去去在這裡留下許多生活片段,沒想到職棒球星王傳家也是王家之後。
- 茶行的二樓展示過去的王家生活,以新芳春茶行的古器物,如茶行匾額、古算盤、老帳冊、創辦人王連河的辦公桌等等珍貴文物,重現往日商售場景。
- 書店空間結合臺灣茶鄉特色,定期展出不同區域的風味茶,首檔介紹新芳春茶行昔日外銷南洋市場的主力—文山包種茶。
- 來到茶行,當然得點一盅或一杯茶來品茗、賞建築,齒留茶香回甘的雋永,眼留揉合人文歷史的韶光韻味。
透過投影動畫中茶商的日常生活,呈現當時大稻埕的食衣住行娛樂、新文化風潮等的多元繁盛背景,並以文物展櫃展覽方式,展示日治時期茶葉中心包種茶僱工包裝、民國年初大稻埕河溝頭街、二零年代城隍祭..等珍貴日治時期茶裝歷史原物、照片及明信片。 新芳春2025 新芳春2025 ,見證大稻埕早期進出口榮光歷史的老宅,新芳春茶行曾是臺北最大茶工廠,在2009年被列為臺北市定重要古蹟,如今在臺灣最大文創園區華山首度經驗輸出率領下,除了要讓老古蹟再次被看見,更加入地方創生的產業思維。 王家人當年將新芳春茶行建築捐贈給臺北市政府,然後再由興富發建設花費四年及8000萬的經費投入修繕作業。 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於2009年6月通過將新芳春茶行全棟建築列為市定古蹟後,9月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此案。 為鼓勵民間保存古蹟,《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十六條之一規定,私有產權古蹟土地容積移入商業建築地以作獎助金。
新芳春: 「新芳春茶行」重現時代風華
別境書屋為旅人送上一杯滿溢人文的茗茶,茶色是老屋的文化底蘊、茶香則是揉合歷史與韶光的韻味,茶味則是入口回甘的雋永。 新芳春茶行於2009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自2011年展開為期4年的古蹟修復工程。 2018年由臺北市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進駐經營,賦予老屋嶄新面貌,讓老茶行的芳華如春日花潮繼續飄香、流傳。 興富發經臺北市政府都市計畫變更程序要求,保留新芳春茶行的309號,改建多次的303、305、307號則拆除,以新建每坪開價新臺幣八十八萬元、一戶售價約三千三百萬元到四千七百萬元的十七層樓大廈。 興富發請來專業修復團隊,憑舊日照片、地方耆老與王家口述以四年時間修復,以水刀與隔鄰舊建物切割,並運用託基工程將上百支微型樁打到八公尺的地底灌漿加固地基。
在古蹟修復的過程中,工地主任林志陽偶然在廚房的壁櫥底部發現暗格,原來是王連河早年以鴉片治病時放置吸食器的地方,而鴉片則藏放在閣樓牆中的夾層內,以三塊鬆動的磚頭遮掩。 新芳春茶行除了於今日盛大開館,適逢大稻埕茶郊媽祖渡海130週年,新芳春茶行於6 月1日舉辦系列活動,特邀茶商公會理事翁朝亮為民眾娓娓道來郊媽祖的故事,並同日舉辦《臺灣製茶錄》桌遊試玩會,讓玩家經歷採茶、製茶、製 成、出貨四大階段,在遊戲過程中瞭解製茶工藝精妙之處。 最後呼應臺北霞海城隍文化節活動迎神接福,祈請城煌爺與茶郊媽共同護佑大稻埕。 修復過程最艱困的課題在於考證,僅能藉由文獻收集、口述歷史以及少許的照片一一佐證,因此耗時4年時間始能完工。 結構修復工程也最為困難,「新芳春茶行」牆體、樓板裂縫嚴重,加上白蟻危害,必須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從內補強、解決漏水問題,高達9成重現原貌難能可貴,預料移交文化局開放經營後,將成為民眾與文創藝術工作者的朝聖基地。
