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他心跟境接觸的時候,他無住,所以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本來無一物,我們自己去惹塵埃啊!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仁者心動,然後就住在外境、就打很多妄想、就開始變成一個生死罪障凡夫,就是這樣出現的。 第一個,擾亂衆生的學佛因緣;第二個,破壞衆生內心的善根。 你這個宣說大妄語人,你的戒定慧功德必定失掉,因爲你過失太重了,就是這樣一個情況,叫上品不可悔罪。 這個地方,不能打大妄語的意思就是說,必須把法放在最高,人是在法的下面。
因爲他要讓你產生恭敬心,他一定要現出各式各樣的相狀,或者他自己出現相狀,或者他的身上沒有變你出現相狀,他就有辦法在你聽他說法的過程當中,現出大寶蓮華,現出紫金光聚。 果慨2025 總而言之,他一定會出現很多奇怪的相狀,目的只有一個,讓你生起恭敬心,產生信仰之心,這是第一點,所以我們在第一個地方就要注意。 諸位你看看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在宣說法的時候,祖師的出世說法都非常的低調、謙卑。 但是魔王所派使者的相貌,非常的高慢、非常的張揚。
果慨: 水陸法會說明會
因爲君主除非使自己負擔損失,否則就不能夠運用這種慷慨的德性揚名於世,所以,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話,對於吝嗇之名就不應該有所介意。 因爲當人們看見由於節約的緣故,他的收入豐盈,能夠防禦對他發動戰爭的任何人,能夠建功立業而不加重人民的負擔;因此隨着時刻的流轉,人們將會認爲這位君主愈來愈慷慨了。 這樣一來,他對於一切人說來就是慷慨的,因爲他沒有增加他們的負擔,他們人數又很多;反之,他對於沒有施與的人說來是吝嗇的,但這些人畢竟爲數甚少。 《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講座第一堂課果慨法師開宗明義告訴大家,修行佛法最重要是建立正確的知見和觀念,而且經教必需搭配實修。 佛學與學佛的差異,在於一個是名詞,一個是動詞。 聖嚴師父曾感慨:「佛法殊勝,用者不多,知者太少。」佛法是要練習來用的,才能淨化自己與社會。
基於這兩個理由,我們開始重新思索設立牌位在佛教上更深層的意義。 從佛教的觀點而言,牌位的真正意涵在於「慈悲的精神」。 因此聖嚴法師提出雲端祈福的概念,突破傳統實體牌位侷限,轉變大衆對佛教消災超度的傳統觀念,落實其所提倡的四大環保。 延續以上法會的話題,蘇菩薩提到今天是她母親往生的第六個七,也分享了爲母親做最後佛事的點點滴滴。 十年前,蘇菩薩初學佛之時已經接引家人一同學佛。
果慨: 動漫博主@果咩醬w 中國風
此外,由於溫室效應,近百年來海平面上升造成板塊界面斷層,發現可能更容易引發大地震。 因此環境污染所造成氣候異常變遷讓我們不得不省思法會中傳統焚燒文化對環境的影響。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 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弟子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爲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漢族民間傳說。
- 這場對談在一片法喜充滿的氛圍,圓滿的結束。
- 在2003年,榮獲馬來西亞十大傑出青年獎的她,因爲這個榮銜的緣故頓時成爲媒體的焦點,接受了多次訪問以後,內心就覺得不紮實。
- 你不是一天到晚呆在佛堂,所以我們的業其實錯綜複雜,我們的妄心也不可能完全都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 兩者之間其實是應該相輔相成,若參加法會而不明法意,佛法就會漸漸衰微。
因爲沒有人可以破壞你,魔王也不能破壞你的功德,他是讓你自己破壞,他怎麼破壞你的功德呢? 要破壞你的功德,當然讓你先顛倒,讓你放棄你的思想生起邪知邪見。 他現這個相狀以後取信於你,他要採取行動,他的行動就是說相似之法。
果慨: 果慨法師與蘇意琴菩薩【以法相會】對談
所以,一個人如果希望在人們當中保有慷慨之名,就必不可免地帶有某些豪侈的性質,以致一個君主常常在這一類事情上把自己的財力消耗盡了。 到了最後,如果他們想保持住慷慨的名聲,他就必然非同尋常地加重人民的負擔,橫徵暴斂,只要能夠獲得金錢,一切事情都做得出來。 這就使得他的臣民開始仇恨他,而且當他變得拮据的時候,任何人都不會敬重他。 結果是,因爲他這樣的慷慨損害了許多人,而受惠者只是很少數人,所以他是第一個遭遇困難的人,不論發生什麼危險,他將先受其害。
果慨: 孫悟空偷喫人蔘果的內容慨括 孫悟空偷喫人蔘果的大仙是誰
蘇菩薩印象比較深刻的個案,是發生在公元2010年,祝融吞噬了她的工廠,當時的她站在人羣中,是非常淡定地接受,更正面的解讀大火是把本來的煩惱都給燒掉了,一切可以從新再來。 所以說我們修行人遇到任何的境界,一定是要安心空寂,不隨妄轉,這個事很重要。 有些人容易見到鬼,有些人就不容易,爲什麼呢? 果慨 因爲你心中經常想着鬼這件事情,這個地方有鬼,那個地方有鬼,你就容易跟他感應道交。 就像我們唸佛一樣,“若衆生心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一個修行人內心當中一天到晚想東想西,我想要有神通,我想要見到什麼,見到什麼,你遲早要出狀況的。
