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此祭拜王爺的信眾一定也參拜「萬善爺」,共存共榮。 相傳於明朝末年,有王船漂流至臺南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其中船內奉有傳說為跟隨唐高祖李淵討隋建唐的開國功臣(相傳其名諱為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範承業,其中已知僅有李王於新唐書、舊唐書之中有其列傳與史料記載)等五王神像及中軍府神像,被漁民迎接後而建草寮供奉。 後因神蹟顯赫廣布流傳,被當地信徒倡議建廟,於明朝永曆十六年(1662年)初期創建落成,而稱為「南鯤鯓廟」,又稱為「開基廟」,風水上稱為「浮水金獅活穴」。 後因南鯤鯓沙汕淹沒沖毀,居民信眾決定遷徙,再重建神廟。 改擇於北門地區槺榔山建廟,該地據傳於風水學上稱為「虎穴」。 在正殿後牆、青山寺正對面的牆壁,是臺灣惟一用珊瑚礁石砌成的牆壁,並做金錢圖案,被稱為金錢壁。
鳳林三路,創建於1953年(民國42年)10月,主祀五府千歲,並配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後殿主奉觀世音菩薩,左為至聖先師,右為地藏菩薩,兩旁十八羅漢。 南雄代天府2025 代天府為代天巡狩所在之臨時行臺,常被當作主祀王爺千歲的廟宇名稱或別稱,或是指稱迎王祭典或王醮祭典時,代天巡狩暫居處,如東港東隆宮,而佳里金唐殿、西港慶安宮等皆會於王醮祭典將廟宇正殿改裝為「代天府」,作為代天巡狩臨時辦公處所。 南雄代天府 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起始時間不詳,相傳早年村內水池常有人溺斃或與鄰近聚落械鬥等,造成百姓死傷,每逢七月人心惶惶。 每年農曆六月底最後三天,過溝建德宮會於夜間舉辦安營遶境,意在於農曆七月來臨之前,藉由三日的夜間遶境,針對村內五營重新安頓結界,並將潛伏於村中的惡鬼驅除離境。 「西港刈香」,起源於乾隆49年(1784)八份姑媽宮所舉辦的香科繞境,至道光3年由慶安宮接辦,道光27年 因重建廟宇落成而舉行首科王醮,開始有王船祭典,並擴大遶巡香境,爾後逐次擴展,香境達96村鄉,被譽為「臺灣第一香」。
南雄代天府: 南雄代天府 Youtube影片
日本治臺期間,因廟宇北側的急水溪泛濫,廟旁低地多成水域,經信眾趕築五王堤,才將基址保住,但因危及廟宇建築本體,故有北門莊眾們發起重修。 自大正12年(公元1923年)起工,昭和12年(公元1937年)全部完成,並將三川殿改建為左右龍虎廳,龍廳供奉中軍府、虎廳供奉城隍境主,正面形成3座廟宇並列之勢,也確立了現今的代天府建築羣規模。 南雄代天府2025 民國39年(公元1950年)屋頂漏水,屋面瓦作及剪黏翻修重作,2年後竣工,奠定今日本體外觀的裝飾藝術形式。
除了至鎮安宮請王之外,各地更因為地理環境,或是村莊網絡的關係,發展了水邊迎王、送王船、過路香、接力迎王等多樣的祭祀型態。 而在短短的農曆十月之間,雲嘉各地同時舉辦祭典,顯示其豐富多元。 南鯤鯓代天府係臺灣最大的王爺廟,分靈廟遍及海內外,總數超過兩萬座,故有「王爺總廟」、「王爺的故鄉」之稱;長期的發展,廟宇特色不但展現於宗教信仰上,更橫跨到古蹟、民俗和觀光文化層面,不一樣的頭銜,為她帶來不一樣的光環。 王爺信仰起源早期中國東南沿海的送瘟王船,由廈門、泉州一帶漂流至臺灣西南沿海各地,當地居民惟恐瘟疫爆發,都會迎回船上的神像,加以祭祀供奉,並定期舉行「王船醮」以送走瘟疫。 最早於《諸羅縣志》風俗志中,便有記載相關內容:「斂金造船,器用幣帛,服食悉備;召巫設壇,名曰「王醮」。
南雄代天府: 王爺宮廟地圖
因此,臺灣百姓接到大陸漂過來的王船之後,便在那個地方捐款蓋廟,臺灣的王爺廟也就一座座地出現了。 漂來的王船大都存放於廟內或廟旁,或爲祭祀的對象,或另造小模型,供奉在神桌上膜拜。 臺南市北門區鯤江裏海邊的三角洲,形如大魚,被稱爲南鯤鯓。
