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豆腐2025詳細介紹!(小編推薦)

1.醬汁碗:蔥花蒜末小辣椒圈切好,少許的熱油淋入爆香,加入2匙醬油、2匙陳年白醋、半匙蠔油攪拌均勻。 板豆腐炸後就變成油豆腐,外層的酥皮讓豆腐不易碎裂,因此很適合用來炒、滷、炸等等,相較於其他豆腐容易吸附湯汁,喫起來會比較香,除了做成關東煮、滷味,油豆腐包肉也非常常見。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

我們於市面上選了23款常見的包裝豆腐,比較當中的蛋白質和鈣質含量。 在豆腐製成前,原料豆漿煮好、過濾並將凝固劑加入後,使其自然凝結沉澱,就會變成傳統的豆花,不過現在多數豆花都有添加澱粉,讓口感更滑嫩、Q彈。 豆腐本身是高蛋白低脂的食品,確實有益,而硬豆腐之類的黃豆製品,因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了硫酸鈣(石灰水),令鈣質含量大大上升,當中的鎂質亦有助維持骨骼健康。 不過豆腐的嘌呤含量高,患有痛風的人士需要控制食用分量。 黃豆乾燥儲存備用,浸水之前可以去皮,也可以不去皮,去皮之黃豆製成之豆腐較白。 使用電動磨加水磨細,再將此初漿添加熱水於有細濾網之攪拌機中攪拌過濾豆渣,以萃取出微熱生豆漿。

板豆腐: 營養

芙蓉豆腐也是雞蛋豆腐的一種,但是它主要的原料幾乎都是雞蛋而非黃豆,雖然稱為芙蓉「豆腐」,其實算是蛋製品。 芙蓉豆腐的口感會再嫩一點,也更容易碎裂,所以烹調方式建議清蒸、涼拌會比煎、炸好。 100克豆腐含鈣量為140-160毫克,豆腐又是植物食品中含蛋白質比較高的食品之一,它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含有動物性食物缺乏的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等。 豆腐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和其他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醣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由於維生素的豐富,古代的東亞水手便會攜帶和製作豆製品來應付長遠的海上航行。 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爲主要原料的黃白色塊狀豆製品食物,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大陸、港澳、臺灣、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很普遍。

孔洞讓口感更有嚼勁、更容易吸收湯汁,因此常會用來煮火鍋或滷味。 在中國大陸南方地區、港澳和臺灣,夏季時食用豆花會加入冰糖水、軟花生仁和碎冰;冬季時,則食用熱豆花,豆花加入熱糖水和少許軟花生仁,或是再加上薑汁以趨寒。 最硬的豆腐稱為豆乾或豆腐乾,因為它只含少許的水分。 豆乾可以製成細長絲像麵條般,叫做乾絲,用來與肉絲、青菜或做成涼拌菜皆可。 消委會曾測試市面40款豆腐,並指出鈣含量較高的樣本均以硫酸鈣(calciumsulphate,E516)或石膏(主要含硫酸鈣)為固化劑,兩者均含豐富鈣質,大家購買豆腐時可特別留意。 根據臺灣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如以山水有機硬豆腐為鈣質來源,即一日需要進食500克(約1.6盒),但以山水蒸煮有機嫩豆腐為鈣質來源,則需要進食4000克(約11.4盒)才足夠。

板豆腐: 板豆腐做法

相傳西漢時,淮南王劉安為了長生不老而煉丹,卻意外在煉丹爐中以黃豆做出最早的豆腐,這是最多人相信的豆腐由來,但無論如何,這塊四方形的白色食物已存在我們的生活中許久,只要走進賣場都能尋找到它的身影。 豆腐總給人一種很脆弱的感覺,就如拍片同事得知我們要煮豆腐菜式時,都會比平日分外擔心,怕容易失手,以下將分享幾個小心得,依著來辦,煎起紅燒豆腐來就不會黐底,也不會鬆散。 看過不少人煮紅燒豆腐都會用布包豆腐,家母習慣在豆腐舖買現成的炸豆腐(即豆腐火腩飯會見到的那種),貪它夠方便又不怕散,而今次就(1)使用板豆腐,效果比想像中還要理想! 雖然不能胡亂打廣告,但這個板豆腐在超級市場買,是最常見的那個豆腐牌子,它非常實淨,即使較大力去碰它都絲毫無損,煎豆腐時也是「任翻唔散」,對新手來說也很易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豆腐不要切得太薄,1.5釐米至2釐米左右就最好,過薄的話較難翻轉,厚薄適中喫起來也有嚼勁。 一直疑惑何謂「紅燒」煮法,翻查書籍,紅燒的要點就是會加入醬油和糖等,讓食材多了層啡色醬汁。

