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日,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法鼓山佛曲 佛誕生後,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慈悲與智慧的光明,而我們為了感念佛陀的教法,感恩我們有幸能聽聞佛法、接觸佛法、修學佛法,因此每年此時都會舉辦「浴佛節」活動。 因此,我希望李老師在編印了這本《法鼓山佛曲集》之後,能夠將我所寫的其他二十首歌詞編輯出版,多請幾位作曲家譜曲,譜好之後先行試唱,再作甄選。 我自己不擅演唱,但是非常重視佛教音樂陶冶人心的功能,所以我也撰寫了〈四眾佛子共勉語〉、〈法鼓頌〉、〈法鼓山〉、〈慈悲〉、〈智慧〉等歌曲,直到二○○六年為止,已有二十首之多,均已有人譜曲。 這次結集曲目是為了讓全國合唱團有統一使用的範本,並且已經由十來位名家編成了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及四部合唱的五線譜,使各地合唱團在練習及演唱時,曲目及歌詞內容不會互有出入,甚至有演唱通俗歌曲的情形。
- 超度其實是觀唸的轉變,不應執著於形式,真正去瞭解無常與無我,放下執著,這纔是真正的超度。
- 黑暗中您為我們點燃一盞明燈, 驅散了迷亂慌張的顛倒夢想; 您給我們一對清澈的雙眼,叫我們看盡世間虛幻無常; 封閉中您為我們打開一扇窗,喚起了昏睡不醒的受想行識; 您給我們一雙有力的翅膀,叫我們放下執著任意飛翔。
- 因此,法鼓山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衆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 位於臺北北投光明路上的“中華佛教文化館”,是法鼓山的發源地。
- 法鼓山法華鐘自2006年12月正式啟用,並於2007年首次於除夕夜舉辦撞鐘祈福活動,以彌陀法會與撞響108聲法華鐘聲,作為去除108種煩惱的象徵,並祈願來年平安、順利。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衆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法鼓山佛曲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櫫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此後,便循此主題而舉辦的各項弘化活動。 從〈皈依三寶〉、〈斷疑〉、〈懺悔〉開始,開示皈依三寶、起信的重要,提醒大眾需以至誠懇切的心,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進而〈發菩提心〉、〈發願〉、〈發迴向心〉。 透過〈顯果報〉、〈出地獄〉、〈解怨釋結〉,瞭解因果業報、地獄相狀,生起警惕心,隨緣消舊業。 〈自慶〉、〈警緣三寶〉、〈懺主謝大眾〉、〈總發大願〉,揭櫫要好好珍惜身而為人才能修行的福報,並提醒廣發菩提心、佈施供養的重要。
法鼓山佛曲: 活動相簿
在編制上則設有都監一位、副都監一位,並設有賢首會、都監院、事務院、禪修推廣中心、佛學推廣中心、關懷中心、教育院、僧伽大學佛學院、事業體等單位,是法鼓山的核心組織機構。 其成立宗旨爲:組織佛教教團、培養青年僧才、弘揚法鼓山理念,並以落實人間淨土之理想。 此一機構主要的活動則是研發、推展各種禪修、佛學教育、關懷弘化等。 譯經院結束後,成員之中有人發心出家,“三學研修院”漸而發展爲法鼓山“僧團”。 此外,隨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完工,此一核心組織亦隨之搬遷上山。
- 《法華經方便品》提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而出世,即欲令眾生「開啟、示導、了悟、證入」佛之知見。
- 再次之、加強國際交流與語言訓練,推動佛學教育國際化,培養深具國際宏觀之弘化僧才。
- 一開始東初老人承租光明路上的公有土地,1955年破土開始興建文化館,一年後正式落成。
- 之後,雖然農禪寺免於被拆遷的命運,但是當新大樓的完工之後,原本在各地承租大樓空間的單位或事業體則陸續遷入,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慈善基金會、護法總會及行政中心……等單位。
- 我自己不擅演唱,但是非常重視佛教音樂陶冶人心的功能,所以我也撰寫了〈四眾佛子共勉語〉、〈法鼓頌〉、〈法鼓山〉、〈慈悲〉、〈智慧〉等歌曲,直到二○○六年為止,已有二十首之多,均已有人譜曲。
- 二、 本網站上之所有內容僅可供個人使用,個人使用以外之其他用途,在未取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書面授權同意之前,完全禁止。
