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1910年左右的老照片所呈現的「湯守觀音堂」,是坐落北投公園水池旁(註4),這是目前已知最早「湯守觀音堂」的影像。 北投普濟寺2025 而筆者還要補充,文化資產若日子不對,也會看不到,但是這種現象大多是無形文化財,例如迓媽祖、祖靈祭,在有形的文化財當中,這種必需挑特定日子去親睹的現象十分少見。 不過嵌於北投普濟寺壁內的湯守觀音就是這樣的例子,一年也頂多露面一次,錯過了就只能等明年。 林衡道教授在1997年仙逝,他並沒有說明為何古蹟會「慢了看不到」,他的生命歷程只有到了晚年纔有《文化資產保存法》(簡稱《文資法》)。 最初版本的《文資法》中,公民並沒有提報權,在政治未解嚴時期(註1)能否成為真正的法定「古蹟」,還要看看掌握政權者的意願。 而筆者還要補充,文化資產若日子不對,也會看不到,但是這種現象大多是無形文化財。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菩薩」、「觀音」,在日式、漢傳、藏傳的許多佛教宗派中都受到重視與敬奉。 北投普濟寺2025 在佛經裡觀世音菩薩誓願化身各種樣貌以救助眾生苦難,從而演變為民俗信仰中的保護神而受到廣泛的奉祀。 普濟寺的湯守觀音,就是因應當地居民心靈寄託而創設出來專門守護溫泉的民俗觀音,是假託觀音菩薩的形象而展現的地方守護神的信仰,而不只是佛經記載或各佛教宗派法門中的菩薩。
北投普濟寺: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普濟寺位於北投區溫泉路,搭捷運到新北投站要步行大約15分鐘的路程,是個有點距離卻又不會感到疲累的路程。 當你走到普濟寺的大門,還要再走大約八十階的石階,才會抵達這間佛寺。 本座寺院系由時任國大代表的許陽明研究重新再發現其歷史,並且介紹存放寺中的湯守觀音,並由許陽明向臺北市政府提報為古蹟指定通過,1998年3月25日公告為臺北市定古蹟,其美麗簡樸謐靜的名聲遂逐漸傳開。 佛寺採用日式風格,大殿及住持方丈宅院簡樸淡雅且莊嚴古典保存完整。
- 北投普濟寺創建於1915年的明治時代,最初稱為「鐵真院」,後來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灣的佈教據點。
- 因為普濟寺的位置非常靠近另一處北投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地獄之谷”溫泉。
- 21日,普濟寺現任住持(第9任)如目法師及第8任住持慧明法師等邀請到京都妙心寺大本山的禪師、靈雲院方丈則竹秀南來為兩寺院締結友好寺院揭牌。
- 新北市三重區一名少女,思念已故父親,竟然跨坐頂樓女兒牆,警消鋪設氣墊忙翻天,警員…
- 地藏菩薩悲憫早夭嬰孩(水子),為避免他們受惡鬼所害,於是現身守護這些孩子們,故稱「水子地藏」;形象多塑為菩薩或揹或抱嬰孩,或幼童環繞,為幼童之守護者,也稱為「子安地藏」、「子守地藏」等。
這些文件裡包括有一張結婚證書和一份土地權轉讓文件顯示的是當時島內的自耕農向一名漢人轉讓土地權的情形。 和阿達威一樣,這名土地所有者被冠以“潘”姓,這是平原地區特別是在這個地區原住民常見的一個姓。 許多平埔族潘姓最初被稱為“番”(這個詞用來指非漢人的“野蠻人”),後來為了政治目的會在前面加部首變成“潘”。 根據凱塔格蘭長老所認可的一個故事版本是,這個名字是被一個名叫“潘大老”的漢人移民授予的,當時那些平埔族人和他一起被徵召當了民兵。 北投普濟寺 大約十年前,當我第一次訪問這個中心時,雖然有關平埔族的信息有限但是至少有一些展示。
北投普濟寺: 北投溫泉
