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漢字文化圈的海外僑民於他們的僑居地亦建有忠烈祠供奉同胞英烈,如泰國清邁府唐窩村唐窩忠烈祠,是當地華人興建以奉祀泰北孤軍第三軍陣亡將士及先賢。 商城忠烈祠:位於河南商城縣東南郊半個店,建成於1943年7月7日,奉祀抗日戰爭時期陸軍第八十四軍陣亡將士。 這種建祠供奉忠臣烈士,再由君主賜名的風習亦傳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如朝鮮半島、越南等地。 員林忠烈祠:位於彰化縣員林市百果山,目前建築為1960年拆除員林神社後改建而成,忠烈祠設於二樓,北方另建有五層樓八卦型忠烈塔。
國民黨發言人宣稱此舉是表達政府對慎終追遠傳統文化重視,綠營卻批評如潮。 1969年竣工的圓山忠烈祠,正式名稱是“國民革命忠烈祠”。 忠烈祠 它成爲祭祀國殤的最高級別場所,圓了國府建設“首都忠烈祠”的夙願。 抗戰前,國民政府即逐漸細化關於忠烈祠的法規條文,着手在全國推廣建設忠烈祠,但因陷入與日本強敵的全面戰爭,苦苦支撐,財力不敷於建設忠烈祠。
忠烈祠: 歷史
忠烈祠,或稱忠魂祠、英烈祠、英魂祠、英靈祠、忠烈廟、昭忠祠、顯忠祠、褒忠祠等,是祠廟的一種,為歷代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為國殉難、殉職的忠臣烈士之獨立建築物,祠名「忠烈」、「忠魂」等。 除了專門為供奉忠臣烈士而興建的祠廟外,亦有些是以其他建築改建而成,如神社。 由於儒家提倡忠、義等品德,興建忠烈祠除紀念和奉祀殉國忠臣烈士外,還有著道德教化的作用。 太武山忠烈祠:位於金門縣太武山,1953年由胡璉將軍修築太武山軍人公墓、忠烈祠,2004年內政部與金門縣政府共同改建完成。
- 民國時期三俠五義流傳極廣,凡有井水處必有三五書,後被蔣公借鑑成爲紀念抗日烈士的陵園在各地廣建,是後世爲紀念各忠烈先賢們而建造。
- 國共內戰陣亡將士:如張靈甫、羅永年、黃百韜和喻英奇等。
- 1940年由蔣中正指示,於9月20日由行政院公佈《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
- 南嶽忠烈祠是國民政府在大陸爲紀念抗日陣亡將士而修建的最大的烈士陵園。
- 壽山風景區內的忠烈祠,是以中國宮殿型式建築而成的忠烈祠,除了古蹟價值也兼具遊憩功能。
- 國民革命忠烈祠分爲大門牌樓、左右廂房、鐘樓、鼓樓,進入大殿前的山門與四周長廊,大殿與大殿兩側的文、武烈士祠;所有建築物都按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造,雄偉壯麗宏偉,每年春、秋均舉行祭典,另有遙祭黃帝陵典禮。
- 國民革命第一次起義以來,至創建民國後各次戰役殉國殉職有特著勳績者,均得入祀;而戰前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抗日先烈(如前述餘清芳、羅俊、羅福星、花岡一郎、莫那魯道等)均亦以“抗日戰爭陣亡”之名義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
1990年代,臺灣相繼解除戒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之後,海峽兩岸原本的形勢有所改變,不再定位為內戰狀態,原本彰表為國犧牲的時代氣氛已然不同,忠烈祠定位於是逐漸轉型。 (原桃園神社)最早,主祀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以及七十位臺灣抗日誌士,其中涵蓋人員較為複雜,除各次武裝抗日事件犧牲者外,尚有臺灣農民組合、臺灣文化協會、臺灣黑色青年聯盟和上海臺灣青年團的成員,而當中的左翼人士,後來又被撤銷祭祀(如王敏川)。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入祀人員又改以國共內戰中犧牲將士為主。 壽山忠烈祠建於日治時期,原為高雄神社,國民政府遷臺後,將神社改為忠烈祠,供奉革命先烈與國軍英靈,其位置居高臨下,可遠眺高雄港灣,吸引不少遊客到訪,包括許多日本觀光客。
忠烈祠: 臺中孔廟
