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苑(2003):〈獨立於中國之外的臺灣民間信仰:兼論臺灣社會宗教人之心靈重建〉. 見 張德麟 編,臺灣教授協會、國際文化基金會 策劃:《臺灣漢文化之本土化》,頁59-78. 連江縣政府近來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舉辦「媽祖在馬祖–昇天祭」,以「媽祖在馬祖」作為招徠觀光客之口號與行動,也讓世人以此感念媽祖孝順慈愛的精神。 ; 馬祖的媽祖信仰 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遇風浪船毀人溺,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岸邊。 湄洲島的鄉親一度以為默娘失蹤沒下落,故稱她已羽化昇天成仙,且為感念其孝心,遂蓋廟紀念她的孝行。 經後代學者查知,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鄉馬祖天后宮內靈穴石棺中,且興廟供奉媽祖世代相傳至今,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只要是規模較大的媽祖廟,無不在山門上大書「開基媽祖」或「開臺媽祖」,標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從福建湄洲祖廟而來。 媽祖原是一位樸素的人間女子,短短地二十九年生命歷程中,只知道默默行善,捨己耘人。 然而,她那種視別人苦難如自己苦難的無私精神,卻感動了世世代代的人,大家視她如親,奉她如神,儼然是活生生的觀世音菩薩! 許許多多莊嚴而富傳奇性的神話,就都表現在她的孝心和義行中了。 人們從不懷疑那些歌頌式的傳說,因為她已用一生偉大的行誼,做了最真實的詮釋。
媽祖神蹟: 媽祖傳說
大義崙天后宮建廟原由,最普遍的說法與清乾隆年間的一場瘟疫有關。 乾隆十三年(1748)大義崙莊及附近村落陸續爆發瘟疫,情勢兇險。 於是大義崙莊(今二崙鄉大義村)、油車莊(今二崙鄉油車村)、八角亭莊(今二崙鄉復興村)及港後莊(今二崙鄉港後村)四大莊派任董事前往「西螺街福興宮」祈願,並率領莊民齋戒三日,祈求庇佑地方平安渡過危機。 之後疫病獲得控制並平弭,四大莊信眾莫不叩謝媽祖神靈應驗使得疫病斷絕。
- 在溪下村中有一戶張姓人家,無緣無故腳生潰爛,看遍醫生也都沒有起色,住家附近不時瀰漫一股怪異的氣氛。
- 同時,中洲寮保安宮也贈送掃蕩陰神最力的媽祖開路先鋒徐府千歲金牌乙面,並`送給其乩童蘇丁祿1000公斤蕃薯籤、高麗參數斤等禮物,以為感謝之意。
- ,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東螺開基祖廟北斗奠安宮、屏東縣萬丹萬惠宮、臺南市鹽水護庇宮、雲林縣崙背奉天宮也有相似的傳說。
清康熙二十二年, 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將軍徵臺時,因神靈顯應而得勝,表奏聖母神靈,並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並記功加封為天妃。 船隻危岌欲沈,忽有鳳儀神女,手提紅燈騰空飛旋,上下左右隱顯揮霍,剎那煙消霾霽,風息浪平,萬裏碧 媽祖神蹟 波,悠然順達,眾曰:「此乃天妃顯靈護佑」。 三郊鎮港海安宮廟方沿革以清乾隆元年(1736年)三郊迎請湄洲媽祖建廟奉祀為創建年份。 從三郊最早所建廟宇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之臺南水仙宮來看,廟方沿革確實不無可能。 媽祖神蹟2025 但考諸乾隆中葉繪製之《臺灣輿圖》,西定坊南勢街尾未有海安宮之標示。 而嘉慶十二年(1807年)成書之《續修臺灣縣志》記載海安宮為「欽差大臣嘉勇公福安康偕眾官公建,郡守楊廷理成其事」,故有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海安宮創建年份之意見存在。