新芳春: [臺北大稻程新文青景點] 市定古蹟 新芳春行 @ 復古懷舊下午茶+小賣所、電影拍攝地+柯市長推薦古蹟~
新芳春行保存約3000件文物,今年4月點交給北市文化局,昨正式以「新芳春行特展」重現,走進1樓展場有經典名畫「扒龍船」動畫,還有數位互動的大稻埕老商行輿圖,穿堂擺設毛茶分級、揀梗、焙火、拼配、風選、裝箱等6步驟的模型,重現百年茶技工法。 配合此次展覽主題,將於週日下午推出多場教育推廣活動,預計邀請茶行主人王氏家族、大稻埕地區茶業及茶道品茗等相關領域的達人專家進行主題講座及工作坊,詳細活動資訊可至「新芳春茶行」網站查詢。 「品味設計,美好相遇」sharedesign臺灣品設計,五大特色主題,簡潔視覺配色,帶給你最舒適的閱讀感受。 走入二進,猶如鑽進時光隧道般,主題展「芳春茶徑──臺茶流金歲月展」以知名插畫家鄒駿昇的茶山梯田景象,從「新茶入埕」、「芳向南洋」、「春日華潮」、「茶人足跡」、「行往國際」等5條路徑,帶領大家回顧昔日臺灣茶風靡世界博覽會的榮景,重現製茶工藝之精妙。 今年5月底新芳春茶行重新隆重開幕,內部仍保有當年茶工廠最原始的風貌,在當年相當罕見的住商混合洋樓中,一樓入口處的藝術特展區,展出陶藝大師陳景亮的現代陶藝寫實作品「小學的回憶」。 栩栩如生的的仿木紋路,讓人無法透過肉眼辨識差異,陳景亮老師超凡的寫實創作能力,更獲得西方現代陶藝史讚譽 「Trompe l’oeil (迷惑眼睛)」。
很幸運的,兩年前去參觀新芳春茶行時,恰好有一個「紫色大稻埕」的影集特展。 空間一部分也展現新芳春茶行修復歷程,如巴洛克建築、馬賽克磚、洗石子欄杆,乃至於店面招牌字體等,透過細心復原,老屋重新展現風采。 來到茶行,當然得點一盅或一杯茶來品茗、賞建築,齒留茶香回甘的雋永,眼留揉合人文歷史的韶光韻味。 值得一提的是,展區中將會運用光雕投影呈現新芳春茶行的發展脈絡,從興建完成、製茶年代及沒落到修復後變身為展覽空間的一生,內容除了呈現新芳春不同時期的發展面貌外,也將呈現當時大稻埕「親著茶香與花香」的時代榮景,最後更以動畫展現修復完成的茶行各樓層透視圖,預計將可帶給民眾新奇的觀賞體驗。 改編自謝裏法原著小說的電視劇《紫色大稻埕》就在這裡取景,戲中可見茶行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以及婦女就著竹篩揀茶梗的忙碌身影。 三樓是王家人的生活場域和公媽廳,第三代王國忠先生至今仍然天天回到這裡來上香;在兩進間的穿心廊設有「品茶桌」,用以品評各地茶農送來的茶葉,以決定是否下單訂貨。
新芳春: 新芳春茶行 小檔案
如果你沒有聽過新春芳行,那相信紅極一時的電視劇《紫色大稻埕》勢必可以喚起你的記憶,難道你想的跟我一樣? 但是新芳春是三個單間並連在一起,非常氣派,雖然臺北的確存在這種三間相連的大宅,但並不多見,可以想見當年王家到臺灣經營茶葉生意時,規模定相當可觀,是臺北數一數二的茶莊。 有一陣子我時常經過這個茶行,卻從未進去過,這次的參觀讓我感受到,只要仔細地走訪大稻埕,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 興建於1934年的新芳春行有3層樓,由大稻埕茶商王連河自建,建物有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主人住宅4種空間機能,內部更保留難得的焙籠坑,爲過去採茶工人焙茶之處。
新芳春: 臺北大稻埕|新芳春茶行:老屋別境,臺北最美麗的茶葉博物館