民政局證實,近日有兩個日本遊客團到訪忠烈祠,部分遊客向英靈祈願或結緣,才會依日本習俗留下日幣,管理人員事後將硬幣集中一處,所以有點顯眼。 〔記者王榮祥/高雄報導〕高雄壽山忠烈祠整修後恢復開放還沒一個月,祠堂地毯上卻被留下數十枚「日幣」,引發遊客好奇。 高市民政局指出,這是日本遊客到訪時,向英靈祈願(或結緣)所留下,因為忠烈祠沒設置塞錢箱,遊客們才把硬幣放在祠堂地毯上。 本建築物係於民國 75年維修神社時所新建,作為廁所使用,日人稱為「東司」,其基座為混凝土製,外表洗石子,地板磨石子,外牆及窗戶為木造,鑲以透明及毛面之玻璃,內牆下部以混凝土粉光,上部以白灰粉刷,屋頂覆以文化瓦,內部隔為兩室,分別為男用、女用。
- 臺灣光復後,因年久失修,傾倒頹圮,成為廢墟,新北市政府於民國63年將其拆除並按原基座重建,保留神社原有之建築規模,但改採中國宮殿式建築,成為「新北市忠烈祠」,入祀不少抗日烈士亡靈。
- “中華民國國軍於巴紐陣亡將士之靈位”之木質牌位在重重護送下,從桃園國際機場送入忠烈祠。
- 係一般朝拜者列隊祭拜的殿室,祭拜時有奏神樂及舞神舞〈神舞係由神社附近之國小學生演出〉,是全區面積最大的殿宇,與臺灣地區傳統寺廟建築之正殿相似,但空間機能卻不同,不是供奉神祇的主殿。
- 位於嘉義公園,1915年以檜木建嘉義神社,戰後設忠烈祠,1995年火災焚燬,2000年改建爲“射日塔”,基座仍作爲忠烈祠。
- 圓山忠烈祠鄰近圓山大飯店,祠內由三軍儀隊擔任禮兵駐守,儀隊交接儀式,操槍動作大約四十分鐘,成爲臺北特別的觀光景點。
- 蔣介石作爲抗戰最高指揮官,題寫匾額時,思及此情此景,將“烈”字刻意少寫一點,寓以“烈士少一點,勝利快一點”之意。
196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掀起文化大革命風潮,剷除舊有文化,中華民國政府遂於臺灣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1966年頒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綱要》後,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再度興起,各地忠烈祠與孔廟即為此一時期的建築代表。 臺灣抗日誌士入祀,便幾經爭論,其中多涉及日治時期左翼政治運動等意識型態糾纏,比如被譽為臺灣文學的”奶母”的賴和,他的牌位也因此歷經入祀、撤祀又入祀。 涉及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已故將領也有入祀忠烈祠,例如1947年3月間,於二二八事件負責清鄉的當時七位綏靖區司令中,入祀忠烈祠的就有彭孟緝、史宏熹與史文桂等三位。 此作風讓人聯想到戰犯入祀靖國神社,因此引發一定不滿。 但實際上,靖國神社除了戰犯以外,在過去就一直供奉一些與當權者敵對的亡者,而忠烈祠卻無此傳統。
忠烈祠: 臺灣忠烈祠奉行法令
1951年臺灣文學之父賴和迎祀於內,1958年因質疑其涉及臺共請出忠烈祠,1983年彰化縣舉行「賴和九十誕辰平反紀念會」,為其平反後又重新奉祀。 臺北市忠烈祠:位於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三段130號,1969年由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指示成立,為軍人公墓祭殿。 基隆市忠烈祠:位於基隆市信二路278號中正公園內,日治時期為「基隆金刀比羅神社」,後改「基隆神社」,戰後1972年改建為忠烈祠。
忠烈祠: 建築形式
因三俠五義故事在清末民國時期流傳極廣,凡有井水處必有俠義書,現存多為中華民國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在中國臺灣為了”消除日本國家神道信仰痕跡”,原日治時期神社遂統一改為忠烈祠,不少建築物今日仍有神社遺蹟。 位於高雄市鳥松區澄清湖後門,原址爲日據時代的高雄神社,1976年改建爲中國宮殿樣式,因爲仿照臺北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建築,因此牌樓和“國民革命忠烈祠”非常相近。 位於高雄長庚醫院附近,高雄縣勞工育樂中心及高雄縣立棒球場旁。 位於鯉魚山,1894年(光緒20年),時任臺東知州的胡傳選擇在此重建“昭忠祠”,紀念爲開發臺東而死難的先賢烈士。 忠烈祠2025 1928年(昭和3年),日本政府改建爲臺東神社,國民政府領檯後改建爲中國宮殿式建築的忠烈祠。
