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伽原奉蒙藏密宗(喇嘛教),對佛教禪宗不予過問。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淨慈寺火焚後,都由各代住持募化重建。 經古田德垕、愚及至慧、方山文寶等禪師悉心籌劃,先後修建了蒙堂、兩庫司、觀音殿、大殿、羅漢殿、法堂、最後重建山門,才恢復了舊觀。 對於異族統治,淨慈寺一批名僧,大多采取消極抵制。 元初,晦機元熙,爲淨慈寺書記,其兄唐元齡原系南宋臨江通判,隨文天祥起兵抗元而戰死。
爲此,明太祖封其爲僧錄司左善世師,奉旨清理全國寺僧,徵集高僧住金陵善世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寺毀,由祖芳道聯募化重建,使殿宇堂室金碧交輝,深受讚賞。 圓照宗本原在蘇州住持瑞光寺,經杭州二任郡守陳襄、蘇軾相邀,最後經上疏奏準纔來杭住持壽寧院。 蘇軾治杭時,對佛門好友至爲關切,曾抱病探訪圓照宗本,並和大通善本長老,楚明寶印(後爲該寺十三代住持)、法湧(延壽弟子)、臻謙(即梵臻法師)等“參請最契”,還常在一起商談竣湖救荒善策。
慈慧寺: 寺院情報
宋理宗十分讚賞,賜以金帛,並封號爲“佛鑑大師”。 翌年(1250年),宋理宗命淨慈寺建千佛閣,並親書“華嚴法界正遍知閣”八字。 當時寺內廡壁由名師鐘鼎、丁清溪繪有五十三參像,規模與靈隱寺相仿,“北有靈隱,南有淨慈”由此而出。
- 當時,楊鏈真伽曾邀晦機元熙同去阿育王寺取捨利,他就託辭探母避往江西。
- 南宋嘉定年間,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淨曾兩度來杭住淨慈寺。
- 北宋統一中國後,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賜慧日永明院爲“壽寧禪院”,並重加修葺。
- “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宇一度被佔用,有的損毀。
- 北宋時,淨慈寺名僧接踵,大德輩出,有的成爲佛教禪宗一代宗師。
在雷峯塔下有塔院小昭慶寺,塔西有惠昭寺,峯北有瑞相院(即寶相寺),寺西有善慶寺(即興教寺),並有彌陀寺、顯應寺、天王寺、安吳寺、法性寺、廣教寺、空律寺等環列。 晨鐘暮鼓,梵唄相聞;故時人稱南屏山爲“佛國山”。 慈慧寺2025 南屏山鍾靈毓秀,淨慈寺香菸氤氳,爲歷代文人嚮往之處。 不少士大夫爲避世出塵,常來該寺談禪吟詠,成爲古代杭城文風。
慈慧寺: 中心簡介
永樂年間,淨慈寺曾有一件歷史疑案,始終沒有定論。 明惠帝朱允炆因年號“建文”,故也稱“建文帝”,當燕王朱棣率靖難軍進軍金陵時,建文帝就不知下落,或說已死,或說出逃。 至永樂四年(1406年),朝廷聞知淨慈寺有僧在篡修文典,即徵其爲“釋教總裁”,遷住五臺,而此僧卻悄然隱遁不知去向,後人傳說此僧即隱匿於淨慈寺的建文帝,並有其畫像爲證。 此說雖不足信,但杭州名僧溥洽(時已徵召爲右僧錄司)卻因此涉嫌助建文帝國出逃,先後繫獄十五年。 道容在淨慈寺先塑十六應真像,再塑五百羅漢,據說塑像都出一僧之手,而儀貌各異,神氣如生,像塑成而僧化去;所建田字殿,將五百羅漢分四層背座,尊尊異形,位置曲折,屈指多迷,爲一大奇觀。 道容建田字殿爲江南佛寺之首創,田字形平面既能供奉衆羅漢像,且都面向信衆,採光較好,便於參拜禮佛,這是佛教中的特殊建築。
- 即淨慈寺正殿,高十三丈,中供奉大如來像三尊,該殿也於後周顯德元年首建。
- ” 文穆王知道王鎮將擅用庫銀並無私用一文。
- 淳祐九年(1249年),名僧無準師範住持淨慈寺時,宋理宗曾於修政殿召對。
- 當時人稱“淨慈三峯”的高峯原妙、中峯明本、孤峯明德都是名聞南宋京師的高僧,都先後離開淨慈寺,對朝廷遠而避之,千巖元長等都追隨高峯、中峯轉入浙西山區修持弘法,孤峯則離杭遊歷名山,不再返回。
- 舊名神運井,據《淨慈寺志》,周顯德初,香積廚內建有神運井,泉極甘冽,廣縱約二丈餘,內外引汲不竭。
- 建國以後,淨慈寺於1950年開始多次進行修繕;1955年曾全面整修,前、中、後三大殿煥然一新,並在殿西建濟祖殿,在山門前建“南屏晚鐘”碑亭。
- 住持得人,是不特有功山門,實有功《宗鏡錄》者”。
