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長王惠美昨出席奠安宮參加開燈儀式,她表示,奠安宮建於1807年,已有200餘年歷史,是在地的信仰中心,除捐助弱勢助學金外,每年元宵節融入民俗藝術辦理花燈大賞,促進地方文化藝術發展。 希望藉由宗教力量讓疫情陰霾離去,祝福大家新年虎虎生風,虎年行大運。 2014年1月15日當時因為北投火車站來到臺灣民俗文化村,看到北斗鎮舊奠安宮,當時抽籤,瞭解媽祖有無回家意願與協助是否會有困難。 2015年初一趟彰化演講,透過 張淑芬跟民主前輩 陳婉真協助來到媽祖廟瞭解,但主委剛好不在,隔天透過媒體協助訪問主委,經過報導在當地引起熱烈迴響,剛好廟方上下正愁如何移廟之際,非常歡迎我們。 北斗廟2025 一度被列入國家三級古蹟的舊北斗奠安宮,1988年被廟方自北斗拆除、解體,移至花壇臺灣民俗村,日前臺灣民俗村險遭夷為平地,在地方文史工作者幾經奔走搶救下,彰化縣文化局與奠安宮管委會決定將流落異地的舊廟二度拆解,風光迎回北斗重建。 廟內的5尊清代軟身媽祖、千年紅檜神木觀音佛祖等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建街六首事牌位更為北斗鎮內的重要文化財。
北斗大眾爺廟建築為單開間正殿,正面前面也蓋了拜亭,維持傳統的木構件做法。 近年來,在拜亭前面與正殿後方(與「萬善佳城」連接處)增建了鐵皮雨遮。 北斗廟 廟後方建有墳塚收容屍骨,上面有道清光5年(西元1825年)所立的「萬善佳城」石碑。 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重修墳墓為七層寶塔狀,在墳塚的前方也以洗石子工法另建造墓碑形建物,而改建的年代也一併被刻在「萬善佳城」石碑上。 近幾年來,曾整修屋面及也在廟後七層寶塔狀的墳塚上加貼馬賽克面磚。
北斗廟: 歷史發展
嘉慶年間,先民遷居寶鬥,建街之初,亦著手規劃重建奠安宮媽祖廟,由於百廢待舉、經濟拮据,因此重建的媽祖廟只有一殿,建材以土埆、木料、古磚為主,外觀簡樸,少繁複雕飾,卻別有一股風味。 這樣古樸的廟貌,反映了當時創業的艱辛,紀錄了先民開拓的血淚史,所以「奠安宮古廟」建物不僅僅歷史悠久,其中交雜著先民辛勞的建樹與共同精神的支撐力量,乃是北斗鎮民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地方情感之投射。 這樣古樸的廟貌,由於全臺所存不多,價值不斐,因此民國72年(1983)曾被列為國家指定之三級古蹟。 由於奠安宮創建維艱,因此創建初期僅有一殿,到了同治7年(1868),秀才陳作舟倡議修建,並增建兩側護龍,始完成奠安宮古廟面貌。
- 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臺灣建省,為臺灣省彰化縣東螺西堡北斗街。
- 在北斗奠安宮正對面,還有這家「阿美姊高麗菜飯」北斗超人氣美食,也是我的口袋名單之一。
- 香菜做成飲品,其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香菜拿鐵咖啡中的多層次感也稀釋掉以往香菜帶給人青澀的味道,香菜咖啡也不錯,臺版的抹茶,有沒有躍躍欲試了呢?
