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11大分析2025!專家建議咁做…

除了固定家訪、給予志工學習波蘭語、輔導志工心靈課程,教導烏克蘭兒童品格教育以外,最近也新推展「餃子俱樂部」的活動,讓這些孤寂的老人們可以一起做餃子,同時也撫慰他們的心靈。 且笨港毀滅論為民國50年代間才突然冒出,若新港為本港正統應早在民國50年代前即有史料考證,且笨港若真的毀滅時統治者也應要有史料記載(笨港為臺南以北最大城市之一),若依格式不符且疑點百出的景端碑單獨闡述如此重大之臺灣史,可謂不符歷史精神,恐無法服眾。 新港奉天宮自民國50年代開始單方面堅稱,嘉慶四年(1799年)笨港溪(北港溪)暴漲,自古笨港街中將市街一分為二,沖毀大半市街及水仙宮、協天宮、天后宮三大廟,從此之後,笨港天后宮之「開臺媽祖」及另外三尊媽祖神像之下落便無確切證據,現新港奉天宮宣稱該宮持有「開臺媽祖」。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2025 2017年10月2日,湄洲媽祖來臺巡安,將駐駕新港奉天宮遶境祈安,由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與臺灣媽祖聯誼會共同舉辦。 於2011年擴大舉辦9天8夜「山海遊香迎媽祖」,遶境範圍為嘉義縣新港鄉、溪口鄉、大林鎮、民雄鄉、竹崎鄉、水上鄉、太保市、朴子市、東石鄉、布袋鎮、六腳鄉與嘉義市;這年正逢民國100年奉天宮邀及100家宮廟一同參與賜福,並與溪北六興宮正三媽百年首次在元宵節當天於奉天宮內會香。 類型登錄等級:民俗公告2010年8月23日詳細登錄資料奉天宮的上元遶境活動新港廟方宣稱可追溯至古笨港天后宮時期,至少有230年以上的歷史,自清代以降從未中斷。

「常不輕食堂」英文取名為「Dandelion」,也就是植物「蒲公英」的英文,所以餐廳裡的擺設裝飾都是蒲公英,花萼變成冠毛,風一吹就會分散成為種子,「小小的、輕輕的、到處去」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蒲公英的花語為「我在遠方為你祝福」,如此浪漫,也期許展店到世界各地。 「常不輕食堂」目標客羣鎖定在三十到四十歲的年齡層,提供以四道菜與六道菜做區隔的中式餐食,價位定在一百六十元與兩百五十元之間,先定價之後再設計菜單,打造「營養、好喫、環保」的蔬食。 取自南部的食材先客製大小,切除掉的部分就在當地轉製成酵素,降低浪費也創造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 最後再以「冷鏈技術」的物流管理方式運送,讓原物料供應、生產、儲存到配送的過程,皆維持低溫狀態,確保產品不受環境影響而變質,達到經濟與環保雙贏的目的。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位於靜思竹軒與靜思堂中間的證嚴法師「修道小屋」,為證嚴法師民國52年(公元1963年)受比丘尼俱足戒後,返回花蓮在普明寺後一間寬10尺、長12尺的木板小屋內,日夜誦經、抄經、拜經,過著清修的生活。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民國64年(公元1975年)小屋遭颱風毀損,後來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憑著舊照片重新仿製保留,並設置於文化園區裡,內部的擺設都依當時的情況呈現,簡樸的樣貌為慈濟志業初期發展歷史做見證。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館內展示慈濟的發展歷史與事業,其中讓我比較有興趣的是早期的慈善活動。 慈濟雖然如今是跨國性的全球慈善事業,但畢竟當初是在東部偏鄉發起,可以想像初期慈善活動的艱難,不過他們依然努力完成,包含1969年颱風造成臺東大南村火災的急難救助、1970年救濟花蓮市成功街大火的災民、1971年為新城鄉貧民建造房屋等。

  • 出巡時隊伍最前方的「鑾駕旗」為1922年新港街四保所捐贈,為新港奉天宮的重要文物之一。
  • • 由此可見,科技、人文與藝術的結合,對人類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島上的大型機構共商,決心通力合作,催生了「關渡人文藝術週」。
  • 迎接2023年,關渡靜思堂一月起首先登場的是「大宇宙.大覺者.小藥草」人文特展,以藝術視覺方式,呈現佛教經典裡浩瀚宇宙中的無窮變幻與地球人類之間的微妙連結。
  • 蒲公英的花語為「我在遠方為你祝福」,如此浪漫,也期許展店到世界各地。
  • 秉持著「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的原則,大部分餃子賣掉後的錢回饋給老人家們使用,另外兩分讓志工們拿去分送給其他感恩戶。
  • 從展覽中認識苗栗特有文化,也可以藉此拉近彼此距離,學員、家長和志工共有四十七位參加。