該塔被毀前原爲重檐飛棟,窗戶洞達。 由此,“南屏晚鐘”,“雷峯夕照”,成爲淨慈寺兩大勝景,又爲名剎增輝。 “南山淨慈,北山靈隱”,爲東南兩大名剎,古人稱:“兩峯勝概山僧得,好爲南屏一寫圖”。 由於四代錢王代代崇佛,故淨慈寺前後左右佛剎林立,成爲杭城最大的寺院羣。
慈慧寺: 服務時間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住持翠峯在疏浚萬工池時於池底發現有“井”字形巨木,形如門坊,中懸鐵牌,刻有“吳越王妃孫氏所建之塔”。 既然雷峯塔由吳越王妃黃氏所建,鐵牌所指當另有他塔。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載,宋時畫家繪西湖湖山四時景色,最奇者有十,(即後人稱“西湖十景”),其中即有“南屏晚鐘”。 寺內有古鐘初動,山谷皆應,因山高穴多,湖面空曠,故其聲遠揚,響入雲霄。
慈慧寺: 慈慧寺
當時淨慈寺住持瞭然道富頭頂“敕建淨慈禪寺”匾額,泣跪於轅門,幾經哀求才倖免燒燬,而昭慶等寺已成灰燼。 慈慧寺2025 如此戎馬紛紜,徵鼓喧雜幾十年,才得平息,而南屏喬松修竹全被砍伐,寺宇破敗不堪。 在修典中,希古師頤也曾居第一座,至永樂十六年(1418年)住持淨慈寺;他開堂闡法時,佛徒甚多,時稱“靈山再會”,很得人心。 於“無遮大會”第二年(1372年),明太祖又於金陵蔣山寺舉行“廣薦法會”,命各地舉薦高僧集會點校藏經,淨慈寺由清遠懷渭、逆川智順兩代住持參加,逆川還升座說法,明太祖親臨加以慰問。 在此同時,明太祖曾下旨召中天竺名僧季潭宗泐赴京封爲左善世師,但宗泐對明王朝限佛等措施頗具戒心,於是急流勇退,辭官返杭住持淨慈寺,由此開罪朝廷。
慈慧寺: 寺院のご案內
當時人稱“淨慈三峯”的高峯原妙、中峯明本、孤峯明德都是名聞南宋京師的高僧,都先後離開淨慈寺,對朝廷遠而避之,千巖元長等都追隨高峯、中峯轉入浙西山區修持弘法,孤峯則離杭遊歷名山,不再返回。 爲顯示朝廷崇佛,一批大臣仿效前朝遺風都紛紛與佛門結方外交,並採取護教措施。 慈慧寺2025 如浙江行省的達識貼木爾丞相和康裏公丞相都與淨慈寺的平山處林、愚庵智及、清遠懷渭等禪師常有來往,互通信函。 愚庵智及就由達識貼木爾推舉爲淨慈寺住持;平山處林於元后期至元五年(1339年)由樞密使高納麟推薦並由元惠宗下詔命其住持淨慈寺。
慈慧寺: 寺院情報
節度使曹勳爲此撰記稱該寺重建後,“金碧輝煌,華梵絢麗,行都道場之盛,特冠諸山”。 紹興九年(1139年),宋高宗大赦天下,爲表示奉祀宋徽宗,特將淨慈禪寺改名爲“報恩光孝禪寺”,並將惠照寺併入。 紹興十九年(1149年)十月,又改稱爲“淨慈報恩光孝禪寺”(簡稱淨慈寺),詔命道容住持該寺,並賜予經藏。 繼道容住持淨慈寺的肯堂彥充曾師事廬山東林寺僧顏,學淨土法門。 杭州名僧癡絕道衝、無準師範等均師從肯堂學法,得以傳承。 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圓照宗本住持該寺,時屬歲旱,湖水盡涸,寺西有甘泉,據傳泉內有“金色鯉魚遊焉”,於是鑿泉爲井,寺衆千餘,飲之不竭,故名“圓照井“。
慈慧寺: 中心簡介
同時壽寧禪院經多次營建修繕,規模不斷擴大,還在寺前經募化集萬人開鑿水池,名“萬工池”,以備汲水滅火之用。 明時因盛行淨土,提倡行善放生,該池改爲“放生池”當時的壽寧院號稱“南山之冠”。 淨慈寺,屢毀屢建,寺宇、山門、鐘樓、後殿、運木古井和濟公殿,都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的,大雄寶殿單層重檐,黃色琉璃瓦脊,更顯莊嚴宏傳。
慈慧寺: 慈慧寺
宋徽宗趙佶即位之初,也曾籠絡各地高僧,曾詔告天下,凡“爲衆師法”的有名德僧可奏請賜諡師號和封贈。 但至北宋末年,道士林靈素以方術得宋徽宗寵信,奉行排佛崇道,壽寧禪院爲宋徽宗佔爲香火院。 北宋末,方臘起義中燒廟,湖寺盡毀,唯壽寧院獨存。 慈山寺乃秉承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而興辦的一所漢傳佛教寺院。 慈慧寺 我們相信眾生皆有佛性,能通過聞思修,培養正知正見,斷除煩惱,成就福慧,從而得到真正的安樂。 慈山寺由李嘉誠先生發心興建,護持正法,利益大眾。
慈慧寺: 寺院のご案內