媽祖神蹟: ‧ 過年來看大嘴鳥!科博館鳳凰谷鳥園走春 近距離接觸小鸚鵡
「媽宮」本作此地地名,大正9年(1920)臺灣總督府將媽宮澳改名為「馬公街」。 現在臺灣話呼「馬公」仍以「媽宮」(Má-keng)稱之。 臺灣各地媽祖從湄洲分香者稱為「湄洲媽」,從同安分香者稱為「銀同媽」,自安溪分香者稱為「清溪媽」,從泉州三邑分香者稱為「溫陵媽」,由漳州漳浦縣分香者稱為「烏石媽」。 也有把來自莆田者稱大媽,來自仙遊者稱二媽,來自惠安者稱三媽。 舊時,天津新婚者時常至天津天后宮祭拜媽祖,以求早得子嗣。 泗陽媽祖文化園位於中國楊樹之鄉,平原綠海之都,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泗水古國——江蘇泗陽。
- 康熙十九年( 1680 )「神助萬將軍克敵廈門」加封「天妃」,康熙廿三年( 1684 )又以「神靈顯助」靖海將軍侯施琅功克澎湖加封「天后」。
- 新北市板橋日前有兩名員警在執行勤務時,下車到超商買限定的霜淇淋喫,還開心拍影發在社羣上,結果被轉發引起公審,因為影片中被人發現他們不僅疑似違停,還穿越馬路,認為有失警察身分。
- 僅臺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其中大多是由佛家禪師建成。
- 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遇風浪船毀人溺,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岸邊。
- 雲林麥寮拱範宮的二媽,更是專職信徒婚姻大事,因此拱範宮媽祖有「大媽鎮殿、二媽姻緣、三媽外獻、四媽出戰」之諺語。
- 媽祖信仰在臺灣民間的盛行,除了反應漢族移民開墾過程的歷史、政治、社會背景之外,媽祖所象徵的母親意象,更是媽祖信仰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媽媽是至親,對信徒而言,正好可以向她訴說心中的焦慮、委屈、希望,而媽祖也都會像媽媽般傾聽子女的心事,當然也就使臺灣人對媽祖產生強烈親密的熱愛與情感了。
其二,傳說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轟炸臺灣,媽祖顯靈接住炸彈,使炸彈沒有引爆,拯救民眾生命。 此一傳說亦是全島各地媽祖廟均有傳聞,其中彰化埤頭合興宮廟內還展示未爆彈,以宣揚媽祖神蹟。 過去媽祖出巡時,許多信徒都會趴跪在神明出巡遶境的路上,讓鑾轎從身上越過,祈求獲得神明的保佑,雖然今年因為防疫考量,媽祖出巡前主辦方就預告取消「鑽轎底」的活動。 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每年前來參拜信徒超過百萬人次,有虔誠信眾在歲末年終還會免費發放媽祖年月曆,今年準備1萬份,有許多人是前一天早上就來排隊。 「媽祖」一直是民間社會的重要信仰,更是許多人的精神心靈寄託,明年三月,藝術家蕙子將辦理個展,誠摯邀請對媽祖有興趣的民眾明年來觀展,藉由畫像與媽祖婆近距離的心靈交流,一起來感受媽祖溫暖人心的氛圍,進一步對媽祖文化有更貼近的認識。