- 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北臺灣濕涼微冷的天氣,將持續至14日;16日晚間強冷空氣南下,預估17日有機會挑戰入冬首波寒流,臺北低溫達攝氏10度以下、全臺轉乾冷。
- 奠安宮前身為東螺街天后宮(今溪洲鄉舊眉村舊社羨仔腳附近),由居住在舊眉莊的居民在清康熙年間所創建,後因漳州人與泉州人械鬥以及水災等原因,導致天后宮與東螺街共同遷街至北斗。
- 目前奠安宮前的石獅並不是奠安宮原有的東西,而是北斗神社所有的,因為傳說由於奠安宮抽到的原是天后宮的後殿,所以沒有石獅,原有的石獅在田中的乾德宮。
1961年,原屬溪州鄉的日治時期臺中州北斗郡豐裏村大橋一帶被劃入西德里、川上與七星一帶被劃入七星裏。 北斗鎮民代表會是北斗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全體北斗鎮民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 北斗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5席鎮民代表、第四選區2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 明治三十年(西元1897年),三縣一廳改為六縣三廳,同時廢除支廳,縣、廳之下改設「辨務署」,劃屬臺中縣北斗辨務署東螺西堡北斗街。 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年),廣東客籍墾首黃利英招募同籍佃戶,開拓東螺溪南岸「舊眉莊」(今溪州鄉一帶),這是史書記載最早入墾的漢人。 「平安燈也」,因應民間信仰之需求,本宮於媽祖殿、觀音殿闢設光明燈,供善男信女燃點,祈求、消災解厄,增福納祥、闔家平安。
北斗廟: 北斗美食推薦:北斗餐廳
剛剛消息出去,喚醒彰化青年聯盟小朋友,也開始揪人,要來見證與記錄整個北斗百年難得的大事了。 北斗肉圓都比較晶瑩剔透,內餡口感偏重,胛心肉、蔥頭、竹筍,肉圓上淋上特殊醬汁,口味雖然偏重但還蠻順嘴。 相傳在光緒三年(1877年),明治43年(1897年)遷至現址,目前在北斗鎮農會前,很好找,也是北門一帶的角頭廟,主祀蕭府王爺。 永芳茶行與德興商店屬於舊式街屋建築,紅磚拱門很吸引人,也因為街屋造型樣貌都不盡相同,為北斗老街添了不少新意。
對照《北斗鎮誌》記載,福德祠現址即為福安宮,依據大正年間寺廟臺帳紀錄,可能是當時北斗建街時,整建已存在的福德祠,成為較具規模的土地廟,屬於北斗街的公廟。 北斗廟2025 在地人特別喜歡在高麗菜飯上,加上阿美姊特製的酥炸豬油加,裡面有小魚乾、豆豉、辣椒等食材,喫起來酥酥脆脆,帶有微微的辣,讓高麗菜飯的整體的口感及香氣都更豐富。 北斗廟 「終於歸位!」北斗鎮民表示,這5尊軟身媽祖年代久遠,名副其實的正宮,卻因新舊派因素移至後殿,但921大震後殿損壞,又迫遷移殿內他處,神像因而有遭損壞,還一度送往湄州祖廟修復,如今開基媽祖等軟身媽祖重回正殿,讓信眾得以瞻仰歷代媽祖聖容膜拜,更具意義。 南彰化範圍:員林、埔心、永靖、田尾、北斗、溪州、社頭、田中、二水、溪湖、二林、埤頭、竹塘、芳苑、大城等鄉鎮。
- 另外,早年傳統社會,醫藥不發達,當地住民也會來這裡求香灰吞服,祈求以神靈的超自然力量讓病痛痊癒。
- 北斗建街之初,考量穩定人心,乃先於街肆中心,購買熟番土地,重建媽祖廟,並以媽祖廟為中心,擴展北斗街。
- 北斗神社廢除,將神社前之一對狛犬移置奠安宮,奠安宮廟前有著日本風味的狛犬,全臺相當罕見,是一項特殊的日治時期文物。
- 三為肉圓,北斗的肉圓是向來是北斗傳統美食,在地方上有一定名氣。
- 嘉慶年間,由於漳泉械鬥和東螺溪多次氾濫,街市房屋及田園數度被破壞殆盡,於是居民向北遷移兩裏,在東螺溪北岸河洲高地上的寶鬥莊另建新街市「寶鬥」。
- 這次來北斗小旅遊約半日多,看了不少很棒的日治時代建築物還有不可少的在地美食-肉圓,有機會一定要來慢遊阿。
