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美術館2025詳細懶人包!(持續更新)

四樓電梯門開,此片山海意象的玻璃作品,透過外頭自然陽光透進雪白的空間裡,給人一股乾淨、寧靜、純淨的爽朗感受。 在《嘉義街外》入選1926年第七回帝展後,陳澄波於1927年冬季及1928年1月期間陸續創作幾幅同主題作品。 誠品書店快閃期間也會在館內舉辦水彩速寫、色紙拼貼等不同的實體活動,另外還有一場呼應美術館的門框窗櫺「湖水綠」等12種代表色的《來嘉探索美的顏色》主題展,邀請大家一起沉浸在文藝美學的世界裡。 圖片來源:嘉義市立美術館如果你細看「嘉義市立美術館」的主視覺會發現許多有趣的彩蛋,主視覺使用兩種顏色組成,分別是代表桃城的桃紅色,以及木都的蒼木色作為雙主色系的「+1,加你一個」,也意味著嘉美館兩種不同的個性:「蒼木色系」象徵著傳統、質樸;「桃紅色系」象徵著的桃城的當代活力。 嘉美館總共有4層樓,1-3樓都有展廳、廁所、無障礙電梯、4樓是藝術沙龍、露天平臺,官網也有提到有尚未開放的藝術商店與餐飲空間,讓人很期待之後會是什麼樣的商家進駐。 圖/Ann‧榜哥_輕旅行北門驛是森林鐵路蒸氣小火車昔日的起點,也是阿里山鐵路貨運集散地,阿里山鐵路沿線的民生物資都由此運上山,地位十分重要。

  • 並以「畫都」歷史的人文精神為底蘊,連接當代性的思考與探索。
  • 針對特別關注新舊紋理交疊的融合,並達到其功能性,黃建築師把他稱為「時間工程」,而偕同建築師王銘顯過去服務的日本建築師團紀彥更有一「咖哩理論」的說法,面對多元時代背景下誕生的「食材」藉由咖哩的調製,完成了一個彼此不違和且具有獨特性的建築,同樣的精神筆者相信也體現在團紀彥建築師設計的桃園機場第一航站的增建案了。
  • 位於嘉義火車站附近的嘉義市立美術館,前身是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已有84年的歷史,更被訂為嘉義市的古蹟之一,建築風格保留著日治時代的氣息,這原先是日本建築師梅澤捨次郎的作品,現在的臺南美術館(前警察署)、林百貨、臺北松山菸廠中庭都是由他操刀。
  • 1994年,《嘉義街外(二)》首度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之「陳澄波百年紀念展」公開展出。
  • 美術館是將原有ABCD四棟建築組成,其中A棟是1936年建成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由梅澤捨次郎設計的現代樣式建築,其平面呈L型,樓高三層,坐東南朝西北,為鋼筋混擬土建築;其外牆轉角為弧形,入口處抬高基座,而在一二樓樓梯轉折處有特別將柱頭、柱身設計為八邊稜角形的柱子。

開幕不久,其優雅的外型,美感十足的內裝,即吸引著許多人造訪一探究竟。 去年10月才剛開幕的嘉義美術館,短短幾個月已成為嘉義目前IG熱門打卡景點,有別於其他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嘉義美術館最大賣點就是充滿日式風味的建築和街道。 很幸運能夠在試營運時來參觀嘉義絕美新景點「嘉義市立美術館」,除了保存日風古蹟外,也為這荒廢多年的建築注入現代風華,讓它能夠在隨時代之輪往前滾動。 2014年7月1日,嘉義市政府配合嘉義市升格省轄市32週年成立嘉義市立美術館籌備處,預計於2017年7月後正式開館。 原訂於2017年7月開館的嘉義市立美術館,因在園區規劃及建物使用等多方面因素延宕,開館日期跳票,並預定2018年底正式開館營運,仍後無疾而終。

