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宮5大著數

過去中港地區的普渡儀式都是在慈裕宮前廣場及八德街舉行,當地信眾都會拿出最豐盛的供品,擺設撿成最好看的樣式,來展現自己對好兄弟的誠意。 陳萬典說,中港炸邯鄲復辦20、30年來不曾中斷,將視疫情狀況再做打算,若疫情控制好,會在農曆3月15日邯鄲爺生日當天舉辦;如果疫情仍未趨緩,就考慮取消,儘管地方人士都感無奈,但百姓性命安全最重要,相信邯鄲爺也會體諒。 慈裕宮於民國七十四年八月由內政指定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於九十二年冬整修古蹟完成,慈裕宮成為地方宗教中心。 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因地方發生械鬥事件,廟宇遭焚,加上廟址地居低窪,苦於水患淹浸。 於是,再精心勘測挑選「浮水蓮花穴」的現址,《苗粟縣竹南鎮中美裡居民生路七號》,歷時十二年,在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完成遷建,慈裕宮現有的規模即奠基於此時。 慈裕宮論歷史年代和香火之盛,在臺灣北部地區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慈裕宮於乾隆年間曾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朝隆宮,並稱『臺灣三媽祖』。

  • 這時從天空飄來一朵巨大彩雲,傳來陣陣輕妙鼓樂笛聲,頃刻湄峯香霧繚繞,媽祖端立彩雲上,冉冉升空,此時島上漁民百姓望見萬裏晴空有片艷麗繽紛彩雲騰空而上,又隱約聞見悅耳的絲管仙樂之聲,雲中許多金童玉女,握旌旗,頂彩傘,若隱若現簇擁著媽祖昇天了。
  • 小店自中港為全苗栗最繁華之處,到洗盡鉛華成為靜謐小裏,見證了經濟、產業與人文興衰。
  •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廟方會請稱為「三媽」的媽祖神像鑾降旨出平安符令。
  • 民俗工作者張益銘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對場造應同時完工,石窗標示年代卻相差半年,雖說石窗都是四方外框,但縷空雕花一邊是八角、一邊是矩形,從圖案、刻法看來,應出自同一工匠。
  • 滄海桑田,幾經地形變遷,和長期河川泥沙淤積的結果,「中港」成為了歷史名詞,廟前老街也趨向沒落,但名列三級古蹟的慈裕宮風華依然如昔。
  • 為了重拾過去中港慈裕宮普渡的熱鬧盛況,當地文創工作者找到老師父,重現昔日「撿桌」席面,將這個習俗傳承下去。
  • 目前廟中前殿仍存有當時的楹聯:「極坤德之洋洋聖母實為大聖母,新斯廟之亦亦瀛州別有小湄州」。

距竹南慈裕宮十分鐘車程的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位於中港溪口北岸,沿途長滿了水筆仔,還規劃有「賞鳥牆」。 紅樹林最佳觀賞期為春、夏二季,此時可觀察到鷺鷥林鷺鷥繁殖的過程、潮間帶類蟹、花跳及彈塗魚的行為習性及水筆仔的成長過程。 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因泉、漳分類械鬥,廟宇遭焚毀,再加上廟址基地低窪,逢雨必淹;於是精心勘測挑選「浮水蓮花穴」的現址,歷時十二年,在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完成遷建,慈裕宮現有規模即奠基於此時。 當時的慈裕宮似朵浮水蓮花,被四周溪流環繞,僅以日出橋與溪流上的小竹筏為通行方式。 中港慈裕宮裝飾主體運用了大量的石雕,包括入口正門與外檐裝飾、檐廊及立柱、青鬥石獅等,是慈裕宮最早的石雕佳作。