  • 5.鮮冬菇轉軟身便可加入豆腐、紅燒汁和熱水,熱水分量大約去到豆腐1/3就夠。
  • 主要分為兩種菌種,其一是利用黴菌發酵,另一是丟入酵母菌中發酵,但因這兩種自然發酵的方法,會讓成品品質較不穩定,因此現在多是讓豆腐直接長黴菌後,用各種口味的調味水調味,加熱後降溫就可販售。
  • 接着用特製的布袋將磨出的漿液裝好,收好袋口,用力擠壓,將豆漿榨出布袋。
  • 芙蓉豆腐也是雞蛋豆腐的一種,但是它主要的原料幾乎都是雞蛋而非黃豆,雖然稱為芙蓉「豆腐」,其實算是蛋製品。

人體內的所有礦物質中,以鈣質含量最高,當中99%是儲藏在骨骼和牙齒裏(骨鈣),餘下的則在血液中(血鈣)。 血鈣比例雖少,卻有幫助身體血液凝固、肌肉收縮等重要功能,故人體需要維持一定的血鈣水平,如果持續缺鈣,骨骼便會因失去過多鈣而變得疏鬆、脆弱,甚至容易折斷。 由於今次的快速版需要先把豆腐拿出,坊間亦建議用板豆腐,故記者選擇了盒裝硬豆腐及蒸煮嫩豆腐,看看兩者之間的不同。 根據上次經驗用蒸煮嫩豆腐的效果最為吸引,因內部的細孔平均分佈,而且吸水力比其他煎炸滑豆腐及硬豆腐更強。 但由於今次的快速版需要先把豆腐拿出,坊間亦建議用板豆腐,故記者選擇了盒裝硬豆腐及蒸煮嫩豆腐,看看兩者之間的不同。

板豆腐: 豆腐減脂餐食譜推薦4:茄汁脆皮豆腐

為了建立口感,百頁豆腐的油脂含量較多,熱量每100公克約有215大卡,以傳統豆腐每100公克約50~80大卡的熱量來看,已是傳統豆腐的3倍。 若喜愛百頁豆腐,可得要留意份量,避免喫下過多的熱量和油脂。 不過另有一種蛋豆腐如芙蓉豆腐,則是以雞蛋為主要成分而不含黃豆成分,屬於蛋製品,在挑選時可要留意標示。

板豆腐: 豆腐再加工食品

將微熱之生豆漿引至蒸氣加熱之鍋中煮沸,再引入容器中與石膏水充分混合,等待其凝固成豆花。 再用抽吸方式將打碎豆花引入鋪好細布木製底座與邊框之長方體組合模型中,高度較長寬較小,適當之大小與高度的模具可以於製造與運送時重疊,增加效率。 底座有格紋使豆腐成型後表面更加美觀,並銷售給小販後供其沿格線手工切割,以零售不同大小給不同客戶。 木模使用是因為木製模型可以迅速排水,且耐石膏解離後之硫酸根水,木模的材質影響排水的快慢。 再將木製上蓋置於用布包好之碎豆花之上,使用油壓驅動之加壓器擠壓包在布中之豆花,持續加壓,將水逼出至一定量後即成豆腐。

板豆腐: 豆腐檢測|23款只7款蛋白質達標!邊款最高鈣?缺鈣8警號肌肉萎縮

同時也因為內部有許多小孔隙,因此比起一般的豆腐更容易吸收湯汁,喫起來也會比較有味道。 也可以用酸漿(豆汁自然發酵的清漿)、白醋、檸檬酸、酸漿草葉汁作爲凝固劑點豆腐。 現代日本還發明瞭用葡萄糖酸內酯(Glucono delta-lactone)和苦汁(英語:Nigari,從深海水提煉的鹽滷)點豆腐,但鈣質含量低。 通常,硬豆腐切成塊狀,可以串代替肉串成烤肉;或是切成小丁狀芶芡煮成濃稠。

