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是從動詞的知道而來,意指「知道﹂、「識別」、「認識」的認識「作用」,並非意是指「知道」、「識別」、「認識」的認識「主體」。 眾生是因為從六根觸受六塵生六識,六受貪欲六塵因此生起繫縛。 就是五陰中的眼、耳、鼻、舌、身、意。 六入處又稱為六根,六根若是與外界的塵境相接觸時,就生起六識。 例如視覺就是眼識、聽覺就是耳識、嗅覺就是鼻識、味覺就是舌識、觸覺就是身識、知覺就是意識,這六入處都 有各自不同的知覺。
- 經過了一段的時間,舍利弗的叔父長爪梵志聽到舍利弗到佛陀的僧團出家的消息,為了論破佛陀的教法而來造訪佛陀。
- 一次,他與阿難站在靈鷲峯上,指著下面的稻田,說:「阿難,稻子熟了,多美啊!我們把出家人的長袍設計成稻田這種圖案吧!」。
- 七覺支或八正道是有關後期證悟的修行方法,初期修五根、五力可和後期修七覺支、八正道相接。
- 當苦受生起時,必須客觀沒有帶任何自我成見的加以觀察,苦受只有苦受,樂受只有樂受,捨受只有捨受。
- 阿彌陀佛的道場樹,固然莊嚴高大,其國菩薩亦能各自預知、預見其莊嚴高大的道場樹,有無量光明,無量顏色,高達四百萬裏;梵文本說,此種樹的高度是千六百由旬那。
- 透過六種入處的禪觀,在觸、受、想、思等的隨觀,這些都是法隨觀的禪法。
專注的種類很多,例如專注數金錢,專注打牌、專注讀書、專注打球等等,這都是一般無關於解脫煩惱的專注,甚至成就一般專注的定力,也無法獲得解脫煩惱。 但專注能幫助你完成解脫,也能幫助你減低煩惱,因此可以說,專注是一種工具,只要你運用專注在解脫道上,專注就能協助完成解脫;如果將專注運用在邪見或我執,那就肯定的會帶給你無限的煩惱痛苦。 例如一把手術刀,它能救人也能殺人,要看操刀的人如何使用這把手術刀,專注也一樣,看你將專注使用在正當的或是不正當的,那就完全要看使用的人了。 大願法師 身念處是對色蘊修觀的方法,完成身念處就能正觀色蘊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其它受、心、法也是如此。
大願法師: 淨土祖師們一生的總結
在四念處禪修中,它們必須平衡並力的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四念處禪修纔能有所成就,失去其中一個就不可能完成正念、正智通往解脫之道。 「完成自證涅槃」,就是要完成從過去充滿著邪見、貪瞋癡中解脫出來,到達自證涅槃,徹底斷除煩惱痛苦的生死流轉輪迴大苦集。 只有透過修四念處,完成八正道,而由隨順觀,並如實知見欲貪之過患,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做到如實知五陰無常、苦、無我,面對六根觸六塵境而心不隨境轉,完成於五陰不樂、不讚、不取、不著、心解脫,自覺涅槃。 涅槃是永遠安寧,無有憂、悲、惱、苦。
如果對一切皆苦的真正涵義瞭解,就不會再誤解佛教是悲觀的了。 大願法師 其實人人生活在這世間上,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不如意當然就有苦。 有些人說,佛教主張一切皆苦是悲觀的思想,事實上,人人也真正都會有悲觀存在,只是不敢面對承認而已,有些人明明有很多的苦,可是還說:還好! 佛陀所教導的佛法是教我們不要逃避,其實苦是逃避不了的,只有勇敢的面對,自己才能解決痛苦,用逃避的方法是永遠解決不了苦的,只有勇於面對苦,找出苦的原因對治下藥才能徹底的離苦。
大願法師: 如何戒邪淫、防止婚外情 | 佛教文章分享 | 學習傳統文化
也就是說根觸塵才生起識,而不是六根中本來就有一個識在內。 行陰的觀察:行陰是指我們的意志衝動,也就是我們在發起行動之前的那種決意。 大願法師2025 意志強的人行為剛毅決斷,意志弱的人行為穩沈遲延。 在五陰中除了受陰及想陰之外,其它都可說是屬於行陰。 例如貪、瞋、我見、疑、我慢等諸煩惱,以及住、解、念、定與慧,這些都是屬行陰,因為這些都必須要有決意的意志才能生起行為,因此都是屬行陰。
- 專注的種類很多,例如專注數金錢,專注打牌、專注讀書、專注打球等等,這都是一般無關於解脫煩惱的專注,甚至成就一般專注的定力,也無法獲得解脫煩惱。
- 三二七經內容的重點就是說明,若能對緣起法則的事實如實思惟觀察,就會產生生起厭離禍患之心,就可斷除十二因緣流轉生死。
- 所以就耐心等待,未去之前就多唸佛,希望品位高升,所以去極樂世界很容易、很簡單。
- 一位破除疑惑的人,已經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相信佛、法、僧。
從以上這段的經文中,就可瞭解苦受是不斷生死流轉,並非這次的苦受過去以後就沒有了。 除非你已經修到四果的道智,否則苦還是不斷在生生滅滅。 眾生為什麼會遭受無始的生死,長夜輪轉不停呢? 我們應該要時時的提醒自己,只有藉當今的現有生命,依苦集滅道的順序次第而行,才能止息生死流轉輪迴大苦集。 當然要先知道有苦的存在,然後還要去瞭解 苦聖諦是在說明苦就是三界的本質。 要親自去認識苦的事實,體會到在這世間的本質,一切都是生活在三界六道的痛苦中,例如: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等等。