南中宮: 中港龍鳳宮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原本元霄節要舉辦的炸邯鄲活動,延至農曆3月14日,也就是4月25日舉行,晚間8時開始,在上千信眾的圍觀下,慈裕宮炸邯鄲活 在慈裕宮廟前廣場熱鬧展開,4名著赤膊的勇士扛著玄壇元帥的法座,穿梭在炮陣中,接受擲炮手不停擲炮洗禮,連續不斷的鞭炮巨響,讓在場信眾充分感受震撼,期望能透過炮炸邯鄲,驅走疫情,讓全民度過災厄。 慈裕宮以往每逢元霄節都會舉辦炮炸邯鄲活動,活動起源確切時間已不可考,但相信已超過百年歷史,並且,臺東最熱鬧的元霄節炮炸寒單爺,據傳也是源自於慈裕宮。 中港是竹南鎮建設最早的港市,昔時大陸人民坐船來臺,因當時對臺灣全部地理不太清楚,認為中港在鹿港、基隆當中,所以取名叫為中港。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廟方會請稱為「三媽」的媽祖神像鑾降旨出平安符令。 管理委員會總幹事陳松生指出,三尊媽祖神像各司其職,大媽「定殿」、二媽「出征」、三媽「做醫生」。 當日端午節上午,先在出巡路徑每隔七十二步便張貼一張符令,重要橋頭和路口也需張貼,由於出巡路線全程長達數公里,求出的符令多達五百張以上。

  • 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慈裕宮今天表示,今年元宵節傳統民俗「炸邯鄲」活動暫緩,計畫延至農曆3月15日邯鄲爺生日舉辦;若屆時疫情仍未趨緩,將考慮取消。
  • 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漳泉械鬥後,官府在此立碑「勸中瀧泉漳和睦碑」。
  • 當時的慈裕宮似朵浮水蓮花,被四周溪流環繞,僅以日出橋與溪流上的小竹筏為通行方式。
  • 以龍鳳漁港為核心,串連北邊的崎頂濱海遊樂區與南邊的溼地觀光休閒區,成為一個豐富完整的觀光動線,十分適合從事各種具備海強一席的休閒活動,每逢假日總是吸引絡繹不絕的遊客。
  • 1999年12月14日,苗栗縣政府民政局邀請設計、監造、施工單位和管理委員會代表召開古蹟修護說明會。
  • 竹南早期是先民拓殖苗栗中港溪流域的橋頭堡,因為竹南位於基隆和鹿港的正中間,所以原名「中港」。
  • 〔記者鄭鴻達/竹南報導〕竹南中港慈裕宮前,坐落一間沒招牌的小店,僅炸粿與炸肉嗲就賣了上百年,經營者也從日治時期傳承四代。
  • 傳說當時塭內德勝宮朱李池三王爺降駕警告塭內、海口居民,遂這些人未搭上舢舨倖免於難。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祭典,常為中港帶來熱鬧的氣氛。 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南莊總土目樟加禮的女婿黃祈英(生卒年不詳)聯合原住民和客家人,攻打在中港的閩南人,造成大批福佬族羣在射流溝溺死。 目前廟中前殿仍存有當時的楹聯:「極坤德之洋洋聖母實為大聖母,新斯廟之亦亦瀛州別有小湄州」。 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漳泉械鬥後,官府在此立碑「勸中瀧泉漳和睦碑」。 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擴大重建時,找來兩派師傅分場對作,連石柱上的對聯字體、花邊都不同。 南中宮 皇民化運動時,神像一度被送往獅頭山集中保管,於民國59年(西元1970年)再度修建為今貌。

南中宮: 【苗栗。竹南】老竹南人記憶中的味道 中港米苔目冰

建築特色描述慈裕宮目前廟中前殿仍存有初期的楹聯:「極坤德之洋洋聖母實為大聖母,新斯廟之亦亦瀛州別有小湄州」。 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廟宇年久失修,棟樑蝕朽,因此做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工作,包括前殿與正殿的大部份石作,都在此時汰舊更新。 民國之後,在廟方多次的改建與增建下,慈裕宮變得輝煌壯麗,舊有的部份在新增建築的包圍下,宛若一座全新設計的廟宇建築。 竹南中港慈裕宮,素有「小湄洲」之稱,原為二殿二朗二護室,座西向東,主祀為媽祖。 慈裕宮創建自明永曆十二年(西元1658年),位於中港溪畔的塭仔頭,迄今約三百餘年。

