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城隍廟2025詳細介紹!(持續更新)

於同治二年(1863年)北極殿再次重修,是清朝最後的整修記錄。 城隍廟曾在日治時代昭和年間修建石雕裝飾,其中位於三川殿兩側廊牆的石雕,是由著名的泉州惠安蔣氏家族匠師蔣文華、蔣銀牆、蔣錦記(生卒年不詳)以及鹿港施天福(公元1911年-1980年)共同完成,特別是「點龍睛」、「治虎喉」精雕細琢、活靈活現。 放置在2樓展示的「八獅座」武轎,早期為城隍爺出巡座轎,是城隍廟鎮廟之寶。 日治時期大正5年(公元1916年)由20位唐山師傅以阿里山的白楊木雕刻近2年時間完成。 神轎打造時未使用任何釘子,轎前兩支龍柱為原木立體3層雕刻,轎身有文武判官、牛馬軍將、七爺八爺、日夜遊神等共32尊神像,雕工細膩傳神,為臺灣唯一「八獅座」武轎。 嘉義城隍廟2025 接著來是農曆七月中旬,舉辦佛道相輔拔薦法會,超度拔薦這些雙親、祖先、冤親債主、嬰靈、寵物等亡魂,讓這些亡魂修道,以善念為祂們祈福、種下善緣,使祂們得以提早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雍正十年(1732年),知縣馮盡善商諸邑紳,士紳陳君陸等負責募捐及重新修繕。 正殿上方高懸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在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所御書之「威靈赫奕」匾,是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亦是歷史最悠久的古匾,日治時期結束時一度差點遭日本人帶走。 另外在北極殿斜對面的福德祠,原屬北極殿的廟產,一百年前開始租賃他人,原本只有亭仔腳有人擺攤,後來整座祠成為店面。

嘉義城隍廟: 城隍廟

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縣令。 城隍廟並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只有縣治以上層級的城市才能設有官方的城隍廟。 嘉義孔廟(故址文化路128號),但經過明治37年11月(1904年)、明治39年3月(1906年)二次大地震無力重建而將孔子聖牌則寄祀於三山國王廟,在1936年嘉義市尹川添修平進行眾神歸天政策又將孔子聖牌移祀聖廟(南門廟,現今南門圓環鎮南宮)。

  •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為清代一府三縣的縣級城隍廟,現地保存良好,見證臺灣城市發展與地方宗教信仰。
  • 而後北極殿在大正九年(1920年)重修,次年(1921年)正殿落成,大正十二年(1923年)修後殿,昭和二年(1927年)完工。
  • 「嘉義城隍廟改築碑」:昭和十三年(1938年)詳列改築委員會委員與幹事等姓名,嘉義市尹伊籐英三擔任改築委員長,詳述寺廟改建的情形。
  • 李焯然:〈社羣流徙與信仰遷移:新加坡的安溪移民與城隍廟的分靈活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清初一府三縣,唯一保存的縣級城隍廟,廟內保存碑記,及匠師名家作品皆不易再現。

除維持原功能廟宇使用外,亦可宣揚宗教教育及文資教育。 「嘉義城隍廟附設慈善會」創立於民國七十年(1981年),由大德「趙煌、柯連春、董金虎」3人發起,成立至今有需要賑災、救急、施棺木等等,或是以往在嘉義縣市的符合低入戶者便可以辦理救濟服務。 嘉義育嬰堂和嘉義陰靈堂為現今嘉義城隍廟附慈善會之先驅。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由廟方辦理「佳慶元宵、迎拜媽祖」閹雞比賽、喫平安圓、拜媽祖、攢轎腳等等活動。

嘉義城隍廟: 臺灣

這七座廟宇分別是東安坊大上帝廟、鎮北坊小上帝廟、永康裏洲仔網寮上帝廟(已不存)、武定裏上帝廟、廣儲東裏上帝廟、仁和裏下灣上帝廟、崇德里上帝廟。 因玄天上帝是北方之神,而北方玄武在五行中屬水色黑,北極殿正殿及三穿殿柱子全用黑色,整體呈現黑色與金色調搭配,極為莊嚴沉穩。 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 嘉義城隍廟 廟中有四對潘麗水壁畫,三對在正殿及拜殿,一對在後殿。 關鬼門的後一天,也就是農曆的8月1日,廟方會恭請城隍夜巡諸羅城,主要任務是追捕未歸的好兄弟。 很特別的是,近幾年來的夜巡活動,廟方結合了不同的元素,使這項活動更加多元化,也吸引更多人一同參與。

  • 周朝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被認為是祭祀城隍之始,但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 每年在即將進入農曆七月的前一天,嘉義城隍廟的九大柱會在下午時分,到附近的牛稠溪放水燈,告知亡魂們準備放假,也會沿途插滿香,提前告知亡魂們通往城隍廟的路線,邀請祂們來到城隍廟聽經文。
  • 4.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王錦木的執篙首件作品,完整保留各時期的構材。
  • 阮劇團是在地非常優秀的劇團,長期蹲點嘉義,穩定產出戲劇能量,帶給嘉義許多精彩無窮的故事,嘉義市政府更與阮劇團攜手透過地方創生計畫,藉由不同產業間合作,為在地宗教民俗與文化藝術搭起跨界的加乘能量。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出生於土地廟,所以對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崇敬,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加封天下城隍,並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爲都、府、州、縣四級,於是全國各地的城隍廟便如雨後春筍般一下子修了起來。