這棟洋樓落成於1934年,當時,這裡有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經營者住宅等機能,現今轉成文創方式經營,更讓人期待未來傳承發展。 好囉,西莉亞非常期待這一趟新芳春茶行古蹟巡禮;當然也希望藉由分享讓大家更加明瞭,臺北大稻埕充滿歷史底蘊的許多老故事。 如果想更瞭解茶行的歷史與古蹟建築的特色,新芳春有假日定時導覽服務,每週六下午 3 點有導覽可以參加,免費參觀。 一樓陳設著當年王家製茶的歷史文物,像是來到博物館一樣,展示內容多樣也精采。
新芳春: 新芳春茶行
1932年(昭和7年)3月23日創立合資會社新芳春茶行,今日所見之新芳春茶行建築,即於1934年(昭和9年)興建落成,為王氏家族經營茶行有成的繁盛時光留下見證。 產茶季與花季的大稻埕曾被形容為「親著茶香與花香的街巷」,茶貿易的昌盛可見一斑。 而新芳春茶行同時兼具「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住宅」等四種機能,形制完整,雖歷經80多年風霜、期間又因戰火摧殘而頹圮,但是2011年由新富發建設進行古蹟修復完成之後,透過它仍可一窺百年前大稻埕地區茶行民生的輪廓,以及茶業興盛的榮景;是認識大稻埕臺茶歷史極富人情味的所在。
新芳春: 新芳春行開館 重現百年茶文化
,簡簡單單一大張,提供臺灣茶,非常適合外國觀光客,旅客休憩,品臺灣茶香,目前只提供熱茶,價錢從250元-280元,未來也會規劃茶點等,結合臺灣茶鄉特色,定期展出不同區域的風味茶 。 別境書坊菜單,簡簡單單一大張,提供臺灣茶,非常適合外國觀光客,旅客休憩,品臺灣茶香,目前只提供熱茶,價錢從250元-280元,未來也會規劃茶點等,結合臺灣茶鄉特色,定期展出不同區域的風味茶 。 西莉亞好喜愛茶行二樓的王家生活展,藉由這些王家人所提供的生活或事業上的用品,讓大家更加了解當年茶葉興盛時期的樣貌。 我們來到了一樓日月雙井的第二座天井;跨過天井之後,即將來到一樓的第三進部分,也就是當年新芳春茶行的精緻茶加工廠。 我們從一樓正廳經過茶行、帳房及天井之後,接著來到一樓後進(第二進),也是當年擺放茶葉倉庫區,新芳春茶行總共擁有六座倉庫。 我們可以藉由這個特展瞭解臺灣茶葉的發展,不論是80年代茶藝館或是現代茶空間,都可以在這個特展細細品味。
新芳春: 新芳春茶行,見證大稻埕風華
二樓其中一區安排,王家人收藏區,以珍貴文物重現昔日茶行商售場景,從王家到第三代屋主王國忠、知名棒球選手王傳家……等,曾留下不少生活足跡,王家古器物,如茶行匾額、古算盤、老帳冊、創辦人王連河之辦公桌…等文物,王家留下的珍貴回憶。 地上有許多稱為焙窟的凹洞,正是當年工人會先將木炭放入焙窟內將之燒紅提高溫度後,再將焙籠置放烘焙,隨高溫,讓茶葉在這裡逐漸飄散氣味,現今來現場還可聞到淡淡的茶香。 導覽老師說到當年的帳房只有一個小門進出,只是因為要對外開放參觀,所以留了一個剖面空間,讓遊客更清楚瞭解帳房格局。 新芳春2025 當年茶販將茶葉帶來新芳春茶行,經過店家檢查茶葉品質及丈量重量之後,帳房就會依價格多寡將錢付給前來買賣的茶販。
新芳春: 新芳春茶行 8000萬修復完畢
作為見證大稻埕早期進出口榮光歷史的老宅,新芳春茶行曾是臺北最大茶工廠,在2009年被列為臺北市定重要古蹟,如今在臺灣最大文創園區華山首度經驗輸出率領下,除了要讓老古蹟再次被看見,更加入地方創生的產業思維。 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王榮文表示,華山團隊在新芳春茶行聚焦「茶」產業與生活,匯聚製茶師、達人、藝術家,進一步要創造茶星、茶品牌,找到茶文創新模式。 從修繕、空間規劃到開展,在團隊與修復單位興富發建設耗時4年悉心修復建築本體下,並保存近3000件珍貴文物,重新還原茶行近90%原貌。 