1999年12月14日,苗栗縣政府民政局邀請設計、監造、施工單位和管理委員會代表召開古蹟修護說明會。 修復以恢復古蹟原貌的原則,因此包括廟前的千里眼、順風耳大塑像及牌樓配合拆除,竹南出身的商人林芥所贈的母與子漢白玉雕像則遷往運動公園。 苗栗竹南在地建築史教材「蕃社土埆屋」,經不起雨水侵蝕瀕臨崩塌,在地因文化意識崛起,這棟土埆屋常融入鄉土教學,引起眾人重視,但也有人認為公共安全應該拆除,另一幫人則認為應盡力修復土埆屋,保留珍貴建築工法,站在傳承的角度,真的很希望這些古蹟都能有所有保留,未來纔不會只有透過教科書才知道些文物。 竹南鎮中港慈裕宮有四百年的歷史,是竹南最熱鬧的廟口,每年的中元普渡也有盛大祭典,竹南中港地區也把普渡稱呼為「撿桌」,臺語意思就是把祭品撿收擺出最豐盛的桌面,來表示對好兄弟的敬意。 為了重拾過去中港慈裕宮普渡的熱鬧盛況,當地文創工作者找到老師父,重現昔日「撿桌」席面,將這個習俗傳承下去。 根據竹南中港當地耆老解釋,「撿桌」是臺語,蘊意著將祭品好好的整理撿拾起來,將最豐盛的祭品獻給眾好兄弟享用。

南中宮: 苗栗 竹南–更勝慈裕宮老牌–萬裏香粔粿(蚵嗲)

慈裕宮主委陳萬典指出,今年因應國內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升溫,為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原訂2月26日登場的「炸邯鄲」活動暫緩。 中港老街以往的人潮雖然不再,當地風貌已大幅改變,宛如滄海桑田,但歷史悠久的慈裕宮媽祖婆,仍在假日吸引不少虔誠的信徒前往參拜,而中港炸粿的懷舊好味道,也依然牽動著在外打拚竹南遊子的味蕾與鄉愁。 連勝源回憶,竹南市區重心的轉移,主因是當年鐵路要截彎取直,政府考慮要在中港設站,但地主們唯恐土地被徵收而反對,竹南車站也就遷到博愛街現址,再加上產業轉型,中港地區才漸漸變成現在靜謐的模樣。 南中宮 南中宮2025 重修宮志籌備小組召集人、慈裕宮副主委郭維文說,廟方曾於68年編訂宮志、69年出版,時過30年,廟宇歷經古蹟修繕、籌建後殿,宮志許多內容需重新考證,希望於100年底出版。 而「對場造」已沒有直接證據,期盼民眾能提供相關文物、照片,讓重修的宮志更加完整。 因為早上7:30要到臺北市立動物園集合出發,為了要找免費的停車位,我們6:30就出發,到動物園時大概6:50,原本以為我們很早到,想不到已經有很多的婆婆媽媽都到了,把我們一家人放下來後,就驅車前往我設定的免費停車地點,媽祖真的有保佑,順利的讓我找到免費的停車位。

南中宮: 「糧食銀行中繼站」 竹南第2市場展愛心

已有逾百年歷史的竹南中港慈裕宮炸邯鄲活動,今年受疫情影響延遲至25日晚間熱鬧登場,透過炮炸邯鄲爺的方式,希望能趕走瘟疫,祈求全民平安,度過災厄。 慈裕宮奉祀媽祖,俗稱中港媽祖,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東隆宮並稱“臺灣三媽祖,每年農曆正月15日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際祀鹿典,常為中港帶來少有的熱鬧景象。 前殿中門的一對青鬥石獅,是目前所知該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是慈裕宮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柱心雕得十分細瘦,是該宮的特色。 臺灣目前仍保留炸邯鄲活動有臺東與竹南兩地,苗栗縣竹南炸邯鄲是由四名打赤膊的轎夫抬抬著玄壇元帥金身上場接受鞭炮洗禮;臺東則是抬著玄壇爺附身的人上陣。 慈裕宮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除了元宵節的「炸邯鄲」之外,另一個就是「洗港祭江」。 「洗港祭江」是全國唯一的夏季媽祖出巡,在端午節當天,由媽祖率領其他四位神明繞境中港,並在出海口進行各種儀式,儀式完畢後所有人必須背向出海口,不出任何聲音的悄悄離開,眾神像則要面向出海口退回,象徵確保這塊土地潔淨,並保護眾人平安。