當年北勢結莊開發之時,將本來在大眾爺廟原址周邊的無主墳墓合葬一處,新建大眾爺廟來祭祀。 在日昭和6年(西元1931年),由臺中州北斗公學校校長荒謙助(生卒年不詳)所編纂完成《(北斗)鄉土調查》一書中提及萬善祠(大眾爺廟)創立於清康熙57年(西元1718年),是大眾爺廟最早的興建紀錄。 彰化北斗鎮驚傳槍響,3日晚間位在北斗鎮鬥中路環保公園旁的一處私人宮廟天承府,傳出疑似有兩派人馬相約談判喬百萬元債務,雙方因談不攏而傳出槍擊事件。
北斗廟: 北斗必喫美食
彰化五大書院之一,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建於東螺街,後因東螺街北遷重建為寶鬥街,書院亦遷移至寶鬥街東邊。 日治時期書院逐漸沒落頹圮,相關文物四散,僅存院內文昌祠所祭祀之五文昌夫子神位,現供奉於奠安宮文昌殿,相關活動亦轉移至奠安宮舉行,附近現有文昌裏、螺青國小等地名、建物以茲紀念。 北斗位於彰化平原東南方與濁水溪沖積平原東北方交界之處,距濁水溪主流北面約五公里,有其分流東螺溪(舊濁水溪)貫穿(全境大多位於北岸),面積19.2547平方公里,約佔彰化縣全部面積的百分之1.8,僅大於線西鄉,形狀如一片樹葉,呈東南向西北延伸狀。 北斗原是東螺溪的河中洲地,屬於濁水溪沖積扇的上游地帶,西有東螺溪為界與埤頭鄉為鄰,北有濁水溪另一支流清水溪,以溪為界與田尾鄉為鄰。 雍正年間到乾隆初年,大批漳泉移民開始移入,與客籍移民爭地,由於客籍移民不敵閩籍移民的人多勢眾,於是將所墾田業賣給閩籍移民,並遷往今彰化縣永靖鄉與臺中市東勢區一帶。
北斗廟: 北斗楊炸物餐點
地方欣喜又多了亮點 北斗奠安宮訂於11月2日舉辦恭迎天上聖母,昨天宣佈這項重大消息! 彰化縣長王惠美說,奠安宮前身是東螺街天后宮創建清康熙年間,嘉慶11年因水災、械鬥等,遷往北斗以「奠定厥居、安集乎民」取名奠安宮,成了南彰重要的宗教聖地。 奠安宮主委陳在表示,向媽祖擲筊應允3次聖筊,決定前往花壇的臺灣民俗村恭迎回鑾;北斗鎮長李玄在說,會做北斗奠安宮後盾,協助老廟遷回奠安宮停車場,北斗又多了景點勝境。 1.東螺街時期-東螺天后宮 北斗廟 明鄭時期,北斗先民渡海來臺,為保安然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乃至湄洲天后宮恭請聖駕,分靈殿內軟身媽祖聖尊,護航來臺。 先民進入東螺舊社(溪州鄉舊眉村、圳寮村一帶)屯墾後,發展有成,乃於康熙年間創建「天后宮」。
北斗廟: 彰化北斗美食2022精選46家up|北斗隱藏版美食早餐.午餐.晚餐.消夜美食.超人氣必排隊美食懶人包2022更新
陳在表示,軟身媽祖依人體關節比例塑造,全身皆可活動,內衣、外衣一應俱全,身著刺繡龍袍,足繫三寸金蓮,細膩非常,地方信眾因此視奠安宮五尊清代軟身媽祖為國寶文物。 根據彰化縣北斗戶政事務所統計,2021年底北斗鎮戶數約1.1萬戶,人口約3.3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裏分別是西德里與重慶裏,2021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5,531人與604人。 河川除了提供水源灌溉土地,過去亦是重要的水路航道,拜河運便利之賜,北斗自古上可達竹山,下可通鹿港。 在陸路方面,北斗地處彰化平原與雲嘉平原兩地區的交通必經位置,自清代以來聯外關係便相當活絡。 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8月,實施軍政,臺灣縣被裁撤,改設臺灣民政支部。 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7月,臺灣總督府以清政府時期的三府一直隸州為基礎,劃分三縣一廳。
北斗廟: 北斗星君
