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母的榕樹根部長有樹瘤,形似烏龜,在2004年報導時約12公尺、樹圍約3公尺。 2015年9月28日清晨,這棵被編為臺中市珍貴老樹編號第4號的老榕在強風中倒塌,由劉東啟診斷,市府協助搶救。 1904年,霧峯人林垂拱贈送由清朝末代狀元劉春霖所寫「法雨宏施」的匾額。 1921年,旱溪莊保正林源泉、張昧、賴為堯,協同地方人士林大發、龔顯柴、林阿堂、林同、林均等人推動重建工程,1924年廟宇正殿建造完成,1929年三川殿竣工。 當時在陳應彬監造下,完成三川殿的重檐假四垂及五門斷檐升箭口。
她母親趕至萬和宮探尋,見「老二媽」神像眼中墜下一顆淚珠,遺留於臉頰,知道她愛女已羽化而去。 相傳,清道光四年(西元一八二四年),萬和宮「老二媽」於旱溪媽祖遊莊至南屯時,例行接駕,並相隨遶境南屯老街至田心仔。 遶境完 畢,「老二媽」神轎回返,竟然重如萬鈞,無法抬入廟內,眾信徒不知所措,擲筶得示,以演「字姓戲」娛神,代替遶境,每年自農曆三月廿一日起,由各字姓舉行 三獻禮,並演梨園戲,請媽祖觀賞,始獲首肯,神轎才順利入廟。 萬和宮設有導覽志工隊,為學校、社團等解說犁頭店老街及古蹟。 萬和宮熱心推展公益事業及慈善工作,年年獲內政部表揚,並於民國93年榮獲行政院頒發匾額表揚。 初建小祠祭祀,後犁頭店墾成,街肆逐漸繁榮,乃由張國後代獻地建廟,由居住南屯一帶的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等12大姓氏集資興建,雍正4年(1726年)大廟建竣,定名為萬和宮。
南屯萬和宮: 臺灣靈驗的廟
相傳道光四年(1824年)農曆三月廿日,老二媽前往接駕十八莊媽祖並相隨遶境南屯老街至田心仔。 遶境完畢,老二媽神轎無法抬入廟,眾信徒擲筊得示,以各姓氏輪流請酬神戲代替遶境,神轎才順利入廟,隔年農曆三月起開演字姓戲,起初是十一個姓氏,由於陸續還有不少姓氏加入,而有廿八個姓氏。 由於信徒眾多,單一路線無法滿足信眾心願,遂增塑聖二媽神像,轎分東西兩路,一同回大魚池。 廟方的萬和文教基金會蒐集清末至1970年代攸關犁頭店的歷史人文照片,簡述各照片故事背景,出版《犁頭店古早影像》。 廟方委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長李建緯領導團隊登錄與研究的文物就有一千五百六十三件,在2019年出版八百餘頁的《萬和藏珍》。 臺中萬和宮總讓我們想起豐原慈濟宮(豐原媽祖廟),很有親切感呢。
廖母聽聞急忙趕至萬和宮,見到老二媽的神像時,老二媽神像從眼中滑落一顆淚珠沿著臉龐流下,廖母萬和宮 志見狀便明白自己的愛女已羽化而去。 此一膾炙人口的傳聞,被列為犁頭店媽祖神蹟之一,也與西屯大魚池結下不解之緣,自嘉慶年代以來,西屯廖姓人氏乃稱萬和宮「老二媽」為「老姑婆」,並且三年一次恭迎「老二媽」回孃家大魚池敬拜,成為當地習俗之一。 為方便信徒迎請祭拜,萬和宮特別在嘉慶八年(西元一八0三年)十一月,增塑「老二媽」神像一尊。 相傳神像完竣,正舉行開光點眼儀式,適有西屯大魚池一名廖姓少女突然去世,其魂魄飛往萬和宮,與一名賣針線化妝品的「什細古 」(販賣針線女紅商人)相遇,請託 「什細古 」帶話轉告她父母不要傷心,並交待門前桂花樹下埋有龍銀二元,可取出使用。
