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明佛寺2025詳細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泰國最盛大的兩大節慶,一為4月份的「潑水節」(宋幹節),另一個則是11月份享譽盛名的「水燈節」,其中水燈節的發源地就在泰北的素可泰,從曼谷搭飛機前往約莫1小時左右,舉辦地點則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素可泰歷史公園」。 據資料記載,難府早年經過侵略戰爭等歷史事件,兜兜轉轉被歸由法國管轄,但好景不長。 在1931年,難府重新回到泰國的版圖裏,慶幸的是難府保有的傳統蘭納文化並沒有被毀滅,而且一直完好無損保留至今。 尤其是在Wat Phumin裏,隨處可見的壁畫風格各異,但又很生動地描繪了古時蘭納人民自給自足的日常生活,也有看似西方傳教士到訪的文化背景。

  • 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寺方舉辦湯守觀音見面會,為讓公眾看到湯守觀音像,因此將千手觀音像請出,意外發現千手觀音像背後寫有「為寺西氏先祖代代菩提,施主寺西仙次郎」的字樣。
  • 地藏王菩薩左方有一使用玉石製作而成的法器,這支玉石法器也是普明寺中的鎮殿之寶。
  • 普明寺主祀地藏王菩薩,另陪祀釋迦牟尼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
  • 《普明寺 Wat Phu Mintr》內最為人所知道,也是泰國最驕傲的就是「普明寺內的壁畫」。
  • 時至今日,創廟人嘉村忠吾的後裔嘉村孝(生卒年不詳),仍數次至花蓮探訪追思,現廟旁立於普明寺右側的日文紀念碑「地藏尊來歷」,就是嘉村孝於民國82年(公元1993年)2月28日所獻立,成爲普明寺歷史的見證。

我們生前以觀音法門為修持,生後以觀音淨土為依歸,並以各種正法、諸佛金口、燒化抄經、獨姓法會及建寺功德,為眾生解決各類疑難雜症,尤其我們有佛教化、有法化解,是真心修學者不可多得的正法道場。 此篇文章是 雲端佛寺未來通訊錄系統的參考資料,這裡希望所有想接觸佛法或祈求內心清淨的朋友,可一目瞭然查詢、閱讀、找尋和自己有緣、喜歡或附近的佛寺,特將收集資訊分享於此。 普明佛寺 目前全臺佛寺登記在案者共有2312間,各縣市佛寺排名前三名分別是高雄市328間,臺南市237間,新北市233間。 其中奉祀釋迦牟尼佛的寺院有1120間,觀世音菩薩有409間,阿彌陀佛160間,地藏王菩薩有76間,藥師佛32間,彌勒菩薩12間…。 民國九十年(2001年)3月13日,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辰上樑。 同年(2001年)9月15日舉行修復完工典禮,由文化局龍局長主持剪綵,臺北市佛教會淨良、清霖、宋誠、法航等多位法師,及臺北市議會副議長費鴻泰、市議員魏憶龍均到場致賀,來自社區的大屯吟社、復興高中也以音樂讚頌這棟百年古蹟重生。

普明佛寺: 文化資產資訊

民國52年,證嚴法師到花蓮之後,就在普明寺後方的「小木屋」修行。 民國58年2月9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不到三年,由證嚴法師帶領眾弟子,在普明寺舉辦慈濟第一次冬令救濟,而這項人道關懷如今拓展到全球74個國家地區。 民國八十三年,在護法居士的發心下,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普蓮精舍正式成立,中臺法脈也擴展至花東地區。 在大眾居士長期護持與法師帶動之下,原精舍空間已不敷弘法需求,因此籌建全新道場,並於九十六年九月遷移至現址,更名為「普蓮寺」。 塔,起源於印度牢堵坡(梵文音譯),俗稱寶塔、亦稱浮圖、浮屠等,系佛教徒用以供奉佛陀舍利和經卷等的佛教建築,後則爲佛教徒頂禮膜拜之對象。 「唸佛禪」是漢傳禪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禪淨本是一體 -「禪外無淨土,淨土外無禪」,唸佛亦是襌修的法門之一。