- 無不響應–創新版大悲咒Mega Reflection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於佛陀前欲度眾生的發願咒。
1997年法鼓山臺東辦事處因環境所致而意欲另尋新場所,幸遇信行寺也在尋覓適當接掌者,因而促成了法鼓山臺東信行寺的成立。 1997年12月25日辦事處正式遷至臺東縣臺東市信行寺,,並持續掌理法務迄今。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同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市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 ),爲中華民國的大乘佛教團體,被民間歸類爲臺灣佛教四大山頭之一的佛教團體。 創辦人爲釋聖嚴法師,他對人類與宗教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也曾代表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發表宗教大同的世界和平宣言。 同時藉此功德,迴向父母, 祈願新的一年,消災免障,增福增慧。
法鼓山佛曲: 佛教的網站
法鼓山普賢講堂恆順時節因緣,努力依循着正法,開展菩提與學佛方便,在娑婆世間,只要有人想超越煩惱、離苦得樂,法鼓山普賢講堂就有繼續存在的需要,進而提供更多、更廣有緣人,一起來淨化人生,成熟有情。 法鼓山佛曲 然而,農禪寺的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爲傳承市民對於北投農禪寺之集體記憶,促請保留。 如《妙法蓮華經》雲:“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無量衆生,我等鹹歸請,當演深遠音。
更著重以現代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與各領域菁英舉行對談,乃至與不同宗教進行合作。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爲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 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是法鼓山爲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的觀念與方法,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爲一般人都能的觀念與方法。
法鼓山佛曲: 活動報名
法鼓山祈願堂下的杜鵑花每年3月時會盛開,沿著祈願步道就能被純白的杜鵑花海圍繞,緊接著俗稱「4月雪」的流蘇樹登場,到了5、6月時再輪到園區復育的臺灣原生種「鐵炮百合」上陣,不同季節皆有美麗花景可欣賞。 法鼓山普賢講堂恆順時節因緣,努力依循着正法,開展菩提與學佛方便,在娑婆世間,只要有人想超越煩惱、離苦得樂,法鼓山普賢講堂就有繼續存在的需要,進而提供更多、更廣有緣人,一起來淨化人生,成熟有情。 而自明年起,更將於農禪寺每週六唸佛會期間,於知客處甘露門提供現場諮詢服務,讓更多人瞭解佛教對於生死的整體關懷。
法鼓山佛曲: 唸佛佛號系列:
1975年聖嚴法師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張其昀先生有意敦聘法師前往任教。 1978年,法師應張其昀先生之聘,正式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1981年8月招收第一屆學生,1984年由於中國文化學院改制,其所屬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時任所長的聖嚴法師卻認爲雖然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等教育卻不能停止。 1982年開始成立“唸佛會”,週週舉辦共修,人數最多可達上百人。
法鼓山佛曲: 網站服務選單
是故 法華鐘響一○八,等同宣揚受持一○八 部《法華經》及 一○八 卷《大悲咒》,勝妙功德不可思議。 法鼓山法華鐘是東南亞最大的法華梵鐘,總重達25公噸,採唐式風格,外型古樸典雅,氣勢渾厚宏偉。 鐘體上鐫刻有「經中之王」之美喻的《妙法蓮華經》一部,以及〈大悲咒〉,共計70,152個字,還有一幅典出《法華經》的「多寶塔雙佛並坐圖」。 黑暗中您為我們點燃一盞明燈, 驅散了迷亂慌張的顛倒夢想; 您給我們一對清澈的雙眼,叫我們看盡世間虛幻無常; 封閉中您為我們打開一扇窗,喚起了昏睡不醒的受想行識; 您給我們一雙有力的翅膀,叫我們放下執著任意飛翔。 您的遠行就像是風熄了,樹梢不在,頓足的搖; 您說過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 您的告別就像是雨停了,荷塘不在,慌亂的盪; 您說過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原以為永遠做我們智慧之窗,你不會病不會老; 原以為永遠做我們慈悲之燈,您不會熄不會滅。