嘉義美術館: 嘉義景點10:沉睡森林

在設計上,建築團隊刻意將將入口處設置於建築內側凹口,因此來參訪的人,都必須先經過館前綠意盎然的庭園才能進入館舍,正如日常中讓人沉浸的小公園,或是下班、放學後的小綠地,嘉美館是一座「面向社區」的美術館,讓人們自在的親近展館,並成為藝術動能發散、傳導、延伸至生活日常的美麗角落。 圖片來源:嘉義市政府將每一個人都是一個「1」,希望由很多個「1」集結在一起,以嘉美館作為一個平臺,同時隱喻著藝術與文化之門,創造由民眾一同來參與、響應的嘉義藝文發展,邀請大家一起來美術館觀賞嘉義的美。 圖/婷兒_輕旅行嘉義市的代表地標之一「森林之歌」,是藝術家王文志老師運用之木材、鐵軌、黃藤及石材等素材製作而成,重現嘉義「木材之都」榮景。 圖/螞蟻幫的櫥櫃_輕旅行臺灣花磚博物館以獨特的「花磚」為展覽主題,保存住這個在臺灣逐漸被遺忘,但有獨具特色的花磚文化。 圖/CELiA HSUAN_輕旅行位在嘉美館對側的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前身是嘉義酒廠,如今則成為全國五大創意文化園區之一。 嘉義美術館 嘉義美術館,所在建築羣為日治時期的菸酒公賣局嘉義支局所在地,建築設計由日本建築師梅澤捨次郎操刀,知名的臺南林百貨、臺南警察署(現為臺南市美術館1館)也都出自這位日本建築師捨次郎之手。

來到嘉義,除了喫不完的雞肉飯與美食,先前推薦的8大內行人必去景點外,近期又多了一個必訪清單,那就是「嘉義市立美術館」! 於9月25日至9月27日試營運,10月6日正式開幕的嘉義市立美術館,曾是帶有濃厚歷史故事的84年古蹟,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時髦的美術館,無論白天或夜晚都很迷人,快跟著ELLE的腳步一起來看看。 圖/阿春爸_輕旅行偌大的嘉義公園,有著超過百年的歷史。 公園內不只有綠蔭成林,更有著諸多古蹟,從清代到近代的故事在此都能找到。

嘉義美術館: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此外,彷彿穿越到日本的神社遺跡,還有「昭和18J」史蹟資料館,都讓人感受不一樣的日式氛圍,有如穿越時空到了日治時代一般。 嘉義美術館 美術館是將原有ABCD四棟建築組成,其中A棟是1936年建成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由梅澤捨次郎設計的現代樣式建築,其平面呈L型,樓高三層,坐東南朝西北,為鋼筋混擬土建築;其外牆轉角為弧形,入口處抬高基座,而在一二樓樓梯轉折處有特別將柱頭、柱身設計為八邊稜角形的柱子。 其開窗與窗楣呈水平帶狀,強調了水平線條,其立面則貼有北投產的橫紋折線磚。 B棟為1954年的酒類倉庫,C棟是1980年的菸酒成品倉庫,D棟則為零售部門。 2014年委託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和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監造設計並增改建,於2020年完工開館,增改建的部分大量採用玻璃帷幕與實木結構。 近年來臺灣許多政府官方的地標都注入一股全新年輕活力,不論是全新落成,還是改建翻新都別有一番風味,繼8月底正式對外開幕的「屏東總圖」改裝成舒服又有質感的空間備受討論,同樣位於南臺灣的嘉義也將改建落成「嘉義市立美術館」。

