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二年由李石蘭(普芳)居士購地建草菴,於民國十五年由劉接木居士繼續建立佛寺,屆時號曰『靈山寺』,劉居士逝世後出劉金齋姑接充住持,於民國二十九年劉金齋姑逝世後出現任(達如)接充。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八月五日與學生數人朝山進香,承前任住持達如法師面囑,撰寫簡介。「十五年四月八日承繼任住持宗性法師面囑,略為再正,書於大理石上,人為流傳焉。 未幾所開墾者,種稻豐收,種果結實,附近居民陸續來山開墾,誠不可思議之事也。 而劉捷申居士之長女及次女受佛感應,於民國十四年皈三寶,相繼落髮出家,禮上妙下果為師,長女法名達道,次女法名達如,同行修道者,有玄理法師,亦苦行也。 本寺自開山迄今,達道、玄理、達如三師,先後高齡往生,開山建寺功不可滅。 每逢大典,鐘鼓森嚴,誦經禮懺,所以佛光普照,神恩覃敷,民和年豐,庇護無疆者也。
真巖寺創建於民國四十六年,傳說此地原為鄭成功駐紮處。 真巖寺的開山為正緣尼師,俗名陳紡,民國三年生,臺中梧棲人氏,十六歲時在後裏毗盧禪寺禮妙識法師出家。 民國二十一年往臺北中和圓通寺參學,二十八年受真常和尚的鼓勵,參加日據時代佛教佈教師講習會,並獲佈教師的資格。 「心佛園記由」中所提的民國庚申年,即是民國六十九年,同年開山之後首建大殿一層的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士等歷代傳承顯密諸佛菩薩,七十年開始建二層慈靈殿供奉西方三聖,並於二樓頂塑造高三十七公尺之金色大佛盤坐像一尊。 七十四年增建講堂,七十五年建金剛寶塔(又稱心佛寺地藏殿),是為檀城式建築,上下共分五層,最下一層為地藏殿。 先後寺院又購三甲多的土地,待進一步擴建利用。
埔里圓通寺: 圓通寺地理位置
民國六十一年五月十四日(農曆四月初二日)上午,就本堂佛殿舉行移交典禮,到有本堂信徒代表魏林宗先生,及地方里長張錦昌先生等十餘人見証,本堂並將所有証件及收支帳目全部交出,完成一切法定轉移手續。 自光緒三十四年本堂重建,至民國五十八年,已歷五十餘年,年久失修,乏人照顧,左廂房業經倒塌,危及正殿,民國五十九年三月十九日,召開信徒大會,會中決定,禮請德山寺玄清、達超法師接管本堂。 並由本堂具文呈請政府,准予出售土地,重建殿宇;原管理人魏呈輝亦提出辭呈,辭去管理人職務。 然德山寺玄清、達超法師一時未便接管,遂道擱置。 本堂自後埔仔遷至竹山之後,得魏盛谷等之護持,魏氏並捐獻其私有土地一甲八分與本堂,以每年土地生產所得,作為本堂之經常費用,其首任管理人,即為魏氏之子魏林科,唯任期年月不詳,次任管理人為魏林科之姪魏鴻綿氏。 鴻綿於民國三十八年七用二十七日去世,復由其子魏呈輝繼任。
- 民國三十七年正緣尼師曾寄住於此化緣,四十六年離開自創真巖寺。
- 二十九年遷至國姓鄉大石村,仍由江普淨任支薪管理人,再度更名為「清德堂」。
- ★了一長老興建埔里鎮正覺精舍,禮請師擔任第一任方丈,傳平法師為當家,任期三年悉遵佛制,結界、誦戒等,以「持戒唸佛」為宗旨,建立十方叢林僧團,正覺精舍遂成為臺灣主要弘律道場之一。
-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本會前往埔里正覺精舍及圓通寺,禮請大會導師果清長老,並供養「護持戒會」基金,護持翌年之三壇大戒戒會。