媽祖神蹟: 臺灣
為何北港目前以農曆3月19、20這兩天的迎媽祖最為盛大? 在日治初期遶境規模較小的農曆3月19日活動應承襲自清代北港媽祖至臺南大天后宮作客,回鑾後遶境祈安植福。 在1915年北港朝天宮與臺南大天后宮出現磨擦之後,導致兩廟交流中斷,仍維持農曆3月19日規模較小的遶境活動。
媽祖神蹟: ‧ 謝志成陶藝展「三十有成」 春節期間74藝術中心展出
在衛生不良、醫藥不發達的時代,民眾沒有施打疫苗、沒有檢驗醫療器材、缺乏藥品醫治,百姓感染疫疾只好求神問卜,服用「爐丹」、「符水」治病。 如能苟活倖存,當然就要感謝媽祖神威浩蕩,尤其面對集體生病,多人死亡的瘟疫。 在瘟疫流傳期間,百姓人心惶惶深恐感染,此時只有宗教信仰可以安定人心、消除恐慌。 南瑤宮媽祖則預警溪水暴漲及砲彈試射事件:民國五十一年( 1962 )聖四媽於斗南駐駕時,附身乩童指示進香團應提前啟程,信徒遵行提早出發,帶進香團平安渡過濁水溪,立即雷雨交加大雨傾盆,頓時溪水暴漲流速湍急。 又民國七十五年( 1986 )進香回程途經莿桐,信眾正欲渡過濁水溪,適逢砲兵基地在試射炮彈,彈著區正是涉溪之處,媽祖乃附身乩童示警,降旨暫停過溪,避免傷亡。 災難通常發生在無預警狀態下,媽祖神蹟中常有預告災難,讓信徒避免受難的故事,透過不尋常徵兆,提醒民眾遠離災厄。
媽祖神蹟: 西螺福興宮國運籤抽中「中上籤」多方思考即可迎刃而解
★今年大甲鎮瀾宮與一卡通公司第三度合作,發行《金 媽祖》造型一卡通,開賣前全數票卡也特別送往大甲鎮瀾宮過香祈福,祈求一卡通持卡人能廣受媽祖香澤庇佑永保平安。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日子並不固定,都是在當年的元宵節由鎮瀾宮董事長擲筊決定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 在整個九天八夜的遶境活動中,依照傳統舉行獻敬禮儀,分別有筊筶、豎旗、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安座等十個主要的典禮,每一項典禮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地點及時間虔誠行禮。
媽祖神蹟: 鄭成功退荷、施琅攻臺,「媽祖神蹟」都上陣
由於澎湖四面環海,漁民大都以「討海」維生,同屬「海神」的媽祖自然成為「討海人」最崇拜和信仰的守護神。 全臺總計11座宮廟參加空中遶境,分別為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麥寮拱範宮、淡水福佑宮、北投慈後宮、艋舺啟天宮、花蓮港天宮、蘆竹慈母宮、新港奉天宮金虎爺總會、昊天宗成功媽祖會、臺北聖興天后宮等。 會提供紅絲線和香火,參加遶境的信眾如有需求,可向媽祖祈求並向神轎旁工作人員索取。
媽祖神蹟: 媽祖
同治年間霧峯林家的林文明,遭官府利用參與進香的時機設局殺害,造成進香中斷長達數十年之久。 1936年後,彰化南瑤宮先是資產被納入公庫使用,最後更成為彰化市政府所管理的廟宇,奪走了原本信徒管理的權利,戰後地方信徒欲取回管理權,最終卻以激烈的鬥爭失敗為收場。 此後成為官廟的南瑤宮失去了地方信眾的支持,信徒急遽流失,更將情感轉移到每年皆會經過的大甲鎮瀾宮上,長久下來,彰化南瑤宮已不復數萬人進香的盛況。 直到近年彰化南瑤宮則以徒步的方式,試圖找回過往榮光,數年下來信徒凝聚力逐漸增強,頗有成果。 廟宇之間的進香則是具有前往祖廟或是靈氣旺盛、著名廟宇參拜的行為。 例如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前往北港進香,沿線聚落都僅是路過,不能稱為遶境。