板豆腐: 豆腐減脂餐食譜推薦6:肉末豆腐蒸蛋

用石膏點滷的話先要將石膏焙燒至剛剛過心爲止,然後碾成粉末加水調成石膏漿,衝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裏,並用勺子輕輕攪勻。 先把豆去殼篩淨,洗淨後放入水中,浸泡適當時間,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漿。 接着用特製的布袋將磨出的漿液裝好,收好袋口,用力擠壓,將豆漿榨出布袋。 一般榨漿可以榨兩次,在榨完第一次後將袋口打開,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後再榨一次。 1665年多明我會會士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記》中最早向歐洲人介紹一種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teu fu」還介紹豆腐製法,。

板豆腐: 「板豆腐」小知識

嫩豆腐製作時的加壓壓力較小、加壓時間較短,豆腐內含水量較高,口感較嫩。 傳統做法:先將做好的板豆腐放入發酵缸,利用蛋白質發酵。 目前臺灣臭豆腐市場用量大,傳統做法來不及生產,現多用蔬果發酵、先製成酵汁,將製好的豆腐放入並浸泡6至8小時,便可直接料理,而豆腐本身沒有真的經過發酵。 又稱軟豆腐、南豆腐、水豆腐,因質地如絹布般細滑,日本人稱之為絹豆腐。 最大特色就是軟嫩,製作時豆漿濃度比較低,加壓的壓力較小、時間短,加入石膏成形時,破碎程度也不會像板豆腐這麼明顯;質地較細膩、易破碎,適合用來和魚、蔬菜一起料理。

板豆腐: 製作各式豆腐,從煮出好豆漿開始!

在臺灣夏季時,一般人喜歡食用皮蛋豆腐—豆腐、皮蛋、醬油膏、柴魚絲和青蔥末;早上喫稀飯時,熱豆腐淋上些醬油也是傳統之一。 在美國和歐洲,豆腐經常與素食主義和禁肉主義連在一起。 板豆腐 由於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它也被製成肉類的替代食品。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義和健康食品日趨重要,在20世紀末期廣為西方食用。

板豆腐氣炸之前一定要等待表面的地瓜粉反潮,且表面務必要噴上或抹上一層油,否則炸出來的外面會相當難喫。 主要分為兩種菌種,其一是利用黴菌發酵,另一是丟入酵母菌中發酵,但因這兩種自然發酵的方法,會讓成品品質較不穩定,因此現在多是讓豆腐直接長黴菌後,用各種口味的調味水調味,加熱後降溫就可販售。 板豆腐2025 將豆漿持續加熱後,豆漿表面的蛋白質會凝結成薄膜,即是豆皮。 用工具挑起薄膜晾乾定型,然後曬乾或油炸,就是常見火鍋料中的豆皮,也稱之為腐皮或腐竹。

除了用碟上桌之外,也可另有小棠菜放進煲仔裡,變成紅燒豆腐煲。 油豆腐是將板豆腐經過油炸,酥脆的外層讓豆腐更不易碎也更容易吸附湯汁,常會用在炒、滷、炸的料理,傳統臭豆腐則是將板豆腐放入發酵缸發酵。 板豆腐含水量較低、質地較堅硬,適合用來炒、煎、炸,像是常見的鐵板豆腐料理。 3.再加適量開水,大火燒開後,轉中火燉5分鐘,丟入豆腐和蝦仁,再燉5分鐘,再次開鍋後,使用黑胡椒和海鹽調味,最後一定要撒上白胡椒粉! 凍豆腐是將做好的板豆腐放入冰箱冷凍庫裡,破壞其物理結構,使豆腐內部隙縫被撐大來增加板豆腐口感,在咀嚼的時候會更有嚼勁。

