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是梵語,古印度的言語,翻成中國話,意思是智慧。 在翻經規則方面有五不翻:一為祕密,如咒語,皆音譯。 二為含多義,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詞彙,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義。 三為中國無,如閻浮提,樹名,中國無此樹。 通常說般若有三種,一為實相般若,真空之體,即真實的相狀。 第三為文字般若,詮釋言教,整個佛經皆屬文字般若。
- 一種摩訶般若的心靈狀態與鏡子一樣,當機全現,過後無蹤。
- 今天初聞佛法,瞭解事實真相,而境界現前,毛病習氣又來了,見到順逆境界又生愛惡之心,貪瞋癡慢,自私自利,念頭一起來,要緊的是覺悟,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一切念頭就對了。
- 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 法師不辭舟車勞頓,在大年初三節慶的氣氛中,與我們分享修行藥師法門的體會,並帶領大家親自練習我持誦佛號和持咒。
- 觀自在菩薩,用自覺觀察,藉甚深般若波羅蜜的行證,所發露的智能解脫心態,照見了五蘊皆空──一塵不立。
- 「波羅蜜多」是梵語Paramita的音譯,則是圓滿成就任何事,也有度、到彼岸的意思。
再往上去,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處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事實,菩薩依般若智慧能證到等覺,一切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證到無上菩提,無怪乎佛說般若二十二年。 任何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超越輪迴,唯唸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只要伏著煩惱,即可出離三界,伏比斷容易。 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採用這個法門,可知選此法門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頂尖人物的選擇。 修淨土法門,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還要勸有緣的同參道友,在一生中圓滿完成佛道。
法鼓山心經: 世界唯一玻璃媽祖廟、80公尺長金龍橋 盤點全臺特色廟宇走春拍美照
其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更是全經的重點所在,也可以進一步瞭解它的內容,阿彌陀佛。 至人無夢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修養到家的人,平時凡事都能「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不會做夢了。 白天沒有記錄慣性,既不錄影,也不錄音,到了晚上睡著以後,螢光幕就放不出影像來了。
菩薩為了慈悲眾生,示現於眾生羣中,看來也像是罣礙有病的眾生,但他們的內心已空無一物,故名心無罣礙。 防疫期間蓮友們雖然避免羣聚,無法到場關懷,但仍會藉由羣組通知、排班,在家隨同僧團法師的音檔帶領,同步協助圓滿助念、告別等佛事。 有親友需要臨終助唸的民眾,同樣可以依循網上誦念、儀軌的引導,協助親友依願往生淨土。 在忙碌的生活中,放鬆一下,聽聽法鼓山播客,跟著我們一起用輕鬆、簡單又實用的方法,把身心安放在通往平安、健康、快樂、幸福的軌道上。 法鼓山心經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
法鼓山心經: 心經 硬筆鈔經本
另一處歷史建築「入慈悲門」三門,則位於大殿入口處,是師父接任農禪寺住持後所興建。 隨著師父在寺內弘法時間增加,參加共修的人也愈來愈多,原有空間逐漸不敷使用,一九八三年,決定在農舍後方加建大殿,於是,農舍後院成了大殿前院,「入慈悲門」成為信眾前往大殿的入口。 「菩提薩埵」即菩薩的全稱,梵文作bodhisattva,它的意思,舊譯為「大道心的眾生」,新譯為「覺有情」。 法鼓山心經2025 我將它分為兩項來說明︰一是原始聖典中所說的菩薩,二是大乘經典中所說的菩薩。
修行甚深的般若法門之時,照見我及我所的五蘊法,畢竟是空的。 法鼓山心經 梵語「波羅蜜多」,是「超度」、「到彼岸」的意思。 「般若」也是梵語,中文譯為「智慧」。
法鼓山心經: 心經誦經
《心經》幾乎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即使不識字的老菩薩們也多能背誦,因此講《心經》的人特別多,聽的人也最有興趣。 持咒攝心,在密教修持中,向來被視為引發智慧的方便,而持誦《心經》咒語更被達賴喇嘛視為「一場成佛旅程的準備」。 在《心經的本質》The Essence of Heart Sutra中,達賴喇嘛不僅闡述五句咒語的祕義,更將咒語和經文作…..