而後北斗受洪災與回祿之災,再加上東螺溪河道改變,終使盛極一時的北斗街榮景散去。 ;虎尾壟語:Baota)位於臺灣彰化縣東南部、東螺溪(舊濁水溪)北岸,在清治時期曾是臺灣中部重要的河港與貨物集散地,沿東螺溪下游航經溪湖、鹿港等地,出海可與中國大陸福建等沿海省份進行海上貿易。 日治時期以後,因受河川整治政策影響,東螺溪的濁水溪下游主流地位被西螺溪取代,河道日漸淤積,運輸量萎縮,加上興築縱貫鐵路未經過本地,導致北斗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被員林取代,經濟活動受阻,人口成長趨緩,現今為彰化縣下轄六鎮之中人口最少者。 北斗廟 王惠美指出,雖然奠安宮曾解除古蹟認定,並將古廟拆遷至臺灣民俗村內,但是彰化縣政府考量奠安宮古廟的保存與後續返鄉的可能性,2013年7月就再公告「原北斗奠安宮」登錄為歷史建築,展示保存古蹟決心。 北斗奠安宮也有參加彰化縣在10月份舉辦的媽祖聯合遶境祈福活動,2015年輪到該廟主辦。
北斗廟: 流落片場30年!媽祖再回家 地方頭人排排站
何宗勳還說,除了土木技術外,最難的是「人心的凝聚」,如果只是把舊廟移回來,沒有太大的意義,如何透過一連串的文化活動,凝聚在地居民的認同纔是最重要的。 在北斗老街上,懷舊氣息很濃厚,不經意就會看見很多建築,完整的巴洛克式建築物就在鬥苑路與光復路的交界處,在街上感覺到比較新穎。 北斗這裡,在清朝時候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也有進出口的河港,屬於彰化重鎮之一,日治時期後因東螺溪的溪流淤積加上興築鐵路未經過北斗,因此交通樞紐逐漸被員林所取代。
北斗廟: 彰化美食小喫旅遊景點推薦
他們扁食的皮不會很大一片,也不會像一般扁食或餛飩煮一煮就爛掉,或是跟餡料分離,整個就是非常飽滿紮實,很彈牙,也有咬勁,好好喫哦~。 去年洪姓前所有權人轉告奠安宮,夢見「媽祖想回家」,去年11月聖三媽神尊盛大迎回安座,今年初各界更積極討論奔走,經廟方同意,決定重建於北斗宮前街停車場。 推薦原因➠整桌滿滿佳餚用餐得愉快,北斗雞山莊的食材十分新鮮,每道菜走清爽路線又道地的讓人瘋狂的喜歡,如果是選合菜,多人用餐換算下來也很便宜,家庭聚餐或者是公司聚餐不妨將北斗雞山莊列入口袋名單內吧。 離開後,竟然會念念不忘肉圓火的肉圓,除了覺得熱檯上晶瑩剔透的肉圓太吸睛太療癒外,口味和口感也非常讓人難以忘懷。 迫不及待趕快想喫看看老店的肉圓滋味,透明的外皮直接用叉子很容易就可以拉斷了,喫起來有點像涼圓的外皮,柔軟Q彈,口感意外的好耶!
位於奠安宮前的「正老店阿美香菇高麗菜飯」,原本只是窮困農業時代的家常料理,最後成了家傳的生意。 除了招牌的高麗菜飯外,這裡的筒仔米糕多了煮滷的皇帝豆,讓米糕喫來不但有豬腰內肉的軟嫩與滷汁香氣,還多了黃帝豆綿綿帶勁的口感與豆香,非常具有特色。 而店家將長菜豆汆燙、曬乾做成菜豆乾後,再與排骨、蒜排一起熬煮成的菜豆乾湯,可是現在已經很少見的正統鄉村古早味。 「竹軒高麗菜飯」是北斗第一家高麗菜飯,從一開始的媽祖廟口一路搬到現址,仍有不少死忠粉絲一路跟隨。 北斗廟2025 嚴選高山或本地高麗菜,與香菇、筍絲、肉絲等先爆香後再煮軟,等到客人點餐時,將高麗菜佐料淋在飯上,再放上1塊滷得軟爛的豬皮,1碗飯有3道組合工序,高麗菜的甜在口中充分散發,加上豬皮的軟爛鹹香,讓人大大的滿足。 位於奠安宮夜市裡的「北斗肉圓瑞」,看似不起眼的小攤位,卻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