忠烈祠: 忠烈祠の基本情報
於是將殉職員警、消防、民防等人員,以及相關公務殉職人員也列入可以申請入祀對象。 和當年國高中讀歷史的感覺很不同,相較於學生時代老師教什麼我就背什麼,長大之後接觸了更多不同的史料,看歷史的角度也和學生時期很不同,重新接觸革命、北伐、抗日、戡亂時期的紀錄,該怎麼說呢? 在民國58年,由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指示成立,為南港軍人公墓祭殿。 忠烈祠2025 是後黎朝的武廟,始建於正和六年(1685年),奉祀越南歷代功臣名將。 忠烈祠2025 阮朝時,反抗法軍侵略而犧牲的守城官員阮知方也入祀忠烈廟,阮林、張國用、黃耀、段壽和阮高等人附祀。
忠烈祠: 忠烈祠:整點衛兵交接
1992年健康幼稚園火燒車事件中,幼稚園老師林靖娟(1960年12月-1992年5月15日)奮勇搶救幼童不幸身亡。 1999年9月3日(軍人節),臺北市忠烈祠將林靖娟的牌位入祀,林靖娟女士成為第一位入祀忠烈祠的非中華民國國軍軍人烈士。 現存多為國民政府戰後改建原本日本時代的神社而來,奉祀為中華民國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衿式的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廟。
忠烈祠: 忠烈祠
馬祖忠靈祠:連江縣於1999年新修「祭堂」建築,由軍人公墓祭堂於2000年轉設而成,其名稱係沿用臺灣軍人公墓所使用的「忠靈祠」名稱,亦屬「準」忠烈祠,但並非忠烈祠。 原建於澎湖神社舊址,曾在1979年拆除,1980年後遷至澎湖縣文化中心旁建成中國宮殿式,縣府民政局於2004年11月重新修繕。 前身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所」,1920年起工改建為臺南神社。 戰後改為忠烈祠,忠烈祠遷於臺南市南區健康路新址後,原臺南神社建築因原址蓋市立體育館而拆除。 嘉義市忠烈祠(射日塔):位於嘉義市山子頂172號嘉義公園,1915年以檜木建嘉義神社,戰後設忠烈祠,於1995年火災焚毀;2000年由原址改建為「射日塔」,基座仍作為忠烈祠。 忠烈祠 南投縣忠烈祠:位於南投縣南投市彰南路699號南投碧山巖旁,原址為碧山巖寺地,1965年碧山巖寺捐地,並由南投縣政府於現址興建乙宮殿式建築物,於1966年1月1日落成後,由南投縣政府與碧山巖寺一同管理。
忠烈祠: 忠烈祠 (臺灣)
臺灣各地共有20座忠烈祠由政府設置管轄,其中位於臺北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隸屬“中央政府臺灣防務部門”,其餘19所分別隸屬各地方政府。 至2004年底臺閩地區忠烈祠累計入祀人數(現有牌位數)計有4,159人(其中軍人1,951人佔46.91%,民衆2,208人佔53.09%),該年入祀人數12人(其中軍人5人,包含警、消人員之民衆7人)。 一般而言,忠烈祠建築會包括牌坊、山門、前殿、正殿、紀念碑、革命先烈史蹟資料館和烈士文物陳列室等主體建築,另外還有涼亭、花園等造景。 由神社改建者,多易爲中國宮殿式建築,並且磨去神社時期的刻字,再刻上象徵臺灣的文化的圖案(如梅花、國徽),以表現政權的轉移。 但部分建物仍可見得殘存遺蹟,如狛犬、石燈籠、鳥居、手水舍和社務所等,不一而足。
包含簡大獅、柯鐵、羅福星、莫那魯道、花岡一郎、餘清芳、羅俊、吳湯興、姜紹祖、徐驤、林昆崗等紛紛列入。 前身爲臺中神社,屬國幣小社,戰後,改設忠烈祠,1970年經“國民革命忠烈祠”的監造者姚元中先生同意,參考該祠的設計圖改建爲北方宮殿式建築。 位於臺中市孔廟隔壁,現歸臺中市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管理。