為興築「陰靈堂」而立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嘉義知縣王廷幹立碑石,嵌於後殿右前方側壁上。 嘉義城隍廟的八卦藻井,為著名溪底派木匠王錦木的作品,全體結構為榫卯接合而成眩目的結網斗栱,充分反映木雕藝術的尊貴與富麗。 ,其餘副神尊一律沒入市府倉庫慢慢消毀,放棄臺灣神明信仰推皇民化運動改信日本神道教,乃當時宗教界一大浩劫。 來規劃設計,主體座向「座東朝西」,廟體建築風格「泉州溪底派」。 整體建築共分三川殿、拜亭、正殿、後殿四大部份,其最大特色是在正殿部份安設許多看架斗栱,屋頂形式皆為重簷,拜亭八卦藻井匠藝,正殿步口及次間看架斗栱,全由榫卯鬥成,不用一釘一鉚,巧奪天工,莊嚴肅穆,也是王錦木匠師首席代表第一個建築作品。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峯《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嘉義城隍廟: 嘉義市城隍廟大力相挺 阮劇團2022歲末封箱感謝祭參拜祈求順利

2.閻亞寧主持,簡雪玲、波多野想協同主持(2011)。 嘉義城隍廟 嘉義市歷史建築原嘉義城隍廟戲臺(林宅)修復再利用計畫。 嘉義城隍廟2025 日治昭和年間,城隍廟的相關人士開始討論改築一事,昭和11年(西元1936年)5月31日舉行「改築奉告祭」,在諸位士紳及眾多信徒捐款下於翌年動工,神像移至戲臺供奉,昭和15年(西元1940年)10月竣工。 嘉義城隍廟 此次重建奠定了城隍廟的建築格局與廟貌,主體建築為三落帶拜亭之格局,三落即三川門、正殿、後殿,拜亭位於三川門與正殿之間,拜亭的兩側附有龍、虎天井,這種空間組構,是在兩建築之間藉由拜亭作聯繫,形成連貫性的空間。

嘉義城隍廟: 嘉義城隍廟導覽服務

同年十月動土重建,並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落成,而成為宮室的莊嚴高聳,冠於諸羅全城,為當時諸羅城最壯觀的廟宇。 北極殿最早曾被視為反清復明的依據地~供奉鄭成功神像作為精神象徵、待反清大業之日到來、然而清朝統治時期大舉崇祀關聖帝君及天上聖母、打壓明朝官廟的北極殿因而逐漸沒落、地基主的稱號就這樣被流傳下來。 佔地興建店屋,後來官府判決兩人每年要給廟方地租番銀四兩,而上帝廟周邊20間店屋也要每年繳地租,為此於雍正八年(1729年)三月立碑(〈上帝廟店屋地租碑記〉)公告。 嘉義城隍廟2025 而後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鄉賓黃世景重修,但過程有些狀況,三年後(1788年)由知府楊廷理續成,並追討遭到侵佔的廟地。 然而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廟後居民馬梓增築房屋侵佔廟地,當時的值年爐主郭友等人乃向當時的知縣仇賦蘋提出控告,最後判罰番銀40元,且每年要繳地租。

嘉義城隍廟: 建築設計及祀神樓層

「除暴安良」匾:光緒十二年(1886年),欽命臺澎掛印總鎮章高元率嘉義營參將周立得,嘉義縣正堂羅建祥同立。

嘉義城隍廟: 綏靖侯嘉邑城隍廟公告

城隍廟建築為三川門、拜亭、正殿的三落帶拜亭之建築格局,為昭和15年(西元1940年)改建而成,正殿牆堵施作交趾陶日文和歌,融合臺日文化展現時代歷史意義。 嘉義城隍廟2025 「阿拔泉社番租充為香燈示告碑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嘉義知縣範學恆立碑石,嵌於山門外壁。 嘉義城隍廟 「重建城隍廟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清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諸羅知事張所受立石,高257公分,寬86公分,篆額「皇清」,花岡巖嵌於正殿左側牆面。 嘉義城隍廟於康熙54年(1715年)由諸羅知縣周鍾瑄發起捐俸創建,後來於風災中毀損,雍正十年(1732年)年重修,乾隆29年(1764年)再由新任邑宰張所受號招地方士紳重建,並撰「重建城隍廟碑」,前後經歷多次重建,直至昭和15年(1940年)完成重建,建廟距今已近300年。