大願法師: 唸佛往生一法,對初發心菩薩來說非常重要
於六觸入處離無明生起,不起我見,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如實觀察五陰無我向涅槃,如實知五陰無我究竟涅槃,正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到達趣向厭離,喜貪盡、自證解脫,無常想、無我想、心離我慢得涅槃。 以上九一經就是說明凡夫以無明故,於五受陰起我見、有覺乃至我知、我見覺。 也就是說,一切的執著都是對五陰及五受陰不瞭解,誤認為色、受、想、行、識 大願法師 是我、是我所有的,此色即是我,此色是我的真我。 因此在六根觸受六塵的覺受時,因為是無明覺受故產生我見、我執等,生起苦覺受、樂覺受。
大願法師: 修行最怕就是還沒有上路
這樣子就能融為一體了,這樣子就能夠“得不退法,心無障礙”了。 有些人又用凡情去理解了:阿彌陀佛跟諸佛競爭了,「諸佛光明亮,我還要比你亮」。 大願法師2025 又用這個凡夫的情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個麻煩。 所以不可以用凡情,要理解阿彌陀佛這個是大慈悲心,他希望自己的光明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益眾生。 他要為了利益眾生,要超過一切諸佛,恨不得一下子將所有的眾生都變成佛。
大願法師: 楞嚴咒是每個佛弟子必誦之咒
文殊菩薩開示我們四個原則:第一個是以感恩心面對家人;第二個是以四攝法做好家務;第三個是以空性慧脫離家累;第四個是以普賢行住真如家。 老居士育有七子,大願法師排行第二,全都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 當年栽培孩子讀書十分辛苦,每遇註冊時,必須標會來應急。 如今苦盡甘來,大兒子服務於教育界,老三任職於考試院警衛,老五、老麼從事餐飲業,老六在家繼承雜貨店。 多才多藝的老四,因肝癌去年往生,令人遺憾。
大願法師: 佛教三大機構通訊資料
四念處是佛陀自己驗證過的一種內觀禪法,也可以說是佛教最原始的內觀禪法,直接可以通往涅槃。 四念處分為四種念處,我們必須先要瞭解為什麼四念處要分為四種念處,因為這四種念處針對的就是五蘊,並透過身受心法四種念處,就能獲得透視五蘊性質的觀察智慧。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我聽經已經聽很長一段時間了,功德不就很多了? 是有功德,但是你的煩惱、無明沒有去除,在人羣中沒有結好緣,不願意行菩薩道,沒有開闊自己的心胸、包容天下眾生。 聽一句一偈,不過是下一顆種子而已,心田若不耕耘,這顆種子還是同樣被雜草給包覆住。 因此,我們要好好很用心「持大乘法精進」,纔不會辜負佛陀現相,應眾生根機為我們說法。
大願法師: 法師簡介
我們一百三十歲都很少人,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都是了不起的了。 一百三十億年,這個當然對我們來講是天文數字,其實在這個法界當中這個時間很短暫,沒多久的。 例如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不等,獨自打坐經行,但也不是長期或永遠的獨處。
大願法師: 大願法師簡介
其實,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三品往生或者說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就平等了。 阿惟越致是平等,三種不退都得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是同成正覺。 「法藏菩薩亦復如是,欲令眾生至無上道」,法藏菩薩沒有第二個意思,沒有第二個念頭,他起心動念跟《法華經.壽量品》上講的是完全相同,這就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大願法師2025 對於目前量體最大、包含教學、行政、研究與餐廳等空間「綜合大樓」,原有規劃「校史室」(43坪)在5樓,但是我們思考到,應該將所有參與5475「大願興學」諸位菩薩們的功德,納入校史展示記錄,讓全校師生們可以「飲水思源」,永續感恩與迴向。
大願法師: 《法華經 法師品》憐念眾生 承願弘經
凡有眾生發了菩提心,並修諸功德,又至心發了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之願,臨命終時,必定得見阿彌陀佛在諸聖眾圍繞之下,前來接引,這是勉勵上輩及中輩往生的眾生。 下輩眾生亦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志,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但是未能作諸功德。 可見,發菩提心很重要,修諸功德也重要。 大願法師恆順眾生,為了盡量滿足各地四眾學法的需要,創辦了《懷化佛教》雜志社,印經中心、視聽中心,並多次赴湖南、湖北、廣東、香港等地宏法講學,使佛法甘露法雨普降世間,人天歡喜。