坐西向東,有花崗條石臺基,平面作長方形,面闊3間,進深2間,建築面積206平方米,花崗石柱,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有脊飾,正脊中立寶瓶,兩端以獸吻收尾。 祠內現存”久武且仁”額,爲劉建緒題,譚延闓書,正面檐柱鐫聯。 一般而言,忠烈祠建築會包括牌坊、山門、前殿、正殿、紀念碑、烈士文物陳列室等主體建築,另外還有涼亭、花園等造景。 由神社改建者,部分仍可見得殘存遺蹟,如狛犬、石燈籠、鳥居、手水舍、社務所等,不一而足。 臺中市忠烈祠牌樓臺中市忠烈祠:前身爲臺中神社,屬國幣小社,戰後,改設忠烈祠,1970年改建爲北方宮殿式建築,現歸臺中市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管理。
忠烈祠: 臺北観光サイト
依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佈《忠烈祠祀辦法》,於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在地設置忠烈祠,中央政府所在地則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 北京法源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悼念在東徵高句麗戰爭中陣亡的將士而建立的忠烈祠,最初叫憫忠寺,清朝改名為法源寺。 原奉祀鄭成功,稱國姓廟或開臺聖王廟,原建於清代,1947年當地人士出資重建,1957年臺中縣政府將鄭成功廟與忠烈祠合併設立,合祀抗戰、戡亂等陣亡將士靈位,之後再入祀八二三砲戰陣亡官兵。
忠烈祠: 臺北典藏植物園
苗栗縣忠烈祠:位於苗栗市公園路1號貓貍山公園內,貓貍山公園原為紀念羅福星的福星山公園。 每年各地忠烈祠均會由首長親臨舉行春祭及秋祭典禮,由國家元首率領文武百官前來致祭,若有來訪邦交元首及政要也都會來此獻花致敬。 例如於2009年間,由首長親臨該年度忠烈祠春祭的計有宜蘭員山忠烈祠、澎湖縣忠烈祠 及新北市忠烈祠等等。
為日治時期的混凝土建築物,全高約 320公分,下設三階正方形基壇,表面洗石子,名稱座立於其上,形體為 36公分之正方形,上部為尖峯金字塔形,正面陰刻社號「桃園神社」,背面陰刻鎮座(落成)日期「昭和十三年六月十日」等字樣。 臺灣光復後,於民國 35年〈西元 1946年〉將前後表面打毛,正面重刻為「新竹縣忠烈祠」,背面日期也重刻為「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六月十七日建立」等字樣。 民國 39年〈西元 1950年〉 10月桃園設縣後,將「新竹」二字再度重刻為「桃園」,成為「桃園縣忠烈祠」。 忠烈祠2025 臺灣保存最為完整的日治時代神社之一,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古代唐風、日本風及臺灣近代風,採用上等臺灣檜木構築,具有相當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從神社轉為忠烈祠的歷程,就是文化資產和多元觀點的最佳素材。」桃園市政府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所長李彩華表示,園區在今年7月申請通過「桃園孔廟暨忠烈祠神社文化園區」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未來將規劃不同主題的環境教育及探索體驗課程。 此外,園區即將推出以烈士故事為主軸的「忠憶劇場」,在結合文化資產的表演場域裡,讓觀眾透過沉浸式體驗,與當代歷史產生連結。
忠烈祠: 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簡介