根據山門匾額落款於民國戊午年(六十七),這應該是法華寺創建落成的年代。 埔里圓通寺 埔里圓通寺2025 在埔里的觀音山上分佈著諸多佛寺,除了久靈寺距離稍遠外,其餘的佛寺是一間挨著一間,她們分別是佛光寺、玉佛寺、十方法華寺、圓通寺。 人乘寺派下寺院的開山為聖開法師,又號一無,祖籍黔北(貴州省)民國七年生,早年是拜在東初法師座下出家,與北投農禪寺聖嚴法師為師兄弟。
埔里圓通寺: 圓通寺的簡介
此觀音乃香港雕塑家王泰生所雕,威儀莊嚴,當年全世界僅有五尊,除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香港各行一尊外,埔里佛光寺是第五尊。 民國七十二年永慈法師將創建的香光精舍,贈與印德法師。 印德法師以唸佛自持,為了讓精舍發揮更大的作用,於七十三年拆除茅蓬重建。
- 距今二百餘年前,有先天派齋友某氏,頗熱心齋教,為當前途興隆之計,曾創立齋堂於竹山莊後埔子,號曰養善堂。
- 殿宇峨峨,廟貌奕奕,登山崇眺,時欽寶光凌雲;臨水參拜,儼見瑞氣泛月,八分男女,匐匐庭階,祀事閱歲年以長新,化育昭遐邇而顯赫,佑民護國,萬世勿替。
- 和尚自此立志,依教奉行「以戒為師」,願能學有所得,弘法利生。
- ★體敬老法師曾親近過慈舟律師多年,精通戒律。
雖然在工期中,但印德法師仍然先後傳授了二次在家菩薩戒,舉辦寒暑假教師佛學講座,青少年佛學冬令營,以及佛七等活動。 久靈寺最早是供奉觀世音菩薩,很多老一輩的在地人還稱久靈寺為「觀音廟」。 在進入久靈寺之前的矮牆門柱上還可以看到「久旱逢甘霖,靈感觀世音」的字樣。 當我們進入大殿禮佛時才發現,主奉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座前有一小尊觀世音菩薩。 久靈寺的本殿還是大致上保留著完成於民國二十二年的樣式,在原大殿右側又增築了藏經樓及齋堂。 埔里圓通寺2025 出家以後,由於當時國共兩黨的鬥爭很激烈,時局很亂,師父眼看北京不保,就帶著我們坐船南下到湖北武昌正覺寺,而我亦在民國三十六年武昌普渡寺受了大戒,一年多後逃難到香港。
埔里圓通寺: 南投縣佛教
玄奘寺再下去約一公里處,是玄光寺的所在地,也是渡口,當年玄奘寺建寺的材料,皆由這裡上岸,再馱運上山。 玄奘寺落成後,環湖公路尚未開通,欲至玄奘寺禮佛,瞻仰玄奘大師舍利,除搭船至此,再攀爬上山外,別無他途。 道安法師在民國六十年左右晉山時,曾計劃把玄光寺收歸玄奘寺下,以作為四天王殿,結果二十多年過去,玄奘寺規模依舊,住持由道安而為悟明而為淨心,玄光寺仍獨立運作。 慧圓尼師到民國六十五年才把原大殿拆除,而寺院附近靠近山邊的堤防則於民國五十九年建立起來,最近幾年又拓建山門及圍牆,並在民國八十年新建一座三級的寶塔。 除了「王禪老祖」的信奉之外,仙佛寺的一切格局修持是比較接近佛教,雖它在南投是一座新興的道場。
埔里圓通寺: 南投熱門景點TOP5
爾後經過考古專家學者的考據,證實這是失落已久的玄奘大師頂骨。 埔里圓通寺 日本人振奮之下,於是就把玄奘頂骨運回東京,並供奉在琦玉縣慈恩寺塔內。 正覺精舍有長期講經共修,禪寺的女眾們多至精舍聞法共修,但並未宿泊於此。 在結夏安居時往往共修人數多達七、八十人,法務相當興盛。
埔里圓通寺: 南投縣竹山鎮佛教