除了選用在地食材之外,更標榜「自己種菜」,讓食材在貨櫃中種植,安裝太陽能版,以LED人工光照種植,避免受到天候影響。 採收後移到餐廳展示,提供消費者選擇食用,名副其實的做到「在地化」。 十二月三十一日為適合親子同樂的「人文薈萃音樂嘉年華~親子音樂會」,陣容包括朱宗慶打擊樂團、臺北愛樂少年合唱團、達斯克劇團、靜思書軒小志工與大愛真健康主持人帶動親子幸福動一動,在動靜之中,家長與孩子們在關渡靜思堂共度2022年最後的美好時光。 十二月三十日的「人文薈萃音樂嘉年華」,特別邀請雲門舞集、朱宗慶打擊樂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大環男孩楊世豪等世界級表演藝術團體演出,帶領觀眾在關渡體驗不同凡響的藝術音樂饗宴。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臺灣熱門目的地

近幾十年來,慈濟為以「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的精神,推動「佛法人間化」的理想,慈善事業遍及海內外,並在世界各地陸續成立分會及醫院,為臺灣重要的非政府組織慈善團體之一。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左右,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建會(今文化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規畫一個以孔廟為中心的文化園區,當時規畫範圍除孔廟以外還有周圍即將遷走的附近市府機關建築等古蹟、歷史建築。 而目前的孔廟文化園區則是孔廟沿南門路以南兩側,包括武德殿、永華宮、德化堂、延平郡王祠、鄭成功文物館、大南門、碑林與臺南放送局等景點。 本篇介紹花蓮市內兩大慈善事業:慈濟所屬的慈濟文化園區與門諾會所屬的門諾醫院,前者是證嚴法師所創立的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在花蓮市內的醫院、學校、靜思堂等綜合設施的園區,後者是基督教門諾會於戰後初期所設立的門諾醫院。 本篇重點放在位於慈濟園區內的靜思堂,至於門諾醫院並未對外開放院內的文物歷史館,但網站上有網路歷史館,因此以網路資料為主。 慈濟文化園區坐落於花蓮市中央路,園區包含了慈濟醫學中心、靜思堂、靜思竹軒及慈濟大學園區,凝聚呈現出慈濟證嚴上人致力「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的精神,靜立這處精緻素雅的空間,會讓人領略到結廬人間而無車馬喧鬧的境界。

  • 目前門諾醫院網站設有「網路院史館」,有該醫院重要人士的訪談或回顧,如首任院長薄柔纜、曾擔任護理主任的魏海蓮,與上述的高明仁院長等。
  • 講經堂為慈濟靜思堂的精神中心,也是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講經之處。
  • 最初門諾醫院是隻有35牀的小型醫院,醫師來源也不足,這也是東部醫療普遍的現象,不過歸功於門諾會的努力與捐款協助,自開業起就歷經數次擴建。
  • 整個綠意盎然的園區統稱為「慈濟文化園區」,包含慈濟醫學中心、靜思堂、靜思竹軒及慈濟大學校區四大區塊,是慈濟全球事業的總樞紐。
  • 同年5月18日文化界舉行為老樹祈福的活動,而成大歷史系教授林瑞明(詩人林梵)當天和忠義國小的學生一起在臺南市政府舉辦的「老樹千百歲‧臺灣好蔭象」茶會祈福活動上朗誦他為老樹所寫的詩〈老樹之歌〉,不斷祈求「老樹、老樹,不要死」。

他們開心的時候也會哼起家鄉的民謠,一起唱著歌,被稱為「餃子歌」,在這裏他們也逐漸有了「家」的感覺,互相支持獲得溫暖,不再感覺是孤單的一個人了。 於2009年第一次擴大舉辦8天7夜「歡喜‧會香‧迓媽祖」,遶境範圍為嘉義縣新港鄉、民雄鄉、溪口鄉、六腳鄉與雲林縣元長鄉、北港鎮,並與北港朝天宮於正月初十展開60年來首度會香的破冰之旅。 第一次是1904年(明治37年)芮氏地震規模6.1的斗六大地震;第二次是1906年(明治39年)芮氏規模7.1的梅山大地震。 1907年(明治40年)開始重修廟宇,1917年(大正6年)完成修建,共歷時十年。 關渡靜思堂前種植的「人文藥草園」,以藥草為設計景觀,仔細看則會讓人驚嘆,原來那些稀鬆平常的植物也有藥效。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臺灣英文新聞

