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保生大帝2025介紹!(持續更新)

臺南市西港慶安宮香科醮典:素有「臺灣第一香」美名之西港香科正式醮典之前,慶安宮先舉行南巡前往臺灣府城隍廟謁祖進香,南巡當日先往佳里青龍宮迎請保生大帝,擔任醮典出巡的隨陣先生,隨後前往臺南市各交陪廟宇駐輦,接受信徒參拜,香醮期間襄贊出巡香境達九十六村鄉,享有”瘟醫”之美譽。 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各廟宇於1989年組成「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由當年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出任首任會長。 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臺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學甲慈濟宮所奉祀開基主神稱為「開基二大帝」,相傳保生大帝於北宋景佑年間仙逝後,鄉人於白礁立廟祭祀時,雕刻有「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二大帝於明鄭時期由同安縣百姓李勝迎祀隨鄭成功軍隊前來臺灣,原由臺南學甲下社角李姓後代私人奉祀,後成為學甲地區信仰核心。 保生大帝在臺灣早期是同安人移民信仰中心,隨同安縣移民遷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為重要的臺灣民間信仰之一。 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廟宇以臺南市學甲慈濟宮、臺南市祀典興濟宮、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臺中市賴厝廍元保宮等最為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嘉義市的仕紳纔在民國34年(1945年)時集資將仁武宮產權買回來,並於民國三十六年正月初一(1947年1月22日)恭迎保生大帝歸廟安座。 之後從1961年進行重修前殿廟壁及廟頂,並以水泥柱新建四柱亭等工程後,多次陸續整修廟宇各處,並在民國74年(1985年)經廟方管理委員會通過,於原廟基後方擴建後殿,後殿於民國80年(1991年)完工。 於1995年至2002年自費重修,獲得行政院文建會文馨獎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總部「二00三年亞太文化資產獎」,為全臺廟貌規模最大之保生大帝廟宇。

嘉義保生大帝: 民雄保生大帝廟 -西安境主 神醫帝爺公

宮內文物以開基保生大帝神像與清道光15年(1835年)石香爐最為珍貴;門神彩繪出自民族藝師潘麗水筆,最具藝術價值;石雕、木雕、泥塑、脊飾頗為精緻,亦有可看之處。 嘉義保生大帝 仁武宮的建築特色是木石混合構造,廟內的木質鏤刻、石雕非常有看頭;廟門左右兩側以石雕門枕(俗稱乞丐椅)代替石獅,也是一大特色。 嘉義市震安宮董事長謝永振表示,震安宮廟頂修繕、建牌樓工程已圓滿竣工,並設立刻有捐獻修繕者的題名石碑。

  • 下半部由腰板、裙堵及圭腳等三部分疊成,飾有石雕,龍虎邊則是泥塑中最細緻的部分。
  • 相傳明朝末年,一位吳姓先民從故鄉漳州府青礁慈濟宮迎請保生大帝金身來臺,供奉於笨港自宅,也吸引附近居民前往敬拜,香火日漸鼎盛。
  • 在扛轎1時便經常會發起來,後來接受受禁,受禁時帝爺公會帶著他落三途、下地府、識草藥,等他正式成了乩身後便開始行醫濟世,醫人無數,經常觀童乩觀到半夜兩三點,在那醫學不發達的年代,靠著帝爺公的草藥,救了無數的人。
  • 展覽期間《城美館》同步「Supiido」推出限定「聯名咖啡」,淺中培冰滴咖啡,搭配橙汁與少許烏梅,一口喝下酸甜橙香味,尾韻醇厚的烏梅煙燻,讓我猶如被廟宇香氣包圍的錯覺,很喜歡這樣的跨界合作。
  • 還記得過往參訪「仁武宮」時,只看到用大圖輸出的門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委託進行門神彩繪修復調查與記錄,在這個月初修復完成歸位,終於第一次見到出自國寶彩繪大師潘麗水之手門神的我,實在好不感動!
  • 1954年(民國四十三年)成立大興宮管理委員會,發動重修工程,強化廟體結構、重新彩繪門神等。