民俗亂彈是由一羣長期關注臺灣民俗學發展的研究者合作組成之共筆部落格。 亂彈亦即北管,具雅俗共賞特質,曾是臺灣最廣泛的流行音樂。 我們期待在當下生活節奏中, 與社會大眾一起探討民俗思維, 鼓吹臺灣社會對民俗學領域之重視。 在溪下村中有一戶張姓人家,無緣無故腳生潰爛,看遍醫生也都沒有起色,住家附近不時瀰漫一股怪異的氣氛。 農曆三月廿十,村民在村中王爺帶領下,依例前往港口宮請媽祖回村遶境,當隊伍走到該戶人家時,神轎與乩童紛紛擾動起來,此時三媽與王爺便四處巡視,突然前往該戶人家門口空地停住,此時,三媽就採「生童」,跟著王爺乩童,將七星劍往地上一插;吩咐眾人往下挖掘,結果竟挖出一副貓骨頭,屍肉完好尚未潰爛。
媽祖神蹟: 沒有《蘋果日報》香港會怎樣(視頻)
蕭姓孝子遍尋不著母親,乃至朝天宮祈求媽祖指示,曰若能尋得母親下落則鐵釘能釘入石階,禱畢果然將鐵釘釘入石階中。 不久孝子探知母親亦被救起,正在某人家幫傭,母子終於相會,其父聞訊亦前來相認,全家終能團圓共享天倫。 因此,各地的媽祖廟,例如:雲林北港朝天宮、嘉義朴子配天宮、屏東萬丹萬惠宮,以及遠到基隆去救援的彰化南瑤宮媽祖等,廣泛流傳著「媽祖接砲彈」的故事。 媽祖神蹟 通霄白沙屯地區自古以來是典型農漁業兼併的聚落,廟方表示:先民開疆拓土,面對未知的天候環境會求解於媽祖籤示,以宗教「敬天崇神」的方式展現對大地四季運作的敬畏,透過儀式行為來延續信仰世代傳承。 白沙屯媽祖的鑾轎沒有固定路線,因此有「最有個性的媽祖」的封號,進香期間總是充滿驚奇與神蹟,讓許多信徒感念不已。
十六歲時,在鄉裏發生疫病傳染, 媽祖研斷是鄉裏的飲水井出了問題,於是便深入井中探查原因,於井中發現造成病源的鼠疫,將其排除後,並於其中尋獲不知何時藏於井中的古藉仙書與銅符, 媽祖仔細鑽研後,至此能通靈變化,驅邪救世。 傳說於 媽祖出生的時候,有一道紅光射入室中,晶輝奪目,室內傳出香氣芬芳久久不散, 媽祖出生後,一直到了滿月都不曾哭泣,十分的安靜乖巧,故家人將 媽祖取名為「默」,其家人稱呼祂為 林默娘。 媽祖的父親在四十歲時,因其膝下只有一子,對傳統家族傳宗接代的觀念來說,只有一子顯得單弱,因此朝夕焚香禱拜 觀音大士,祈求賜子。
媽祖神蹟: 臺中LaLaport「過年人潮曝」 全場看傻
信徒請示媽祖後得知是為「拿炸彈」才受傷,各地信眾聽聞都前來膜拜謝恩,而廟方也特地為此打造紀念碑,以示見證。 順利入臺後,施琅聽聞康熙批評他「恃功驕縱」,他趕緊上奏,歸功於媽祖顯靈助戰,奏請皇帝冊封媽祖為「天后」。 媽祖神蹟2025 同時,為掃除鄭軍勢力,施琅捐官俸將臺南明朝寧靖王府邸改建為天妃宮(即現今的大天后宮,也是臺灣最早的媽祖廟),列入官祀。
新社地區是客家族羣與泰雅交界之處,原漢衝突在所難免,以三則媽祖神蹟反映九莊媽源起於原住民出草事件,在原漢衝突中,媽祖護衛漢人嚇走出草之原住民,表示媽祖護佑漢人對抗原住民。 媽祖神蹟2025 這類傳說在移民初治安不良、盜匪頻傳的時刻具有安撫人心的功能。 《臺灣省通志》根據臺灣總督府社寺臺帳記載三則媽祖助清廷平亂神蹟:乾隆五十一年( 1786 )林爽文事件,福康安奉派來臺平亂,官兵自鹿港登陸,至港口突起狂風,浪高而舟船將傾,福康安虔誠向媽祖禱告,得媽祖庇佑大風歇息大軍方得以登陸。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軍轟炸臺灣,民眾惶惶不安不知所措,因此媽祖接炸彈的神蹟便流傳全臺各地。 