  • 在設計上,建築團隊刻意將將入口處設置於建築內側凹口,因此來參訪的人,都必須先經過館前綠意盎然的庭園才能進入館舍,正如日常中讓人沉浸的小公園,或是下班、放學後的小綠地,嘉美館是一座「面向社區」的美術館,讓人們自在的親近展館,並成為藝術動能發散、傳導、延伸至生活日常的美麗角落。
  • 嘉美館的建築共可分為兩個部分,包含原為市定古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的古蹟棟,建於1936年,由時任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技師的梅澤捨次郎設計,為三層樓之鋼筋混凝土建築,其外牆轉角為弧形,基座抬高,開窗與窗楣呈水平帶狀;立面貼有北投產的SCRATCH風格磁磚,是古典建築風格蛻變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歷史見證。
  • 此外,文創園區不時舉辦各類展覽,以及各式特色商家,是個能待上半天,輕鬆散步的好去處。
  • 新的表情鑲嵌在印有舊有立面瓷磚分割的玻璃上,更加呼應了以咖哩為新舊調味的概念。
  • 色彩應用上,呼應嘉義的文化底蘊,以「桃城」的桃紅色,以及「木都」的蒼木色為雙主色系,也分別代表嘉美館兩種不同的個性:蒼木色系象徵著傳統、質樸;桃紅色象徵著的桃城的當代活力。
  • 嘉美館不是一座讓人望之卻步,覺得「藝術離我們好遙遠」的美術館。
  • 嘉義市第二大公園北香湖公園,重現重現清代文獻記載的諸羅八景-「北湖荷香」,因此園內設有北香湖以及栽種兩千多株灌木、七萬多株喬木等各類植物,搭配周邊的博愛公園與埤子頭植物園,串聯成西區最大的公園綠地,成為嘉義都市之肺。

圖/嘉義市政府1914年落成的嘉義製材所,有「東洋第一製材所」之美名。 近來,北香湖公園內舉辦全國最大的夜遊光影藝術展─「光織影舞」,從10月1日至11月1日,每晚6點至10點間,點亮嘉義不一樣的浪漫夜晚。 7大光藝術裝置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意象以及嘉義的文藝氣息與生命力,如夢似幻的美景,教人流連忘返。 館內許多樓層都精心的安排陳澄波的一些著名作品,以山景、街景刻畫的路線呈現,在大師的筆觸下走入當代的時代氛圍。

嘉義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

為了保留大家欣賞大師作品的感動,我就不特別放上作品照,邀請大家親身體驗。 嘉義具得天獨厚的人文發展,有許多日治時期遺留下的文物,不僅風華猶在,更添入現代元素,在舊殼中注入新生命,再度綻放光芒。 嘉義美術館 入選1926年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原作於二二八事件波及而佚失。

嘉義美術館: 嘉義新景點+1!新舊交融的嘉義美術館X周邊景點懶人包!

)是臺灣畫家陳澄波在1926至1928年期間所完成的四件油畫作品,該作品內容主要描繪嘉義市的農村風光,四幅原件中,除第一版已佚失外,其他版本現屬私人收藏。 圖片來源:IG @feliciaaa2過去的嘉義擁有「木都」美名,阿里山特有的檜木在日治時代被大量運往日本當建材,不過也因為資源的過度開發讓林業沒落。 圖片來源:IG @t.a_0707圖片來源:[email protected]_0707圖片來源:IG @duddy10759除了在原有的建築物上改建之外,嘉美館還增建了特展廳上方的太子樓,亦賦予舊建物新的建築。 為了增強空間的使用機能,同時增添視覺上的穿透性,也擴建以玻璃帷幕為主的區域。

