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雖僻居鄉野,然環視廟宇內外,滿佈石險木刻及工藝名器,其中龍鳳呈祥錫燈為國家薪傳獎得主鹿港名師陳萬能先生佳作,並蒙親自蒞宮安置。 除此之外,亦戙幸邀請國家民族藝師林再興老師親至本宮主持水車堵交趾陶圕設計,其耄耋之年親圕之作,彌足珍貴,識者譽為「鎮宮之寶」。 慈聖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宮中壇元帥神尊,經成功大學歷史系石萬壽教授考證,乃陳永華參軍總制府先鋒孚護神,靈感珍貴非凡,其可謂見證明鄭三付至今,臺灣開發的滄桑史頁。 為免遺落中壇元帥珍貴金尊,特別聘請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施至輝老師險圕中壇元帥分尊,供信眾迎奉。
- 本宮諸善奉 聖母教化:「宣揚民間信仰廣植福田;凝聚慈善資源濟助羣生」之理念,正導爐下信士行善植福,並化具體作為,進於民國九十一年續成立「社團法人慈聖功德慈善會」。
- 日據昭和年間,地方仕紳及亯眾感念神尊恩澤,重建慈聖宮於現址。
- 正中央糊一尊蒙面的大士爺,旁邊有五個小人像,其意為引魂觀音指引五方引魂童子,招引孤魂野鬼到此聽經受渡,往生樂土。
- 李勝於學甲將軍溪頭前寮渡口上岸,並定居於今學甲區下社角部落,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有鹽水趙姓人家捐地,遂於現地正式建廟祀奉,成為當地信仰中心,後來信仰圈逐漸擴大至學甲堡之範圍。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宮中壇元帥神尊,經成功大學歷史系石萬壽教授考證,乃陳永華參軍總制府先鋒孚護神,靈感珍貴非凡,其可謂見證明鄭三付至今,臺灣開發的滄桑史頁。
- 民國七十二年有一部份莊民,假同仁社區活動中心二樓「長壽俱樂部」建廟,名為「慈聖宮」,本欲自汪氏宗祠迎請神明奉祀未果,自此信仰一分為二。
鹹豐三年(1853年)頂下郊拚後,同安人的首領林佑藻在鹹豐五年(1855年)於大稻埕籌建媽祖廟。 同治三年(1864年)初建,廟又稱「大稻埕媽祖宮」,媽祖稱為「稻江媽祖」。 慈聖宮 廟最早位在中街與南街的交界處,也就是現在的迪化街與民生西路口,早期的建街發展,即與此廟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息息相關。
慈聖宮: 天上聖母 老四媽 賜訓文
廟前則是一排老牌的小喫攤,如魩仔魚炒飯、原汁排骨湯、鯊魚煙(煙薰鯊魚肉)、毛蟹、汕頭包子、四神湯。 在1954年3月報導時,廟宇建物以及在市區內外等地所購置之土地,估計在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逐年收租生息不少,但廟宇被記者以「蛛鎖塵封」來形容。 其中部份土地座落於五常街,遭該廟管理人陳弈偽刻前管理員陳江流印章來侵佔,後來臺北地檢處法辦。 1910年,日本政府實施市區改正,廟宇遷移,並保有原先建材。 至於舊址處的小劍潭井被填平,碑匾被移到天馬茶房右鄰的發記茶行庭園圍牆下,邱秀堂回憶在戰後曾見過該匾碑,之後茶行庭院拆毀,古物不知去向。
- 嘉義北社尾保安宮當地傳說則大異其趣,相傳有學甲人士,有感於北社尾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遂趁管理人不備,迎往學甲慈濟宮奉祀。
- 直至民國八十五年,由塗振和提倡兩廟和一,在徵求大家同意之下,於農曆十一月動土,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落成安座。
