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中期,臺灣總督府的臺灣軍開始於寶藏巖地區設立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 寶藏巖觀音亭 寶藏巖附近臺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因地處高地,日治時期遺留下兵舍及軍事設施亦成為名為臺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
2011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登錄寶藏巖聚落為該市「聚落」。 乃非正式營造過程所形成的聚落中,由榮民、城鄉移民與都市原住民等社會弱勢族羣,於都市邊緣山坡地上自力造屋的代表,有歷史的特色。 寶藏巖,又稱寶藏巖觀音寺、寶藏巖觀音亭、寶藏巖寺、石壁潭寺、觀音媽廟等。 寶藏巖觀音亭2025 寶藏巖觀音亭 址在臺灣臺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主奉觀音菩薩,安溪移民無不參拜。
寶藏巖觀音亭: 聚落發展成型時期
在1950年代,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 寶藏巖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亦現行臺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 而該歷史建築所引申的廣義地理名詞,則指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 該社區地處福和橋以及自來水園區(公館淨水廠)之間,行政區屬中正區水源裏。
- 年,二戰結束,國府開始統治臺灣,寶藏巖附近臺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 乃非正式營造過程所形成的聚落中,由榮民、城鄉移民與都市原住民等社會弱勢族羣,於都市邊緣山坡地上自力造屋的代表,有歷史的特色。
- 從汀洲路3段,經過人潮眾多的公館夜市、水源市場和秀泰電影院,轉進230巷,一鬧一靜之間,與市內的商圈形成強烈對比。
- 在1950年代,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
- 08|走入寶藏巖,聚落因為地勢高低形成相當特殊的風格,並規劃出巷弄蜿蜒、階梯緩坡起落、沿著山城構築錯落的風貌。
最初或專稱山寺為巖,或相沿成習因襲祖廟之名而稱為巖,不在山者,亦統稱為巖,特別是拜觀音或清水祖師之寺廟,常稱為巖。 寶藏寺佛祖香燈碑記, 又名遊大川香田碑記、重修寶藏寺碑、觀音亭碑,立於1798年(嘉慶3年)。 由該寺信徒遊大川捐置田業記事,闡述原由、界址,以所得租穀充, 寶藏巖觀音亭2025 寶藏巖觀音亭2025 為佛祖香燈,其孫遊觀瀾亦捐香燈谷三石,補刻於後。
寶藏巖觀音亭: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1998年3月,Ours、崔媽媽、樂山文教基金會(現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前身)等NGO團體,在寶藏巖舉行第一屆臺北市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當時市長候選人馬英九與王建煊(朱惠良代表)皆承諾保存這個非正式文化地景。 昔日寶藏巖信徒廣佈,涵蓋大安、景美、木柵、南勢角等地區;每逢這些地區的廟宇舉行慶典,搬演酬神戲時,信眾也都會到寶藏巖迎請觀音佛祖金身前往參與。 如今因為時代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或是因為歷史過程中曾遭遇的經營管理問題,現在寶藏巖的慶典規模已不若往昔。 位於福和橋下、座落於新店溪畔、倚靠虎空山(蟾蜍山支脈,標高80公尺,文獻中昔稱為拳山,今日也被稱為小觀音山)而建的寶藏巖,為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靠山崖而建,故稱為「巖」。 17世紀末,清朝康熙年間打敗明鄭王國,正式統治臺灣,閩南人逐漸移民,其登陸地點雖以臺南、鹿港、艋舺為主,但現今臺北市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岸的閩南移民。 經過1791年與1823年的兩次大整修,該廟仍呈現清朝特有的長廊木結構、石柱、石窗。