媽祖接炸彈的「母題」大致是:大戰期間美軍轟炸臺灣,當軍機投下炸彈時,忽見一女子阻在空中,承接炸彈或言以裙擺將炸彈撥向外海,拯救黎民百姓。 當漢人入墾臺灣必然引發原住民恐慌,造成原漢對立,雖然清廷曾以立石碑、造土牛、設木柵、建隘門為原漢地界,但隨著墾地的陸續開發,漢人拓墾的腳步不斷向山區逼進,原住民與漢人衝突也不斷發生,原住民抗爭或出草行為漢人稱為「番害」,孰不知其實是漢人入侵原住民土地,才會引發雙方的衝突。 以下列舉臺中新社九莊媽與臺東天后宮媽祖神蹟,反映當時原漢關係之對立。 臺灣地區的媽祖助戰神蹟首推鹿耳門媽祖,協助鄭成功驅除荷蘭人。 鄭軍登陸後見此地有媽祖廟方知媽祖助漲潮水以利行舟,鄭氏即親臨祭拜,並在戰事後重建鹿耳門媽祖廟。
媽祖神蹟: 白沙屯媽突衝濁水溪 神蹟再現眾人驚
鎮瀾宮中的湄州媽是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九月九日,董監事們突破政治限制,前往大陸湄州參加媽祖昇天一千年紀念活動,請回的湄州媽祖。 不過大陸宣稱,大陸雕刻的媽祖以年輕女神為依據,臺灣是以中年神韻為版本。 在臺灣民間流傳許多有關媽祖救苦救難與膾炙人口的故事,千百年來讓民眾津津樂道,傳頌不止。 其中雖然有許多穿鑿附會的傳說故事,但在無形中卻發揮了無比的教化功能,讓人心得到最直接的淨化。 白沙屯媽祖遶境是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每年都會吸引大批信眾自發性成為香燈腳,期盼可以與媽祖走完全程,以此表達對媽祖的虔誠之心,並祈求獲得媽祖之庇佑,而在遶境過後,往往也會有不少民眾上網分享,於遶境途中所見的媽祖神蹟。 蘇州崑山市慧聚寺天后宮由附近當地臺灣商人捐款,在因戰亂而損毀的慧聚寺重建而成;媽祖分香自臺灣史上最古的媽祖廟之一,鹿港天后宮。
媽祖神蹟: 臺灣人為何瘋媽祖?媽祖文化隱含著母親意象
臺灣的媽祖傳說,大概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 驚訝之餘,遂將其遭遇向導遊的鹿港友人述說,於是媽祖化身救苦救難的故事,於焉傳開。 媽祖神蹟 另外,朴子配天宮也有同樣的故事,二戰期間盟軍丟了一顆飛彈在朴子街上水塔附近,配天宮媽祖用裙擺將飛彈接住丟入朴子溪中,使得朴子街免受戰火的波及。 ,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東螺開基祖廟北斗奠安宮、屏東縣萬丹萬惠宮、臺南市鹽水護庇宮、雲林縣崙背奉天宮也有相似的傳說。
北港進香數次之後,在副爐主的要求下,「三媽」與「四媽」同時坐轎南下北港進香,「四媽」坐中尊,「三媽」坐小邊。 午後1點多,臺南市政府工務局王姓局長聞訊,亦請來小貨車,準備載回石碑,打破林童錦等人的原先計畫,因為出土文物屬於國家所有;但車子無法進出,直至天色將暗亦不得其解,最後王局長同意林童錦等人的提議,以膠筏運至水門,再載至鹿耳門天后宮廟埕。 石碑置於正殿左龕水仙尊王處,在3天裡,林童錦等人擔心臺南市政府會來要回,都把廟門關起來,廟內派老人顧守,3餐都「食泡麵」,廟外則由青壯莊民輪流警戒,形成「規莊顧石碑」的有趣景象;3天後,臺南市政府依約前來運回,但廟門緊閉,不得其門而入,又溝通不良,只好空車而回。 這2件媽祖神蹟,引發保安宮9位董事的注意,乃決議至媽祖宮莊迎請鹿耳門媽祖前來「做主」,處理擾攘之事。