考諸東螺街漢人聚落之形成,康熙年間創建祠廟之說法亦有所對應,不過草創時期的宮廟規模應當不大,其後伴隨著東螺街肆的成型,東螺街天后宮才逐漸發展、興盛起來。 以臺灣而言,東螺天后宮媽祖廟是全省少數幾間於康熙年間即已建廟者;就南彰化而言,歷史最久,堪稱彰南開基媽祖宮。 北斗廟 2.北斗街時期 -北斗奠安宮 嘉慶11年(1806)由於水災、兵禍以及漳泉二族械鬥,東螺街傾圮,武舉陳聯登、文舉楊啟元勘查寶鬥一地,卜示媽祖後,擇於東螺溪與清水溪之間一處「寶鬥」的高亢河洲地,購地重建街肆與天后宮,北斗街於焉發展成為一名勝古肆。 北斗建街之初,考量穩定人心,乃先於街肆中心,購買熟番土地,重建媽祖廟,並以媽祖廟為中心,擴展北斗街。 待媽祖廟落成後,地方仕紳見於兵禍、水患連連,希望在媽祖的庇祐之下,街民從此安居樂業,故取「奠定厥居,安集乎民」之意,將「天后宮」更名為「奠安宮」。 由於北斗媽祖廟從東螺街遷來,所以奠安宮重建時,溪州舊眉(東螺街舊址)村民乃奉獻屋頂的第2根樑柱與媽祖分身神尊,因此日後每當各地前往北斗媽祖廟登記請媽祖時,僅有舊眉村信徒可以不必排隊而得以隨意請神,從而可見溪州舊眉村與奠安宮的關係匪淺。
彰化北斗鎮東螺開基祖廟奠安宮供奉的海神媽祖又稱「東螺開基媽」,與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齊名並列為彰化縣地區三大媽祖廟,前身為東螺街天后宮。 彰化縣北斗鎮北斗街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位於東螺溪畔(舊濁水溪)的東螺街,清嘉慶年間東螺街因為天災戰亂導致街市敗壞,遂有地方頭人提倡遷街至現今北斗街的位置。 建街後即以奠安宮為信仰中心,在東西、南、北門境有各自界境的角頭廟。 北斗自古便是南彰化開拓歷史的中心,以東螺溪與鹿港相連成為了鹿港經濟圈。
在水運方面,可達鹿港、林圮埔(今南投縣竹山)、西螺等地;陸運方面,向東經過赤水可進入今南投縣內,向西則可至番仔挖(今彰化縣芳苑),是山海間的集會點、交易中心,陸運與水陸的中心,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鬥」的說法。 最繁盛時期有分早市、下午市、夜市,早市主賣山產,下午市主賣海產。 兩市結束後,在奠安宮前廣場的北斗夜市便開始營業,可說是全臺第一個夜市。 北斗的衰退從鹿港沒落開始,除了河道淤積外,1860年的開港通商鹿港不在其列,使鹿港失去與臺灣其他商港的競爭,同屬鹿港經濟圈的北斗也受影響。
北斗神社廢除,將神社前之一對狛犬移置奠安宮,奠安宮廟前有著日本風味的狛犬,全臺相當罕見,是一項特殊的日治時期文物。 清治時期,廟方從福建湄洲祖廟陸續請回六尊軟身媽祖神像,前後共去了六次,但一尊被信徒以新居落成為由請去供拜遲未歸還,因年代久遠,不知下落。 新殿落成不久之時,2003年12月26日清晨,一名在奠安宮後方經營的攤販,在此廟西側門發現其餘五尊媽祖神像、兩尊宮女神像被以甲苯縱火,被研判應與內部人員失和有關。 同月31日,北斗文史協會名譽理事長劉金木與管理委員會研商,決定將五尊樣貌尚存的軟身媽祖神像送往湄洲祖廟修復,再迎回供奉。 由於北斗媽祖廟從東螺街遷來,所以奠安宮重建時,溪州舊眉(東螺街舊址)村民乃奉獻屋頂的第二根樑柱與媽祖分身神尊,因此日後每當各地前往北斗媽祖廟登記請媽祖時,僅有舊眉村信徒可以不必排隊而得以隨意請神,從而可見溪洲舊眉村與奠安宮的關係匪淺。
過去開基祖廟福德祠前聚集攤販,為傳統「廟口」街市,福德祠保佑商家營運,並帶來人潮。 在被指定為歷史建築之後,廟方與攤販溝通,已經遷往附近繼續營業,而留下來的空地則讓福德祠較為開闊清爽。 在管理上,本來由北斗奠安宮福德祠管理委員會管理,目前已獨立與奠安宮分離,成為福德祠管理委員會。
後殿興建完成後,地方對古蹟前殿分為保存與拆除兩派,1988年拆除派在地方政治人物的運作下獲勝,先解除古蹟再予拆除。 1989年8月信徒代表大會,決議將舊廟交由臺灣民俗村,廟方並要求民俗村需為舊廟身提供600坪風景優美的土地、需依原貌復建不得轉售、奉祀奠安宮分靈媽祖。 日前已開跑的「大甲媽祖遶境」將在4/14進駐北斗奠安宮,信眾們除了朝聖外,也別忘了要喫美食填飽肚子! 《食尚玩家》小編特搜北斗奠安宮周邊5家必嘗小喫,不僅有林書豪也愛喫的「元寶肉圓」、北斗第一家高麗菜飯,更有網稱「好喫到破錶」的無名麵線糊,讓大家一嘗北斗的特色美味!