2000年代初期,新芳春茶行的所有權人計畫連同隔鄰房屋改建,受文史工作者呼籲保存。 2005年3月8日,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將新芳春茶行、草山行館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8月31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會同都審和古蹟委員聯席會勘新芳春茶行,做出希望能多保留建築歷史空間的決議。
新芳春: 新芳春
像是新芳春茶行所在屬於商業區,法定建蔽率為六十五%,容積獎勵達為五百六十%。 興富發建設先在2010年10月向新芳春茶行以新臺幣八千三百三十七萬元購買一百二十四點四一坪容積,再於2011年9月30日以新臺幣九千四百九十四萬元將容積賣給潤隆建設,因不在奢侈稅課徵範圍,差價獲利新臺幣一千多萬元。 三年前,我因為在網路上搜尋了著名畫家郭雪湖,而找到了一齣臺灣電視劇名為「紫色大稻埕」,講述1920年代臺灣的戲劇與美術風氣。 日本時期因帶進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從傳統的水墨開始有了新的西式媒材與風格。 劇中有許多著名的在地畫家角色,包含陳澄波、顏水龍、廖繼春、陳植棋、李石樵、楊三郎、郭雪湖、林玉山、陳進、林阿琴等等。
興富發團隊歷時4年,修復全臺最完整精緻的大稻埕茶行古蹟「新芳春茶行」,歷經專家學者鑑定與勘查,一磚一瓦都是學問,原貌修復重現高達9成,讓「新芳春茶行」甦醒的古蹟建築生命,重返回1934年的幽美風華,那隱約飄揚的芬芳茶香不是錯覺,是時代的更迭。 西莉亞好喜愛茶行二樓的王家生活展,藉由王家人所提供的生活或事業上的用品,讓大家更加了解當年茶葉興盛時期的樣貌。 有機會來新芳春茶行逛逛,漫步於古建築物中的芳春小徑,以懷舊視角一窺臺茶文化及新芳春茶行昔日風華歲月。
位於大稻埕熙來攘往的民生西路上,新芳春茶行閩洋混合建築醒目外表吸睛程度,可是讓來往的人們不注意都很難…. 一樓的特展讓人漫步茶山,閱覽茶行歷史文物,後方則是當時的製茶場所與器具,景物依舊,人雖易主,但仍繫著前人與老屋的情感羈絆。 而建築修復展便是透過圖板詳細說明新芳春茶行修復歷程,例如店招字體、騎樓牆體、天井馬賽克磚與洗石子欄杆等,詳實考究,細心復原,終於重現老屋的迷人之處。 最後來到焙籠間,地上有許多稱為焙窟的凹洞,工人會先將木炭放入焙窟內將之燒紅提高溫度後,再將焙籠置放烘焙,隨著高溫,茶葉在這裡逐漸飄散氣味,讓室內盈滿了濃厚茶香。 從記憶拉回現在,一樓大廳正展出「芳春茶徑—臺茶流金歲月展」,由 INCEPTION 啟藝策畫,最深處是座茶山梯田,環繞的海上有著多艘帆船象徵將臺灣茶銷往全世界。
新芳春: 臺北莊敬店
現在的新芳春老建築則是在1934年落成的,是當時臺北最大的茶工廠之一。 面寬三開間,縱深三進;推開一樓的檜木大門,正廳是茶行、賬房,後進是精製茶的加工廠和倉庫。 其中,加工區除了保留乾燥機、風選機等機具以外,還有現在難得一見的「焙籠間」,裡頭是數十個焙茶用的「焙籠坑」。 百年前的製茶師傅就在這裡耐著高溫,於一個個的「焙籠坑」裡燒炭,烘焙著放置其上的數百斤包種茶,完成精製茶的工作。 二樓則還原了茶行商售的熱絡景象,現場收藏不少復刻古器物,無論小至茶盒大至櫥櫃,都承載著王家人的滿滿回憶,另一旁除了建築修復展的介紹外,更結合臺灣茶鄉特色,第一波活動帶來昔日新芳春外銷主力商品──文山包種茶,以其歷史故事串連坪林茶行與茶文創商品等,推動臺灣鄉鎮特色與地方茶產知名度。