- 學甲慈濟宮廟埕兩側有日月井(亦稱龍虎井),1955年該廟於西側廟地興建店鋪,1966年於濟生路興建慈生別館,1977年於廟宇左側興建保生賓館,作為香客大樓。
- 登錄種類:廟宇公告2020年12月22日詳細登錄資料同治五年(1866年)廟再遷建至今日的民樂街和民生西路交叉口,廟面對大稻埕碼頭。
- 由於該廟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故神像可能已有八百餘年歷史。
主祀媽祖的「慈聖宮」,與「法主宮」、「霞海城隍廟」合稱為大稻埕三大廟宇,目前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日治時期重建是由人稱「彬司」陳應彬負責,他不只是優秀的傳統建築大木作匠師,在臺灣寺廟建築發展史上更是佔有一席之地。 日治昭和時期,原公厝經久失修,地方仕紳及信眾發起募捐重建慈聖宮於現址。 其後數十年,原廟又幾經翻修,並請府城彩繪名師潘麗水留下門神壁畫等作品。
慈聖宮: 學甲慈濟宮
由於該廟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故神像可能已有八百餘年歷史。 此神像於明鄭時期由白礁鄉積善裏百姓李勝攜帶,隨鄭成功部將陳一桂渡海來臺。 李勝於學甲將軍溪頭前寮渡口上岸,並定居於今學甲區下社角部落,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有鹽水趙姓人家捐地,遂於現地正式建廟祀奉,成為當地信仰中心,後來信仰圈逐漸擴大至學甲堡之範圍。
學甲慈濟宮開基二大帝由李勝迎來臺灣之後,早期由李家奉祀於下社角(位於學甲鎮仁得裏、慈福裏之間),李勝有三房子孫,大房奉祀開基保生大帝,二房奉祀開基謝府元帥,三房奉祀開基中壇太子。 因大房事業不順,遂將開基二大帝留置於路旁,由當地鄉人建草菴祭祀,多有神蹟,遂逐步擴建成為大廟。 而原下社角則另刻保生大帝神像,後則建廟白礁宮祀奉保生大帝、謝府元帥、中壇太子等,為當地莊廟。 臺南市安南區原為臺江內海,經泥沙淤積逐漸形成陸地,拓墾先民多自曾文溪北岸遷徙移居,逐漸形成所謂「臺江十六寮」的區域。
慈聖宮: 慈聖宮美食
大稻埕慈聖宮俗稱大稻埕媽祖宮,供奉天上聖母,即俗稱的媽祖或天后,是航海的守護神,與法主宮、霞海城隍廟共稱大稻埕三大廟宇。 根據臺灣宗教史料,五塊厝慈聖宮為常態性保生大帝徒步晉香團,無固定路線,並是首間以兩頂四人籐轎(似府城大駕)步行至祖廟臺南學甲慈濟宮,全程(去回)約達兩百五十公里。 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由大村鄉茄苳村人吳清潭,得緣於埔心鄉聖安宮,奉 天上聖母 諭令協助神務,並遂於次年組織管理委員會,由高炎河、張美新、吳和泉、陳文明、鄭瑞琪、蔡進興、吳進源、吳芳賓、張進源等人管理會務。 期自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農曆四月間,天上聖母 老四媽,始降員林鎮高文首家府,聖靈附於其次子高炎河之身,並指示其濟世旨意。
慈聖宮: 慈聖宮
1860年改建時,聘請名藝師葉王(葉麟趾)製作交趾陶,裝飾於壁堵、廟頂,成為鎮廟之寶。 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葉王作品風化腐朽,遂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改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 廟壁上尚有「空城計」、「狄青戰天化」、「百忍堂」、「梁武帝昇道」等多幅作品。 1980年葉王作品連夜遭竊56件,至2003年由震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永泰意外購得其中36件,於2004年捐贈慈濟宮,廟方遂建立「葉王交趾陶文物館」收藏,目前廟內共藏有葉王作品一百餘件,多數都已由廟體建築中取下,收藏於文物館中。 兩口井後來隨自來水普及而停止使用,月井更因民國44年(1955年)西側廟地出租興建而被遺忘,直到民國107年(2018年)廟方整修店鋪時才被發現,由時任常務董事李光田向廟方提議整修立碑、聘請專人考證歷史。