左右兩殿牆堵上,保留清代進士鄭板橋的石雕竹書,相當珍貴。 如今的南鯤鯓代天府佔地約爲19公頃,宮殿式建築,精巧壯觀。 映入眼簾的山門巍峨壯麗,兩邊是長長的迴廊,頂上繪有精美的圖案,深邃的長度,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
- 來此祭拜王爺的信眾一定也參拜「萬善爺」,共存共榮。
- 本研究將臺灣目前常見的王爺分成五類,其包含:行瘟與解瘟之瘟神、歷史人物、近代有功成神、陰神升格、其他等。
- 後來由臺灣師傅雕刻的漁、樵、耕、讀四木雕,也是非常難得的藝術精品。
- 他說,宗教是心靈平靜的慰藉,他當漁工的收入都寄回菲律賓給妻小,祈禱上帝保佑他出海平安。
- 佛光上半場38:32小贏臺體,第三節防守加壓,單節17:6後,55:38進入末節,一度超前25分,最終75:43拿下重要一勝。
若您想要投稿更多關於 南雄代天府 的影片給我們,請加入我們的Facebook社團( 拜好廟求好運-廟宇活動、照片投稿社團 )PO文,我們會自動將影片同步到網站上,感謝。 南雄代天府為儒、道、釋三教聖地,建於1953年10月,主祀五府千歲,廟坐五龍山,朝東面向高屏溪,氣勢非凡。 環境優雅,花木扶疏,拾級登上白衣觀音神像可遠眺高屏溪,將大寮平原盡收眼底,微風徐徐吹拂,令人心曠神怡。 南鯤鯓代天府廟體曾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覈定為國家二級古蹟,屬臺灣省政府管轄;臺灣省虛級化之後,則成為國定古蹟,屬內政部管轄。 其亦是臺南縣政府選定的「八景八勝三園」之一、臺61線、臺84線、臺17線臺南段的重要旅遊景點。
南雄代天府: 高雄市大寮區公所
事蹟傳開後,香火日益鼎盛,並擇地建廟,逐漸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日治時期的重修,在石雕、彩繪、剪黏上皆展現高度的工藝水準,而被評定為國定古蹟。 國定民俗「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 五府千歲的靈驗事蹟,吸引了各地民眾前來分靈,至今全臺已有17000餘座的分靈廟。 五龍山南雄代天府在中商工山背後的五龍山,朝東面向高屏溪,左右兩脈環抱、氣勢非凡,符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龍穴說。 南雄代天府2025 南雄代天府的白觀音大塑像引領五條巨龍鎮守在此,登上觀音神像遠眺高屏溪,大寮平原盡收眼底,廟宇庭園花木,景觀優美,適合休閒散心。
南雄代天府: 高雄市大寮區寺廟/主祀神像/寺廟地址/電話
最普遍的一組:是指“李、池、吳、朱、範”五位千歲(隋唐英雄: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範承業等五位大唐功臣,而唯獨李王於舊唐書有其史事。李王仙遊後,太宗皇帝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俗身陪葬唐昭陵)。 奉祀此組神祇,有名的廟宇相當多,如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高雄市大寮區之南雄代天府等。 其他,不是此五姓之王爺,如:臺南西港慶安宮玉勅代天巡狩十二瘟王是曾文溪流域重要的王爺信仰。
南雄代天府: 南雄代天府崇善堂的留言板
五龍伯行醫濟世的精神,如同白觀音的慈悲胸懷相互輝映,為人們解除痛苦、造福地方。 如今的南鯤鯓代天府佔地約為19公頃,宮殿式建築,精巧壯觀。 映入眼簾的山門巍峨壯麗,兩邊是長長的迴廊,頂上繪有精美的圖案,深邃的長度,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 正門廟額上刻有“南鯤鯓代天府”的旨牌,兩邊有雙龍護塔,運筆蒼勁,雕技精湛。
南雄代天府: 景點資訊