由於仁武宮為當地信仰中心,每逢祭祀慶典時,人潮湧入廟宇,廟內空間無法容納,因而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經廟方管理委員會通過,購買廟前、後土地,於原廟基後方,建造地上3層、地下1層的後殿,廟前腹地則做為慶典時的活動場所,仁武宮規模再次擴張。 民國87年(公元1998年),嘉義市政府有感仁武宮創建歷史悠久,將仁武宮列為嘉義市古蹟,民國88年(公元1999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仁武宮廟體受損,於民國92年(公元2003年),市府撥款修繕古蹟維護,於2年後完成修復,為現存所見廟貌。 相傳永曆27年(1673年)鄭經西征大陸時,將在萬年州鳳山地區(今高雄縣仁武鄉)屯田的仁武鎮部隊改調至天興州的諸羅地區(今嘉義市)戍守,泉州籍官兵恭奉大道公神像來此,作為軍民的守護神。 民雄保生大帝廟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創立,為先民從中國迎請保生大帝來臺,左右護法為康、趙元帥,從祀太子爺、福德正神,左右偏殿供奉太陽星君與太陰星君。 最早的廟址位於現址的龍邊,廟曾於清光緒年間、民國十六年時重修過,後又由莊眾發起重修,改為現代建築,於民國六十六年入火安座。

嘉義保生大帝: 新港大興宮

位於嘉義市西門街的嘉義市保生大帝震安宮15日舉行謝土祈安儀式,由嘉義市長黃敏惠擔任主祭官,與震安宮董事長謝永振、民政處長劉美鳳、市府及宮廟團隊一同祈福,此次謝土祈安主要為慶祝宮廟廟頂翻修與牌樓整建工程完工,並自今天起,接連三天舉行謝土禮鬥法會。 筆者的祖父有一次應友人邀請,前去幫忙婚禮迎娶,但那天正好他犯沖,本來不應該參加,保生大帝還特別指示他,絕對不能參加,否則會有性命之憂,但他因為生性善良,不忍推辭,果然在迎娶的當下犯沖。 雖在保生大帝的暗中保護之下,保住了性命,但他也因此右眼受傷,視力減弱,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隨著時間推移,乩身在服務保生大帝數十年後,年歲漸老,於是信徒便向保生大帝請示要不要取新的乩童,沒想到保生大帝竟然罕見的生氣拍桌言明:「這個乩身吾要用到他八十二歲。」,果不其然,筆者的阿公真的到他八十二歲的這一年過世。 還記得筆者的阿公在晚年之時,有一次在家中保生大帝突然降駕,要廟的主委、委員、爐主們都前來,祂指示說,要隨著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並且好好與村民配合,辦理活動,顯見當時保生大帝已經預料到了在時代的劇烈變化之下,廟方與地方、神明與信徒的連結需要更加緊密,纔是生存之道。

本莊舊稱山子腳,戰後改為瑞豐村,住民一百餘戶,周姓者居多(祖籍廣東省饒平),聚落由來已早,奉祀保生大帝,據傳發源自民雄後莊(今西安村)之保生大帝廟,而玄天上帝係分香自梅山之上帝廟。 保生大帝廟的香火鼎盛,兵馬眾多,更常被請到外地辦事,時常會有不肖的符仔仙用符法將一些兵馬調走,於是保生大帝便降駕指示要前往大龍峒保安宮、學甲慈濟宮向兩位保生大帝老大哥刈火借兵,再前往花蓮勝安宮向王母娘娘請兵馬回來濟世。 最近行經興中街、北榮街交叉口,在嘉義市最早興建祀奉「大道公」保生大帝的廟宇「仁武宮」旁,出現了一秒到日本的外帶咖啡店「Supiido」! 同樣出自延平街「咖啡X文具店」Cafe&stationery之手,同樣溫暖人心的日系精緻,不同的是從早上八點就營業(是的,主人家這邊結束後又要回Dadala工作啊),在廟埕旁轉角,形成了非常特殊的風景。