警方證實有打架持槍滋事,但子彈並未擊發,警方派出快打部隊到場,當場逮回8名男子,依《刑法》恐嚇、妨害秩序罪,及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等罪嫌,移送檢方偵辦,並持續追緝仍在逃的32歲持槍蕭男。 而婉真姐也發現,陳在就是知名的「阿在伯水餃」(奇巧食品公司,標榜全臺最專業的餃子生產工廠)老闆,幾次的食安風暴他們公司都安然度過,所幸彰化還是有一些顧聲譽的商家,他女婿是北斗鎮民代表會主席。 原本這趟南下是在積極『催生彰化市政議會監督聯盟(暫)』民主前輩 陳婉真,意外被我捲入『北斗媽祖廟遷移』事件,而她也長期關心當地文史保存,加上她的政治敏感度,當地有她幫忙真的太幸運,冥冥之中有數。
北斗街為郡治所在地,成為行政和商業中心,逐漸形成現代小型城鎮的風貌。 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恢復民政,全臺恢復三縣一廳的規劃,臺灣縣改為臺中縣,而「出張所」調整成「支廳」,同年9月鹿港支廳改名彰化支廳,劃屬臺中縣彰化支廳東螺西堡北斗街。 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11月,彰化出張所裁撤,改設鹿港出張所。 北斗廟2025 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臺灣建省,為臺灣省彰化縣東螺西堡北斗街。 北斗鎮原為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東螺社」、「眉裡社」的活動地區。
北斗廟: 彰化北斗美食資訊
何宗勳這一年來一直惦記著這件事,他說,移廟涉及高門檻的土木技術,廟殿如何拆解、組裝,牽涉非常複雜的土木工程,剛好新北投車站遷移團隊有現成的經驗,他很樂意把其中的技術和相關的學者名單整合傳承給北斗鎮奠安宮,大家共同為媽祖做一件意義非凡的事。 他說,當時在臺灣民俗村看到奠安宮「孤苦零丁」,乏人祭拜,於是他上前向媽祖擲筊請示媽祖是否願回北斗,連續獲得三個聖杯。 北斗在日治時期,明治35年曾是彰南這裡重鎮,港口、行政中心都有,北斗市場也是很有名氣的喔,只是大正六年一場大火讓這裡損失慘重,爾後遷移到新市街,紅磚建築便是彰南地區最大的零售市場。
北斗廟: 彰化流廢標率全臺第1高、南彰捷運芭樂票 黃秀芳:4年達不到就是跳票!
由北斗地區廟宇創建年代推知,本鎮漢人聚落形成的時間,大約在清朝康熙末年左右。 清嘉慶11年(西元1806年),北斗聚落由東螺街遷至現在的位置。 依漢人的習慣,到達新的聚落,必定先祭祀地基主,等到聚落到達一定規模後,就會興建土地公廟,當人數或經濟都已經有相當高度,即興建神格更高的廟宇,例如︰媽祖廟或從故鄉分香來的神祇作為中心信仰。 北斗廟 大甲鎮瀾宮進香團去程在北斗鎮遶境路線原先會走奠安宮前面的宮前街、神農路往溪州鄉,後來改為經舜耕路、臺一線(中山路),2000年又改為經過宮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