她在文末也表示,今夜做夢一定會笑的,網友也替她感到相當開心,並且感念媽祖的慈悲,「媽祖真慈悲,好羨慕喔!祝你身體健康」、「我相信媽祖娘娘的神蹟」、「好棒!代表你平時心善,娘娘才都會如你所願」。 在這時,她便雙手合十向媽祖娘娘祈禱,「信女又來了,我看到前面的信徒在等媽祖娘娘,準備鑽轎底,我好羨慕,可是我的膝蓋是人工關節,我不能跪,媽祖娘娘~我真的好羨慕他們」。 有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發文,透露自己跟長輩在吵一個問題,「媽祖神轎會自己動嗎?」原PO強調自己沒有不信,但認為轎班手應該把神轎放下,「讓大家見證神轎自己動的奇蹟」,否則豈不是陷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爭論。 楊子緯同學先前就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因興趣不符,亟思重考。 來到福興宮太平媽欲求聖籤解惑,但是本宮僅有一組籤筒,久候之下,才求得甲午籤。 此籤無疑給了一顆定心丸,心中並發願,如果重考上理想的校系,必捐置兩組籤筒,使信徒求籤不必久等。
媽祖神蹟: 白沙屯媽祖顯靈事蹟多!狂撞「擋視線電桿」提醒、親救毀壞石雕
白沙屯拱天宮則可以說是透過現代媒體與社羣網路興起的媽祖廟。 白沙屯拱天宮位於苗栗通霄的漁村,由於地處偏遠,在過去是較不為人知的進香團,直到2000年以前參與人數最多僅有數千人,1990年代,外地的民間表演藝術工作者,如優劇場、無垢舞團等參與進香,他們的加入為鄉村帶來了藝術文化的概念,逐漸對白沙屯本身產生了些許的影響。 遶境:指的是神明巡視轄下的聚落,遶境有一定的範圍,區域內的信徒或廟宇有一定的權利與義務(如繳交丁口錢支持祭典運作),超越該範圍則不能稱作遶境。 清政府治臺期間,各地逐漸建立媽祖廟奉祀媽祖,其中發展最為興旺的媽祖廟為北港朝天宮。 朝天宮建立於1700年,為一般百姓所建立的媽祖廟,其地位原先無法與官方祀典的府城大天后宮相提並論,但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朝天宮的之所以能興盛,地理位置佔有很大的因素。 媽祖是臺灣百姓所崇信的重要神祇,自中國宋代發展以來,已有千年之久,媽祖的信仰發展,與政治有很高的關係,傳至臺灣以後,更體現了政治與社會變遷的縮影。
媽祖神蹟: 媽祖神蹟/信徒阿嬤中暑!白沙屯媽秒調頭 還曾為香燈腳降及時雨
地震發生是不可預測、無法預防,突如其來的震災總帶給民眾心靈的恐慌,媽祖救震災的神蹟正反映臺灣多地震,而百姓面對震災的無奈,如能平安度過自然要歸功媽祖的庇佑。 《麥寮拱範宮誌》也記錄兩則媽祖救水患的故事,其大意是:民國十七年濁水溪氾濫,洪水沖毀農田,村莊也有被沖毀之危險,地方人士迎請媽祖到現場設壇,當夜有無數神兵神火沿溪排陣,翌日中午媽祖青竹貼符咒投入急流中,狂流即轉向,接著媽祖神轎躍入激流,民眾亦隨轎落水,於溪中浮游二小時均平安無事。 臺灣位於颱風行經地區,每年夏秋常有颱風侵襲,颱風帶來豐沛雨量,經常造成洪水氾濫,因此媽祖也經常顯現拯救水患的神蹟。 《拱範宮誌》另載:民國五十二年立春以來,天旱不雨農民受災,乃由宮廟董事代表股內民眾,向聖母祈求施救,經向上蒼請命,至小滿晚上南風加強甘霖大降,旱季得除百姓感恩不盡。 安平媽祖救軍伕另一則傳說:七七事變後臺南高橋部隊奉派增援上海日軍,雙方交戰時臺灣軍伕忽見黑衣婦人遊走在火線上,以衣裙擋住槍林彈雨,待戰爭結束後才恍知安平媽祖隨軍到戰場,顯靈庇佑他們。 臺灣初墾時期官威不振、治安敗壞,時常有盜匪侵擾搶奪,媽祖也擔負防禦盜賊侵擾的任務,成為地方守護神。