嘉義美術館: 建築

畫面中具有作為地區特色之閩南式建築、以及活潑的雞羣與人物等,讓街道筆直地伸向遠方的地平線,並與電線桿會合。 前景起伏不整的小路,以及突出的人物活動是全幅作品的核心重點所在。 之所以選在此處成立美術館,也是希望可以將嘉義「畫都」的名號奠基於美術與人文歷史之上,將過往給人有距離感的藝術能與人們生活互相融合,同時也希望能夠傳承這個寶貴的文化記憶,目前網路上流傳的莫過於是搭配戶外的樹蔭,不論是白天搭配樹蔭,還是夜間點燈的視覺感受,都呈現濃濃懷舊氛圍,讓人愛不釋手。 針對特別關注新舊紋理交疊的融合,並達到其功能性,黃建築師把他稱為「時間工程」,而偕同建築師王銘顯過去服務的日本建築師團紀彥更有一「咖哩理論」的說法,面對多元時代背景下誕生的「食材」藉由咖哩的調製,完成了一個彼此不違和且具有獨特性的建築,同樣的精神筆者相信也體現在團紀彥建築師設計的桃園機場第一航站的增建案了。 上方如魚腹般的木桁架系統,不若傳統統一大小的結構單元,從下方往上望去,如波浪般的上下起伏,彰顯了在結構設計上的詩意,也是試圖以現代美學調味看似傳統木結構的再詮釋。 座落於嘉義火車站旁的「嘉義市立美術館」,以市定古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原建物改建,才剛試營運就引起了不少話題,外牆磁磚有著歷史的痕跡,搭配上湖水綠的窗框意外和諧,挑高三層樓的展示空間,也不失現代感,加上廣場前植栽造景讓美術館更有異國街景的錯覺,也是吸引不少人前來朝聖的原因。

嘉義美術館: 嘉義景點11:嘉義舊監獄

嘉義美術館的視覺識別系統,以音似嘉義的「+1」為設計核心概念,標誌設計融入了「文化之門」及美術館建築鳥瞰圖的意象,創意又在地的讓人過目難忘。 嘉義美術館 嘉義舊監獄建築形式、空間設計、構造工法均具特色,至今內部各項設施保存良好,完整的硬體與器物,提供了法制教育與人權演進的活教材,也是全臺唯一的監獄主題的景點,別具特色,也絕對值得造訪。 設計上採用集成材樑柱而非鋼構,回應了嘉義都市發展史中,具有「木都」之美稱,且其在木構造產業上的重要地位,與戶外庭院空間相呼應,創造符合嘉義人文精神之美術館。 圖/嘉義市政府因為早期阿里山林業的開發,林業帶動了這座城市的繁華,嘉義被稱為「木都」。 縱使如今已不再伐木,但曾經檜木飄香的故事仍然存在嘉義的老屋、古蹟,以及老故事中。

嘉義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挑高實木工法呈現木材之都

圖/joci_輕旅行世界唯一原地保存的賓夕凡尼亞式監獄建築-嘉義舊監獄,於1922年竣工啟用。 圖/嘉義市政府嘉義市第二大公園北香湖公園,重現重現清代文獻記載的諸羅八景-「北湖荷香」,因此園內設有北香湖以及栽種兩千多株灌木、七萬多株喬木等各類植物,搭配周邊的博愛公園與埤子頭植物園,串聯成西區最大的公園綠地,成為嘉義都市之肺。 圖/輕旅行嘉美館不是一座讓人望之卻步,覺得「藝術離我們好遙遠」的美術館。 另外在美術館通往一、二樓層的古蹟棟,有著絕美長廊的湖水綠窗框景緻,彷彿就像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日治時期的校園,嘉義美術館雖然不大,但卻充滿濃濃的異國情調與歷史建築,每個週末都吸引上千名民眾湧入,也因為這樣更能突顯出嘉義美術館的獨特魅力。 嘉義美術館2025 嘉義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簡稱嘉美館)是嘉義市的公立美術館,由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改建而來。 2014年7月1日成立籌備處,2020年正式開館,並同時啟用視覺識別系統。