行瘟與解瘟之神可視為是王爺的「本相」,被認為是王爺信仰的起源,從瘟神透過「代天巡狩」神格的改造,從行瘟與解瘟之神到萬能之神。 近代有功成神,是指功在地方、廟宇、家族,對於信徒而言那不是遙不可及的人,而是現實可以有所接觸的人,包含其所生活的環境、建立的功績等,所以另立一類討論。 陰神升格類別,為大眾爺、有應公等陰神,因為某些因素,而「升格」成為王爺,或是被作為王爺祭祀;其祂類別的王爺神明,有戲神、自然神或是器物神等複雜來源或無法歸類者。 南鯤鯓代天府是臺灣最早的王爺總廟,因為神蹟赫赫,不但香火極其鼎盛,更是榮獲了10大殊榮,其中包含臺灣王爺總廟、國定古蹟、國定民俗、米其林三星旅遊景點、臺灣十大廟宇建築、臺灣十大廟會、臺灣新十二大景點、十大陸客拜訪宗教聖地、分靈廟宇兩萬六千餘、年香客近千萬人次。 南鯤鯓代天府與北港朝天宮並列為日治時期的廟宇代表作,是1座九開間三進兩廂的建築,由三川殿、正殿及後殿組成。
南雄代天府: 廟宇簡介
大殿後南有花木扶疏、景緻優美的鯤園,是進香遊客休憩之地。 南雄代天府在高雄市大寮區會社鳳林三路,創建於1953年(民國42年)10月,主祀五府千歲,並配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後殿主奉觀世音菩薩,左為至聖先師,右為地藏菩薩,兩旁十八羅漢。 南鯤鯓代天府位於今臺南市北門地區,廟宇位居於槺榔山之虎峯。 主祀代天巡狩之李、池、吳、朱、範府千歲,民間尊稱鯤鯓王,為臺灣最具有規模的廟宇建築之一、最古老的五府千歲的全國信仰中心,更有臺灣王爺總廟之尊稱。 王爺一稱實為官職,因對人類社會有功而受到上天冊封,職司「代天巡狩」之任務,也就是代替上天出巡並維持人間秩序,因此祭拜王爺的廟宇多稱為「代天府」,而南鯤鯓代天府與保西代天府、佳里金唐殿,並稱南瀛三大代天府。 王爺廟,通常指有王爺安座鎮殿的大型規模廟宇,並擁有千軍萬馬在五方駐防基地為營寨。
南雄代天府: 北門嶼教會
一般認為:王爺神(千歲)是代表天帝巡察人間善惡的神祇,能為百姓驅除瘟疫與魑魅,奉旨領有尚方寶劍先斬後奏。 在臺灣或閩南有許多主祀千歲的廟宇,而奉玉旨行事之處稱為「代天府」,千歲奉玉旨出巡則亦稱為「代天巡狩」,這些廟裏的千歲一般只稱姓氏,不稱其名,共有上百餘種姓氏,稱為「某府王爺」或「某府千歲」,俗說有三百六十進士化身的千歲,共一百三十二姓。 臺灣的王爺信仰相當盛行,尤其是臺灣王爺信仰發源的南臺灣。 「王爺千歲信仰」與臺灣北部的城隍信仰、臺灣中部的媽祖信仰並稱,俗曰:南王爺、中媽祖、北城隍,又另一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
南雄代天府: 廟宇資料
傳說300多年前,臺南麻豆漁夫楊世鄉發現了從大陸漂過來的王船,船上神像是李、池、吳、朱、範5位王爺,於是在南鯤鯓附近蓋一草寮供奉。 而原來的瘟疫邪神,也演變成驅瘟防疫的正神,甚至更進一步成了有求必應的萬能神。 傳說5位王爺爲玉帝所敕封,主要任務是稽察人間善惡,所以叫做“代天巡狩”,所駐王府也就叫做“代天府”。
為充實其文獻資源,留下珍貴文化資產,特編印本專書。 王爺神明為臺灣民間信仰重要的神明,如果以正式寺廟調查的統計資料 ,目前是臺灣神明寺廟的第一位,約有一千多間寺廟,加上其複雜的神系,構成臺灣豐富與多元的王爺信仰文化。 「大仙王爺公,細仙王爺囝」,這句臺灣重要的民間俗語,道出臺灣民間信仰將各種男性神明幾乎都以王爺稱之,讓王爺的神譜異常的複雜。 實際上王爺神明系統的構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包含在中國沿海原本信仰型態與在各地產生的變異,隨閩南移民來到臺灣後,也形成臺灣各地的王爺信仰型態。 大寮區是中華民國高雄市西南方的一個市轄區,北毗鳥松區、大樹區,西鄰鳳山區、西南隔鳳山丘陵接小港區,南接林園區,東隔高屏溪鄰臺灣省屏東縣屏東市、萬丹鄉、新園鄉。 目前人口約有11.2萬人,曾是臺灣人口最多的鄉,但因商業較不發達、市區分佈較分散,生活機能一般多依賴緊鄰之鳳山區、小港區提供。