作家蕭蔓曾說:「從新芳春窗口望出去,我們看到老茶人的足跡,踏著一磚一茶的歷史典故。」新芳春茶行本身就是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而要述說它的故事,首先須從茶行主人王氏家族開始說起。 走進新芳春茶行,文物展示櫃內,擺滿了各色當年做生意用的文件:打字機、以中國古代記帳符號「蘇州碼子」紀錄的帳本,算珠圓滾滾的中式算盤,運送茶葉的「戎克船」模型等。 「新芳春茶行」的創辦人王連河,16歲時跟著父親王芳羣來到茶產業正值豐榮鼎盛的大稻埕,投入製茶與茶貿易的戰場;1918年因家鄉盜匪橫行而舉家遷移到臺灣。 過程中,他們先與宗族王珍春在茶行現址的對面合夥經營「芳春茶行」,隔年結束合夥關係以後,買下現址三分之二的土地與房產,並更名「新芳春行」獨資經營,以包種茶為主要產品,銷往東南亞等地。 大稻埕曾經是昔日臺灣走向國際的門戶,透過茶葉與樟腦的外銷貿易,近代西方文明與傳統漢人文化在稻江畔激盪出精彩的火花,無論是現代新劇或子弟戲班的登臺競演;亦或是咖啡沙龍與品茶文化的交相爭艷,二十世紀的上半葉,大稻埕方興未歇。 被譽為「臺灣烏龍茶之父」的英國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觀察到臺灣的氣候與環境深具種植茶葉的潛力,因此聘請了買辦李春生,以靠近淡水河的大稻埕為據點,引進福州的烏龍茶苗外銷至美國,就此展開臺灣茶產業的百年風華,也掀起大稻埕的製茶篇章。
新芳春: 臺北大同區|新芳春茶行 大稻埕景點 古蹟製茶廠 走進大稻埕茶商世界 穿越時空茶巡禮 集結書店、展覽、茶文化 免費參觀景點
大稻埕一間古蹟「新春芳行」規劃了一系列的特展,茶業是臺灣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環,新春芳行是最具代表性的三層樓茶文化建築,不但保留許多製茶的器材與空間,也可以瞭解過去茶行主人生活的樣貌。 開幕首檔邀請陶藝大師陳景亮展出現代陶藝寫實裝置藝術「小學的回憶」,課桌椅栩栩如生的仿木紋路,西方現代陶藝史讚譽 「Trompe l’oeil」(迷惑眼睛),不僅表現出超凡的寫實能力和燒窯技術,更是視覺的極致挑戰。 除了豐富的貿易往來文物展示,主題展亦邀請知名插畫藝術家 新芳春2025 鄒駿昇,以視覺藝術角度重新詮釋臺茶飄香國際的百年史,為此茶葉故事館空間畫龍點睛。 新生的茶行整體空間以「活的茶葉故事館」、「茶文創發展平臺」、「以茶會友」三大主軸為方向,邀請大眾走入這片城中取靜天地,感受創新、活化能量。
新芳春茶行自2016年9月開館以來,率先策劃《新芳春行特展─重回大稻埕老茶行的璀燦榮光》與《新芳春老建築的故事》等特展,再現產業時空與文化脈絡,向社會大眾介紹這棟古蹟以及大稻埕茶商的風華歲月。 2018年6月接續推出《茶行主人生活光景》特展,將以新芳春茶行的發展脈絡、王家生活史及臺灣近代茶人文化為主題,希望藉由探尋茶行主人王氏家族與新芳春茶行的生活及互動,讓民眾能夠更加認識新芳春茶行這個茶文化場域。 中國時報【張潼╱臺北報導】 新芳春 曾是全臺北最大茶工廠的「新芳春茶行」,興建於1934年,當年來自福建的茶商在大稻埕自建這棟建物,包括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主人住宅等4種空間機能,2009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新芳春: 分享此文:
二樓的空間比我想像的寬敞許多,建築的前半部與後半部都有中庭及陽臺銜接著,讓室內帶有點自然光線。 昨開館典禮上,北市副市長陳景峻表示,新芳春行是民間出資修復古蹟的成功案例,見證了臺北百年前的茶行文化,這棟建物是歷史、產業和文化的複合體,希望活化注入新生命後,可吸引更多民眾前來參觀。 新芳春2025 新芳春2025 新芳春茶行的創辦人王連河先生,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嶢陽鄉,1913年(大正2年)間曾隨父親王芳羣先生來臺與王珍春合夥經營「芳春茶行」,出口茶葉至南洋,後來由於家鄉治安不靖,遂於1918年(大正7年)舉家遷來臺灣。 1919年(大正8年)王家結束了原「芳春茶行」的合夥關係,同年王連河先生依父親之意,買下民生西路現址。
新芳春: 新芳春茶行
走進修復完成的「新芳春茶行」,就像是回到記憶中的奶奶家,炊煙裊裊、飯香縈繞,回憶蜂擁而至,拉著你進入那些美好,若是嗅到隱約飄揚的一縷茶香,聽見了切茶機運轉的聲響,那不是錯覺,是時代的更迭,「新芳春茶行」修復雖然告一段落,卻不是結束,而是古蹟甦醒後新的開始。 ,從王家到第三代屋主王國忠、知名棒球選手王傳家……等,曾留下不少生活足跡,王家古器物,如茶行匾額、古算盤、老帳冊、創辦人王連河之辦公桌…等文物,王家留下的珍貴回憶。 其中一區空間特別展示,這棟洋樓老屋修復過程,一張張珍貴前後對比影像畫面,非常珍貴,再現風華修復的艱辛,繁複過程。
時移境遷,許多王氏家族的耆老已經湮沒於歷史光陰中,但依然矗立的新芳春茶行建築,在送走了一代又一代的王家人之後,卻以新的面貌不斷傳述王家人及那些關於茶的點滴。 尤其新芳春茶行的建築集「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主人住宅」等機能於一身,可謂臺北市現存保留相當完整的茶文化空間之一。 新芳春茶行自去年起,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經營,以「活的茶葉故事館」、「茶文創發展平臺」、「以茶會友」三大主軸為老茶行注入創新能量。 新芳春茶行運用展售合一概念,於一樓入口處打造大師特展區、展售精品區, 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共同展出。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2016年5月正式接管「新芳春茶行」後,於2016年9月20率先推出「重回大稻埕老茶行的璀燦榮光」、「新芳春老建築的故事」、「紫色大稻埕美學展」以及「再現大稻埕茶香歲月風華」等特展,再現產業時空與文化脈絡,向社會大眾介紹這棟古蹟以及大稻埕茶商的風華歲月。
西莉亞好喜愛「臺茶走出去,世界走進來」這幾個斗大文字,是啊~臺灣種植茶葉興盛,而茶葉品質更是世界一等一。 因此寄寓瓜瓞綿綿,祝願子孫昌盛、興旺發達的吉祥之意,西莉亞喜愛老建築的原因,正是因為老建築每一處角落都有故事啊。 娛樂中心/林庭蕷報導女星邵雨薇擁有甜美外型還有清新氣質,演出不少戲劇,精湛演技備受觀眾肯定,去年斜槓當作家出書,又與金鐘影帝吳慷仁感情穩定,可說是愛情事業兩得意,時常在社羣平臺發文分享生活的她,近期罕見曬出大尺度辣照,引起網友熱議,有粉絲更直呼「暈得咪咪冒冒」。 (路透斯德哥爾摩5日電)瑞典政府今天表示,瑞典將要求來自中國的旅客,入境前先提供COVID-19陰性證明。 洗石子牆面搭配線條簡約的木質窗戶,古典的檯燈透出暈黃的光芒加上一旁老舊傢俱的妝點,或許歲月無聲,也不再有人敲打老舊的打字機,但思緒早已隨空間中的靜謐、懷舊人文與書香的氣味,走訪這茶行老屋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