嘉義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AR實境解謎遊戲「畫都少年」

從內凹的廣場入內,輕盈的玻璃量體構成的美術館本館,是三棟主建築唯一新建的建築體,其鑲嵌了主入口,內部挑高的空間,襯著木質紋理的壁面面材。 樓層間的動線流動,出挑的室內陽臺,可以對外眺望的廊道,更與外面的廣場構成一「看與被看」的關係。 彷若傳統廟埕露天電影院的意象,未來入內參觀的「人」即是廣場前投映的「劇」。 因此,面對既有「市定古蹟」的「重」,與過去的文化展館的「高」不可攀,建築師將「人」成為空間的主角,更是室內外空間對話很重要的一個的催化劑。 嘉義原本就因為阿里山而盛名,在近期更因故宮南院而成為新的熱門旅遊景點,現在又多了一處嘉義新地標「嘉義市立美術館」,可想而知未來嘉義將會是一個新興崛起的都市,大家可以趁現在搶先去朝聖這些新景點,還沒準備好行程規劃,可以參考先前介紹的《嘉義二日遊| 來嘉義兩天一夜這樣玩才過癮,上山下海一次滿足!》。

雖在大馬路中山路上有其入口,更特別的是對能匯聚人流,嘉義典型的小尺度巷弄空間的廣寧街開啟,並在三棟新舊建築間圍塑成一內凹廣場,成為嘉義常民生活的一部分。 看得出來,建築師在一次次的文化場館設計的過程中,為達到與「在地日常」對話,一再進化諸多可能的嘗試。 位於嘉義火車站附近的嘉義市立美術館,前身是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已有84年的歷史,更被訂為嘉義市的古蹟之一,建築風格保留著日治時代的氣息,這原先是日本建築師梅澤捨次郎的作品,現在的臺南美術館(前警察署)、林百貨、臺北松山菸廠中庭都是由他操刀。

嘉義美術館: 嘉義景點9:北門驛

嘉美館的首展推出《辶反風景》,嘉義的別名就是「畫都」,以近百年來重要的繪畫形式「風景畫」作為題材的切入點,探索「風景」背後的時代意義,讓你跟著一幅一幅的創作穿越時空,藉由風景的概念反身審視人與環境、城市的關係,從圖像世界看見嘉義的多元樣貌。 晚間九點之前一定要來捕捉這美好的一刻,嘉義市立美術館已經成為大家去嘉義必訪的景點之一,還沒跟上的你,別再遲疑啦! 而嘉義市立美術館使用近年很受矚目的CLT建築工法,以集成材樑柱取代鋼骨結構,也就是利用多層次實木,作為建築的結構,並以挑高的木構建築工法,將過去有「木材之都」、「畫都」美名的嘉義完美呈現。 嘉義市的代表地標之一「森林之歌」,是藝術家王文志老師運用之木材、鐵軌、黃藤及石材等素材製作而成,重現嘉義「木材之都」榮景。 嘉義美術館 因為早期阿里山林業的開發,林業帶動了這座城市的繁華,嘉義被稱為「木都」。

採用集成材樑柱而非鋼構,主要空間的結構物是以較輕量的新型木構材CLT工法完成,在建材與建築概念上,皆對環境保護與建築改造有良性貢獻。 除了木結構外,再加上了玻璃帷幕牆面,讓整座建築物的空間感看起來更加寬敞。 「嘉義市立美術館」座落於嘉義火車站旁,前身為日治時期菸酒公賣局之嘉義分局,與臺南美術館、臺南林百貨、臺北松山菸廠中庭皆出自同一建築設計師-梅澤捨次郎(1890年12月1日-1958年4月29日)之手。 梅澤捨次郎的建築作品,在展現建築美之餘也絲毫不遺漏其「實用性」,屬於折衷主義的藝術裝飾風格(Art Deco),他在臺灣的作品無一不在實踐「透過建築設計來美化都市」的精神。 在將古蹟變成「嘉義市立美術館」的改造過程中,保留了菸酒公賣局的主建築,並用大量木頭、玻璃、挑高設計融合新舊建築,在這裡能看到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美好痕跡,也與大自然緊緊串連。 《嘉義街外》都描繪位於嘉義市西門町一町目街道(今臺灣嘉義市西區垂楊路、國華街口),其作畫視角具有相仿構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