南雄代天府: nanhsiungdaitienfu 臺灣高雄大寮鄉南雄代天府
東港東隆宮三年一科平安祭典在臺灣頗具盛名,有『北西港,南東港』的美譽。 迎王祭典由13項程序完成,籌備時間可達三年,祭典過程歷時一週。 參與宮廟與陣頭數量龐大,是高屏地區最盛大的迎王祭典。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及服務條款。
南雄代天府: 網站人氣統計
爰此,2017年10月,王爺信仰主題網站正式上線,除了王爺信仰的簡介、羅列國內/外各地王爺信仰的宮廟資訊之外,亦提供王爺信仰相關研究成果、案例、保存現況等各類資訊。 更重要的是,王爺信仰主題網站的資料庫係由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所延伸建置,資料庫的異動採同步更新機制,期各界能透過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瞭解王爺信仰的廣度,並在王爺信仰主題網站中沈浸於王爺信仰的深度。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歷經10年與國內/國際各領域學者、地方人士的互動與合作下,已發展成熟的資訊維護運作模式,並奠定深厚的文化資源資料庫基礎。 近年基於文化保存與鄉土教育的研究及推廣意識高漲、活動活絡,GIS專題中心開始構思基於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的基礎上,延伸建置不同主題的文化資源網站,以提供更深入、細膩的主題文化資源資訊,作為跨領域學術合作、研究、推廣乃至於文化創作之用。 馬鳴山鎮安宮位於雲林縣褒忠鄉,主祀五年千歲,是臺灣五年千歲信仰的重鎮,目前馬鳴山鎮安宮登錄有兩項民俗活動,分別為「馬鳴山五年千歲喫飯擔」、「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從此地繁衍而出的廟宇遍及海內外,由此可見其在民間信仰中深厚的影響力,因而在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指定為二級國定古蹟。 除因代天府所代表之臺灣王爺民間信仰,在建築本體上更有泉州匠師王益順負責工程施作、臺南剪黏名匠葉鬃之的作品,極具保存價值。 主神五府千歲例祭農曆4月26日建立時間1953年地圖南雄代天府在高雄市大寮區會社裏鳳林三路,創建於1953年(民國42年)10月,主祀五府千歲,並配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後殿主奉觀世音菩薩,左為至聖先師,右為地藏菩薩,兩旁十八羅漢。 在臺南市西北面靠海的北門區,亦有一座代天府,稱“南鯤鯓代天府”,又稱“五府王爺廟”,祀奉李、池、吳、朱、範五姓鳴鳳亭和舞龍亭。 全廟採用大陸運來的石材所建,廟內雕樑畫棟,富麗堂皇,被定為臺灣省二級古蹟。
民國47年(1958)鹿耳門聖母廟與西港慶安宮戊戌科王醮期間因故退出西港香科中斷往來,至民國48年(1959),鹿耳門聖母廟自行舉辦遶境,由轄區內各聚落廟宇自組陣頭參與,遶境臺南市安南區境域。 至民國51年(1961)首次舉辦香醮,遂成為定製,此後逢醜、辰、未、戌年的農曆三月,舉辦香醮儀式,稱為「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 南鯤鯓代天府自明永歷16年(1662年)建廟到今年已有360年的歷史,由兩座廟所組成,大廟代天府,主要祀奉李、池、吳、朱、範等五位神祇,並稱為「五府千歲」。 小廟為萬善堂,祀奉萬善爺,五位王爺與囝仔公爭地建廟的神話故事至今依然讓很多人津津樂道著。 每天參拜進香的信徒及慕名而來的遊客不計其數,是許多在地臺南人每年過年走春廟宇之一,特別是大年初一都會抽國運籤,2015年小英總統大選時抽出「武則天坐天」國運籤而爆紅,被解讀神預測。 南鯤鯓代天府是臺灣五府千歲的王爺總廟,每年都有大量的信眾前來進香,主要祭祀「代天巡狩」李、池、吳、朱、範 ,五位王爺,進入正殿時的景象更是蔚為壯觀。