法鼓山佛曲: 阿彌陀佛(四字佛號)
由於撰作資料之蒐集,師曾數度遊訪印度、印尼,日本、美國等地。 合唱團老師和團員以輕鬆的方式與信衆互動,教唱主題曲《法音滿行囊》,朗朗上口的歌詞讓大家輕易學會,一起歡唱。 合唱團也透過小遊戲,引導被蒙上眼睛的信衆辨認樂器的聲音,帶出法鼓山的四種環保——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和自然環保。 此外,課室共享的環節上,楊筱玉老師帶領觀衆學習發聲、音準和打拍子,讓大家瞭解合唱團上課的情況。 經典記載,過去佛陀昇座說法,弟子們為了表示恭敬,常將香料塗抹全身,或於道場中燃點香木,以去腥垢不潔之氣。
法鼓山佛曲: 唸佛一支香(本源法師四字五音)
使藏傳佛法與漢傳佛教生活化、心靈化、科學化、藝術化且倡導釋迦牟尼佛傳承之正法,使眾生有正確成佛之道,佛法蓬蓽生輝,永續發展。 法鼓山佛曲2025 師父指出,「人生的結束,雖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的佛事。」而以佛事恭敬送行的,是一尊尊的菩薩,未來的佛。 法鼓山普賢講堂(DDMMBA),是法鼓山的分支道場,法鼓山由聖嚴法師創建,是一個以「心靈環保」爲核心的團體,聖嚴師父更以中華禪法鼓宗開演弘化,致力於實踐佛陀傳承的教義。 法鼓山佛曲2025 臺南分院的成立可溯源至1990年8月17日法鼓山護法總會首度於臺南舉辦聯誼會,聖嚴法師南下慰問,在臺南唯一一位勸募會員楊黃玉淑,主動邀集友人加入護持,因此揭開了臺南分院涓滴成長的路程。
法鼓山佛曲: 法華經共修剪影
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稱招生。 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羣的名稱招生,於2015年春季,完成招收首屆“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爲護持中華佛學研究所、農禪寺的遷建工作,多位熱心的信衆於1989年3月自動發起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推動募款事宜。 因此,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之二層農舍與慈悲門等二處建築物爲本市歷史建築,並建議劃設爲“保存區”,自此也免於拆遷之命運。 因此,每當敲響一次法華鐘, 等同宣揚流佈 一部《法華經》及一卷《大悲咒》 ﹔恭敬頂禮聽一聲法華鐘聲,等同聽聞受持 一部《法華經》及一卷《大悲咒》 。
法鼓山佛曲: 合唱團 YOUTUBE
從〈奉為天道禮佛〉一直到〈為畜生道禮佛〉,告誡大眾以感恩心、平等心,為一切眾生禮佛,並〈為六道發願〉,同時〈警念無常〉,再為〈為執勞運力禮佛〉、〈發迴向〉、〈菩薩迴向法〉。 法鼓山佛曲2025 發願,是給予自己精進善法的信心與力量;迴向,是將所修善法的功德,無私分享給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法鼓山是一個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推動心靈環保,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佛教團體。 除了海內外各寺院道場外,於國內各縣市亦設有分會,作為地區弘化的據點。 他豐富的一生,完全奉獻給佛教,回首聖嚴法師奔波於東西方的身影,如同看到近代漢傳佛教艱辛的發展歷程;而他的遠行,不是為自己而走,乃是為了眾生開路,以佛法開啟世人的和平之路。
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爲主、務農爲生,於1975年定名爲“農禪寺”。 當時,東初老人推動臺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並於1979年成立“禪坐會”,1982年成立“唸佛會”,週週舉辦共修,人數最多可達上百人。 1978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 1979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成員即譯經院原有成員與禪七學員,共十位。 該院進一步發展爲“僧團”,而初期僧團運作的所在地即是在農禪寺。
拜懺是將自己的心放入佛法的清涼水中,藉著一次又一次地禮佛懺悔,讓染汙的心恢復自性清明,如此也才能納受佛法的清涼自在。 合唱團第一任團長李錦成菩薩分享說,佛曲有別於一般現代流行歌曲,流行音樂容易影響聽者的心情,情緒有所起伏,而佛曲則會讓人感覺平靜祥和。 兩小時多的佛曲分享會,合唱團除了以美妙的歌聲呈現以外,與觀衆的交流和互動,讓觀衆更有參與感。 禪堂內此起彼落的歡笑聲、和聲,讓佛曲分享會在法喜歡樂氣氛中圓滿結束。
