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北極殿在民國卅六年(1947年)二月到九月重修,之後在民國四十七年再修(1958年),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又有小修。 但在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因為將民權路拓寬到15公尺,又拆毀了前殿,遂在民國五十八年到六十年(1969年─1971年)重修,而成今天廟宇緊鄰街道的景象。 而後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與民國七十年(1981年),北極殿又有稍作修繕。 而彌陀寺前正好是水流湍急的八掌溪,原於溪上設有座義渡吊橋,從前立於橋上觀景,曾有一美譽為「鷺橋觀浪」,但如今由於吊橋毀損殆盡,所以從前的盛景早已不如往常那般引人注目了。 不過在寺廟周遭附近,仍是看的出古色古香的各式特殊景觀及建築分佈於其中,而且修築已久的涼亭石椅和欣欣向榮的花草樹木,更是為此地增添了不少的看頭。
由於該廟位於鷲嶺上,日治時期鋪設路面時剷除前方部分高度以做為道路,故進廟須拾階而上。 嘉義彌陀寺 日治時期,因為明治四十年(1907年)拓寬竹子街(今民權路)成9公尺道路,拆毀了北極殿前殿,遂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暫為修繕。 而後北極殿在大正九年(1920年)重修,次年(1921年)正殿落成,大正十二年(1923年)修後殿,昭和二年(1927年)完工。
嘉義彌陀寺: 嘉義彌陀禪寺八重櫻盛開!想像正在日本旅行賞櫻花~
下嘉義交流道後,轉接159號縣道開往嘉義市區,途中行經嘉雄陸橋後接新民路和垂楊路,再轉行彌陀路繼續前行即可。 這裡的風格仿日本「枯山水」庭園樣式,而且左右兩邊,還採用風水右龍左虎邊,不同的編制,龍邊採律動水流,而虎邊則以平靜湖面座處理。 在這的修行者,除了該做的功課之外,這裡的園藝,一草一木一花,也都維持著並整理著,歷年而不衰,幾乎很少看到寺廟如此維持阿~👍👍👍。 嘉義彌陀寺2025 嘉義彌陀寺2025 這裡清淨明亮舒適,依稀記著尚未有大馬路時,這裡的唯一交通,就是吊橋,從這裡到對面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刺激,溪流下則是玩水捉魚的好地方。 【記者卓羽榛臺北報導】為因應國旅日益熱絡及促進花東地區觀光旅遊,臺鐵局於112年2月3日起逢週五、六、日恢復團體列車,並以新購EMU3000型特仕車行駛。
- 彌陀禪寺附近溪畔曾是早期八掌溪義渡所在,透過公共資源協助民眾渡溪通行。
- 9世紀前半,圓仁將唸佛三昧法傳入比叡山,源信著《往生要集》將天台淨土教集大成。
- 在平安時代或江戶時代,國風代表的是“地方的習俗”,和「雅風(宮廷的習俗)」是反義詞。
- 下中埔交流道之後接臺18省道阿里山公路轉嘉130縣道,約15分鐘即可抵達彌陀禪寺,或從臺18省道阿里山公路過了56.5k左轉接嘉130縣道約4分鐘車程即可抵達。
這個彌陀寺紀碑文,據說是乾隆那時代所創立的,裡面詳實記載彌陀禪寺緣由,也曾經斷裂過雖有修復,但仍有些記載有些失調,已不可考了。 民眾黨新竹市長當選人高虹安的助理費涉貪爭議,調查局北機站已報請臺北地檢署分案指揮偵辦,據媒體報導,調查局已展開首波調查行動,本月1日已約談高虹安立委辦公室前行政主任黃惠玟到案說明,後續還會有約談動作。 嘉義彌陀寺 下中埔交流道之後接臺18省道阿里山公路轉嘉130縣道,約15分鐘即可抵達彌陀禪寺,或從臺18省道阿里山公路過了56.5k左轉接嘉130縣道約4分鐘車程即可抵達。 ▲滿開櫻花佈滿了彌陀禪寺,不收停車費及清潔費,非常佛心的彌陀禪寺,海拔一千公尺的彌陀禪寺氣候涼爽舒適。 ▲彌陀禪寺正好與一座三角形山脈遙遙相對,真的有一種偽富士山的氛圍哩,夾道歡迎的八重櫻花,將山林點綴的繽紛美麗。