南屯萬和宮: 臺中 | 東海IBA 近40年川菜老店 26道年菜現煮熱領 還有晚餐外送服務
在1993年報導時,市府農林課人員表示此樹缺少土壤通氣處理,樹蔭下又有不少攤販聚集,對老樹的存活具有莫大的威脅。 九二一地震後該廟整修,廟方於洽詢陸軍第十軍團指揮部、臺中市後備司令部等單位,確認防空壕未在作戰工事列管範圍後,將其拆除以防遊民佔據。 2006年12月17日,市府派員在此樹前豎立新的解說石碑,但碑文有將該廟所在裏區寫成「樂成裏」、把「廟前」寫成「醫院前」等錯誤,因此重新鐫刻。 五、媽祖婆靈聖:萬和宮典藏許多清朝的鐘、鼎、香爐、神轎、交趾陶等,成為具有化價值的常設展示…酬神的字姓戲,相傳是道光年間,本宮「老二媽」於旱溪媽祖遊莊至南屯時,例行接駕,相隨遶境南屯老街至田心仔。 一、南屯萬和宮民國93年出版宮志:「昔年農曆3月20日天上聖母聖誕前,本廟媽祖鑾駕亦曾出巡遶境信徒分佈各莊。 不得不說這碗餛飩湯真的是大推薦,一碗35元的銅板價,裡面有好多顆餛飩欸。
- 早年,旱溪、十甲地方的武館獅陣也跟隨著旱溪媽祖婆遶境,但因時代變遷,在2017年報導時當地僅剩集和堂玉麟金獅陣。
- 這是臺中市第一座民間地方文化館,定位為地方歷史暨常民文化館。
- 遶境完畢,「老二媽」神轎回返,竟然重如萬鈞,無法抬入廟內。
- 萬和宮(媽祖廟)裡很貼心地放上參拜順序,六炷香從正殿天公爐開始,第二炷香拜正殿的天上聖母,第三炷香拜後殿的觀世音菩薩,接著依序是關聖帝君、神農大帝、文昌帝君。
- 萬和宮為三殿式建築,有左右廂房、正殿聖母殿,主祀媽祖,後殿祀觀音,後殿東廂主祀關帝君,西廂則祀神農氏,皆為善男信女信奉的對象。
- 2022年8月,樂成宮嘉慶年款案桌、樂成宮「法雨宏施」匾、樂成宮開基正二媽神像被登錄為臺中市一般古物。
後殿兩旁有城隍爺與土地公神龕,其基座有精製的磚雕,在傳統建築中是很珍貴的藝術作品。 姚老師尤其中意介紹的,便是後殿右側十八羅漢像座下,一副「螽斯」的磚雕。 經過多年的歲月,這些磚雕即使質地再堅固,也還是銷化不少細節。 但隨之補償的,便是歲月在那赭紅色表面上,以風霜帶出古意的珍貴痕跡。 犁頭店居民早期是以務農為主,種植黃麻為取其長纖維製作麻繩用。 最早臺灣黃麻源自康熙年間由中國大陸移植至嘉義縣溪口鄉一帶,日據時期更因需大量麻袋包裝米、糖以利運送出口,在中部地區更鼓勵種植。
南屯萬和宮: 犁頭店慶端午,千人木屐踩街
建築格局仿照孔廟建築,文昌街上東西側各有一座牌樓,從一樓廟前階梯登上二樓正殿,回望正殿前方的照壁,有登高望遠之意,建築木雕以朱紅色為主,樸實莊重。 南屯萬和宮2025 與萬和宮媽祖比鄰的文昌帝君也深受臺中市民愛戴,神像兩側堆疊的準考證有如小山一般,匯聚莘莘學子的心願。 南屯子民信守對媽祖重諾,隔年,即道光五年(西元一八二五年)農曆三月廿一日起開演字姓戲。 首日為漳洲戲,22日廣東戲(即潮州、嘉應州、惠州等),24日泉洲戲,25日汀洲戲,接著就是各姓氏的字姓戲、謝神戲與兵仔戲,持續一、兩個月,迄今歷代不斷,已成為地方重要傳統民俗活動。 南屯老街指的大致為南屯路與萬和路交叉口,也就是「三角街」周圍。 其中最吸睛的就是這棟已於2010年登錄為臺中市文化遺產的何家古厝,至今仍保留著完好的巴洛克牌樓立面。