本寺的主事佛毘盧觀音佛祖,一般又稱觀音佛祖,或為觀世音菩薩。 戰後,日本人離開臺灣,地方仕紳許聰敏先生,見地藏王靈天鎮座,於是捐資修建簡易房舍。 普明佛寺 民國49年許聰敏先生再發起募款,改建今日普明寺寺廟樣貌,並改名為「普明寺」。 今普明寺主祀地藏王菩薩外,另陪祀釋迦牟尼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 普明寺主祀地藏王菩薩,另陪祀釋迦牟尼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 普明佛寺2025 其中地藏王菩薩神像頗具歷史,為日治時期時任「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北埔農場」主任嘉村忠吾,自日本迎來,於普明寺前身木造寺廟時期即供奉於寺中。

普明佛寺: 觀音法門佛學講座

創立於民國甲戍年,由普明寺第一代住持蓮陀師父一本觀世音菩薩宗旨「苦海常渡萬人舟」理念服務眾生,於文旦果園內創建本寺,且辦理寺廟登記成立管理制度。 周碧在光緒八年(1882年)出生,曾任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監查役、海山炭礦株式會社取締役,戰後擔任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首任鎮長。 鳥居嘉藏在明治五年(1872年)出生,為滋賀縣人,曾任藥劑師,臺灣製莚株式會社專務取締役,大正久年(1920年),任北投莊協議會員。 其在14歲時出家,21歲在南京寶華山受戒,之後又畢業於上海靜安佛學院,為聖嚴法師之同學。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因參加僧伽救護隊而來臺,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擔任《人生》雜誌副主編。

  • 尤其是在Wat Phumin裏,隨處可見的壁畫風格各異,但又很生動地描繪了古時蘭納人民自給自足的日常生活,也有看似西方傳教士到訪的文化背景。
  • 泰國最盛大的兩大節慶,一為4月份的「潑水節」(宋幹節),另一個則是11月份享譽盛名的「水燈節」,其中水燈節的發源地就在泰北的素可泰,從曼谷搭飛機前往約莫1小時左右,舉辦地點則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素可泰歷史公園」。
  • 經過為期二年的官司,2003年9月,花蓮地方法院判決釋證嚴違法,必須賠償新臺幣101萬元給莊汝貴,證嚴法師決定不上訴,此案暫告落幕。
  • 由於篤信佛教,在瓊州路軍民安撫司、元帥府等軍政要員的資助下,他還在自己的宅邸裏建了一座小小的佛寺——觀音閣,這裏就成爲圖帖睦爾的“潛邸”。
  • 「愛的耳語」內容為一位男性對著身旁女性貼近耳側細語,像是在講述祕密或是訴說情話,而該幅畫也成為楠府的象徵,不僅被印製成明信片、紀念品,就連在許多咖啡館與餐廳皆能看到,已成為當地最常見的代表圖騰。
  • 有些是受恩人爲報答施恩者而設的牌位,祈求恩人得以福壽雙全;一般道場亦會為了報答檀越施主,而為之立下長生祿位,每日誦經功德迴向。

後來根據歷史上記載,「楠府」後來經過一些侵略戰爭,輾轉被歸由法國管轄。 直到1931年時,「楠府」才重新回到泰國的版圖上,慶幸的是「楠府」保有的傳統泰北蘭納文化和普明寺內的壁畫並沒有因此消失。 這座受到蘭納 Lanna、傣叻 Tailue風格和文化影響的佛寺建於1596年,在1875年完成整修,以美麗多彩的壁畫而聞名,直到現在已有超過400年的歷史,裡面的壁畫展示了19世紀楠府日常生活場景和生活百態。

普明佛寺: 新北市

觀音像開眼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10月17日,當天前來參拜的日本人有一千餘人,臺灣人有五百餘人,此外也有招待咖啡、相撲、藝妓、戲劇等餘興節目,火車票亦有打折,吸引不少人前來。 1962年年底修道法師返回豐原,王錦雲留在普明寺自行落髮,居士許聰敏為她取法名「修參」。 1963年至臺北臨濟護國禪寺,希望受具足戒,但因為沒有正式出家無法報名。 後至慧日講堂購買《太虛大師全書》,遇見印順長老,請求出家,以獲得報名資格。

普明佛寺: 觀音淨土

大日如來右邊即西方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無量光如來等,膚紅色,雙手結根本定印,代表清淨人的貪心之毒,將想蘊轉為妙觀察智慧。 五尊佛中,正中者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 根據唐不空所譯《菩提心論》記載:大日如來為教化眾生,將其自身具備的五智變化為五方五佛。