嘉義彌陀寺: 嘉義番路》公田彌陀禪寺賞櫻拜佛祈福聖地櫻花大怒放
於同治二年(1863年)北極殿再次重修,是清朝最後的整修記錄。 佔地興建店屋,後來官府判決兩人每年要給廟方地租番銀四兩,而上帝廟周邊20間店屋也要每年繳地租,為此於雍正八年(1729年)三月立碑(〈上帝廟店屋地租碑記〉)公告。 而後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鄉賓黃世景重修,但過程有些狀況,三年後(1788年)由知府楊廷理續成,並追討遭到侵佔的廟地。 然而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廟後居民馬梓增築房屋侵佔廟地,當時的值年爐主郭友等人乃向當時的知縣仇賦蘋提出控告,最後判罰番銀40元,且每年要繳地租。 次年(1791年)七月,應郭友等人的請求,官方同意立「大上帝廟示禁碑」將此事公告,以示警惕。
- 整體後天井空間,包含正殿後方後殿,廂房戶外牆面皆為洗石子。
- 把「國風文化」等同於“平安時代日本的和風文化”的用法是小島憲之發明的,他在自己著的《國風暗黒時代的文學》中,將日本的文化階段一一命名,這些名詞在日本的歷史、美術、文學、國學中大量使用,最終定型為日常用詞。
- ▲彌陀禪寺正好與一座三角形山脈遙遙相對,真的有一種偽富士山的氛圍哩,夾道歡迎的八重櫻花,將山林點綴的繽紛美麗。
-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峯《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 民眾黨新竹市長當選人高虹安的助理費涉貪爭議,調查局北機站已報請臺北地檢署分案指揮偵辦,據媒體報導,調查局已展開首波調查行動,本月1日已約談高虹安立委辦公室前行政主任黃惠玟到案說明,後續還會有約談動作。
▲從中埔交流道開車到彌陀禪寺只要30幾分鐘,真的是超方便的哩! 奈良時代,為了日本語表記而使用借漢字音訓的萬葉假名,到了此時代改成廣泛使用假名文字(平假名、片假名)。 紀貫之著《古今和歌集》「假名序」是以平假名書寫的和文的初期作品。 根據後殿前檐柱柱聯「南海慈雲輝聯北極,西方法雨澤普東瀛」的落款年代(乙未年重修),可知北極殿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另外根據廟中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古爐與古鐘,可推測該次重修應該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完成,蔡日進才獻石香爐,吳尚新等人才獻古鐘以慶賀落成。
嘉義彌陀寺: 彌陀寺寺廟歷史
後殿兩側有廂房為過去桐山營公寓,皆設有配殿及辦公室、文物館等服務空間,左廂房作擱檁式,旁有竹節書卷窗花牆,向南方延伸;右廂房作穿鬥式,向北延伸。 整體後天井空間,包含正殿後方後殿,廂房戶外牆面皆為洗石子。 臺南北極殿確切的建立年代不詳,清代方誌多用「偽時建」一詞帶過。 但因為有寧靖王匾的落款年份,所以可知在永曆廿三年(1669年)以前北極殿已經存在。 嘉義彌陀寺 嘉義彌陀寺 一片片綠油油草皮地,陪襯著藍天白雲,廣闊的天空,一覽大地的眼眸,都讓人不的不讚嘆,不用出國,臺灣也有這樣的好風景。