南屯萬和宮: 廖記麵線|南屯老街裡的古早味(附菜單)綜合麵線必喫 鄰近萬和宮的平價小喫 臺中南屯美食
2008年8月,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將「旱溪媽祖遶境十八莊」登錄為直轄市定民俗類文化資產。 2022年8月,樂成宮嘉慶年款案桌、樂成宮「法雨宏施」匾、樂成宮開基正二媽神像被登錄為臺中市一般古物。 萬和宮是臺中市南屯區重要的信仰中心,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創建至今已有近300 年歷史,為臺中市四大媽祖廟之一,也是國定第三級古蹟。 南屯萬和宮2025 南屯萬和宮於清雍正年間(1726年)興建而成,奉祀湄洲天上聖母(媽祖),是三開間三進兩護龍縱深式的廟宇建築形式,推動地方文化傳承、文資保存維護不遺餘力,1995在宮廟內設置文物館,典藏數十件文物,其中15件文物被指定為臺中市一般古物。
南屯萬和宮: 臺中 | 飄浮吧!無論是人還是夢想 益民一中商圈飄浮體驗7/16開跑
萬和宮座西朝東略偏南,屬三進式,採三落二院式配置,座西略偏南,主軸線上殿宇是一座三開間三殿的縱深式廟宇建築。 三川殿計開三門故稱為三開間,木質裝修鏤雕精美,前檐用六角石柱,柱頭處且劇有蓮瓣形凹槽,且擁有豐富的剪黏裝飾。 南屯萬和宮 正殿則採三通結合四點金柱與正殿舉架相接,正殿的屋頂則使用歇山式。 帶拜殿的正殿,除奉老大媽外,還有嘉慶時期的老二媽、光緒時期的聖二媽、聖三媽等。 後殿主祀觀音菩薩,左祀註主娘娘,右奉張國及賴清標祿位,左廂配祀關聖帝君,右廂配祀神農大帝。 那種「必喫」、「非喫不可」的類型,但傳統古早味小喫的特色,仍是很值得一試的!
南屯萬和宮: 臺中南屯萬和宮即時影像
何家曾在此處開設布行、百貨行,第三代開的三角街人文茶館-阿爸的家也已有近20年歷史。 臺中市文昌公廟為提升孩子們中華文化素養與優良傳統的美德,特別舉辦民國102年臺中市文昌盃國中、小學藝文競…. 謹訂於中華民國一o八年十一月廿三日(星期六)上午九時卅分 假臺中市南屯區萬和宮萬和大樓二樓會議室(臺中市南…. 萬和宮是雍正五年(1727年)至今的國定古蹟,與舊社南興宮、臺中萬春宮、臺中樂成宮號稱臺中市的四大媽祖廟。
南屯萬和宮: 臺中市 萬和宮
醫護背景,目前在臺中某血汗醫院上班, 負責臨牀研究工作。 據傳嘉慶八年(西元一八零三年)十一月,所增塑的老二媽神像為西屯廖姓閨女來附靈者。 相傳當時神像完成後,剛好在西屯大魚池(今西屯區西安裏)有一位廖姓黃花閨女突然去世,她的魂魄飛往萬和宮,當時正舉行老二媽開光點眼的儀式,一位賣針線化妝品的「什細仔」在路上遇到該女欲前往萬和宮,乃請託「什細仔」帶話轉告其雙親勿傷心,並交代門前桂花樹下埋有龍銀可取出為用。 其母聞之,趕至萬和宮探尋,見老二媽神像有淚水從眼滴下,如愛女已羽化而去。
南屯萬和宮: 中市萬和宮重陽敬老禮數夠 南屯區百歲人瑞樂領1萬
