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濟南東服務區日均客流量超過10萬人次。 10月5日晚,湖南常德市河街街區,“非遺節”系列活動精彩上演。 常德絲弦、地花鼓、採蓮船、桃源板龍燈……豐富的節目吸引了許多市民和遊客,在“國風+節慶”的沉浸式場景中感受非遺魅力、品味街區美食。 8天假期,納入湖南省假日旅遊統計監測的24家常德市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60.07萬人次,同比增長34.73%﹔實現營業收入9720.14萬元,同比增長29.13%。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的數據監測顯示,9月28日至10月5日,上海線下消費金額449.2億元。 其中,電子産品、百貨、文體用品、便利店等,同比分別增長103.8%、57.3%、26.4%和17.8%。
- 中秋時節盛產菱角,而它又與「伶」同音,寓意聰明伶俐,所以大人會在中秋節準備菱角給小朋友喫,祝他們醒目精靈。
- 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裏,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採來的,就叫南瓜。
- 這個假期,多地開展了豐富的餐飲促消費活動,推廣當地特色美食,餐飲消費線上線下加快融合。
- 如cdf海口國際免稅城以「免稅+文旅」形式,推出「古風漢服巡遊」、舞蹈快閃等活動,帶給遊客免稅購物新體驗。
- 閣下提供個人資料純屬自願性質。
- 秋天也是盛產螃蟹的季節,是很多喜愛海鮮的饕客嘗鮮的好時機。
- 明嘉靖《廣東通志稿》:「中秋具酒、熟芋,招邀賞月,或以麵作團圓餅以相饋,或煮天南星剝食曰剝鬼皮。」芋頭屬天南星科。
從中秋國慶假期蓬勃興旺的市場活力中,深切感受到中國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的態勢,感受到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底氣。 商務部重點監測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近兩成,重慶、杭州、武漢同比分別增長30.3%、19.3%和16.3%,團圓家宴、親朋聚餐、婚慶喜宴等成為餐飲消費熱點。 假期前七天,全國示範步行街客流量同比增長94.7%,36個大中城市重點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164%。 商務部重點監測零售企業糧油食品、飲料、金銀珠寶、通信器材銷售額同比增長10%以上,汽車、化粧品銷售額同比增長7%左右。
中秋應節食品: 香港志
中秋節這一天天還未亮,家裡的婦女就早早地起牀開始忙活了,把清洗乾淨的糯米倒進木甑裏蒸熟。 中秋應節食品2025 團圓饃是陝西西安一帶中秋節必喫的傳統食物,全家共喫一饃。 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喫蟠桃的「小猴子」。 饃在鍋裡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 說起中秋節傳統食品,不得不提中秋節主角——月餅。 中秋應節食品2025 月餅的起源眾說紛紜,有指是元朝末年,朱元璋為集合各路的義軍民眾起義,便在月餅中藏字條,藉此傳遞訊息。
這個假期,旅遊消費內容、場景豐富多樣,很好承接了大家火爆的出遊熱情。 記者從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瞭解到,剛剛過去的2023年中秋國慶八天長假,北京市接待遊客1187.9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48.9%;旅遊總收入155.7億元,同比增長108.2%。 傳統上,人們會在中秋節當晚將月餅、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一邊享用食物,一邊賞月度佳節。 在現代社會,儘管市民大眾仍熱衷買月餅慶中秋,但月餅卻失去其祭祀的意義,並變成一種節慶商品,更令節日本身的價值及意義淪為商品的促銷手段。 中秋節是中國第二大傳統節日,重視程度僅次於農曆新年。
中秋應節食品: 菱角功效
中國南方和越南還有提燈籠的習俗,有些地區還會舉辦大型的綵燈會。 這個習俗也隨着早期移民南下而流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華人地區。 中秋應節食品 日本人(大和族)則會喫月見糰子,部份地區會煎太陽蛋,月餅、月光餅、月見糰子、太陽蛋都呈圓形,代表滿月,朝鮮族所喫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徵月亮由虧轉盈。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 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牀上,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隻扁圓形野瓜。 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裏,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採來的,就叫南瓜。 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喫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中秋應節食品2025 說到山東中秋美食,麥箭乃是即墨中秋節喫的一種應節食品。 中秋應節食品2025 中秋應節食品 它先用白麵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喫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
中秋應節食品: 菱角
明清時期廣東地區的地方誌,對中秋節慶記載較簡單,但也很有趣,原來中秋節的習俗,由來已久。 明嘉靖《廣東通志稿》:「中秋具酒、熟芋,招邀賞月,或以麵作團圓餅以相饋,或煮天南星剝食曰剝鬼皮。」芋頭屬天南星科。 中秋應節食品 清乾隆《澄海縣志》記:「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士庶家以月餅相饋。」中秋送禮贈月餅的禮節傳統,自明清以來,即使經歷了戰亂,也間而不斷。 香港的餅店酒家亦曾推出「月餅會」,方便當時的基層人士以月供方式預購月餅,這也反映中秋節送月餅的習俗十分盛行。 舊時節日親戚送禮,一般是出嫁女兒給孃家送、已分家子嗣給父祖送、已婚弟妹給已婚兄姐送,以及較親厚的遠親長輩也會送。
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有驅鬼辟邪消災之意。 「喫米粉芋,有好頭路」,在臺灣喫芋頭則寓意找到好工作。 「藕盒子」是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製而成的餡,外面煎至金黃,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 陝西人不論貧富,中秋節必喫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增加喜慶吉祥。 中秋喫餈粑據說是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