24日上午,在花蓮慈濟靜思堂舉行大氣萃取飲水設備捐贈儀式,並由以色列Watergen副總裁 Ronen Goldstein、 Watergen臺灣總代理榮甸國際公司董事長陳宜鋒、執行長鍾宜珊、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及慈濟志工等,一同進行設備啟用及親身體驗這健康安全的飲水。 建築美學大師漢寶德曾在文章中提出,「臺灣為什麼只能做代工,不能發展出自己的品牌」原因就是少了美感的訓練。 這也讓身為漢寶德徒弟的姚仁祿,從三十幾歲至今堅信臺灣需要美感。 現在臺灣已到了可以把「美」做好的年代,不只要有視覺,也盼望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推進生活品味,成就「關渡人文藝術週」成為每年此刻的長期運動,喚醒在地的獨有「社區人文」。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慈善新聞網

以醫療搭配傳教的門諾會,於1955年成立門諾醫院,原本以原住民醫療為主,後來成為服務花蓮全民的醫院。 創院時由該會宣教士薄柔纜兼任院長,1974年由高明仁擔任院長後持續發展,他在該醫院任職長達30幾年,擔任院長也長達10餘年,因此曾獲得醫療奉獻獎。 修道小屋是模仿證嚴法師在慈濟草創期時,在花蓮普明寺旁修行的場所,原來的小屋已因颱風而損毀,現在的小屋是利用照片在這裡重建,裡面擺飾也模仿當時修行時的模樣,作為慈濟創立的見證。 靜思竹軒是慈濟創立30週年時,臨時搭建休息的場所,後來重新建造,是利用921災區的竹子來搭建的傳統風格建築。 莊嚴的靜思堂內長期展示慈濟四大志業的成果,不論是園外綠地或是一樓的感恩堂、靜思書軒…,都非常值得您前來體驗一趟深度的佛教文化之旅。 1964年,當地人士召開吳地、三槺榔、十八莊信徒聯合會,希望能夠擴大新港媽祖的遶境範圍。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醫療院相關

太魯閣族以勇猛強悍著稱,男性善長狩獵,女性善於織布,編織花色、圖紋無出其右者。 目前花蓮市的族羣組成有漢族、平埔原住民族、阿美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撒奇萊雅族及少數外籍人士等。 根據花蓮市戶政事務所統計,就107年全年原住民總人口數而言,設籍於花蓮市的原住民總人數為12,539人,約佔全市的一成之多。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2025 慈濟靜思堂是一座慈濟歷史博物館,銘記了一九六六年以來,一位生長在臺灣的比丘尼,如何結合各階層、各族羣及不同國籍、不同信仰者,共同實踐慈悲的真諦,發揚人類大愛的事蹟。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花蓮縣-花蓮市

斷層特徵為南北走向、向東傾斜53度,以及走向北偏東5度、向西傾斜34度等兩組小斷層面。 斷層由明恥國小附近向西南方向延伸經南濱公園後,至吉安鄉廣賢路附近併入米崙斷層,以左移運動為主,全長約7公里。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成立花蓮港街,隸屬花蓮港廳花蓮港支廳管轄,1937年東部實施郡制,改隸於花蓮港廳花蓮郡,1940年實施市制,改為花蓮港市,戰後,1946年改為花蓮市至今,與宜蘭縣宜蘭市同為全國最早設置為縣轄市的兩市。 ◆ 慈善志業國際化── 國內長期貧戶照顧、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國際賑災……立足臺灣、放眼天下、用大愛走向地球村,祈願天下無災無難。 慈濟高雄靜思堂位於高雄市河堤南路,緊鄰運河與河堤公園,從廣場到建築物本身,都是綠建築的環保工法打造。 進入慈濟文化園區,需避免攜帶葷食,不可擅入教學大樓及醫療區域。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民國時期

◆ 文化志業深度化── 社區服務、機構關懷、環境保護…慈濟志工,為祥和社會做清流! 雜誌、書籍、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慈濟文化志業,為淨化人心做先鋒。 ◆ 教育志業完全化──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2025 用愛做沃土,良能與功能並重;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慈濟認真培養下一代。 高雄靜思堂有三個環境教育館,「氣候變遷館」、「低碳生活館」及最具有特色的「慈悲科技館」,此館可學習從一支寶特瓶的省思,到如何提升資源回收的成效,再帶入「搖籃到搖籃」及「循環經濟」觀念,並導入以自然為師,效法自然界零廢料的概念。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舊花蓮酒廠)