法鼓山心經: 文化路夜市出現10元廁所 當地人2原因點頭
因此,佛法最貴得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最貴得正受,正受有二種意思:即真正的受用和正確的覺受,覺受不正確,便遠離解脫道。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其餘的十種因緣,都一筆帶過了。 二乘聖人藉分析得解脫,菩薩則是當體即空。 既然當體即空,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都沒有。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也沒有。
法鼓山心經: 心經唸誦
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達到究竟圓滿。 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們到最後如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修行的就不圓滿。 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均是宣揚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它是華嚴的歸宿,一切法身大士的結局,與華嚴相比,就把華嚴比下去了。 遠離顛倒夢想才能達到究竟涅槃,究竟是圓滿佛果所證,菩薩雖不圓滿而能分證。 涅槃是梵語,最常見的翻作滅,四諦中苦集滅道之滅。 小乘的涅槃是滅見思煩惱,不究竟,稱為「偏真涅槃」。
法鼓山心經: 活動查詢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 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本經的主要內涵,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之稱的舍利弗,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
法鼓山心經: 修行‧生活
本書涵括了聖嚴法師三次宣講《心經》的內容。 身是色蘊,心是受想行識,在五蘊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無量劫來虛妄的我執即可破掉。 法鼓山心經 一切煩惱皆由我執而起,我執空,煩惱即斷,煩惱斷,求六道輪迴也不可得。
法鼓山心經: 心經鈔經本
色、受、想、行、識,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認知、教育程度等。 身體的組成,顯教講四大──地、水、火、風;密宗講六大──地、水、火、風、空、識。 四大不調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陰熾盛無一不苦;色情狂、強暴、殺人、毆鬥逞強,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陰熾盛之故。
心中不再有妄想、執著、取捨、得失,離開一切虛妄的妄想執著,恢復自性的本體,自性是本來有的,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此即佛之知見,唸佛人如明白這個道理入此知見,即是經上所說的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 可知事實真相對唸佛人說非常重要,若是明瞭就是明心見性。 心是相,即諸法,諸法是心變的,阿賴耶變的。 有人說,既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法鼓山心經: 心經修持法
普通人無法做到心無罣礙的程度,因為凡是起心動念,都有主觀的立場,既然預設立場,就不容易把心門敞開,尊重他人、接受他人。 法鼓山心經2025 《心經》的漢譯工作,先後共有十一次,現被收集於《大正藏》第八冊的即有八種。 另外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般若經》卷四及四○三,均有與《心經》內容大致相同的經文。 譯筆最流暢簡潔的是玄奘大師,古來僧俗大德們讀誦講解的,也就是玄奘大師手譯的《心經》,我也不能例外。 《心經》是三藏聖典中流傳最廣,被人持誦講解最多的一部大乘經典,雖僅二百六十個漢字,涵義豐富,譯筆精簡流暢而優美。 法鼓山心經 其內容既淺又深,以基本原始的佛法為底子,以大乘空義的佛法為靈,真是遇淺即淺、逢深則深的好經。
法鼓山心經: 活動報名
「無住」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如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法鼓山心經2025 「農禪寺」,是法鼓山的開山宗師東初老人,根據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為主的原則而取的。 最初只有一棟二層樓農舍,即這次被列入臺北市歷史建築之一。
心法一念三千,色法無量無邊,而它的真相是空無自性,空無自我。 法鼓山心經2025 法是空無自體的,好像水結成冰,並非是新物質的創生;當溫度升高以後冰化成水;溫度再升高水蒸發了,也不是生命的消失。 因為萬生萬物無不以空為素材,無不當體是空,所以在這一真法界裏,既沒有真實事物的新生,也沒有毀滅的現象;既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生起,也沒有一個真實獨立的實體毀滅,所以說不生不滅。
法鼓山心經: 生活焦點
學習唯識瞭解心的運作,用智慧的方式生活, 開啟心轉境的力量,做自己的主人。 為了便利初學者的運用查考,輯成本書之後特別將諸種異譯本,蒐集了加上新式標點,附於本書之末。 其中有的譯本文字內容略有不順,但是對照各種異譯,能使我們對於《心經》內容的理解,等於多配了幾副開拓視野的眼鏡。 (三)心經實踐—講於臺北國父紀念館,一連三晚,每場都有三、四千位聽眾,所以講得比較通俗而更生活化些,有利於日常生活中應用。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佛教入門系列的《學佛羣疑》,開本為25開,內文字級為12級字;家中寶系列的《學佛羣疑》(大字版),開本為16開(長26公分、寬19公分),內文字級為15級字。 家中寶系列除放大開本、字級,且加大字距、行距,讓閱讀更舒適。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會員均享有10天(含假日)的商品鑑賞期。 如果您的商品欲辦理退換貨,請在取得該商品10日內,進行退換貨作業(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解釋-內容在講什麼?
許多經典,顯說之後仍有密說,密說還是解說顯說中要義,不過言辭簡要,故又翻為總持。 因此只要瞭解顯說就夠了,密是顯之密,顯是密之顯。 咒語最重要的音要正確,所以密宗非常重視上師口傳。 此段經文是結顯開密,本經共有二百六十個字,最後三十一個字是密說,前面是顯說。 咒以不翻為原則,咒語有五不翻,這是唐朝玄奘大師譯場所立的規矩。 (一)咒語是佛的密語,只有佛明瞭,等覺以下菩薩均不知其義。
法鼓山心經: 線上法會、共修
原本無、當體空、畢竟不可得的絕對法性,就是般若的空性、法身的素描。 因為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身體、意識啊! 須知般若見不因眼,聽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顯實相──生命的真相。
「家中寶」系列精選學佛經典好書,包括:學佛入門、禪修、佛經、生活佛法……。 大字版的設計,以十六開大開本,搭配米色護眼紙,適合長時間閱讀。 法鼓山心經2025 體貼銀髮族讀者需求,讓閱讀更輕鬆自在,活到老學到老。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心經》不但是最容易學習持誦的經典,更是一部最佳的佛學概論,可以掌握佛法根本義理,在生活中開顯出心的智慧,跨越有限的生命時空,開創無限的人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