戴潮春創立小刀會,入會者有四百餘人,皆歃血為盟禁洩祕密,當時有鹿港人入會者,深感悔悟意圖退出,卻因曾經參與盟誓,恐遭天譴。 此時媽祖為消除其罪業,乃在廟埕備水瓶,瓶中盛清水並燒神符投入其中,謂凡與賊盟誓者掬水漱口可消其罪業,因此遠近鄉鎮爭相前來漱口消罪,而瓶中之水不曾枯竭 。 超過半個世紀後,有位農民在合興宮北方兩公里處的田地挖出砲彈,經過軍方鑑定此枚未爆彈沒有引爆疑慮,因此陳列宮內當作「鎮廟之寶」,宣揚媽祖接砲彈救眾生的神蹟。 例如,屏東萬丹萬惠宮的媽祖在空戰期間,徒手接砲彈,因此拯救了無數鄉民,事後鄉民到廟裡拜拜,發現媽祖神像的雙手拇指都斷了一小截。 各版本的差異在於:媽祖是身體抱、雙手接或用裙襬擋砲彈;另外,也有在空襲前就向民眾示警,或是保護寺廟和地方的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屬日本殖民地的臺灣,成了同盟軍的作戰範圍。
媽祖神蹟: 影/200多隻海豚遊進臺中港 民眾驚喜說好運兆
相傳,媽祖本身支持三教合一思想,長年食齋唸佛,家中奉祀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等,信奉禪宗、淨土宗、密宗,修持《金剛經》、《普門品》、《綠度母真言》等,所以佛家弟子大多認同媽祖,臺灣的媽祖廟通常也以禪師作為住持。 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媽祖婆等。 對林默的崇拜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興化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或作靈慧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並在元代忽必烈大汗時,被封為「天妃」,清康熙皇帝再加封至「天后」,清末時,封號共有數十字。 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澳門、浙江、廣東、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 另外在華東和中國北方沿海地區的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部分地區也有少量天后宮或媽祖廟分佈。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曾提到,臺灣人之所以會瘋媽祖,是因為祂是臺灣人心中母親的意象, 「我們心裡有話的時候,會向祂傾訴」。 他指出,參與遶境的過程是一個社會的集體心靈治療,信眾的煩惱、困惑不一定會得到解答,但內心會得到療癒。 他也鼓勵繫上學生體驗臺灣這項民俗活動,希望學生身體力行去理解,為什麼這麼多民眾要參與遶境,「有人為了孩子許願、有人為了生病的家人,大家都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 前面介紹的四家宮廟遶境以陸上步行為主,其中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行程,是臺灣地區媽祖遶境活動中傳統陣頭規模最大、自發性參加人數最多的宗教活動。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則為全臺各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徒步距離最遠的行程,加上沒有固定期程和路線,沿途充滿挑戰與驚奇。 追媽祖的過程中有些信眾難免出現雙腳痠痛、起水泡,或是要曬太陽跟淋雨,讓人產生放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