「犁頭」是由高溫熔出的銑水,經犁頭、犁底、犁壁三個模具所鑄模而組裝成的。 阿有麵店經營超過55年的老店,萬和宮斜對面的臺中南屯麵店,從早上七點開始營業、來喫餛飩麵、陽春麵和米粉的客人絡繹不絕,深受在地人喜愛,由於沒添加味素和鹽巴,口味偏清淡,不過喜歡喫重口味的朋友可以自行加東泉辣椒和五香醋提味。 照著解釋看來臺中萬和宮已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廟了;無意間在古蹟網上看到這座古剎,心中熄滅已久的田調之火突然又冒出零星的火光,馬上整裝出發,前往這座老廟巡禮一番。 臺灣傳統的字姓戲,又稱「家姓戲」或「單姓戲」,由地方上同姓氏宗族或聯合數姓氏為一字姓組織,輪流出錢邀請劇團演戲酬神。 然現代社會宗族制度薄弱,「字姓戲」多已名存實亡,而萬和宮卻仍保有這濃厚的酬神賽會。
南屯萬和宮: 感謝神明保佑一年圓滿 臺中萬和宮辦謝鬥法會兼顧防疫
為了讓來客有地方停車,萬和宮把部份廟前廣場空間規劃為停車場,出入口就在天上聖母這個牌樓旁。 相傳犁頭店的風水是穿山甲(鯪鯉)穴,有冬眠習慣的鯪鯉若直至盛暑仍貪睡不起身翻土,農作物收成就會不好。 因此端午節南屯老街就會敲盆打鍋製造響聲,好吵醒沉睡中的穿山甲幫忙翻土。 而後就演變成「穿木屐躦鯪鯉」,是南屯相當重要的文化活動。 昔日南屯老街是連接臺中盆地與彰化間的重要中繼轉運站,在雍正、乾隆年間打製牛「犁」與鋤「頭」等農具的打鐵「店」林立,因此南屯被稱為「犁頭店」,全盛時間老街曾有二十幾間打鐵店,。 南屯以前有南、北、東、西四個城門,北門就位在萬和路近萬和宮這裡。
萬和宮建於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五年(1727年)完工,廟又名「犁頭店萬和宮」。 建廟者是由居住犁頭店的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萬和宮靈驗等十二個姓氏的居民出資鳩工。 萬和宮與舊社南興宮、臺中萬春宮、臺中樂成宮號稱臺中市的四大媽祖廟。 萬和宮主祀的天上聖母相傳在清康熙23年時就已從湄洲恭請來臺,尊稱為「老大媽」,雍正4年萬和宮峻工後才安座於廟內。 其實一早我們已經先去南屯路與萬和路口的傳統早餐店先喫了蛋餅、飯糰,後來續攤來喫廖記老街麵線已經9點初,沒想到客人還是陸續地進來,不愧是在地人氣美食。 二、臺灣舊慣習俗信仰:「繞繞境與臺中旱溪媽祖繞境路關…其中臺中市旱溪媽祖每年繞境的路關(路線)和日期如下..」。
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及服務條款。 為推廣地方文史發展,萬和宮決定興建文化大樓,並於民國82年峻工。 1樓為辦公區、2樓為會議廳、3樓為圖書館、4樓為文物館、5樓為麻芛文化館。
停在清靈宮時,該神像會換上新的鳳冠、鳳披和大襖,因當地婦女相信為老二媽換襖會帶來好運,都想爭取,因此會在老二媽神像前擲筊,決定下次人選,如移民巴西的婦女林鐘滿美在2012年報導時就已作過七次。 回程經過何德里福德祠、何厝莊福德祠、何厝莊福夀宮、何厝裏福德祠、何明裏福德祠、何南里福德祠等。 南屯萬和宮 萬和宮(媽祖廟)裡很貼心地放上參拜順序,六炷香從正殿天公爐開始,第二炷香拜正殿的天上聖母,第三炷香拜後殿的觀世音菩薩,接著依序是關聖帝君、神農大帝、文昌帝君。 1917年,廟方與臺中萬春宮主辦名為「五媽會」的共同祭祀活動,並邀請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梧棲朝元宮等五間媽祖廟參與,因兩間主辦及五間參與皆為媽祖廟,故也稱為「七媽會」。 在美軍空襲時,因人們躲在公樹下的防空洞獲救,信徒遂在樹下安置一尊樹王公神像。