3.佛教傳說世尊釋迦牟尼佛初生時,即能說話,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獅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並往東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蓮。 圓通寺前殿寬正五間,殿內一尊釋迦牟尼童像,站於七朵蓮花之上,即以表徵此一傳說,殿前開一大型洞窗,正好可觀看整個中和大地與臺北平原。 昭和8年(民國22年) 1933 大雄寶殿落成,舉行盛大的安佛儀式。 埔里圓通寺 之後逐年完成東西廂房及祖師塔,而連接山門的前殿則在二次大戰終止後才陸續興建完工。
埔里圓通寺: 南投縣天主教
寺內現在常住僧眾兩人,即惟義法師及弟子傳育尼師。 其中長生祿位上有不少龍華派齋堂的「普」字輩功德主,更可確定重慶寺的前身馨蓮堂為齋教的事實。 羅賀珍育有六子二友,其中一女乃領養者,羅賀珍民國五十一年去逝,享年五十三歲,遺孀仍在。 由於後繼無人,明德堂也呈現沒落的景象,唯當年羅思維所供奉的佛像,以及部分誦讀的經典,仍保留在原址上,但原址已經過整修,樣式已完全改變。 當年明德堂的供奉共十一尊佛菩薩(加上兩尊護法),由右至左分別為觀音菩薩、通天古佛、然天古佛、三寶佛(阿彌陀、釋迦、藥師及左右護法)、? 恩佛、觀音佛、龍天佛,這樣的供奉很特殊也很少見。
埔里圓通寺: 埔里圓通寺參訪紀
蓮因寺淨律雙修,精勤不懈的生活,堪為中國佛教界的僧家典範。 今年八十二歲的懺雲法師,身體硬朗,行動敏捷,看似五、六十歲,講經聲音宏亮,一代泱泱高僧風範。 目前德華寺住持正根尼師(普源)現年(八十五年)七十六歲,弟子法莊法師民國七十四年往生,時年五十歲,弟子法明法師現年六十一歲。 埔里圓通寺2025 由於正根尼師法體欠安住院治療,德華寺一切事務皆法明法師負責。 碧鳳禪寺原創於民國二十五年,由詹完(法號永清)居士所建,民國三十年舉行入佛儀式,整個寺院的落成啟用,根據大殿匾額題有「庚子年桂月落成」字樣,庚子年即民國四十九年。
埔里圓通寺: 埔里觀音山圓通寺
由於佛光寺的法務推展迅速,民國七十一年由當時的住持道忠法師翻修觀音殿。 後來佛光寺又陸續地擴建了正殿法王寶殿(供奉七寶如來)殿前並立有高數丈的白衣大士立像一尊。 佛光寺用地自王連科居士奉獻之後,民國五十八年八月正式動工啟建,六十年底完工,正殿即今之觀音殿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六丈金身。
埔里圓通寺: 圓通寺附近的宗教團體
現在右廂不遠處又立一座三層式建築,這裡極可能是寺院常住的居處。 善天堂在日據時代原屬於臨濟宗妙心寺派,以釋迦牟尼佛為主供。 現在惟義法師所傳承的高雄大岡山法派亦屬臨濟宗,整個大殿及寮房的結構主要是落成於日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殿內依舊供奉釋迦牟尼佛,但和原先之供奉相較已有顯著不同。 據寺院老菩薩告知,第四代堂主王興原在鎮街上經營豆腐生意,晚年子嗣無人有意接掌善天堂,故而禮聘惟義法師前來住持迄今。 善天寺早年為齋教龍華派齋堂,在惟義法師之前共歷四代住持,第一代蔡乞,第二代蔡火生,第三代蔡聰明,第四代工興,法號普旺,當時是以堂產二甲一分地為經常經費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