嘉義城隍廟: 清朝時期

城隍夜巡的儀式為整個農曆七月的活動畫下句點,而夯枷的活動配合傳統的夜巡遶境(陣頭表演、鑽轎腳等),讓當天的嘉義市區不僅熱鬧非凡,也同時替當地的百姓祈福、教化人心,讓人民安心,得以安居樂業,也保佑大家健康平安。 除了木雕藝術巧奪天工令人激賞之外,位於拜殿水車堵,左右兩面細膩傳神的交趾陶,是由交趾陶大師陳專友和林添木「拼場、所產生的作品,因此嘉義城隍廟除了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其建築本身也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1.閻亞寧主持,卓克華、陳昶良協同主持(2010)。 清朝道光27年(西元1847年)嘉義知縣王廷幹所立「靈陰堂」碑,靈陰堂是供奉客死異鄉的幕僚等人士靈位。 嘉義城隍廟門神為陳玉峯所繪,具珍貴歷史文化價值,廟方委託修復師團隊修復,歷經三年於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修復完成。 日治時期推行「神佛昇天運動」,整併拆除臺灣舊有民間信仰的寺廟,並將沒入神像集中焚毀。

嘉義城隍廟: 民國時期

日治時期,因為明治四十年(1907年)拓寬竹子街(今民權路)成9公尺道路,拆毀了北極殿前殿,遂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暫為修繕。 而後北極殿在大正九年(1920年)重修,次年(1921年)正殿落成,大正十二年(1923年)修後殿,昭和二年(1927年)完工。 鹹豐四年(1854年)再修,而也是在此時「北極殿」取代了「上帝廟」知名出現在石碑上。

嘉義城隍廟: 臺灣英文新聞

根據後殿前檐柱柱聯「南海慈雲輝聯北極,西方法雨澤普東瀛」的落款年代(乙未年重修),可知北極殿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另外根據廟中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古爐與古鐘,可推測該次重修應該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完成,蔡日進才獻石香爐,吳尚新等人才獻古鐘以慶賀落成。 因北極殿位於鷲嶺地勢較位在五條港的水仙宮高,當地留下俗諺「上帝廟硶墘(埁漧),水仙宮簷前」(意指上帝廟硶墘(石階)的高度相當於水仙宮屋簷,或比較高)。 現今的北極殿位在臺南市區最高點,坐南朝北,三開間,與過去規模相去不遠。 由三川殿、中庭、正殿拜亭、正殿、後殿拜亭、後殿及不對稱的左右廂房所組成,舊時三川殿與正殿距離較遠,中間天井兩側有過水廊,三川殿形制亦非今日應都市法規而蓋之騎樓形式。

當時道教的神尊如開漳聖王等神尊集中合祀在城隍廟。 嘉義市有句俗諺「城隍爺放鬼,地藏王收鬼」,意思是嘉義城隍廟負責每年農曆7月初的鬼門開普度,地藏王廟負責7月末日的鬼門關普度。 嘉義城隍廟每年循例由九大柱(9個神明會)協力,在農曆6月底到7月1日舉辦為期數日的普度法會,隨著城隍廟普度法會的舉行,嘉義市各地也會展開為期1個月的普度活動。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為清代一府三縣的縣級城隍廟,現地保存良好,見證臺灣城市發展與地方宗教信仰。 嘉義城隍廟共有三川殿、拜亭、正殿、後殿四部分,其中三川殿、拜亭、正殿現為日治時期所興建建築物,後殿則於1980年改成今日高樓建築樣貌,其廟內的雕刻、彩繪、泥塑等均深具文化價值,城隍廟主祀諸羅縣城隍尊神綏靖侯。

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城隍廟增購後殿大樓地基,以當時神尊實在太多而無法放置,同年歲末拆除後殿,重建大樓為六層,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完工後,同年10月並舉行乃入火大座儀式,而拜/正殿保留者日治時期廟貌。 資料來源是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糸 溫峻瑋講師在上課時所提到後殿大樓的由來。 嘉義城隍廟 當時諸羅縣管轄區域南至新港溪(臺南市新市區)、北迄基隆包括宜蘭、花連、臺東一帶等,都是諸羅縣城隍爺信仰祭祀範圍內。 立廟至此香火鼎盛,所供奉在正殿的城隍爺乃為臺灣本土雕刻,神貌呈現細緻莊嚴。 根據《臺灣縣志》(1720年)的記載,標為「偽時建」的道教廟宇有26所,其中有7所供奉玄天上帝,佔四分之一以上。

廟內的雕刻、彩繪、泥塑等均深具文化價值,尤其是交趾陶的「拚場」,猶如建築技藝競賽,讓不同流派的特色同時展現。 廟內更保有全臺唯一一座以接榫技巧打造的原木立體3層雕刻「八獅座」武轎,雕工細膩傳神,相當難得。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國定古蹟嘉邑城隍廟是嘉義民眾的信仰中心,長期支持教育與藝文活動的推廣,感謝民間力量無窮,讓劇團能夠更穩定發展。 阮劇團是在地非常優秀的劇團,長期蹲點嘉義,穩定產出戲劇能量,帶給嘉義許多精彩無窮的故事,嘉義市政府更與阮劇團攜手透過地方創生計畫,藉由不同產業間合作,為在地宗教民俗與文化藝術搭起跨界的加乘能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