法鼓山佛曲: 唸佛一支香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鐘樓落成時,法師們的撞鐘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 除了外在的佛堂,也別忘打掃內心的佛堂,拂去心中的塵埃,從莊嚴心地做起,所謂「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唯有時時反省檢討自己,去除心中的煩惱,將自心歸向清淨的佛法僧三寶上,則處處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 聖嚴法師曾在〈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一文中指出,設置佛堂主要是表示「對佛感謝、恭敬、繫念之心」,因此,設置佛堂不用強求,至於佛堂的地點也沒有一定的限制,佈置也沒有一定的形式,一些傳統的禁忌也不是必須的。 只要能以虔誠心、恭敬心,彰顯出佛堂的清淨氣氛,藉此長養修行者的道心,以佛菩薩為我們學佛的典範。
我願只為眾人求,回歸到自然宇宙,尋覓淨土何處有,淨土在你我心中。 用真情,換真意,用寬容來代替,別忘記,菩薩永遠在心裡。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會員均享有10天(含假日)的商品鑑賞期。 法鼓山佛曲2025 如果您的商品欲辦理退換貨,請在取得該商品10日內,進行退換貨作業(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法鼓山佛曲: 阿彌陀佛(追頂唸佛)
藉香湯灌沐佛太子像儀程中,清淨自己身口意三業,徹底袪除我執、貪染、嗔恨、嫉妒、貢高我慢及虛妄愚癡心,發願心智成長、心靈淨化、回復清淨自性。 我作的詞,看起來似有十五首,實則除了一首詞兩種唱法的歌曲之外,只有十二首。 而真正出於我親自撰寫的,不到其中的一半,其餘都是由譜曲者依據我的講詞摘錄而成歌詞。 懺文最終兩章節是〈發願〉與〈囑累〉,叮囑大眾發願善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將所燻習的佛法,善用於自己的生命中;並祝願一切眾生,禮拜梁皇寶懺,如同親聞彌勒佛說法,早日解脫生死輪迴、還原本來面目。 《法華經方便品》提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而出世,即欲令眾生「開啟、示導、了悟、證入」佛之知見。
在這裡,聖嚴法師集合了十方善信功德,建設一個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臺中分院的緣起於1988年8月,聖嚴法師在臺中信衆謝淑琴的邀請下,初次到臺中市中興堂進行爲期兩天的專題演講,由於參加民衆踊躍,遂發起成立臺中分院的願心。 但直到1991年於臺中市才購得一間八十多坪的公寓,4月4日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臺中分院”於是成立。 但隨着護持人數增加,原有公寓的出入在管理上有所不便,故於1992年10月遷移至柳川東路上,1996年5月再遷移至忠明路上弘法。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遂於2000年9月遷至西屯區市政路上,持續弘法。 主要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以及成長營、合唱團、佛學講座與兒童讀經班等爲主。
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擺了的文化事業,直到聖嚴法師回國後,在方甯書教授的協助下,於1980年5月成立了“東初出版社”,以承續東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爲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羣疑》、《戒律學綱要》等。 此外,並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與大衆結緣。 1989年法鼓山創立,東初出版社開始化不同書系,包括“寰宇自傳”、“禪修指引”、“智慧海”、“現代經典”等系列,以及“有聲書”系列有聲書籍,並於1994年集結聖嚴法師之前所有著作,輯成一套四十七冊的《法鼓全集》。 1995年7月將東初出版社擴大爲“法鼓文化”,朝向多元出版事業發展。
法鼓山佛曲: 佛學資料.智慧庫