中秋應節食品: 楊桃:得意洋洋、相聚團圓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了人月兩圓的深厚意義,份外受到重視。 市民大眾都會在當天與家人團聚,一起賞月、喫月餅,共聚天倫。 中秋應節食品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會以月餅作賀禮送贈親友,不少企業亦會送月餅予合作伙伴、客戶及員工,以示友好及表達祝福。 惟部分人因收到太多月餅,或是顧及健康等原因,每年節後均會棄掉多餘的月餅,造成浪費。 近年,香港有食物回收組織於中秋節過後回收過剩月餅,轉贈基層家庭及有需要人士,藉此減少浪費。
中秋應節食品: 芋頭食用宜忌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傳統,所以拜月光一般由婦女主持,點燭上香,向月光之神祈求庇佑,然後焚燒衣紙,其後家人分食祭品。 我小時候在船上生活,拜月光便直接在甲板(水上人稱作「卜面」)進行,乘着涼風來賞月,當然我賞的絕對是月餅。 隨著《關於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落地見效,“一品一策”加大了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培育力度,各地的飲食文化優勢被進一步挖掘。 這個假期,多地開展了豐富的餐飲促消費活動,推廣當地特色美食,餐飲消費線上線下加快融合。
中秋應節食品: 健康醫思一點通
清乾隆癸未年嘅《潮州府志》就提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有驅鬼辟邪消災嘅意思。 少醬料:烤肉時可能會用很多醃料令肉扒更惹味,但現成的醬料很多都高鈉高脂,容易危害健康! 如果可以自製低鹽沾醬,例如蘿蔔泥、蘋果泥、天然辛香料搭配,或將市面上烤肉醬稀釋後才使用會較佳。
中秋應節食品: 中秋節菜式食譜推薦|9. 蟹肉雞絲菜粒炒飯
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 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板栗,原先與芋頭、菱角一樣,也是中秋必喫的小食。 最適合秋天食用,而且栗子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適量品嘗,對老齡體弱者最為適宜。 板栗除了可以做零食,也可以入饌,著名的菜餚就有板栗鴨,板栗燒雞,板栗燉雞湯等,美味的同時,又可以完全的將板栗的美味發揮,中秋節要喫的健康,板栗菜式必不可少的。 菱角的大多數喫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後剝殼當零食喫;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鹹味的白稀粥,在喫了甜膩的月餅後,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中秋應節食品: 中秋應節食品各有寓意:楊桃相聚團圓、蓮藕覓得佳偶 (08:
交通運輸部最新數據顯示,中秋國慶假期,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22.04億人次,日均2.75億人次,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長68.1%。 假期“購物車”,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孕育著經濟復蘇向好的活力。 各地各部門瞄準消費新需求、新動向,從供需兩端持續發力,進一步激活消費“一池春水”,更加充分發揮消費“主引擎”作用。 中秋應節食品2025 展望未來,隨著政策效應不斷累積,積極因素不斷增多,我國經濟將繼續回升向好、長期向好。
中秋應節食品: 中秋飲食|8.湯圓好處多 甜蜜「團圓」
中秋節是漢字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起源於中國,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一般在公曆的9月初至10月初。 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的傳統節日。 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在中國古代稱為仲秋或中秋,中秋節不但位於秋三月之第二個月,日期亦在該月之十五日,這可能是取名為中秋節的原因。 中秋節又稱為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 十五夜;在臺灣亦被稱為秋節,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乘風破浪、揚帆起航,中秋國慶假期,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在河北秦皇島市體驗帆船魅力。 開展帆船賽事、舉辦京津冀賽車節……聚焦不斷升級的文體旅消費需求,秦皇島市舉辦多場消費活動,豐富了消費者選擇。
中秋應節食品: 中秋食品:
該專賣店負責人介紹,新款手機發布後關注度比較高,銷量實現較快增長。 中秋應節食品2025 各地各部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消費“主引擎”作用。 中秋應節食品 天文臺表示,昨日的中秋節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天,截至昨日下午3時10分,錄得最高氣溫達攝氐33.7度,亦是連續9天超過33度,打破9月的紀錄。 康文署在銅鑼灣維園、沙田公園等設綵燈會,免費入場,仍然有不少遊人到場。 是指世界各地文化(包括語言、知識、宗教及藝術等不同範疇),向其他地區傳播、互相交流、影響,以至流通全球的現象。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說,不少企業以用戶為中心,推出定製化產品,智能睡眠、衛浴、全屋系統、家庭服務機器人以及時尚消費小家電等,都很受消費者喜愛。 同日晚,香港藝土民間有限公司在觀塘繞道下「發現號」三號場舉辦「青年藝術節×中秋『觀』光市集」,除了街頭表演,還在繞道橋墩下設有光影投射和多個LED霓虹燈打卡位,讓市民體驗光影藝術。 活動除了讓市民大眾在一連3天的晚上在觀塘海濱歡聚之外,亦會提供免費攤位予不同人士,讓他們推廣本地品牌和手作。 在中國大陸南方許多地區(如江西吉安、廣東潮州地區與四邑地區、福建晉江)保留着燒塔的習俗。
中秋節慶的芋仔,是未長大的芋頭,個頭小,口感較綿滑,盛產於中秋前後(中秋過後便會長大成芋頭)。 廣東地區中秋節是以連皮熟芋仔拜祭,食用時再剝皮。 中秋應節食品2025 明清方誌多有記此習俗,如明萬曆《廣東通志‧潮俗》記「剝芋食謂之剝鬼皮」;清乾隆《澄海縣志》記「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剝鬼皮」;清康熙《增城縣志》記「兒女向月剝熟芋蕉柚,謂之剝疵癩」。 這同一習俗,卻包含兩種不同的內涵,潮汕地區稱之為「剝鬼皮」,有驚嚇驅趕鬼祟之意;而廣府地區則稱之為「剝疵癩」,有驅趕疾病之意,尤指皮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