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的寶藏巖正是當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一說為女)所建。 1997年3月,與寶藏巖違建社區情形很類似的臺北14與15號公園被強制拆除,因為未安置妥善當地弱勢居民,引起輿論反彈。 6月10日,臺北市政府暫緩原本的全面強制拆除,並開始安置計劃。 1930年代中期,二戰爆發,駐臺日軍開始於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 1945年,二戰結束,國府開始統治臺灣,寶藏巖附近臺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的巖又稱巖仔,漳州人發音為(giam ah)泉州人發音為(gum ah),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
寶藏巖觀音亭: 藝術家 »
17世紀康熙年間,清朝打敗明鄭,正式統治臺灣,移民陸續來到臺灣;其中有少部分移民沿著新店溪上岸,在現今臺北市公館、景美一帶登陸並進行拓墾。 多數的文獻中,都引用清同治年間出版的《淡水廳志》卷十三古蹟考寺觀中所載,認為寶藏巖正是由康熙時期移民者之一的郭治亨(生卒年不詳)及其子所興建,並將寶藏巖的創建年代定為康熙年間中葉,約是17世紀晚期。 由於拓墾後推估約需累積20 年,纔有較充足的人力物力可能建廟,目前已有部分學者認為《淡水廳志》記載正確的解讀應是康熙時代渡臺的郭治亨在乾隆年間興建該廟,只是年月失考。 寶藏巖的創建年代應較接近碑中所記之乾隆56年(公元1791年)前,後來再由立碑人監生遊大川(生卒年不詳)捐出水田租穀收成作為長年香燈供奉。 讓寶藏巖社區獨特建築留存的主要關鍵,是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該所從1997年9月開始參與公園的設計與協調並組成「寶藏巖社區工作團隊」。
寶藏巖觀音亭: 公館水岸廣場停車
民國63年(公元1974年),寶藏巖曾被列為重要古蹟,後因整修失去古風,而被取消資格;直到民國86年(公元1997年),才又被臺北市政府登錄為市定古蹟。 雖然是改建過後的新寺廟,不過還是仍舊保有著一些過去舊廟所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物,像是清朝乾隆時期的石柱和日治時期刻有臺北觀音亭的飾牌。 至今聚落建物約87戶,樓層數多為一至二層,2009年10月開放原住戶22戶進住,現為「特定專用區」,規劃為「寶藏家園」、「藝術家駐村」及「國際青年會所」三大主題區,積極朝向「聚落活保存」之目標邁進。 同年10月26日,楊子頡等人於臺北市文化局在居民安置尚未完成情形下,逕行舉辦的寶藏巖開園典禮中演出行動劇,遭警方阻止。 2003年6月,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為落實初期參與保存寶藏巖之理念,爭取到文化局委託規劃案,以實踐都市空間改革,為居民爭取權益與聚落保存往進步發展的可能性,試圖改變市府都市政策。 1993年6月25日,臺北市政府公告將拆遷公園預定地範圍內房舍。
寶藏巖觀音亭: 寶藏寺佛祖香燈碑記
年,二戰結束,國府開始統治臺灣,寶藏巖附近臺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觀音亭2025 寶藏巖觀音亭 寶藏巖聚落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底,距離位於羅斯福路四段的捷運公館站僅約800公尺,步行約10分鐘(以1號出口為準)。 捷運公館站是臺北捷運松山新店線的停靠車站,站外的同名公車站牌有超過45條公車路線在此停靠。
寶藏巖觀音亭: 交通
而寶藏巖正是主祀觀音的山邊佛寺,因此臺灣人亦稱該巖為「觀音亭」,除此,也有「石壁潭寺」、「寶藏寺」、「觀音媽廟」等名稱。 19世紀後,觀音亭成為古亭公館一帶泉州安溪人的民間信仰中心,該虎空山於是又因為觀音亭坐落,成為臺灣許多名為「觀音山」的一座。 但擁有傍水山坡、漳泉廟宇與臺灣光復後違建眷村等等的人文特殊景觀,1997年6月後,受到部分臺灣學者及民眾的普遍注意。 寶藏巖本址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臨虎空山北麓(標高80公尺)與新店溪旁的一處佛教山寺,是現行臺北市定古蹟。 年代開始,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不過拆除過程遭到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
寶藏巖觀音亭: 歷史
39|寶藏巖有許多自行車到串連進入,一旁緊鄰由福和橋、基隆路高架橋和水源快速道路交織而成的匝道,形成古今相照的意象。 34|經過規劃後的寶藏巖處處看的見用心,有許多歷史說明與介紹無時無刻會出現在週遭,拜訪當地不用怕會不瞭解聚落內的許多故事。 14|園區內有許多藝術家進駐寶藏巖進行創作的作品,並設立了許多創意商店可以參觀,喜歡甚至還可以選購回家。 08|走入寶藏巖,聚落因為地勢高低形成相當特殊的風格,並規劃出巷弄蜿蜒、階梯緩坡起落、沿著山城構築錯落的風貌。
寶藏巖觀音亭: 寶藏巖聚落