如淨圓寂後歸葬南屏,至今淨慈寺仍保留有如淨墓塔,被日僧奉爲祖塔。 淨慈寺,周顯德元年錢王俶建,號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潛禪師居之。 慈慧寺2025 潛嘗欲向王求金鑄十八阿羅漢,未白也。
這次重建後的淨慈寺,“寺故宏大,顯於湖山”,可謂壯觀之極。 爲此,妙崧於嘉定十四年(1221年)奉召入內廷說法,宋寧宗賜予紫衣並封號“佛行禪師”,下旨爲妙崧建“泰寧莊”。 淳熙十四年(1187年),朝廷起用退谷義雲禪師,命其在淨慈寺說法並主持寺務,杭城士民都很崇敬,愛國詩人陸游贊他爲“才能絕人”。
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由寺僧道濟重建。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又由清傑修浚。 萬曆二十年(1592年),司禮監孫隆在淨慈寺“鑄鐵鼎,葺鐘樓,構井亭,架棹楔(棹楔即牌坊之類),將原有寺旁石坊遷建於萬工池左右,左題“湖南佛國”,右題“震旦靈山”。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由寺僧修建下廡。
但二十年後(約於元至元年間)他再度到淨慈寺時,但見“人員叢雜”、“寮舍圍爐”、“撫琴奕棋”,卻很少有寺僧研習功課。 此外,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夷簡以舊鐘過小,乃募化聚銅二萬斤,鑄巨鍾懸鐘樓,樓高十餘丈。 明天順四年(1460年)明英宗賜帑建禪堂,以接待雲水僧人。 弘治十三年(1500年)春,明孝宗以屢見災害,特撥發內帑散發全國各名山,淨慈寺得黃金二百兩,由住持文懷修葺天王殿、羅漢殿等。
這口銅鐘懸掛在淨慈寺重建的二層三檐的鐘樓內,高3. 造型古樸,外面鑄有《大乘妙法蓮華經》,6.8萬餘字,鑄造精緻,每敲一下,餘音達2分鐘之久,餘音嫋嫋,十分渾重動聽。 明清時,杭州曾以淨慈寺爲主,形成南山香火。 每年正月六日爲“定光(即燃燈佛)誕辰”,杭城男女傾城出遊,成爲舊時風俗,俗稱“賽爆竹”,遊人取道淨慈寺至法相寺進香,“沿途張筵,笙歌雜奏”,多以爆竹相互鬥放。 每遇除夕,則官府設筵寺中燃放焰火,全城男女來觀者摩肩接踵,不下數萬人,昭慶、靈隱、三竺都如此,而淨慈寺尤甚。 常有無賴子在人叢中放肆喧擾,甚至擠死香客,禍及寺僧。
慈慧寺: 服務時間
自言:“吾爲活數萬生命而死,死又何憾! ” 文穆王知道王鎮將擅用庫銀並無私用一文。 並聽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縣境內)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剃度爲僧,法名延壽,字智覺。由此而成就了後來在中國佛教史上名揚四方的高僧-延壽大師。是歲大師年方三十,時維西元933年。
慈慧寺: 寺院情報
若省城官員來寺則需索酒食,寺中主持要撞鐘率衆迎來送往,俯伏道旁,稍有疏忽,常受凌辱,寺僧無法安於禪法。 後人稱之爲“末法陵遲,教微僧弱”。 意爲此時佛法已經衰頹,佛教已陷入微弱的境地。 佛教自達摩西來,闡揚宗旨,濟拔羣迷,利益衆生,福田慧果,曹溪以下,代不乏人,朕留心內典,深明此事。 歷古來名僧言句,宋初永明延壽智覺禪師實爲出類拔萃,其所著惟《心訣》、《心賦》、《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等書,實皆宗教合一之論,與後學參證禪徒大有裨益。 朕親加選錄,刊刻頒示天下叢林,禪師可謂曹溪以後善知識中傑出之人,着加封妙圓正修智覺禪師。
其他如悅堂、會堂、孤峯等名僧也都受過朝廷封賞,分別封號爲慧通、普濟、圓明定慧。 而石屋清珙以“清苦自守”聞名,斷絕外緣,但元至正年間,朝廷也“降香幣以旌”,皇后親賜金衲衣。 其實,朝廷封賞所費財力甚微,對佛門弟子卻起到了一定安撫作用。
慈慧寺: 寺院情報
宋建隆初,永明延壽著《宗鏡錄》百卷,集賢首、慈恩、天台三宗之旨,融貫禪宗心法。 惠洪《宗鏡堂紀略》稱:“此書初出,其傳甚遠,異國羣長讀之皆望風稱弟子,學者航海而至,受法而去者不可勝數”。 慈慧寺2025 慈慧寺 爲紀念著《宗鏡錄》,該寺專設宗鏡堂,現於寺之東側專設永明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