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田溪沿岸的開發最早可追溯至荷蘭領臺時代,然而程氏古厝卻為此區碩果僅存的傳統建築,創建年代今雖已不可考究,僅有依據專家學者探查史籍的推算:在西元1884 年,中法戰爭滬尾之役時,清軍曾於程氏古厝駐兵並圍剿法軍致勝,因此研判古厝應建於中法戰爭之前。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2025 古厝的屹立,見證了淡水先民開發的歷史,加上古厝典型的三合院農舍格局,以安山岩為基腳,採用唐山斗磚和山牆穿瓦衫,周邊有竹葦環繞、渠水流過,更是臺灣傳統農宅的典範。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2025 歷經學者及文史工作者多次到現場會勘和審查,於西元2003 年由當時臺北縣(今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並遵照傳統工法展開相關的修復工程。 淡水禮拜堂,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的教堂設施,目前的建物改建於1932年,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1926年,物產陳列館併入行啟紀念館(今址為自由、中正路口之舊遠東百貨)。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2025 位於臺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臺中市市定古蹟,更是臺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臺中市政府府徽的意象來源。 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臺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 1972年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建物今臺中市立圖書館精武分館)建於公園北側。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臺北旅遊新聞
隨著高齡化、飲食和身體活動習慣改變,以及環境污染加劇,癌症成為全球第二大死因,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人類殺手。 根據WHO資料,全球每6人就有1人因癌症過世,目前全球最盛行的癌症為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胃癌以及乳癌,而現今最先進的癌症治療包括有免疫細胞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以及硼中子捕獲治療等,並由臺灣多家醫院提供癌症治療服務。 ※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已晉身主流療法,被全球癌友視為新希望 自體免疫細胞療法是將病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取出,經由培養擴增,加強活化其對抗癌細胞的能力後,回輸至病人體內的治療方法,近年在臨牀上皆有顯著的成果。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2025 ※臺灣開設質子治療中心,用醫療科技保留一線生機 臺灣作為醫療先進國家,在發展質子治療技術方面當然不落人後。 臺灣於2015年啟用了臺灣第1家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也是亞洲最大規模的質子中心,並首先採用「筆尖式掃描技術」,不僅降低癌症患者插鼻胃管的機會,還減少了20%病患體重下降情形,更縮短約33%~83%的急性副作用恢復期,整體提升癌症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根據統計,臺灣癌症病患五年存活率達73%,優於歐美67%之平均水準。
程氏古厝是新北市淡水區內「歷史建築」的傳統民宅,位於淡水區淡海新市鎮重劃區內,保存完整,充分展現淡水近百年閩南人建築的特色與居家環境的人文氣息。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程氏古厝位於淡水公司田溪畔的大莊埔,公司田溪一帶的開發可追溯至荷蘭時代,而程氏古厝爲該地區碩果僅存的農宅,是農業社會三合院形式的代表建築。 程氏古厝爲「淡水古蹟園區」其中一棟歷史建築,鄰近的滬尾砲臺、淡水紅毛城、淡水海關碼頭等,皆是知名的古蹟建築羣。 程氏古厝為清朝乾隆期間,從福建省渡過臺灣海峽到臺灣謀生的程耀事之後代子孫,於大莊埔靠近公司田溪地區向楊氏大戶所購買的屋宅。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新北市忠烈祠
作爲公司田溪一帶的民宅,程氏古厝算得上是當地爲數不多的農宅,正所謂是“小橋流水人家”。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2025 每逢假期,常常有志工前來幫忙維護歷史建築和空間利用,不僅鍛鍊了身體,還能助古建築一臂之力,何樂而不爲呢? 不僅如此,這裏還常常舉辦一些文化活動,例如陶藝展、攝影展等等,在感受閩南文化的同時還能參與其中。
- 程氏古厝創建年代約在清光緒初年,此建築目前保存完整,為該區碩果僅存之農宅,見證淡水開發的歷史。
- 此碑基座原為臺中建城時,北門外供外江官員死亡時,運棺回鄉前暫停靈柩的厲壇。