「關渡人文藝術週」除有精湛演出外,也特別遴選二十五間知名品牌店家參與「二五年.二五攤 蔬食市集」,採線上限額報名,讓來賓感受精緻蔬食的魅力。 迎接2023年,關渡靜思堂一月起首先登場的是「大宇宙.大覺者.小藥草」人文特展,以藝術視覺方式,呈現佛教經典裡浩瀚宇宙中的無窮變幻與地球人類之間的微妙連結。 2022年底即將在慈濟關渡靜思堂舉辦的「第一屆關渡人文藝術週」,十二月二十二日率先登場的是「人文藥草園點燈暨關渡人文藝術週開幕記者會」,由殷正洋與李文瑗夫妻檔現場演出與主持,為開幕式增添星光。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公園綠地

座落在花蓮市中央路上的慈濟文化園區,包含慈濟醫學中心、靜思堂、靜思竹軒及慈濟大學校區,這四大區塊,是慈濟全球事業的總樞紐,也是凝聚慈濟功德會四大志業–「醫療、慈善、文化、教育」的地方,持續在東臺灣的淨土花蓮,散發慈世濟人的沉穩力量。 慈濟更投入骨髓捐贈、環境保護、社區志工和國際賑災等活動,這八項同時推動,稱為「一步八腳印」,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志業,發揚人間大愛。 靜立於這處佔地寬廣、佈局素雅、綠意盎然的園區,能深切感受到慈濟的精神,結合各階層、各族羣及不同國籍、不同信仰的人,共同來締造人間真善美的淨土。

志工漢娜說在烏克蘭平常爺爺奶奶就有包餃子給家人喫的習慣,不限於節日,就像日常的國民美食一樣。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餃子餡有鹹的馬鈴薯、酸白菜口味,也有櫻桃口味,酸酸甜甜很好喫。 土耳其慈濟志工們也準備臺灣傳統的素餃子餡,有白菜加素肉、青江菜加豆腐以及菠菜加蛋三種口味,這些材料在波蘭當地都買得到,其他志工們也紛紛幫忙擀餃子皮、包餃子,做完煮好之後和「餃子俱樂部」的老人家們一起分享著各式各樣不同口味的餃子,享受著異國的美食交流。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秉持著「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的原則,大部分餃子賣掉後的錢回饋給老人家們使用,另外兩分讓志工們拿去分送給其他感恩戶。 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 這個活動一個禮拜一次,聚會時大家一起聊天,最近還開始分享靜思語,交換心得,給予彼此心靈上的安慰與關懷。

美崙溪自上游挾帶的礫巖,在經過溪水不斷沖刷後,形成細小的砂質,隨著盛行風向及洋流(黑潮),在北濱公園一帶形成天然沙灘,可供旅客及居民遊憩。 整個綠意盎然的園區統稱為「慈濟文化園區」,包含慈濟醫學中心、靜思堂、靜思竹軒及慈濟大學校區四大區塊,是慈濟全球事業的總樞紐。 花蓮市的歷史人文景點在此篇先暫時告一段落,但畢竟花蓮市是花蓮平原的中心,其歷史發展與周圍的吉安、新城、壽豐等鄉鎮歷史發展是有連結,甚至不可分的,這些鄉鎮的歷史人文景點也有部分是與花蓮市相關,因此下篇開始會把焦點放在這些鄉鎮上,敬請期待。 過去10幾年經常參觀日本的博物館,這次到慈濟靜思堂參觀,深深感佩慈濟在展示他們歷史與事業的用心與高水準,甚至稍微過頭(例如連太魯閣號事件與捐贈BNT疫苗都有展示)。

花蓮市與沖繩縣八重山羣島的石垣市、與那國町和竹富町簽署「臺灣東部、沖繩八重山諸島觀光經濟圈」共同宣言,希望實現「國境交流特區」的構想。 花蓮市首重振興工商,故農業發展並不及縣內其他鄉鎮發達,市內的第一級產業用地多位於西北側的國強裏、國慶裏及國福裏一帶。 主要以栽植花蓮薯、玉米、青辣椒、稻米、紅藜、柑橘等經濟作物為主,及少數的魚塭。 撒奇萊雅族世居花蓮奇萊平原,北起立霧溪、南迄木瓜溪,東臨太平洋、西接奇萊山,早期建有十大部落。 十七世紀荷西時期,文獻即記載著sakiraya,移墾的漢人亦將花蓮稱之為「奇萊」 (閩南語kilay),足見數百年前,撒奇萊雅族實為花蓮北區一支強盛的族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