果慨: 慷慨
《法華經》提醒每個人都有一顆摩尼寶珠,只要願意修行,我們也能開啟究竟向度之門,成就無上菩提。 七月下旬,舊金山分會將邀請果慨法師舉辦佛法講座,自「經中之王」-《法華經》中探討佛教徒的修行觀, 從《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及《心經》中講述生死觀。 果慨2025 一系列講座在臺北安和分院舉辦時,有近千位信眾參加,精彩可期。 果慨2025 歡迎您一起聽經聞法,為自己的現在與未來點上明燈,走上生命究竟之路。 孫悟空問了許多天兵天將都不能解救,最後才得知只有觀音菩薩才能救活,孫悟空千方百計才把觀音菩薩請到那裏,然後用玉鏡瓶裏的神水把“人蔘果樹”救活。 我們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罪業對你不會有幫助的,因爲罪業一定招感痛苦的果報。
果慨: 果慨法師:雲端祈福的概念與經驗分享
六塵的活動去刺激了六識,這個六識就是內賊。 我們的離苦得樂來自於皈依法,內調妄想,外斷罪業,那都是依法修學。 你今天講感應神通,讓衆生追求一個相,一個不可思議的相狀,這個相狀救不了你。
果慨: 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年會在靈隱寺舉行
發展到後期,法會則是祖師大德結合了漢傳的文化所製造的一套修行方法,以證三昧得解脫。 果慨 然而宋朝後,法會卻淪爲一種消災超薦的表面工具,與因果法則背道而馳。 縱然如此,經懺佛事對於佛法在中國的流傳依然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爲法會莊嚴的氛圍,依然能夠啓發參加者宿世的善根,達到起信的作用。 果慨法師進一步的說明一般上學佛的人可以分爲兩大類,一種相應法會的讓人有盲修瞎練之感,而比較相應學術的則被歸類爲光說不練。 兩者之間其實是應該相輔相成,若參加法會而不明法意,佛法就會漸漸衰微。 對談的開始,主持人問蘇菩薩第一次與法相會的因緣,蘇意琴菩薩娓娓道出自己學佛的因緣。
果慨: 果慨法師一行弘法關懷活動報導
在停留期間,分會舉辦了各類型的活動,以接引並配合各個信衆的需求及興趣。 懺悔,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 拜懺的功用,即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着罪垢的心。 果慨 果慨2025 更積極的意義是,主動修行受報、自負責任,這樣的懺悔,纔是真正落實修持慈悲法門。 因爲在懺悔、除罪的過程中,涵養自性的慈悲心,願自己利益一切衆生,那就是行菩薩道。 它的修行融合誦經與拜佛,口誦、耳聽、心惟、身禮拜,是清淨身口意三業最好的一部懺法。
果慨: 孫悟空偷喫人蔘果的內容慨括
鎮元大仙是地仙之祖,道號鎮元子,住在西牛賀洲的五莊觀上,道術深厚精深,連觀世音菩薩也讓他三分。 他種的人蔘果,九千年成熟一次,聞一聞神奇的人蔘果,就能活三百六十歲;喫一顆,就能活四萬七千年。 鎮元大仙三綹美髯,貌似童顏,手無兵器,只有一隻玉塵麈。 這個鬼神障是這樣,他自己對這個鬼神障是非常的享受、攀緣的,還是她想要排斥的? “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好好專注在心中所修的法門,安住在寂靜的處所,“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果慨: 慷慨相關詞語
「菲以自供,是惜福;厚以施人,是培福。」法師鼓勵大家來道場做義工,藉此培福、鍊心。 果慨 「境界無好壞之分,好與壞之別來自我們的心。如果念念是善念,一切都是好境。」每天發願,碰到的每個人,都能因為自己而更歡喜、更進步,煩惱減少、離諸苦難。 從凡夫立場看,都是以假為真,從小乘人看都是以假為空,從中道來看,則非假非真,即假即空。
我們打佛七的時候也是這樣,你看有些人唸佛的時候,唸了三天,誒,他就上路了,他佛號念得非常好;有些人唸了三天,心中還是亂七八糟。 所以你那個主人,你不能迷惑啊,你一迷惑,你的光明消失了,魔王就有機可乘,所以我們自己是自己傷害自己,他纔有辦法。 消釋:然彼諸魔,這個魔有二方面來說,第一個是什麼?
果慨: 動漫博主@果咩醬w 中國風
它是破壞我們功德的一個賊,它是一個過失的根本。 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來我們的本性就具足無量無邊的性功德,說這個國王本來有很多的珍寶。 這個國王又依止一個國土,這個國土就是六根,在國土六根當中產生了盜賊。
你打大妄語,你就錯亂了,你這個人崇拜多於法,這個時候佛教就亂了。 所以佛陀在《楞嚴經》上說,即便你是聖人,你沒有打妄語,你是聖人,你也不可以宣說,因爲佛陀的意思是不能強調人,每一個人都是凡夫,衆生的因緣,讓它自己去運作。 在《楞嚴經》講到這兩種過失,我們解釋一下,爲什麼大妄語的嚴重性,它不輕於前面的殺盜婬。 佛陀說,殺盜婬這三種過失,會讓你未成不成。 水陸法會,又稱爲「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是漢傳佛教之一種修持法,亦爲漢傳佛教中最盛大且隆重的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