南中宮: 中港米苔目冰

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地方人士有鑑宇格局不大,故提議遷建於南門口,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官府在此立禁止差役擾民的碑,稱為「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為最早出現「竹南」地名的歷史文物記載。 前殿中門的一對青鬥石獅,是慈裕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是慈裕宮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歷經多次修建,中港慈裕宮的前殿、正殿、牆廊仍保持傳統的大木結構形式,前殿左、右建築細部有明顯差異,左右不同是兩名分別為漳、泉派匠師「對場造」的跡證,包括:中門兩側的石雕壁堵、樑與樑之間的鬥抱等,是慈裕宮最大的建築特色。 1997年5月,內政部覈定辦理修護廟身建築,請楊仁江教授設計監造。

南中宮: 竹南後厝龍鳳宮

中港慈裕宮所奉祀的主神為迎自湄洲的三媽,以及鎮殿的軟身大媽與二媽,三尊媽祖各司其職,大媽鎮殿、二媽出征、三媽做醫生。 以龍鳳漁港為核心,串連北邊的崎頂濱海遊樂區與南邊的溼地觀光休閒區,成為一個豐富完整的觀光動線,十分適合從事各種具備海強一席的休閒活動,每逢假日總是吸引絡繹不絕的遊客。 龍鳳漁港位置緊鄰著西濱公路,也是全臺唯一位於海線縱貫線沿線的漁港,交通十分便利,再縣政府大力推動富麗漁村及漁港的美化政策下,已經規劃成唯一處觀光漁港,朝向多元化經營模式發展。 據熟悉輦轎的人士表示,扛轎人通常都必須更換,以免因心肺負荷不了過度的衝刺跑。

南中宮: 苗栗番社社區的風光

「洗港祭江」活動起源於民國三十二年中港溪鯨魚擱淺事件,莊民搭乘竹筏去賞鯨,發生海難,後來中港地區因為這些未超度的亡魂,村內不平靜,便於端午祭典時,在今日的竹南鎮港墘裏中港溪出海口設壇拜祭江海冤魂,同時當地居民爲了感念先民在開發中港過程中的艱辛或出海捕魚時犧牲,而舉行「洗港祭江」的祈福儀式。 慈裕宮年度三大民俗大事—媽祖誕辰舉辦「媽祖祈福遶境五十三莊」、端午「洗港祭江」活動與農曆七月十八日的「放水燈」活動。 「媽祖祈福遶境五十三莊」,就是在媽祖誕辰前連辦三天,中港媽早上出巡時透過王船押解莊內的牛鬼蛇神,晚上再將這些趕到廟裡的神桌下,第三天結束的晚上,中港媽再委由中港地區各宮廟的神尊降駕,替媽祖將這些鬼魂押解上王船送到中港溪出海口。 他期望持續推動慈裕宮的慈善公益事務,舉辦冬令救濟發送白米,也配合政府推動道路認養維護等活動。 南中宮2025 慈裕宮因歷史悠久,保存古物甚多,如「慈裕宮天上聖母」玉璽、媽祖令牌、古符版、古檀香爐、傳統金銀紙工具…等,目前皆存放在金銀紙文物館內,記錄著中港地區的信仰文化。

南中宮: 竹南寺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日後,湄洲島上時常香霧瀰漫,曾有多人看到媽祖身著朱衣,飛翔海上,神靈屢顯,救助遇難漁民無數,感其澤佑美德,在湄嶼山上建祠供奉,尊稱她為「通賢靈女」並在湄峯摩崖刻上「昇天古蹟」四大字,世人相率祀之。 宋太宗雍四年 ( 西元 987 年 ) 媽祖已二十八歲,農日,那天媽祖特別早起梳洗換裝,塗指抹粉,盛裝打扮似仙女一般美麗,步出閨房,低頭輕語向幾個姐姐告別說:「今日乃重陽佳節,我欲登高遠遊以暢素懷。萬望諸姐,孝敬雙親,共享天倫之樂」。 媽祖緩步登上湄峯,站在一處摩崖巨石上,舉目觀瀾,碧海連天,風平浪靜,漁帆點點。