2.南鯤鯓代天府是全臺灣王爺信仰的大本營,與澎湖王爺信仰之間有深厚關係。 從代天府繁衍而出的廟宇遍及海內外,由此可見代天府在民間信仰中深厚的影響力,極具文化保存價值。 每到王爺誕辰(農曆4月中下旬、6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分靈廟便會籌組進香團前來進香謁祖,可以說是臺灣最為壯盛的王爺廟會。 到江南園林「大鯤園」一遊 由建築家漢寶德先生所設計的「大鯤園」,為一座仿中國江南式的園林,除了有優美的山水,也有傳統建築,園區內設有南鯤鯓文史館,可一覽廟宇沿革與文物。 雲嘉南國家風景管理處每年舉辦平安鹽祭活動,藉由王爺信仰之宗教祈福儀式,裝填成「平安鹽袋」分送平安幸福給民眾,吸引更多遊客來到雲嘉南深入瞭解臺灣鹽業文化。 南鯤鯓代天府是臺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也是全臺最古老的五府千歲的信仰中心,建廟歷史已有三百多年以上,已為國定古蹟,也是臺南的「八景八勝三園」。
這裏有座臺灣最古老、香火最旺的王爺廟———南鯤鯓代天府。 在臺灣的廟宇中,王爺廟最多,全臺有近千座,都以南鯤鯓的代天府中的5位王爺爲精神領袖,因此南鯤鯓代天府也被奉爲全臺的王爺總廟。 南雄代天府2025 南雄代天府2025 在臺南市西北面靠海的北門區,亦有一座代天府,稱“南鯤鯓代天府”,又稱“五府王爺廟”,祀奉李、池、吳、朱、範五姓鳴鳳亭和舞龍亭。 全廟採用大陸運來的石材所建,廟內雕樑畫棟,富麗堂皇,被定爲臺灣省二級古蹟。
南雄代天府: 服務設施:
南鯤鯓代天府,主祀李、池、吳、朱、範,合稱五府千歲,自清代建廟以來,靈驗事蹟眾多,香火遍佈全臺,被譽為臺灣王爺總廟,分靈宮廟宇神尊上萬計,迄今全臺已有17000餘座的分靈廟。 每當王爺誕辰前數周,各地之分靈廟便紛紛籌組進香團前往南鯤鯓代天府進香刈火,進香團數量龐大,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進香中心。 「土城仔香」為臺南市市定民俗活動,是香醮合一的宗教活動,包含刈香遶境及王船醮典,自1961年首辦「辛丑香科」,迄今未曾間斷,長久以來其信仰儀式與文化均已臻成熟,極具歷史意義與地方特色,更是在地珍貴的文化瑰寶。
從上鳥瞰南鯤鯓代天府的廟頂,只見層層疊疊,組合豐富,脊線轉折變化精巧細緻,給人五彩繽紛、豪華富麗感覺。 而拜殿藻井上的屋頂作八角狀,形如轎頂,俗稱“轎式屋頂”,造形獨特,成為該廟特有的建築景觀。 代天府門楣的石楣、石壁、石窗、石堵等全都是由祖國大陸運來的青鬥石、白石雕刻而成。 三川殿前一對八角形龍柱,蒼勁渾厚,為南鯤鯓精神標誌。 左右兩殿牆堵上,保留清代進士鄭板橋的石雕竹書,相當珍貴。 清華宮其主神朱府千歲,與其他廟宇王爺神明,組成五府千歲祭祀聯盟,其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幹冬(Kandang)區域,鄰近馬六甲城區域,信徒遍佈廣大區域。
南雄代天府: 南雄代天府崇善堂附近的宗教團體
歸仁仁壽宮主祀保生大帝,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廟宇整修之後,首次舉辦五朝王醮,此後於戰後1961、1977年,1995年各有建醮紀錄,最近一次為2015年,該區域王醮之祭典多以12年間隔一次,且伴隨廟宇重修或重建等「慶成」之由舉行。 小琉球迎王初期與東港合併舉行,至大正14年(1925)才獨立舉行,民國74年(1984)建造木製王船,規模更為盛大。 南雄代天府 小琉球迎王祭典前一日先舉行海上遶境,遶行琉球嶼一圈,稱為「巡港腳」。 下午則於中澳沙灘進行請水法會,由各轎班人員附乩扶筆(轎棍)登上請王臺於香盤上寫出大千歲的銜頭,確認無誤則表示大千歲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