- 程氏古厝的面積達2684平方公尺,但程家後人已不住此地,目前由新北市淡水休閒農業協會進駐管理,於2012年12月起對外開放參觀,並且經常舉辦木工研習等社大課程,亦頗有附近學校前來辦理教育活動。
- 但是,在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淡水分院對面的高樓大廈旁,卻仍然有一棟百年以上的傳統農屋存在。
淡古文化行旅最終回預計在程氏古厝舉辦「公司田溪生活市集」活動,不但有特色的草刀、手作蛋卷DIY,還有喫喝玩樂的小農市集,讓民眾感受淡水開港設關後的熱鬧生活,也能體驗北臺灣最早開墾地之一的農家日常。 搭捷運紅線至「紅樹林站」下車,轉搭紅23、紅38路公車至「臺北海院淡水分院」站下車,再步行約500公尺即可抵達程氏古厝;或於捷運站轉乘淡海輕軌至「V09濱海沙崙站」下車,步行約500公尺即可抵達。 此古厝為典型三合院農舍,採用唐山斗磚和山牆瓦衫,周遭有竹圍環繞、渠水流過,可為舊農宅之樣本,大體可以展現淡水近百年閩南人建築的特色與居家環境的人文特色。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淡水漁人碼頭
程氏古厝創建年代約在清光緒初年,此建築目前保存完整,為該區碩果僅存之農宅,見證淡水開發的歷史。 該厝為典型三合院農舍,採用唐山斗磚和山牆瓦衫,周遭有竹圍環繞、渠水流過,可為舊農宅之樣本,大體可以展現淡水近百年閩南人建築的特色與居家環境的人文。 此為2012年12月對外開放之文化景點,也是淡水目前開放古蹟景點中唯一以漢人傳統民居為主題的歷史建物。 1915年(大正四年),淡水教會將原先的民房建築改建禮拜堂,使用磚造材料建造出具有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的建築物,鐘樓設於正門上方,建築物中間建有方形鐘樓突出於正立面,下設有入口正門。 1872年,來自加拿大的馬偕牧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隨即租下一間原預備做為馬廄的房子,以此傳教。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臺灣國際醫療全球資訊網
此建築至今保存完整,為該地區碩果僅存之農宅,見證了淡水開發的歷史。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2025 所謂「公司田」,指17世紀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曾引閩南移民在此開闢田地,故淡水地區民眾稱今日大莊埔附近的地方叫「公司田」,旁邊的溪流即稱「公司田溪」。 此古厝為呈現歷史風味,全名即取做「公司田溪程氏古厝」,一般簡稱為「程氏古厝」。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臺中公園
臺中公園建園之初,從南洋移植了很多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爪哇銀合歡樹有兩棵,一棵在砲臺山上抗日碑旁,有百年歷史;另一棵原在入口處附近網球場旁,已枯死。 砲臺山原是東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為日治時期的臺中市第一高峯(當時北屯、西屯、南屯三區尚未納入臺中市)。 一為清康熙年間,臺灣鎮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事件時,於大墩街旁置高點處架設兩門砲,而得砲臺山之名。 另一個為1895年時日本攻打臺灣,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以防止臺灣反抗軍,後稱為砲臺山。 臺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臺中公園內的縣社臺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 1973年,由臺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孔子像立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臺北旅遊網
由於附近豪宅的開發,程氏古厝旁邊亦由建設公司整建江南庭園一座,老屋、庭園相互輝映,增添參觀、休憩特色。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再加上淡海輕軌綠山線2019年底通車後,搭乘捷運亦可在「濱海沙崙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歡迎大家常去緬懷老屋古厝的歷史風味。 搭捷運紅線至「紅樹林站」下車,轉搭紅23、紅38路公車至「臺北海院淡水分院」站下車,再步行約500公尺即可抵達程氏古厝;或於捷運站轉乘淡海輕軌至「V09濱海沙崙站」下車,步行約500公尺即可抵達。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醫療動態
臺中神社(縣社):1911年,由臺中廳長枝德二組籌委員會,請名古屋伊藤滿作設計施工建於新高町84番地,即臺中公園北門樓北方,1912年10月27日落成,當時神社建築,有神殿8坪,拜殿15坪;為縣社,祀奉神明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共四神。 1942年遷至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公園內的神社主體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找回神社的鳥居,補了二根石柱並放倒在遺址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