大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溪南中崙三元宮,是位於臺灣新竹縣新豐鄉中崙村的三官大帝廟,在桃園、新竹地區皆有分香廟。 位於竹南的中港鄰近中港溪,舊時是一個繁榮的商港,也是早期閩粵先民來臺開墾的登陸地之一,因此曾經繁榮一時,中港的地名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因位於中北部兩大港滬尾(淡水)與鹿港之間,因此被稱作中港,另一種則是因為鄰近中港溪,又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生息之地,漢人入拓後,稱該地為「番社」大略在今中華裏、中港裏、中美里一帶,因此得名。 在後厝龍鳳宮媽祖廟有一處「龍泉井」相傳是日治大正初年,瘟疫流行各地,該廟出現泉水醫治百姓,相當神奇,但是畢竟這是傳說,也很難真實的證實正確性,但是自古總會有一些故事相傳而來,對娃娃來說都覺得很有趣也很不可思議。

南中宮: 竹南中港慈裕宮

為了增加沿海漁港的觀光資源,帶動沿海休閒旅遊的氣氛,提昇漁民的收益,縣政府投下鉅資興建的「龍鳳漁港跨海景觀橋」於2008年正式啟用,白色風帆造型,美麗堅實的鋼骨結構,讓民眾可以在上面賞海景,騎單車,成為最受遊客喜愛的熱門場景。 龍鳳漁港景色優美、環境整潔,周邊遊憩設施規劃的十分完善,在港區設置有景觀平臺,夜間在美麗的照明設備襯託下增加不少情調,也讓海邊的夜景更加美麗。 漁港旁還有一片木麻黃樹林,在豔陽高照的夏天很適合當做您乘涼休憩的好地方,在這邊慢跑、散步甚至騎乘單車,可以達到放鬆身心又鍛鍊身體的目的。 位於竹南鎮龍鳳裏的龍鳳漁港,為冷水溪出海口及龍鳳大排交接處南岸的一處天然漁港,因鄰近海域多數為礁石質地,底棲魚類多不勝數,漁產種類極為豐盛,如烏魚、花之、白鯧等,一年四季街可捕獲,歸屬於第三類漁港。

南中宮: 中港街上金黃色手工金紙與日治時期建築為全臺少見特色

在廟埕對面三角窗,沒招牌的「中港炸粿」,靜靜望著對面300年老媽祖廟。 從日治時期,從第一、二代連霖及連清溪,在中港四處擺攤起,直到民國56年,才由第三代連勝源買下現有店面,並逐步交棒給第四代連志強。 〔記者鄭鴻達/竹南報導〕竹南中港慈裕宮前,坐落一間沒招牌的小店,僅炸粿與炸肉嗲就賣了上百年,經營者也從日治時期傳承四代。 小店自中港為全苗栗最繁華之處,到洗盡鉛華成為靜謐小裏,見證了經濟、產業與人文興衰。

南中宮: 年度三大事—「媽祖祈福遶境五十三莊」、「洗港祭江」、「放水燈」

內部的設計為:雙主殿(這是極為少見)主奉天上聖母、配祀左殿福德正神-五路財神殿、右殿註生娘娘-白玉媽祖、持扇媽祖、右廡為神農大帝和後殿二樓右方的觀世音菩薩,後厝龍鳳宮媽祖廟主奉天上聖母,香火鼎盛,更與中港慈裕宮合稱為「內、外媽祖」。 曾擔任TVBS、中天、臺視、聯合報等媒體記者的卓宜姿,2年前回家鄉臺中服務,風趣開朗的她,是盧秀燕「podcas…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隨著邊境解封,年底、春節的旅遊熱潮也開始發酵。 澎管處為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推出澎湖四季旅遊,要讓澎湖的美征服更多旅人的心。 這次撿桌習俗重現活動,從5日起開始至8月底為止,每週三至週日展出,並有專業導覽志工在場定時導覽,同時,在農曆7月18日當天在慈裕宮前廣場舉行傳統撿桌普渡,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都可到場一探傳統的撿桌習俗。