這次記者在百佳、惠康、一田隨機檢測了23款包裝豆腐(包括硬豆腐、嫰豆腐及板豆腐),看看它們的蛋白質及鈣質含量相差多少。 百頁豆腐雖然和一般豆腐有相似外觀,口感卻和豆腐完全不同,更有咬勁,雖稱為豆腐,但其實較算是豆製品。 百頁豆腐以黃豆為食材,但其他成分、製程和豆腐也有差別。 百頁豆腐具有的彈性,是使用大豆油等油脂混合大豆蛋白,並運用澱粉、黏稠劑增加黏稠性、硬度、嚼度,另外使用調味劑、著色劑、香料等增加百頁豆腐的外觀與滋味。 板豆腐2025 因成品放板子上而得名,又稱老豆腐、硬豆腐、北豆腐,日本人則用包覆豆腐成形所使用的棉布命名,稱之木棉豆腐。

板豆腐: 新聞自律規範

1960年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發現的石刻壁畫,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漢代的爭論。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發酵與食品科學》一書的作者黃興宗,綜合各方見解,認爲打虎亭東漢壁畫描寫的不是釀酒,而是描寫製造豆腐的過程。 板豆腐2025 但他認爲,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現在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

而凍豆腐則是將水分再減少,所以同重量下會有較高的熱量與蛋白質。 據食安中心《營養標籤及營養聲稱技術指引》,每100克含不少於120毫克鈣的食物屬「鈣的來源」食物,而每100克含不少於240毫克鈣的食物屬「高鈣」食物。 按此標準,只有2款豆腐屬「鈣的來源」食物,沒有豆腐屬「高鈣」食物。

板豆腐: 雞蛋豆腐

軟豆腐則可當成甜品、煮成湯類、做為奶昔或醬汁使用。 西方純素食主義者將豆腐的水分瀝乾後,當作起司撒在生菜沙拉上。 內酯豆腐:起源於日本,並不使用氯化鎂或硫酸鈣而是使用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 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 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現今,在西方的亞洲產品市場、農產品市場、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級市場都能買到豆腐。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攝入的蛋白質分量約為每公斤體重0.83克。 以一個5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他要每天需攝入的蛋白質分量約為41.5克,如果以是次檢測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宗府家蒸煮豆腐及煎炸豆腐作為蛋白質來源,一日需要進食460克,約1.53盒(每盒300克)。

在冷凍的過程中,受到冰凍影響,豆腐的體積結構會變化,豆腐的細小孔洞會被撐大,而冷凍取出後水分流失,豆腐組織因為撐大而被破壞,不再恢復原狀,產生出具有一個個孔的外觀,口感也因此更扎實。 紅燒汁:生抽1湯匙、蠔油1茶匙、糖1茶匙、胡椒粉1茶匙、酒1茶匙、水少許做法1.板豆腐切塊、鮮冬菇切絲、蒜切片及蔥切段。 3.鑊燒熱下油,中火煎香板豆腐至一面轉色後,輕力翻向另一面再煎至金黃色,盛起並印走油份備用。 5.鮮冬菇轉軟身便可加入豆腐、紅燒汁和熱水,熱水分量大約去到豆腐1/3就夠。 6.大火煮至收汁,加入蔥段及生粉水勾芡,有需要可用麻油提味。 雖然豆腐本身味道不重,但卻因為夠百搭又有營養,得到不少人喜愛。

板豆腐: 板豆腐工具:

進一步因凝固劑、豆漿的濃度不同,較淡的會製成嫩豆腐、較濃的就變成板豆腐,板豆腐又因加工或製程手續的不同,會形成凍豆腐、傳統百頁豆腐、臭豆腐、豆腐乳。 使用的凝固劑通常為氯化鎂或是葡萄糖酸內酯,因此嫩豆腐含水量較高、口感較滑順,易破碎的特性很適合用來蒸或是涼拌。 木棉豆腐其實就是傳統豆腐,因為製作過程中會放入木製的盒子裡用棉布包起來加壓,所以纔有「木棉豆腐」一稱。 魚豆腐和芙蓉豆腐類似,不過主原料為魚漿,黃豆比例很低,因此相較於一般豆腐和雞蛋豆腐會更彈牙一點。 有時會添加硫酸鈣來幫助其凝固,也是因為其質地較堅固所以各種烹飪法都合適,最常見的是煎及放入火鍋裡做為配料。 豆腐本身氣味並不強烈,但是含有高蛋白質,因此可以被做成各式各樣的菜餚,像是起司、布丁、蛋或鹹火腿的味道等;再者,它的質地也可以製成和上述一模一樣。