普明佛寺: 臺南仁德 普明佛寺建寺的歷史

釋證嚴語錄:「從生的那一刻開始,直到死的那一刻,這生死之間能夠將生命宗旨對準、沒有毫釐偏差,人生就能解脫。」「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慈濟宗門中見證無量法門。」世界佛教發展協會會長釋蓮海表示:樂觀其成。 2001年4月慈濟基金會三十五週年慶祝會上,李滿妹透露「一攤血」事件之事發地點為莊汝貴診所。 莊汝貴的子女不甘父親名譽受損,告上法庭,認為「一灘血」事件是釋證嚴虛構、捏造的。

普明佛寺: 普明佛寺

壁畫內容主要以描繪《佛本生經》中佛祖無轉生的故事 及史寺《羅摩衍那》這些故事之外,也畫出了屬於那個年代當地的建築形式、服飾風格、髮型飾物、生活習俗,甚至包括在那個時代人們抽的手捲方形雪茄等生活寫照,非常有趣跟值得探索。 近期除了「楠府」將此幅壁畫樣式做成了各式各樣的紀念品外,前幾年很紅的一齣泰國愛情片《Yes Or No 2》也曾經在這裡取景。 Kim 和 Jai 還站在這幅畫作前,模仿壁畫上在情人耳邊說悄悄話的樣子呢。 《普明寺 Wat Phu Mintr》內最為人所知道,也是泰國最驕傲的就是「普明寺內的壁畫」。 相傳這些絕美的壁畫是當初的「楠府獨立王國」最後一任國王,在1894年委託藝術家Thit Buaphanh帶領團隊,花了20年的時間完成。

普明佛寺: 北投普濟寺

民國48年末在天庭上有神格封號排名第七的女的神明發願下凡到臺灣臺南附身在我母親身上。 我都稱呼她為觀音佛祖,她會點頭同意,因她跟我說當我晚上走在暗路時,心內可默唸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聖號。 觀世音菩薩跟我解釋說,天庭上有神格封號的所有神明,每一位神明相隔一段很長的時間,大… 建立寺廟及教導如何去成佛、成菩薩、成神 許瑞銘 著 (一) 天上佛、菩薩、神建立寺廟的過程 在民國四十八年末有位天庭上女神發願下凡,附身在我母親身上,我稱呼這位女神為觀音佛祖 。 民國九十年(2001年)左右,有一位臺灣鐵路管理局員工至此寺登山時,發現該寺是由日治時期鐵道部員工集資建立,遂追查此寺是否屬於臺鐵資產,後來發現不是。

普明佛寺: 寺廟界的迪士尼:斯里蒙哥寺

該寺在戰後長年由被當地人尊稱為「楊師姊」的楊吳滿管理,據說在她照顧下,寺內物品器皿幾乎無太大變動。 民國一百零五年(2016年)楊吳滿身體不適,因此由時任住持如目法師接任打掃工作。 從正面進入大殿後首先會見到供奉彌勒菩薩的供桌,供桌後是地面抬高,鋪設塌塌米的佛堂,此設計方便跪坐禮佛,為日本佛寺常見的工法。 主要供奉千手觀音,湯守觀音像則鑲嵌在千手觀音像後方牆上,殿內另有擺設大藏經、寫著「萬德莊嚴」的布幕,懸樑上有紅色花瓶狀裝飾。 普明佛寺2025 普明佛寺2025 寫有「普濟寺」的廟匾則為民國38年(1949年)更名時,由于右任所題。

木門門柱上,蓮花造型的柱頭亦十分精緻,爲仿文藝復興式的圖騰設計,這個蓮花造型代表了佛教中「離污生淨」與「清涼智慧」的意涵。 其實只要成佛,就有淨土,觀音佛祖早已成就佛道,名為「正法明如來」,所以祂有觀音淨土的示現,乃天經地義之事,不管你信不信,就是有「觀音淨土」,就像常人不管信不信因果,就是有「因果」一樣,觀音淨土的應世亦復如是。 民國68年,許聰敏老居士正式邀請釋慧寶法師住錫主持普明寺至今。

普明佛寺: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五方佛,又稱五方如來、五智如來,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普明佛寺 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即不動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說了這麼多歷史,只是想跟大家說泰國很大,而且單單「泰北就有這麼多有文化、有歷史的城市」,「楠府」就是其中一個值得大家來探索不同的泰北文化跟旅遊的好地方唷。