大願法師: 往生西方全憑信願持名不失正念
雖然這屆當選,有可能下屆就落選了,這不是無常變遷的實證嗎? 家有妻室相處和樂,但能永遠不分離嗎? 世間人人都是生活在是非、成敗、毀譽、得失等等複雜的無常變遷中,這些事實我們要逃避也逃不了。
大願法師: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也就是說,六入處有各自的因緣,所以所成就的果就各自不同。 六入處是由精神與物質的組合而成作用。 但總根源在於意根,如果意根壞了,其餘五根也隨著失去作用了。
大願法師: 大願法師(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此外,可將通過校園後方隧道,可以觀海景的道路,稱為「法海路」。 它讓我們學習漢傳佛教華嚴宗的海印三昧,以大海風平浪靜時,天際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之景象,來譬喻《華嚴經》中佛陀之內心世界-識浪不生、湛然澄清、明靜如鏡、森羅萬象三世諸法同時炳現的境界,以開展深廣的菩薩道。 因為對於聖嚴師父向教育部所提出申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的立案目標,是已經完成了。
大願法師: 大願法師
從這個名號可以看出,他所管理的國家是非常的繁榮昌盛,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 後來他聽到世間自在王如來講經說法,覺悟,知道這些統統都是有為法,是夢幻,有生有滅,不能夠長久,都不是真實。 大願法師 所以他就發心出家,名號叫做法藏比丘。
大願法師: 佛陀妙法無上寶
這些就是全部都是虛妄的,在虛妄的境裡面你去分別,好還是不好,這個應不應該去做,這個就是完全愚癡,和酒鬼差不多。 既然現在是一場夢,人家打我、罵我,都是一場夢。 打完、罵完,痛就痛,痛完之後醒了都是一場空。 其實真正明白,不需要等醒了纔是一場空,現在就是一場空。 所以佛知道,所有境界都是本來寂靜,那個內心就如如不動。 無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根本不需要去分別,不需要去執著。
修受念處的第四階,就是覺知心行止息出入息時,如心行止息出入息念學。 以上四階都和喜受、樂受有關,因此稱之為受念處。 身念處的實修法,就是以身體部份作為所緣來訓練專注及正念。 因為一般人在有壓力、緊張的狀況下,肩部就會提高,而且頸部也會產生出一種壓力。 此時用身念住的覺照,將精神集中觀照肩或頸部的情形,自然就會使緊張、壓力放鬆,這也都是身念處的修法。 觀察現在身體上地、水、火、風四大的狀況,有關身體部份的觀察都是屬身觀念處的實修方法。
大願法師: 一乘道 - 大願法師
無論是初禪的喜,或是二禪的喜,都是受念處的所緣對象。 如果要去除五陰變異所引生的憂悲惱苦,先決的條件就是調伏欲貪。 欲貪的發生,緣起於執著主體是「我」以及客體的「我所」(或對象);例如我要我的身體健康、身材健美、面貌美麗英俊,以上這就是五陰中「色貪」。
與第三十一願類似,唯此願是從彼國寶樹中照見。 西方極樂世界的眾多寶物,雖以地球世界人類所知者命名,看來似與人間的寶庫所藏相同,實則是僅用人間熟悉的物名,未必等同人間所見的物品,宜在象徵的意義,不在物品的同異。 34.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其國土清淨,猶如明鏡,能夠遍照十方一切諸佛世界,如於鏡中,自睹面像。 也就是說,能以極樂世界,反映出一切佛國淨土。 此處是說,彼國眾生都能具備四無礙辯的智慧,為眾生自在說法,了無滯礙。
從以上《雜阿含經》三二一經中兩段的內容就可知道,五支緣起要斷盡痛苦是在於斷「愛」染,要斷愛染特別著重在於無常觀、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的修持。 八支緣起: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其實從《雜阿含經》的〈雜因誦〉裡可看出大概有四種不同緣起,例如:五支緣起,八支緣起,十支緣起,十二支緣起。 那麼到底這四種緣起那一種緣起纔是正確的呢? 只不過是從那個緣起的角度來說起而已,但在〈雜因誦〉內可看出是十二支緣起及五支緣起佛陀談最多。 佛陀教授弟子們修行的架構,第一是斷「不善法」,第二是斷「欲貪」,離此二種綱要者佛陀不說。
「慈心作善」,你願意念阿彌陀佛,願意修行,願意求生淨土,「來生我國」,大家願不願意? (大眾:願意。)證明阿彌陀佛發的願都是真實的。 因為你只要接觸到這種光明的加持,你一定要求生淨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你看看,大家福報多大,接觸到阿彌陀佛佛光。 我們眾生麻煩就是,找來找去找不到自己的寶珠,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