慈聖宮: 建築特色 :
大稻埕有三大廟宇-霞海城隍廟、慈聖宮、法主公廟,其中慈聖宮主要供奉媽祖,在臺灣廟宇前有攤販美食的相當多,在高雄就知道不少廟口美食,不過像是慈聖宮這樣規模且整齊的倒是初次,我想也許跟政府規劃有些關聯。 三川殿的門神彩繪,也是北臺灣彩繪名司許連成的大作之一,來到這裡沒有進來參拜走走,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開頭所提的「巷內藏大廟」,並不是指寺廟建築本體宏偉,也不是說它的成立歷史久遠。 今天又來,目標很明確,要尋找大稻埕除了霞海城隍廟和法主真君廟之外,另一個信仰中心「慈聖宮」的美食,感受一下老臺北的味道。 1910年日本官府實施市區改正,拆除廟宇,當地同安人士乃集資遷移至延平北路現址,並利用原始的樑柱與石材重建廟寺,1914年重建完成,原貌留存至今。
慈聖宮: 臺北/大稻埕巷內不只藏美食還有大廟!來慈聖宮陪媽祖用個餐吧
在一片文化保存的聲浪中,官田慈聖宮雖然來不及回應,但主持重建的主事者,卻極有眼光。 不僅將在地文化融入廟宇建築中,也延聘國家薪傳獎得主鹿港陳萬能先生精心設計龍鳳呈祥「錫燈」;不僅如此,水車堵的交址陶塑,也是國寶級大師林再興先生的作品,為當代的文化與藝術留根,為文化保存開拓了新面向。 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聖誕)廟格街屋式建築狀態廟頂廟埕天災損害(防水及內部整修工程進行中)建築詳情本殿構造依牆而建 夾於兩戶中建立時間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地圖五塊厝慈聖宮,位於中華民國高雄市苓雅區次分區五塊厝林靖裏內,主祀保生大帝的廟宇。 大村慈聖宮,位於臺灣彰化縣大村鄉擺塘村,主祀神祇為天上聖母(媽祖)老四媽,左殿配祀註生娘娘,右殿配祀九天玄女,外觀為中國北式廟宇建築,廟觀莊嚴肅穆清靜,為大村鄉內著名之廟宇,信徒遍佈臺灣各地,香火鼎盛。 大村慈聖宮起源於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原在埔心鄉埤霞村(舊名聖安宮)顯異救世,後於民國八十九年遷移大村鄉(更名慈聖宮),由於天上聖母(媽祖)老四媽,曾乩示原為佛教比丘尼,生於戰亂並奉行救苦,積勞成疾致而亡。 後得玉皇大帝證感其心,念其苦行善舉並體念人間苦難,玉帝企盼其渡化庇護有緣眾生,頒賜其神位為天上聖母(媽祖)老四媽,並奉旨於現地濟世,渡化有緣眾生,庇祐啟示諸有緣弟子奉行善舉,進而得以化解災厄,增福增壽。
慈聖宮: 祭典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學甲慈濟宮廟埕兩側有日月井(亦稱龍虎井),1955年該廟於西側廟地興建店鋪,1966年於濟生路興建慈生別館,1977年於廟宇左側興建保生賓館,作為香客大樓。 1982年在保生賓館前另建慈濟文化大樓,兼作為戲臺。 目前學甲慈濟宮主體建築分為前殿、正殿、後殿三落建築,為三落三間起建築,大體保持嘉慶至鹹豐年間面貌。
慈聖宮: 慈聖宮前小喫區
日據昭和年間,地方仕紳及亯眾感念神尊恩澤,重建慈聖宮於現址。 其後數十年,原廟歷經翻修,並請府城彩繪名師留下門神壁畫等諸多作品。 慈聖宮 慈聖宮戙幸保留各式名師佳作於廟宇之中,實戙「寓教育文化於宗教藝術殿堂」的苦心。
慈聖宮: 祭祀圈