嘉義保生大帝: 嘉義仁武宮

據文獻載,臺灣最早出現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是在鄭成功入臺之前,亦即荷治時期。 《臺灣縣志》載:「寺廟……在廣儲東裏,大道公廟,紅毛時建……」,為臺灣最早建立的保生大帝廟,原稱「大道公廟」,俗稱「開臺大道公廟」,又稱「廣儲東裏大道公廟」,即現在的新化保生大帝廟。 還記得過往參訪「仁武宮」時,只看到用大圖輸出的門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委託進行門神彩繪修復調查與記錄,在這個月初修復完成歸位,終於第一次見到出自國寶彩繪大師潘麗水之手門神的我,實在好不感動! 除了門神外,廟內龍、虎邊還有石質浮雕壁畫也重新清潔維護,再現匠師們細膩工藝與歷史美感。

嘉義保生大帝: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廣東省潮州的客家人則是「張、蕭、劉、連」四聖,即張慈觀、蕭朗瑞、劉志達、連光陽四聖,四聖也就是五營神將中的東南西北四營的主帥。 嘉義保生大帝 信眾遂於麻園寮(新港舊稱)現址重建新廟,至1804年(嘉慶九年)落成,由王得祿命名為「大興宮」,並敬獻一張桌案。 1840年(道光二十年)及1858年(鹹豐八年)歷經兩次重修,今日廟旁涼亭保存一塊鹹豐八年的「大興宮重修喜捐緣金名碑」。 嘉義保生大帝2025 嘉義保生大帝2025 本宮創建已數十寒暑,因不知累年地震而地基隱隱下陷,廟身龜裂,主柱斷裂,奉本宮主神開示限期完成整修,董事長蕭瑞煌乃緊急召開會議,遵奉神旨,整修換柱。

嘉義保生大帝: 先天宮

座談會上,林青霞不吝嗇分享,自己寫作的小祕密,更透露如果之後有人找她寫劇本,她也是非常樂意嘗試的。 震安宮舊稱「五安境廟」,位於嘉義市西門外「過溝仔」,古時羅山戲院一帶有一小埤叫「小安平」通出一條水溝,寬二丈有餘,南向西流(現在光彩街與興中街十字路附近一座五安橋溝南側,現稱「過溝仔」)。 黃敏惠市長誠心祈福,並感謝各宗教寺廟對於穩定社會、教化人心的貢獻,公部門無法做到的,可以透過宗教力量讓大家安心。 還有一次,有人在保生大帝聖誕之時聘請電子花車脫衣舞前來祝壽,神奇的是乩身人在幾公里外的家中,根本不知道廟口發生的事情,但保生大帝便突然降駕,生氣的說道:「學甲跟臺北的保生大帝來到廟埕準備看戲,你們怎麼能用這種有礙觀瞻的東西呢?有失禮數!」大家聽了趕緊將電子花車請到廟埕外。

嘉義保生大帝: 信仰發展

在扛轎1時便經常會發起來,後來接受受禁,受禁時帝爺公會帶著他落三途、下地府、識草藥,等他正式成了乩身後便開始行醫濟世,醫人無數,經常觀童乩觀到半夜兩三點,在那醫學不發達的年代,靠著帝爺公的草藥,救了無數的人。 據筆者的父親回憶,當時帝爺公降駕時,乩身常到荒郊野外取草藥,只要保生大帝的劍或者轎子插下去,那株草便是救命藥,筆者父親常常想:「萬一那個有毒喫死人怎麼辦?」雖然這是玩笑話,不過也可看出當時帝爺公的醫術高明,是整個西安村的精神寄託。 嘉義保生大帝 相信大家一般會想到玄天上帝或是東嶽大帝,但在筆者的故鄉嘉義民雄,也有一尊人稱帝爺公的醫神,祂不僅醫人無數,更是西安村的境主。

嘉義保生大帝: 嘉義異鄉人Podcast

之後 神蹟逐漸遠播,香火也越發興盛,到了康熙六十年(辛丑年)才興建正式的廟宇,稱為福隆宮。 嘉義保生大帝 當時廟宇的屋頂上方生有冬青樹,經常有白鶴率領各種鳥類飛來,讓廟宇的靈驗更顯光芒。 位於嘉義市北榮街、興中街口的仁武宮,雖然在市區內,但因附近街道狹窄,昔日入夜之後,燈火幽暗,因此附近又被稱為「暗街」。