後因原住宅遭祝融,無處可住,遂接受甘珠活佛之邀,住進普濟寺,後歷任該寺監院、住持,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過世。 智性法師俗名葉港,在光緒九年(1883年)出生於臺北。 早年出家於鼓山湧泉寺,返臺後重建慈航寺,並加入臨濟宗妙心寺派之聯絡寺。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任鐵真寺代理人,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過世。 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1月時該寺開始舉辦湯守觀音見面會,為戰後首次公開。 民國109年(2020年)時湯守觀音見面會一年舉辦一次,時間為春節寺方打掃之後,亦為茶花季節。

普明寺在「惠門山延命地藏尊」寺廟時期,於現花蓮佳林村、康樂村、北埔村地區成爲當地佛教信仰傳播的中心,而此廟宇創立人嘉村忠吾爲日資製糖公司「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管理階層,見證了日治時期日本政商對東臺灣的開發與影響。 普明佛寺 時至今日,創廟人嘉村忠吾的後裔嘉村孝(生卒年不詳),仍數次至花蓮探訪追思,現廟旁立於普明寺右側的日文紀念碑「地藏尊來歷」,就是嘉村孝於民國82年(公元1993年)2月28日所獻立,成爲普明寺歷史的見證。 普明寺日治時期之建築形制已經改建,現寺本殿約5坪,面積較小,僅是佛案就已佔去佛殿的一半,只能容納5人做早、晚課。 寺宇建築爲民國50年代(公元1960)鋼筋水泥構造,本殿是主要的儀式空間,簡單樸實,設有仿古通風花窗,加上沉重厚實的兩扇大木門,頗具特色。 原本本殿的大門就是佛寺的入口,因爲空間狹小,所以又搭上遮雨棚與鋁製門窗作成類似拜亭的空間,外牆有雕花設計以及使用花崗岩雕刻的「普明寺」字樣,是現今民衆參訪時所見的廟宇正立面。

普明佛寺: 花蓮縣文化局

經過為期二年的官司,2003年9月,花蓮地方法院判決釋證嚴違法,必須賠償新臺幣101萬元給莊汝貴,證嚴法師決定不上訴,此案暫告落幕。 慈濟功德會創立初期,與幾位信徒在普明寺做手工,發放救濟品。 後慈濟開始發展,普明寺的空間漸漸地越來越無法容納參加法會的信眾,證嚴法師的母親前來援助,購下一甲五分的地,建起一間大殿,稱為靜思精舍。 由1968年起逐漸興建精舍、廂房、寮房、辦公室等,歷經十多次增建,規模已十分龐大。

普明佛寺: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主法「地藏王菩薩法會」圓滿

後寄住在臺東佛教蓮社時,至信徒家中做客,在其府中見日文版《法華經大講座》,才發現法華三部中的《無量義經》及《觀普賢經》。 閱讀無量義經時,看見「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三十二字,對《無量義經》產生濃厚興趣。 後回到花蓮,經許聰敏居士引薦,和修道法師前往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的普明寺參加慶典,並於普明寺對面的康樂村(俗稱農場)弘法。 ),俗名王錦雲,法名證嚴,字慧璋,出家前自號靜思,生於臺灣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今臺中市清水區),臺灣佛教比丘尼,慈濟宗的創辦者,其信徒多稱其為證嚴上人或師公上人。 普明佛寺 自行剃度,1963年於印順導師門下出家,後返回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的普明寺苦修。

原本本殿的大門就是佛寺的入口,因為空間狹小,所以又搭上遮雨棚與鋁制門窗作成類似拜亭的空間,外牆有雕花設計以及使用花崗巖雕刻的「普明寺」字樣,是現今民眾參訪時所見的廟宇正立面。 木門門柱上,蓮花造型的柱頭亦十分精緻,為仿文藝復興式的圖騰設計,這個蓮花造型代表了佛教中「離汙生淨」與「清涼智慧」的意涵。 1.秀林普明寺為證嚴法師早年修行之所,為慈濟發源地,並保存地藏王菩薩等文物,具有日治及戰後時期特殊之宗教意義,具歷史文化價值。 秀林普明寺為證嚴法師早年修行之所,為慈濟發源地,並保存地藏王菩薩等文物,具有日治及戰後時期特殊之宗教意義,具歷史文化價值。

聖嚴師父「禪淨不二」的開示 – 雖然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但只要念念清淨,不需等到往生時去西方淨土,當下即可達到自心及人間淨土的境界。 普明寺日治時期之建築形制已經改建,現寺本殿約5坪,面積較小,僅是佛案就已佔去佛殿的一半,只能容納5人做早、晚課。 寺宇建築為民國50年代(公元1960)鋼筋水泥構造,本殿是主要的儀式空間,簡單樸實,設有仿古通風花窗,加上沉重厚實的兩扇大木門,頗具特色。