位於臺北北投光明路上的“中華佛教文化館”,是法鼓山的發源地。 一開始東初老人承租光明路上的公有土地,1955年動土開始興建文化館,一年後正式落成。 文化館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缺乏的情況之下,仍致力於佛教文化事業的傳承與推展,其中包括主持了《大正新脩大藏經》(簡稱《大正藏》)的影印工作。 此外,每年舉辦兩次法會,即七月份爲期一個月的地藏法會以及臘月上旬的佛七,提供民衆共修、沉澱身心的機會,也藉此募集資金、物資以供救濟。 1977年12月15日東初老人圓寂,在美國的聖嚴法師承繼老人遺志,立即返臺籌組成立“財團法人臺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並於1978年春召開第一次財團法人董事會成立大會。
法鼓山佛曲: 阿彌陀佛(四字洪名)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農禪寺,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爲文化館的下院,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 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啓用,並以“農禪寺”爲名。 創建之初,老人爲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務農維生、禪修的生活爲家風,因此取名爲“農禪寺”。
法鼓山“和敬平安‧吉祥姻緣”第十二屆佛化聯合婚禮,今天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歡喜舉行,法鼓山大殿中齊聚五十六對新人及數百名新人親友。 針對時下學子們最關心的爲愛情、生活及工作等課題,法鼓山世界青年院舉辦的“2007 夏季法鼓山卓越超越青年成長營”,邀請到社會各界菁英與會… “2008法鼓山農禪寺皈依祈福大典”今天在農禪寺舉行,由聖嚴法師與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爲來自全臺一千三百七十二名信衆主持皈依祈福大典。 每逢溫馨五月,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總會有絡繹不絕的人潮,攜帶家眷前往浴佛,併爲長輩祈福點燈,藉以表達不忘佛陀與父母無盡的養育之恩,法… 一、 本網站上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音樂、動畫、檔案、設計),均受到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國際著作權法的保障,均屬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所有。 二、 本網站上之所有內容僅可供個人使用,個人使用以外之其他用途,在未取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書面授權同意之前,完全禁止。
而世尊在諸經以前,都是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但這是為了應未熟之根機,權巧方便而施設的權法;等到根機圓熟時,會歸三乘而入一乘;乃至究竟權實圓融不二,趣歸一佛乘之真義。 金山御製梁皇寶懺/大佛頂首楞嚴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無量壽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愛能打開你的心你的眼, 愛能圓滿你的夢你的願, 不要輕忽一個小小的願,同心能讓幸福無邊。 懂得慈悲,你就會寬容,你就會無憂, 懂得放下自己,生命就會富有。
而云來寺的來由,也與1989年農禪寺的被告知拆遷有關,由於農禪寺將被拆遷,創辦人聖嚴法師則感念於讓臺北市民有一個共同修習佛法的場所,遂在北投地區積極找地興建。 之後,雖然農禪寺免於被拆遷的命運,但是當新大樓的完工之後,原本在各地承租大樓空間的單位或事業體則陸續遷入,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慈善基金會、護法總會及行政中心……等單位。 雲來寺雖名爲寺,但不見飛檐斗栱,而其較具現代感的造型,在臺灣所登記的寺院廟中,算是比較少見的一種建築。 法鼓山法華鍾自2006年12月正式啓用,並於2007年首次於除夕夜舉辦撞鐘祈福活動,以彌陀法會與撞響108聲法華鐘聲,作爲去除108種煩惱的象徵,並祈願來年平安、順利。 因此,法華鐘可說是法鼓山弘揚整體佛法的代表,能為世間帶來無限的光明與希望。 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舉行莊嚴的啟用典禮,特別邀請臺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以及法鼓山合唱團,共同演出康吉良菩薩作詞作曲的<水月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