不過,眾佛中原本就沒有專職守護溫泉的觀音,而且,湯守觀音的名字也是討論後所定的,或許可以說,不能從一般定論的觀音慈容來看待。 普濟寺奉祀的主神為「湯守觀音」,即守護溫泉的觀世音菩薩,百年來皆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說到佛寺,在臺灣大家比較有印象的,像是鹿港龍山寺,紅色筒瓦與燕尾的漢人傳統風格。 北投普濟寺 北投普濟寺2025 北投普濟寺 北投普濟寺 在日本時代,日本佛教的傳入也將和式寺院的建築風格引進臺灣。 這次就來介紹位於溫泉鄉北投,原汁原味保留日本風格的佛寺-北投普濟寺。
寺院的主要結構與裝飾仍完整保留了日式佛教寺院的風格,正殿的平面格局接近正方形,內部地面有部分抬高並鋪設榻榻米。 尤其是正殿屋頂在前方入口處向前伸出,形成類似玄關的空間,在日語中稱為「向拜」,是日本佛寺常用的形式,而不會在臺灣多數寺院中看到。 普濟寺最初是由臺灣鐵道員工捐款興建,原名「鐵真院」,建築採仿唐式風格的日式建築,寺院更屬日本佛教的「真言宗」,直到國民政府來臺,撥予佛教密宗使用,並由于右任題字,才更名為普濟寺。 根據事務所蒐集到的資料,于右任院長故居位於臺北市青田街,每年夏季則會到梅庭避暑,而當時監察院員工宿舍,亦是位在今北投京都飯店對面的日式宿舍羣,距離梅庭不遠處。
北投普濟寺: 景點地圖
普濟寺是以木造樑柱所建造的日式傳統寺廟,由於保存狀況良好也被指定為臺北市的「市定古蹟」,同時因為良好的通氣及採光設計,也被讚譽為「會呼吸的房子」。 從正面進入大殿後首先會見到供奉彌勒菩薩的供桌,供桌後是地面抬高,鋪設塌塌米的佛堂,此設計方便跪坐禮佛,為日本佛寺常見的工法。 主要供奉千手觀音,湯守觀音像則鑲嵌在千手觀音像後方牆上,殿內另有擺設大藏經、寫著「萬德莊嚴」的布幕,懸樑上有紅色花瓶狀裝飾。 從北投中山路步行而下,可望見北投普濟寺聳立在左側對面山坡上,門牌是北投區溫泉路112號。
北投普濟寺: 北投普濟寺。百丈山力行禪寺分道場︱大正時期日式建築,禪宗臨濟宗妙心寺派~北投景點 x 北投古蹟
年重建時,由於信眾多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員工」,因此以鐵道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之戒名「鐵真」命名為「鐵真院」,並在寺中設立「村上彰一翁碑」。 在溫泉路旁有「普濟寺」石碑,為民國書法大師于右任所題,于右任的居所就是北投風景區內的「梅庭」,與「普濟寺」也算是鄰居。 筆者認為,即使有了《文資法》,已經被列入法定文資名單,有價值的老屋依舊有可能「慢了看不到」,或是幾經摧殘後原貌被改變,例如大雪山製材廠因為火災之後撤銷「歷史建築」的文資身分,如今已經不復見了。 為北投溫泉的守護神,觀世音普薩站立於龜甲上,將壺內的靈水傾注而神龜玄武仰頭接飲,相傳因為壺中的靈水有療癒的神效,所以使得神龜的壽命無限延伸,且使得具有同樣功效的溫泉源源不絕。 特別的是,由於這尊地藏王菩薩石像旁邊長著一顆巨大的臺灣樟樹,樹幹中間凸出像是懷孕的樣子,因此被當地信眾當作是用來祈求生育孩子的「送子觀音」,吸引許多善男信女來此求子。 其在14歲時出家,21歲在南京寶華山受戒,之後又畢業於上海靜安佛學院,為聖嚴法師之同學。
北投普濟寺: 景點介紹
這種設計通常是在單棟建築式的寺院或神社出現,因為沒有設立附屬建築如拜殿,因此出現這個進入佛堂前的緩衝空間。 於1915年,人們集資成立寺院,並決定使用村上的諡號「鐵真」命名,這便是鐵真院的由來。 題外話,現存的臨濟護國禪寺,就是妙心寺派應總督兒玉源太郎邀請,在臺灣發展的根本道場。 此外,普濟寺的正殿旁豎立有1尊地藏王菩薩石像,菩薩右手執1支不銹鋼金剛杖,左手託著1位小孩,其型制是日式地藏王菩薩造像中專司保護小孩的「子安地藏」。
北投普濟寺: 【 北投 景點 】北投中心新村 ~ 來場祕境文化療癒之旅吧!