畢業後,參與公職考試,順利投身為公務人員,由基層服務做起,從未懈怠,並秉持一步一腳印的精神「人在公職,服務為民」,長達四十三年的公務生涯,也因此和地方民眾建立了濃厚的感情。 後殿亦稱「觀音殿」,其屋架與正殿相似,但形式構造均較正殿簡樸;深度亦較淺,高度略降,屋頂以馬背處理屋架是童柱,以短柱取代瓜筒,在大通、二通、三通處各出一栱以雞舌木固定。 後殿左、右各有一栱彎形以磚砌成之側門,左側門上書「曉霧」門板上書「精忠」、「義勇」通往關帝廳。 右側門上書「祥雲」門板上書「教稼」、「明農」通往五穀王廳。 南屯萬和宮 屋頂中脊上有剪粘裝飾,左邊是「鹿馬同春」,右邊是「牡丹花開」。
廟宇坐西朝東,主要架構採用疊鬥式的木構建築,佈局呈日字型,為三落兩院配置,由通廊銜接建築體,結構體系獨立組成,只有前通廊做屋面楹與三川左右次間有銜接關係,暨後通廊的楹木伸入正殿後牆。 三川殿為三開間,全面往後退縮形成凹字型,隨著光影變化而具立體感。 南屯萬和宮 建築前後落之間各有採光的天井,左右邊以墻廊圍成封閉的空間,呈左右對稱的組合,中間屋頂刻意抬高,和左右兩側形成落差,為清末時期稱為「斷簷升劍口」的作法,再飾以西施脊和交趾燒。
南屯萬和宮: 臺中傳統蛋餅
我也覺得自己很幸運,後來決定加入合作社工作團隊,一開始在賴厝站當站務,後來調到彰化站、東海站,到現在的惠來站,一路上臺中分社組織課提供很多資源,例如各種文宣、跟站所一起討論產品推廣活動等等。 蕭清傑說,供應湯圓,具有祈求媽祖保佑善信大德,在新的一年平安、順利、圓滿的意義。 三川殿龍邊之泥塑,為「蒼龍吐水」,神龍翱翔雲端間首不見尾,朝下之龍頭口吐龍涎,激起水中鯉魚奮勇而上,勉勵後代子孫奮勉向上,鯉躍龍門之意,虎邊之泥塑,為「丹鳳朝陽、牡丹盛開」,意涵富貴吉祥。 南屯萬和宮2025 後殿廂房有100年的神轎,做工細緻、金碧輝煌,清光緒5年(公元1878年)的古鼎、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的古鐘錯置。 搭乘臺鐵至臺中火車站下,轉搭仁友客運10、11、30、40路等市區公車至南屯市場下車,循南屯路二段右轉萬和路一段步行即可抵。 後殿主祀觀世音菩薩,配祀萬和宮祭改善財龍女及三十六尊十八羅漢。
南屯萬和宮: 臺灣媽祖聯誼會
廟內還有張國祿位、昭和年款銅鐘、道光年款鉎鐵大鐘、鉎鐵金爐及「德媲媧皇」匾額這五件古物,2016年被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列為一般古物。 老二媽神像為軟身神像,是以真人頭髮表現似民間閨女一般的盤髮,腿部雕刻精細,小腿部位鼓起有肌肉感,著繡花弓鞋,也列為臺中市文物資產。 南屯萬和宮2025 2017年7月14日至16日間則由臺中市政府與鹿港天后宮外之六間廟共同發起舉辦「臺中百年媽祖會」,六廟之媽祖依照百年前座次駐駕於臺灣體大體操館前行宮,鹿港天后宮之位置則空下。 期間並伴隨誦經祭祀、祈安遶境、文化嘉年華等活動,其中遶境係由行宮出發,行經萬春宮、臺中火車站等地,約於中午抵達樂成宮,下午再由樂成宮出發返駕行宮;文化嘉年華則包含展覽、市集、戲劇及陣頭表演、媽祖電影放映等。 民國八十四年四月設立,典藏豐富,蒐集臺灣舊時生活與禮俗節慶所使用的器皿文物,見證犁頭店歷史之廟宇傳承古物,極富社教功能與文化意義。