嘉義彌陀寺: 彌陀禪寺|嘉義城外歷史悠久的古寺,古蹟、清幽、乾淨、淨心之靈修之地,非參訪聖地。
《續修臺灣府志》中記載彌陀寺建於乾隆23年,因此可知此寺建於乾隆17年至23年之間(1752~1758);乾隆37年重建;道光年間倡修;明治42年改建,於大正4年竣工;昭和16年因地震修建;民國64年重建,歷時10年完工。 嘉義彌陀寺2025 有意思的是,與彌陀禪寺同樣繼承了臨濟宗的法脈,一樣是戰後重建,德源禪寺的建築風格非常明顯地受到日本佛教文化的影響,在大雄寶殿即採用日本寺院建築常用的的「軒唐破風」手法(註:以鋼筋混凝土仿造),有入母屋造屋頂與唐破風樣式的入口。 相較之下,彌陀禪寺的建築風格則以臺灣傳統寺廟建築的宮殿樣式為主。 位於嘉義市八掌溪畔的彌陀禪寺—亦稱彌陀寺,有些老一輩的嘉義人會以「阿彌陀」(註:臺語)稱之—創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是嘉義城外歷史悠久的古寺,並以「彌陀晨鐘」名列嘉義八景之一。
嘉義彌陀寺: 景點分區導覽
禪寺的屋頂以金色琉璃瓦呈現,搭配深茶色的樑柱,襯托出與一般寺廟與眾不同的莊嚴氣息。 彌陀禪寺旁有著「八掌溪義渡紀念碑」,以及一座建於民國二十七年的「義民塔」,塔內奉祀的皆是為地方取義而殉難的義民公。 《嘉義市志 卷十 宗教禮俗志》根據乾隆38年「彌陀寺記」記載,諸羅知縣周鍾瑄本於康熙54年修築諸羅山大圳時建彌陀寺,然任期已滿而無重工。 乾隆17年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僧侶苑藏前來諸羅八掌溪畔募建寺院,乾隆37年,時任諸羅知縣的周大本見彌陀寺頹毀,遂號召諸羅城士申隨緣佈施重建。
嘉義彌陀寺: 嘉義阿里山彌陀禪寺最新花況,交通以及停車資訊分享
圖:嘉義市街實測圖(1931)上可見一通路往今日彌陀路之方向,標示「至阿彌陀寺」,推測即為今日彌陀寺。 圖1:彌陀禪寺現況(從忠義橋上拍攝)彌陀禪寺建築曾歷經數次改建,日治末期嘉義市大力推動「眾神歸天」政策,彌陀禪寺未受波及日治時期嘉義市推動「眾神歸天」政策,導致許多寺廟被廢,彌陀寺為少數未被波及的廟宇之一。 可參見石萬壽著《嘉義市史蹟專輯》(1989,嘉義市政府出版)。 [/note],但昭和十七年(1942)因地震與水災導致廟基崩塌,因此在地方士紳梅獅等號召之下,集資標購市中心慈濟宮等寺廟拆除後的建材,於昭和二十年(1945)完成重建。
嘉義彌陀寺: 臺南咬一口
嘉義市跟嘉義縣隔著橋分繫二端,如今吊橋已剩橋墩,歷史回味,大馬路成為省道南二高必經之路,也造就另一種經濟成長。 9世紀前半,圓仁將唸佛三昧法傳入比叡山,源信著《往生要集》將天台淨土教集大成。 淨土信仰也盛行在京都的貴族之間,影響國風文化的佛教建築、佛像、繪畫等。 但是,因為之前的9~10世紀一直頻繁的接觸中國,直到承和年間(834年 – 848年)為止,都有私人的船隊透過海上貿易把中國的貨物販賣給日本貴族。 另一方,許多中國商人因為要逃避五代十國的戰亂,而永久定居在日本,這批人將中國各地的寶貴文物和製造技術一一傳授給平安時代的日本人,讓日本的美術工藝產生了飛越性的提升。