嘉義保生大帝: 【嘉義咖啡】嘉義最早奉祀保生大帝廟「仁武宮」旁的日系外帶咖啡-Supiidoスピード

傳承於閩東閭山派的廟宇則是依照「玅濟」許真人、「善濟」孫真人、「慈濟」吳真人的順序排列,如蚵殼港昭靈宮。 一般保生大帝廟都會配祀江仙官(江縣令)、張聖者(張主簿,即飛天大聖,不是法主真君)、黃醫官、程真人、鄞仙姑等,還有保生大帝的腳力,黑虎將軍。 嘉義保生大帝2025 展覽期間《城美館》同步「Supiido」推出限定「聯名咖啡」,淺中培冰滴咖啡,搭配橙汁與少許烏梅,一口喝下酸甜橙香味,尾韻醇厚的烏梅煙燻,讓我猶如被廟宇香氣包圍的錯覺,很喜歡這樣的跨界合作。 根據在地朋友描述,過往「仁武宮」旁的畸零地是間柑仔店,孩童視角往頂上看是滿滿的驚奇,可惜才搬到嘉義五年多的異鄉人,只參拜過仁武宮,卻沒有參與過大家的過往回憶。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二戰結束,嘉義仕紳集資購回本宮產權,並重建廟宇。 於民國36年(公元1947年)正月初一,恭迎保生大帝歸廟安座,讓仁武宮恢復祭祀。 民國50年(公元1961年)再次整修,重修前殿廟壁及廟頂,並以水泥柱新建四柱亭、左右牆廊以及拜殿,正殿中樑柱則是原木柱接水泥柱混用。

嘉義保生大帝: 藥籤

清康熙40年(1701年)時正式建廟,諸羅知縣毛鳳綸因為主神是仁武鎮官兵所迎來的,遂將廟宇命名為「仁武宮」。 《諸羅縣誌》卷十二雜記志「寺廟」條亦有記載:「保生大帝廟,在縣治西門外,康熙四十年耆老募建,祀真君也。」仁武宮在建廟後,曾在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及鹹豐期間,歷經多次修建與增建。 每年的三月十四在保生大帝出巡時,都會在現在的民雄加油站以及西安村與溪口鄉交界的大路口處進行路祭,這是因為當年加油站路口在進行水溝工程時,有一輛大貨車經過時不甚發生車禍,司機不幸身亡,之後便開始車禍連連,人心惶惶,村民便拜託保生大帝來處理。 保生大帝指示這裡有孤魂野鬼盤據,成羣結黨抓交替,因此在當年出巡時,帝爺公親自降駕來與孤魂野鬼談判。

正殿供奉有開基保生大帝神像,左右兩側即為籤筒與藥籤,正殿內可看出民國50年(公元1961年)整修時以原木柱接水泥柱混用的情形。 仁武宮的主神為保生大帝,除了據說是康熙年間建廟時供奉的軟身神像外,還有一尊是太子太保王得祿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所贈奉的神像。 嘉義保生大帝 民國88年(1999年),仁武宮廟體因921大地震再度受損,嘉義市政府後於民國92年(2003年)撥款修繕古蹟維護,於2年後完成修復工程,目前由寺方進行管理維護。 明治39年(1906年),仁武宮在梅山地震中受損,後於大正9年(1920年)重建,日治末期,由於正值皇民化運動期間,嘉義市尹川添修平大舉廢除嘉義市內63座寺廟,將主神神像全集中到嘉義城隍廟,仁武宮亦受影響,在昭和13年(1938年)時將神像寄奉在城隍廟。 之後仁武宮的廟產充公,被日人伴八郎拿來開設南和商行,期間造成仁武宮除神像及古香爐等物以外的文物全部遺失。 嘉義市仁武宮是諸羅古蹟之一,主祀俗稱「大道公」的保生大帝,廟規模雖不大,但歷史悠久,是嘉義市最早興建的大道公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