南屯萬和宮: 歷史
走在臺灣中南部大街小巷中,經常與寺廟相遇,寺廟往往與當地最早開發的老街區相連,成為每個社區寄託信仰、資源集散的中心地帶,臺中南屯區萬和宮一帶為臺中市最早形成的市街,正是這樣典型的聚落。 萬和宮於民國82年6月興建萬和文化大樓,一樓為辦公室及會議室,二樓演講廳,三樓為圖書館、四樓為文物館、五樓為麻芛文化館。 文物館蒐集墾拓犁頭店之農具及衣食住行等文物,為一富含在地文化資源之文物館。
由時任樂成宮董事長何春木省議員推動[來源請求],1985年列為三級古蹟。 九二一地震時石柱位移、木構架位移、左山牆全倒及部分屋頂塌陷,同年11月16日因地震導致右方屋頂及右山牆嚴重倒塌。 2001年7月18日,內政部覈定樂成宮修復經費新臺幣四千五百萬元,先核撥第一期五百萬元。 受損拆卸的剪黏作品,為北派匠師作品,捐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為配合樂成宮震後整修工程,臺中市政府工務局向中央爭取到三百多萬元,一併進行廟埕廣場及旱溪街風貌再造,將廟埕廣場改鋪地磚,並於旱溪街裝設古式路燈。
南屯萬和宮: 臺中佇站夥伴
「麻芛文化館」內展示南屯區的歷史軌跡、黃麻輝煌史、珍品典藏、麻芛文化在南屯,以及創意藝廊(提供地方及知名藝術家展覽作品)等五大區域。 這是臺中市第一座民間地方文化館,定位為地方歷史暨常民文化館。 廟宇處處洋溢著漳泉地區傳統建築風格,建築精細巧思,巍峨秀麗,也包含了濃厚的歷史人文氣息,民國74年萬和宮經內政部評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亦獲交通部遴選為臺中市觀光景點之一,民國97年經臺中市政府網路票選為臺中市新八景之一。
南屯萬和宮: 臺中觀光旅遊網
其後,犁頭店墾成,肆街漸次繁榮,乃由張國獻地發起建廟,旋由居住犁頭店一帶張姓以外之廖、簡、賴、黃、江、何、楊、戴、劉、陳、林等十一姓居民踴躍捐貲,得款一萬圓,於雍正4年(西元1726年)建成,名為「萬和宮」,供奉俗稱「老大媽」的聖母媽祖寶像。 4樓的文物館中存放了許多萬和宮的歷史文物,包含道光鐘、鼎,以及雕工精細的神轎、香爐轎,供參訪民眾瞭解萬和宮的歷史。 另外5樓的麻芛文化館中存放著南屯地區的發展歷史軌跡文件,展現麻芛文化在南屯發展的輝煌史。 麻芛又稱為黃麻,是臺中南屯地區的特產之一,在彰化以南、豐原以北少有栽種,因此取其寓意來代表南屯當地的歷史、文化、藝術、觀光生態資源,是受到前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指導下成立的臺中第1間民間地方文化館。 擁有超過300年歷史的萬和宮,除了親自見證南屯地區的發展史外,再經由萬和宮這棟文化大樓的興建,藉由民間信仰的力量,除了將宗教文物保存也兼具了當地文化歷史傳承的功用。
南屯萬和宮: 臺灣景點人潮即時影像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