嘉義彌陀寺: 嘉義市彌陀寺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峯《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因北極殿位於鷲嶺地勢較位在五條港的水仙宮高,當地留下俗諺「上帝廟硶墘(埁漧),水仙宮簷前」(意指上帝廟硶墘(石階)的高度相當於水仙宮屋簷,或比較高)。 正殿上方高懸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在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所御書之「威靈赫奕」匾,是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亦是歷史最悠久的古匾,日治時期結束時一度差點遭日本人帶走。 另外在北極殿斜對面的福德祠,原屬北極殿的廟產,一百年前開始租賃他人,原本只有亭仔腳有人擺攤,後來整座祠成為店面。
彌陀禪寺附近溪畔曾是早期八掌溪義渡所在,透過公共資源協助民眾渡溪通行。 日治時期於寺前設有鐵線橋,在目前使用的忠義橋完成之前,彌陀禪寺可說是從嘉義縣中埔鄉進出嘉義市的重要入口意象。 位居嘉義市郊區的彌陀寺,環境相當的清靜優雅,不失為一個休閒假期時,讓身心沉澱的良好去處。 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彌陀寺,曾於光復之後再重新修繕整理,整個廟宇的內外環境更顯莊重及肅穆,而廟中的「彌陀晨鐘」更被喻為嘉義八景之一。 滿開炸裂的八重櫻夢幻到極致,最近幾年臺灣櫻花越種越多,有時都覺得真的不輸日本哩,彌陀禪寺2022年因為疫情關係開放兩個免費停車場,最上方的停車場不開放喔,從停車場就能拍到一大堆櫻花。
嘉義彌陀寺: 嘉義美食推薦
彌陀寺前正好是水流湍急的八掌溪,原本於溪上設有座義渡吊橋,於橋上所觀之景曾有「鷺橋觀浪」的美譽,不過如今由於吊橋毀損殆盡,因此,盛景亦不如往常。 但寺廟內仍是看的出古色古香的各式景觀與建築分佈其中,而且寺中的涼亭石椅和欣欣向榮的花草樹木,也為此地增添了不少的看頭。 因此,環境清靜優雅的彌陀寺,不失為旅客作為休閒假期時,讓心靈放鬆的良好去處。 彌陀寺前臨八掌溪,塬有義渡吊橋橫跨溪上,往昔八掌溪水流急湍,有”鷺橋觀浪”之景。 於吊橋左側立有【八掌溪義渡紀念碑】,是為嘉義地區的叄級古蹟,惜碑文已湮沒難認,十分可惜。 乾隆23年建成….一直到1973年舊寺全部拆除重建,67年完成今貌。
北極殿最早曾被視為反清復明的依據地~供奉鄭成功神像作為精神象徵、待反清大業之日到來、然而清朝統治時期大舉崇祀關聖帝君及天上聖母、打壓明朝官廟的北極殿因而逐漸沒落、地基主的稱號就這樣被流傳下來。 後殿拜亭為四柱六架捲棚拜亭,水泥洗石子樑柱與木構混合結構。 後殿為早期水泥仿木結構,三開間深,進11架,點金柱間架內為三通五瓜,神龕左右後方各開一門及六角氣窗可通向後方。 嘉義彌陀寺 次間簷柱間設有欄杆,步口山牆有壁畫,屋頂為雙坡水硬山翹脊頂。
嘉義彌陀寺: 附近旅遊景點
彌陀寺建立在清乾隆17年(民國1752年),屋宇為金黃色的琉璃瓦,寺容巍然壯麗,殿內的墻壁及樑柱為深茶色,不同於一般寺廟的用色,更顯現出穩重肅穆,大雄寶殿內供奉彌陀佛的金佛像,兩旁以玄奘大師及開山祖師陪祀。 建立在清乾隆17年(民國1752年),屋宇為金黃色的琉璃瓦,寺容巍然壯麗,殿內的墻壁及樑柱為深茶色,不同於一般寺廟的用色,更顯現出穩重肅穆,大雄寶殿內供奉彌陀佛的金佛像,兩旁以玄奘大師及開山祖師陪祀。 (資料來源:《嘉義寫真》第一輯)日治初期明治年間,彌陀禪寺亦曾因地震而損毀,直到大正二年(1913)大崗山義敏和尚來到彌陀禪寺主持重建工作、振興廟務。 嘉義彌陀寺2025 義敏和尚當時也在臺灣南部推動許多佛寺的重建工作,除彌陀禪寺外,嘉義地區還包括了竹崎清華山德源禪寺與大林昭慶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