錯綜複雜的小徑和特殊的建築景觀,讓駐足的旅人彷彿誤闖時空隧道,落入宮崎駿的動畫作品《神隱少女》之中,恣意徜徉在這不可思議的奇幻空間。 各家門戶上掛著原住戶的姓氏和家庭背景;在巷弄中,還可見到老長輩穿梭串門,親切之感不禁令人菀爾一笑。 10|穿梭在寶藏巖的巷弄間,不時還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畫面,許多現代的文青與攝影愛好著都會前來寶藏尋寶,對攝影師來說是一個很好取景的所在。 寶藏巖觀音亭 對舊有廟門卻被圍牆隔開感到奇怪的我,決定從一旁進入寺廟一探究竟,沒想到一進去才發現原來我們在外面的看到寶藏巖外觀,其實是直接赴蓋在舊有的寶藏巖之上的新建寺廟,廟中廟的格局設計令人驚喜。 從電動門前刻有昭和十四年二月建之的石柱走進寺廟,伴著著鮮豔彩繪樑柱和細緻雕刻的藻井前進,嶄新的石壁配上雕工細緻的石柱,不禁讓人懷疑這裡是否真為市定古蹟。 3.林美容,2004,〈臺灣的民間佛教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卷2,期3,頁1-34。
座落在臺北公館商圈後方的寶藏巖,是侯孝賢執導電影《南國再見,南國》的拍攝地;島國特色的油毛氈屋頂,是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的建築特色。 這裡雖素有小九份的美名,卻是不折不扣的違章建築;居民與政府抗爭幾番波折後的今日,藝居共生並蒂開花,寶藏巖成為城南歷史脈絡的重要資產。 年代的當時,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
寶藏巖觀音亭: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當時市長黃大洲並於1994年7月20日下令拆除合法軍方房舍共46幢。 在寶藏巖的寺前和側面入口,還有一些日治時期信徒奉納而保存至今的日式石燈座,部分可見「昭和十四年」(公元1939年)的刻文。 日治初期的明治30年(公元1897年),寺方曾申請加入日本佛教的淨土宗,並於大正2年(公元1913年)改名為寶藏寺。 「虎空山」於是又因為觀音亭坐落,成為臺灣許多名為「觀音山」的一座,「古亭」地名,一說即為與觀音亭有關。
寶藏巖觀音亭: 寶藏巖
日據時代,被劃分成萬華、中正和大安的舊古亭區,因緊鄰水資源,設置自來水處理廠,供應大臺北地區的民生用水,又因其為水陸運輸要道,被日本軍方劃歸為管制區。 二戰告終,國民政府接手前的空窗期,寶藏巖一帶有6戶人家落戶,3戶透過廟方介紹,居住於寶藏巖觀音亭周邊;另外3戶則在新店溪旁,靠採砂石維生。 寶藏巖觀音亭,這座寺廟建於清乾隆56(西元1791)年,並於道光年間修建。 由於當時上岸的福建泉州人信仰觀世音菩薩,於是在此建寺,成為住民的心靈依止與信仰中心。 主要祭祀觀世音菩薩的寶藏巖,作為過去沿著新店溪上岸的泉州、漳州移民的地區信仰中心,又有著觀音亭、石壁潭寺、寶藏寺等別稱。 沿著汀州路拐上後方的小山丘,來到作為當地地名的寶藏巖寺,同時也是通往後方國際藝術村必經之路的寺廟,其實早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建成,200多年的歷史,就算是在臺北之中,也是相當古老的寺廟之一。
寶藏巖觀音亭: 廟宇簡介
世紀後,觀音亭成為古亭、公館一帶泉州安溪人的民間信仰中心,該虎空山於是又因為觀音亭坐落,成為臺灣許多名為「觀音山」的一座。 只有一條巷道進入的寶藏巖違建社區建築依山形建立,除了三至五間將領用官舍及40間合法軍方單身宿舍較為寬敞之外,其餘多為自行搭建,就地取材(如新店溪的鵝卵石,荒棄碉堡的舊磚塊)的狹窄平房。 現在的寶藏巖寺廟仍保有清代建築特有的長廊木結構,古物則有乾隆辛亥年間(公元1791年)的石柱、和道光年間的多對楹柱;仍清晰可識的楹聯共有13幅,從落款可見且多為清代泉州、安溪等地移民信眾所獻。 但較具歷史性的古匾,則僅剩日治時期的「寶藏巖」(民國10年)和「註生殿」(民國22年)2方匾額。
寶藏巖觀音亭: 交通資訊
1980年代開始,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不過拆除過程遭到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 1980年7月,寶藏巖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不過因為涉及新店溪臨水禁建區,除了寶藏巖觀音亭古蹟外,當地的臺北市政府正式展開拆遷該地所有違建的計劃。 寶藏巖周圍的公館地區,因臺北都會整體向外擴展因素,不但成為臺灣大學生活圈中心,也成為臺北縣衛星城市的新店、永和、木柵的輻輳點。 在此因素下,1960年代後公館就持續快速的發展,並於1980年代形成臺北相當重要的「公館商圈」。 相較公館商圈形成,寶藏巖社區的兩百多戶違建住宅因為限建與地狹人稠等因素,呈現停滯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