依學甲當地民間相傳,學甲慈濟宮開基二大帝曾於西元1860年左右失落,由嘉義北社尾軍伕迎奉,僅留下大帝神像木椅,1945年下社角李抄、李長記父子連夜受保生大帝託夢,李長記遂前往北社尾查訪,趁機迎回開基二大帝神像。 學甲宅子港居民聽聞,出動八人大抬神輿,迎奉神像返回學甲。 下社角放棄迎奉開基二大帝權利,將神像歸回學甲慈濟宮奉祀。 現學甲慈宮正殿左壁上嵌有「開基二大帝復歸慈濟宮協議文勒石」即是這個事件的歷史紀錄。
至昭和二年(1927)僅存斷垣殘壁,遂將廟內神像分別遷至陳、侯姓信士私宅供參拜。 迨臺灣光復,時任裏長朱清音發起籌建新廟於該境西北端莊頭,經該地兩地主同意,眾信徒獻資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完成坐西朝東之新廟,命名為慈聖宮,並推選朱清音為首任管理人。 慈聖宮前的攤販多是已有20年以上歷史老店,甚至不少海內外節目、遊客慕名而來,前陣子韓國大廚-白種元(백종원)老師拍攝綜藝節目《街頭美食鬥士》,也來到慈聖宮品嚐美食,看著老師大啖許仔豬腳麵線,早已口水直流,可見慈聖宮美食的魅力。 非常特別的是,為配合祖廟學甲慈濟宮上白礁祭典(學甲上白礁暨刈香)每年日程基本不變,但徒步晉香天數依當天神意為準。
慈聖宮: 徒步日程
西側店鋪則於同年7月14日完工開幕,由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副董事長陳浚鎰、其他董監事、前臺南市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等人剪綵,並準備200臺斤之蝨目魚丸供民眾免費品嘗。 正殿供奉保生大帝為主神,陪祀有三官大帝、謝府元帥(謝玄)、中壇元帥、虎爺、趙元帥、康元帥、張聖者、江仙官、書僮。 今天,除學甲前社,中社、後社外,慈濟宮的信仰範圍涵蓋三寮灣、溪底寮、二重港、灰窯港、渡仔頭、宅仔港、倒風寮、學甲寮、草坔、大灣、中洲、山寮等十三個莊頭,合稱為學甲十三莊。 慈聖宮2025 大抵包括今天學甲區、北門區錦湖、玉港、三光、慈安、仁裏、中樞各里及鹽水區飯店裏等區域。 學甲慈濟宮位於學甲區中心慈福裏濟生路上,鄰近學甲市場。 現有廟地為清代時由鹽水岸(今鹽水區)趙姓信徒所捐獻,面積約為0.213公頃。。
慈聖宮籌建意旨為代天宣化發揚慈善公益,興建廟宇以弘揚天上聖母慈悲德澤、教化世人以孕育行善志士,投入實際公益工作,造服社會、協助扶持苦難世人。 慈聖宮2025 本著廟基永世,為爾後代代相傳之賢德,茲念前人建廟意旨,會心並虔心扶持慈善公益,永續造福世人,特誌碑詳載以記並祈毋違善願為要。 本宮諸善奉 聖母教化:「宣揚民間信仰廣植福田;凝聚慈善資源濟助羣生」之理念,正導爐下信士行善植福,並化具體作為,進於民國九十一年續成立「社團法人慈聖功德慈善會」。
慈聖宮: 奉祀神祇
嘉慶十四年(1809年),歲次己巳年間,在金包裏街興建的媽祖廟落成,初名為「天后宮」,後更名「慈護宮」。 廟為金山地區的信仰中心,俗稱「金包裏媽祖廟」 慈聖宮 、「金山大廟」,在《淡水廳誌》中記載此廟為天后宮十七廟之一。 1867年基隆海嘯,廟身全毀,地方鄉紳以六年時間重建,陸續增建成今日閩南式宮殿規模。 廟內仍保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到昭和年間歷次修繕的樑柱、對聯、題刻與牌匾等構件。 學甲慈濟宮祀奉保生大帝,據說廟內主要神像「開基二大帝」出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今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祖廟「白礁慈濟宮」,為祖廟最早建廟雕刻的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