於1931年7月11日(“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前),國民政府公佈“褒揚條例”,這是當時政府首次對關於“德行優異”與“熱心公益”褒揚業務所制定的基本法規。 本網站法規資料係由政府各機關提供之電子檔或書面文字登打製作,若與各法規主管機關之公佈文字有所不同,仍以各法規主管機關之公佈資料為準。 各地忠烈祠應於每年三月二十九日及九月三日,依公祭禮節舉行公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直轄市忠烈祠,由市長主祭,縣(市)忠烈祠,由縣(市)長主祭,當地各機關團體均應派員參加。 三、牌位長二十四公分,寬七公分,兩邊各寬五公分,額高七公分,座高七. 加入收藏 你的瀏覽器並未啟動 Javascript,請啟動瀏覽器的 JavaScript 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同時,雖然日本時期遺留下來的縣級以上神社早被改成地方忠烈祠,但1970年代大行拆毀舊建築,以極富中國傳統色彩的建築物代替。 該殿面闊52米,進深24米,坐北朝南,黑琉璃筒瓦綠剪邊,外額枋為和璽彩畫,內額枋為旋子彩畫,流光溢彩美麗動人。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先農壇成為美國兵營,司令部設在太歲殿。 1914年民國政府製訂忠烈祠祭禮,設忠烈祠於太歲殿,祭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20世紀90年代對太歲殿等建築進行大規模修葺,建成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入祀人員又改以國共內戰中犧牲將士爲主。
忠烈祠: 臺灣內政部管轄
但實際上,靖國神社除了戰犯以外,在過去就一直供奉一些與當權者敵對的亡者,而忠烈祠卻無此傳統。 有人認爲,國共內戰期間,犧牲的臺籍國軍,以及在二二八事件中消逝的臺籍菁英,雖然比起大多數的入祀者跟臺灣更有密切關係,不應受限於政治因素影響,未能於忠烈祠受到正式的追祀。 不過持這看法的人士可能同時認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身爲大日本帝國國民的臺灣人,有一些成爲臺籍日本兵,而其中有少數也成爲戰犯,而這些戰犯以不入祀爲宜。 國民政府於全面對日本抗戰之前,即有設祠奉祀烈士的規劃。 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佈“歷次陣亡殘廢受傷革命軍人特別優續辦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縣設置忠烈祠辦法”。 忠烈祠 1940年由蔣中正指示,國民政府公佈“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
戰後還都南京的國民政府,面對內戰和經濟崩潰,仍然手頭拮据,建造“首都忠烈祠”計劃再遭拖延。 抗戰後地方上依靠自己籌資建立起了1000座左右的忠烈祠,但規模小,且基本上是改建舊有祠廟,十分簡陋、寒酸。 1949年,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舉辦的最後一次首都春祭,借南京靈谷寺正氣堂舉行。 國民革命忠烈祠是位於臺灣省臺北市中山區圓山的一座忠烈祠,建於1969年,隸屬於臺灣防務部門“後備司令部”,兼任首都忠烈祠之功能。
建於民國58年(西元1969年),佔地廣大,主建築型式仿北京故宮太和殿,雄偉壯麗宏偉,象徵著烈士們成仁取義的大無畏精神。 位於臺中市力行路,是一座1970年完工的仿清代北方宮殿式建築,為臺灣中部每年舉行國殤典禮的重要場所之一。 臺中忠烈祠建地總面積為6186坪,建築面積為620坪。 整體建築羣包括下列建築元素:牌樓(位於力行路上)、山門、前殿、六角亭(兩座)、魚池、正殿、精忠門等。
原先列祀陣亡國軍官兵,2003年開始入祀因八二三砲戰犧牲的民防隊員,後續於2005年加入抗日烈士。 忠烈祠2025 前身為臺中神社,屬國幣小社,戰後,改設忠烈祠,1970年經「國民革命忠烈祠」的監造者姚元中先生同意,參考該祠的設計圖改建為北方宮殿式建築。 位於臺中市孔廟隔壁,現歸臺中市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管理。 與忠烈祠有真正關係的法令始於1933年(民國22年)9月13日內政部所公佈的「烈士附祠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