板豆腐: ( 種 板豆腐 的家常做法食譜

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發現花崗岩豆腐水磨。 板豆腐 《漢書》記載劉勝死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比劉安晚10多年。 所有百福®豆品都是 100%加拿大一級非基因改造大豆製造,保證一次萃取,健康之餘, 豆味更份外濃鬱! 另外,產品亦不添加防腐劑,保持原有豆香滋味,更可安心飲用。 將做好成型的板豆腐,直接放入冷凍庫內,受結冰的物理變化影響,豆腐內便會形成如海綿狀的大小空隙,口感比豆腐更添嚼勁,適合用來煮火鍋、易吸收湯汁。

板豆腐: 營養師「最不推」關東煮食材TOP 5!「它」打敗貢丸成熱量地雷冠軍

雞蛋豆腐在製作過程中除了使用大豆,還添加了雞蛋作為原料,因此色澤偏黃,而且維生素A含量也較一般黃豆製成的豆腐還要高。 板豆腐和嫩豆腐製作過程類似,但是凝固劑是使用硫酸鈣而非葡萄糖酸內酯,製作過程加壓較大、時間長,因此水份較嫩豆腐少,口感也比較紮實、堅硬。 板豆腐因為製作過程中有添加碳酸鈣,因此鈣質含量較高,為嫩豆腐的10 板豆腐 倍以上是補鈣的好選擇之一,不論是蒸、煮、炒、炸都很適合。 豆腐是一個很好的蛋白質及鈣質來源,素食人士更會以豆腐取代肉類,以吸收足夠蛋白質;亦有追求健康人士,用豆腐替代部分肉食。 市面上的包裝豆腐款式多,究竟不同品牌的豆腐的營養成分相差多少?

板豆腐: 氣炸板豆腐 (氣炸鍋料理)

最早由中國傳來,正統百頁豆腐主要是豆腐加壓成形時,將其壓扁、類似幹絲狀,喫的時候是片狀。 但現在一般滷味、鹽酥雞攤常見的百頁豆腐,因添加較多調味料,並非傳統製作,嚴格說起來不是豆腐,而是用黃豆、蛋白、玉米澱粉、糖、鹽等原料做成的類似魚板的加工食品。 而其他營養素則因為添加的凝固劑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嫩豆腐、板豆腐每百克的鈣分別是13、140毫克,主要差異是因為板豆腐用硫酸「鈣」當作凝固劑,因此含鈣量也就大大提升。 每100克的嫩豆腐熱量是51大卡、蛋白質4.9克,板豆腐熱量則是87大卡,蛋白質8.5克,主要差異是水分含量造成的!

屬於傳統豆腐,製作豆腐時,使用食用石膏(硫酸鈣)作為凝固劑。 板豆腐的口感較扎實,在製作豆腐時,使用加壓壓製豆腐擠出部分多餘的水分,板豆腐的含水量相較於嫩豆腐稍為少些。 板豆腐使用食用石膏硫酸鈣製作,因此豆腐的鈣含量較嫩豆腐多。 嫩豆腐、板豆腐、凍豆腐都是豆漿的加工品,只是加工的凝固劑、豆漿濃度、壓力不同,產生的質地口感也相對不同。 主原料豆漿可以先用50℃水泡豆8小時,藉此提高大豆異黃酮的活性,再打碎、加水煮滾後,就能再加工製成各種豆腐。

將豆腐切塊後再次加壓排水,就是沒有上色的「白豆乾」;白豆乾因為富含蛋白質與水分,比較容易腐敗,較不耐存放。 將白豆乾放入糖烏(煮過焦化的麥芽糖)煮過上色,可以減少水分、延長保存時間,就是日常看到的咖啡色豆乾。 目前製作豆腐的凝固劑常見「熟石膏、鹽滷、葡萄糖酸內酯」,不同的凝固劑會製作出不同質感的豆腐,也有人用泥火山水、苦水,而其內含元素不外乎鎂和鈣,能將黃豆的豆蛋白加以凝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