所以平時較少有遊客參訪,卻也因此更突顯了佛寺遠離塵囂的寧靜感。 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宏願的地藏王,在日本又多了早夭的孩童守護神的地位。 這樣一手持金剛杖、一手抱小孩的形象稱為「子安地藏」,石像背後刻著「昭和五年之秋勸請」。
北投普濟寺: 【臺北蓋水】開箱! 臺北市全區彩繪人孔蓋設計展
通往此寺的石板梯是由唭哩岸石所造,約八十階,一路為樟樹和相思樹所擁罩,寺院裡則種滿七里香、秋蘭、山茶花、杜鵑花和仙丹樹。 依當地林泉裏裏長張聿文的話,拐上石階梯後,就感覺到了日本。 普濟寺的主尊湯守觀音從開光安座至今已112個年頭,是臺灣首尊守護溫泉的神。 普濟寺是臨濟宗(佛教禪宗的主要支派)妙心寺派在臺北佈教據點之一。 和上述形象相比,在日月潭太魯閣祥德寺內的地藏菩薩塑像形象算是比較少見。
北投普濟寺: 新北投。再訪普濟寺
此次到訪正逢日式起居間整修,僅在佛寺範圍參觀;寺院體穩穩坐落於半山腰,從大殿遠望陽明山羣,很能帶來心靈的平靜。 是日本真言宗在臺灣的佈教據點,是由當年在臺灣的日本鐵道員工募資興建。 從開光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多年歷史,正如古籍上所描述的一樣,駕著龍魚,手持一瓶源源不絕靈水,綻放蓮華的湯守觀音,仍然蹕駐守在北投溫泉谷地。 不過,依北投善光寺善空寶照住持的說法,觀音本來就是千眼千手,可以觀宇宙之相,聽宇宙之音,那裡有苦難,那裡有需要,觀音都可以化身守護。 觀音像在一座中式的觀音亭裡,上有一塊由前外交部長葉公超先生所題的「慈航普渡」扁額,由信女張愛琴在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四日,因感謝求子得子後,還願敬獻的。 佛像前還奉有一對日式石橋的親橋柱,但那兒並沒有水池或溪流,顯然也是從他處遷來的。
北投普濟寺: 北投 普濟寺 : 溫泉信仰發源地的 新北投 景點
也有人認為該尊神像便是日治時代最初的「湯守觀音」,結閤中日兩種宗教文化,成為更貼近人們的日式寺院特色。 北投普濟寺創建於1915年的明治時代,最初稱為「鐵真院」,後來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灣的佈教據點。 坐落於著名的北投溫泉區,莊嚴樸實的淡雅廟宇沒有多的華麗雕飾,古樸典雅的風格頗有置身日本的清幽古樸感。 北投普濟寺2025 周碧在光緒八年(1882年)出生,曾任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監查役、海山炭礦株式會社取締役,戰後擔任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首任鎮長。 學者蕭文傑認為此入浴場不是後來的北投公共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因為後者完工於大正二年(1913年)。
普濟寺與湯守觀音的淵源尤其受到地方文史工作者的關注與記述,如今寺院除了仍是佛教僧侶與信徒修道之所,也成為地方人士緬懷北投聚落歷史與寄託對社區發展期許、凝聚社區認同的對象。 1998年普濟寺被公告為臺北市定古蹟,成為北投重要的佛教信仰中心及修道地,民眾參拜完普濟寺,還能到周遭的北投知名景點,像是新北投車站/北投溫泉博物館/地熱谷、復興公園手足湯、磺溪溫泉步道/磺溪嶺景觀步道。 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的普濟寺是全臺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不同於臺灣一般佛寺,古老百年木造建築完整保留了日式佛教寺院的風格,奉祀的「湯守觀音」更是當地居民的獨特信仰。 民國八十年代(1990年代)中期,許陽明開始致力於重建北投溫泉鄉,曾推崇此寺證明瞭臺灣文化的包容。 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北投國小師生寫請願書給時任臺北市市長的陳水扁,並結合社區力量,促成數棟北投建築被指定為文化資產。
北投普濟寺: :北投普濟寺~見證北投溫泉區百年以來的歷史與文化。
昭和十五年(1940年)12月10日擔任鐵真院住持,昭和十七年(1942年)返日擔任岐阜惠利寺住持,昭和六十一年(1986年)過世。 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1月時該寺開始舉辦湯守觀音見面會,為戰後首次公開。 民國109年(2020年)時湯守觀音見面會一年舉辦一次,時間為春節寺方打掃之後,亦為茶花季節。
民國五十年(1961年)擔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翌年辭職,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於臺北縣新店市(今新北市新店區)大豐路創立「甘珠精舍」。 「湯守觀音」是一尊雕刻於日治時期的觀音石像,「湯」有溫泉之意,「守」有保佑之意,因此「湯守觀音」直譯即為「守護溫泉的觀音」。 佛像是按照妙心寺派據點臺北新起町大悲閣的西國三十三番觀音圖之一所設計,造型為觀音立於龜甲之上、手持寶瓶撒下靈水,烏龜仰頭接飲。
北投普濟寺: 關於 臺灣通
口譯員與當地納稅官不同因為口譯員不會經常調動,他們要麼就是“一直做到死”。 當然,若是他們的行為發展到令人髮指的境地則情況會不同。 當時內北投一名名叫Chin Hsien的口譯員下屬情形就是如此。 他被指婚給了村長的女兒,為了拖延婚期他把村長女兒綁到樹上並鞭打。 北投普濟寺2025 村長家人一怒之下殺掉了這個官員和他的幾名同事後與當時已叛亂的吞霄社成員聯動起來並一同加入了叛亂之行。 1699年發生了兩起著名的叛亂,其中第二起中內北投與吞霄社(道卡斯族一個分支,是臺灣北部另外一支平埔族)聯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