普明佛寺: 花蓮縣文化局

同年,印順長老希望證嚴法師住持嘉義妙雲蘭若;但在其信徒挽留之下,決定留在花蓮開展社會救濟工作。 普明佛寺2025 4.本會將遵循政令,並視諸因緣調整法會舉辦時間、內容等,如有異動,隨時修正或調整後,於觀音山官網公告之。 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於每年農曆新年之際,虔敬為十方善信點燈上供諸佛菩薩,祈願蒙受佛力加持,消災解厄、安康幸福。

普明佛寺: 佛寺徵才

甘珠活佛在民國二年(1914年)生於青海省,三歲在青海廣惠寺出家,之後學習藏文,並開始研讀顯密二教及三藏經典。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畢業於五當召佛教大學,畢業後開始在各地宣傳顯密二教。 民國五十年(1961年)擔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翌年辭職,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於臺北縣新店市(今新北市新店區)大豐路創立「甘珠精舍」。 臺灣普陀山普濟禪寺的法脈,是由本寺開山祖慧深和尚及愛惠師父依其傳統古禮古法,名正言順地由中國浙江省普陀山普濟禪寺法脈東傳而來,所啟建三界共鑑的觀音道場。 本寺的主事佛毘盧觀音佛祖,一般又稱觀音佛祖,或是觀世音菩薩。

很多人提到「น่าน.楠府」或初訪「น่าน.楠府」的最重要一件事,一定就是要來拜訪參觀這座世界聞名的《普明寺 Wat Phu Mintr วัดภูมินทร์》。 據說這座曾經是皇家寺廟的「普明寺」,建於1497年,直到四百年後的1875年才又重新大整裝修完成。 兩條巨大的納迦蛇神南北向伏臥在樓梯座上,看上去彷如是佛寺座落在兩條納迦蛇神的背上,非常壯觀。 「湯守觀音」是一尊雕刻於日治時期的觀音石像,「湯」有溫泉之意,「守」有保佑之意,因此「湯守觀音」直譯即為「守護溫泉的觀音」。 佛像是按照妙心寺派據點臺北新起町大悲閣的西國三十三番觀音圖之一所設計,造型為觀音立於龜甲之上、手持寶瓶撒下靈水,烏龜仰頭接飲。 普明佛寺 根據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的《北投溫泉誌》,該像高二日尺(60公分),重三百斤(180公斤),是北投溫泉業者為求保佑,由鐵道部員工村上彰一贈送。

普明佛寺: 新北市

院內提供大、中、小三種尺寸的數百尊達摩像供參拜者抽籤,每人均可抽中。 院方也在《臺灣日日新報》刊登活動消息,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此外,該院也曾在五月中旬舉行湯守觀音例祭,例祭當天會舉辦藝技表演、相撲、花火等餘興節目。 「南邦」是目前唯一還保留馬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泰國城市,由於已經打造成觀光性質,不但每輛馬車都裝扮得花枝招展,就連「車夫」的行頭也都配合著懷舊氛圍打扮得有模有樣,成為城市最獨特的風景。 「南邦」的馬車旅行主要分繞城市一大圈為300泰銖(約臺幣270元),1小時則為400泰銖(約臺幣360元),同時還有150、200泰銖的馬車行程設定,在當地遊客中心還可以索取馬車路線地圖。 「愛的耳語」內容為一位男性對著身旁女性貼近耳側細語,像是在講述祕密或是訴說情話,而該幅畫也成為楠府的象徵,不僅被印製成明信片、紀念品,就連在許多咖啡館與餐廳皆能看到,已成為當地最常見的代表圖騰。

1966年,29歲的釋證嚴前往花蓮鳳林鎮某私人醫院探望弟子德融的父親,見地上一灘血跡,聽人告知,為豐濱一名原住民婦女小產,卻因缺少開刀所需保證金新臺幣八千元而無法開刀,只得又帶回部落。 後來證嚴法師又遇三位修女,雙方交流後對其慈善工作推廣產生了很大影響,即慈濟緣起的「三修女來訪」。 另一次是張金菊修女、湯修女、黃修女路過,看到證嚴法師在種菜,一行人向證嚴法師表示:「你們為什麼不為老百姓去付出你們的愛?」證嚴法師聽聞後,決心開始慈善工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