南中宮: 苗栗竹南一日遊》走進廟宇認識典故,後厝龍鳳宮的文化巡禮在陳家古厝找到祕境金色中港地下錢莊【苗栗竹南】

回顧灣內,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奇觀,晶瑩奪目,景緻優美,令人陶醉。 這時從天空飄來一朵巨大彩雲,傳來陣陣輕妙鼓樂笛聲,頃刻湄峯香霧繚繞,媽祖端立彩雲上,冉冉升空,此時島上漁民百姓望見萬裏晴空有片艷麗繽紛彩雲騰空而上,又隱約聞見悅耳的絲管仙樂之聲,雲中許多金童玉女,握旌旗,頂彩傘,若隱若現簇擁著媽祖昇天了。 宋建隆元年 ( 西元 960 年 ) 歲次庚申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忽有一道紅光晶瑩奪目,從西北方射入王氏房內,異香氤氳不散,王氏陣痛後產下一個女嬰,雖然林願夫婦相當失望,但由於初生時顯有祥瑞徵兆必非等閒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出生至彌月間都不曾哭啼,便給她取名林默,亦是當今民間所崇奉的媽祖。 媽祖姓林,據記載媽祖誕生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 960 年)三月二十三日,卒於北宋雍熙四年(西元 南中宮2025 987 年)九月九日,享年二十八歲。

南中宮: 竹南慈裕宮

慈祐宮相傳創建自明永曆十二年(西元一六五八年),位於中港溪畔的塭仔頭,當時僅是茅草屋;因位置靠近大陸為重要港口,貿易殷商、商賈密集,也由於廟地狹小,後來乾隆四十八年(西元一七八三年),隨著先民開墾中港內移至開元裏的鹽館前,地方父老集資在當時市集密佈的中港南門口重建慈裕宮。 南中宮 滄海桑田,幾經地形變遷,和長期河川泥沙淤積的結果,「中港」成為了歷史名詞,廟前老街也趨向沒落,但名列三級古蹟的慈裕宮風華依然如昔。 南中宮2025 竹南中港有兩座媽祖廟,一座稱為內媽祖,即今的「慈祐宮」,另一座位於後厝,稱為外媽祖,即今的「龍鳳宮」。 慈裕宮又稱「中港媽祖廟」,素有「小湄洲」之稱,以廟中前殿保存初期之楹聯:「極坤德之洋洋聖母實為大聖母,新斯廟之亦亦瀛州別有小湄州」為證。 中港慈裕宮原是閩南漳州人在鹽館前草建,後再修建成土壁瓦頂宮殿型廟宇。 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地方人士鑑於廟太小,提議遷建於南門口。

前總幹事郭金滿說,「對場」指一座建築由兩派匠師承造,以建築物中軸線區分,左右對稱,兩匠師各做一區,各展技藝、互相競技,依據資料,慈裕宮民國7年改建完成,林溪山負責北邊,陳己元負責南邊。 中央明間淨寬4.76公尺,左次間淨寬2.17公尺,右次間淨寬2.19公尺,明間較次間淨寬大至2.18倍,使次間格外顯得狹小,與其他廟宇相比,是較少見的作法。 慈裕宮在明永曆十二年時為土屋茅茨建造,後隨先民開墾中港的足跡,內移至今開元裏的鹽館前。 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因位近大陸之要津,貿易殷商、商賈密集,遂引起地方父老集資在當時市集密佈之中港南門口重建慈裕宮。

南中宮: 竹南五榖宮

媽祖被安奉在祭壇後就進行洗港儀式,由慈裕宮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等四人主祭,面向西方拈香跪拜,主祭者禱念事先準備好的祭江洗港疏文,此時,也有其他神轎前往主祭處膜拜。 最後,有三座神轎自神轎聚集處衝出,往西方的河海交會地奔跑,由於下午五點時是退潮時刻,衝出的神轎可達兩三百公尺遠,但因汙泥鬆軟,走動困難,廟方遂不建議外地民眾跟隨,以免陷入泥沙。 一組乩童會在汙泥沙灘上獻小米包、灑符水及金紙,另一組乩童舉出令旗朝西方作儀式,一旁則有其他人灑白米,第三組乩童則在水中祭拜尋找不潔物,以作法逐走。 其餘數十座神轎則在原地繞著堆積如山的金銀紙反覆抖動,最後經乩童請示下返駕,完成整個祭江洗港儀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