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嘉義市內由政府機關所指定的文化資產包括二處國定古蹟、十四處市定古蹟、十五座歷史建築以及兩處文化景觀,其中歷史最悠久的為鑿於荷治時期的紅毛井,而為國定古蹟之一的「嘉義舊監獄」則是因為是臺灣唯一完整保存的日治時期監獄建築而獲得指定。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2025 嘉義市民主要的宗教信仰以臺灣民間信仰、道教、佛教、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天主教、一貫道等為大宗。 嘉義市東區設有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中會事務所,管轄東區(山線,含嘉義市)、西區(海線)、北區(雲林)、南區(北臺南)等地之教會;另市域內之嘉山教會則轄屬於番路鄉之鄒族族羣區會事務所,不隸屬於嘉義中會。 市內常見的宗教民俗活動有基督信仰之聖誕節報佳音(由各教會主辦、市政府協辦)等。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2025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2025 而嘉義市「高空盪鞦韆」為玄天上帝廟之玄天上帝誕辰例祭的傳統遊藝,此遊藝已有兩百年以上歷史。
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與清帝國訂立馬關條約,將臺灣收入日本版圖。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嘉義大地震,城垣全毀,僅存東門。 次年,日本當局制定都市計畫並實施市區改正,重建後之嘉義市,工商業及交通開始發展,明治四十年建設通阿里山之鐵道(即阿里山森林鐵路)。 大正九年(1920年),第八次改革隸臺南州嘉義郡之下,開始實施地方自治,嘉義正式成為自治團體的嘉義街,昭和五年(1930年)嘉義街改陞為「州轄市」,嘉義市自此正式誕生,為臺南州直轄。 嘉義館裡的第一個子區以始建於日治時期的嘉義樹木園發想。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灣文博會嘉義館「摩登時光」,再現小城摩登精神!循百年至今的時空軸線,找到觀看嘉義的嶄新視角
民國100年(2011年),位於劉厝裏的二二八國家紀念公園完工,是第一個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國家級紀念公園。 展區內也可見到剪紙藝術家WubaYang以剪紙藝術重新詮釋百年來仍生機盎然的植物,以及大象設計潘岳麟設計師與鄒弘義燈籠工藝師共創的信仰相關物件,呈現從日常祭拜、敬神到祝壽擺宴的種種祭祀用品,貼近市民生活尺度,為嘉義市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與體驗。 嘉義市境內經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列入2004年9月版的《臺灣博物館名錄》的博物館有祥太文化館、財團法人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附設陳澄波文化館、嘉義市立博物館、嘉義市文化局交趾陶館、嘉義市二二八紀念公園紀念館、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日本時代所興建的市定古蹟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為市內唯一指定為古蹟的教堂建築,隸屬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西門教會。 以「時序、地方數字、地圖、經濟概況、習俗、用語」,深入淺出地介紹一個區域,抓出各項微妙而複雜的「地方事務」、從「經濟、商業活動、品牌」理解在地文化發展,以及「文化、設計、食物、旅行」與「居住者」的關聯。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本書完整介紹嘉義市的地方特色、經濟品牌、文化空間、設計工藝與食物及旅遊地,更在文博會期間創下現場及網路銷售近千本的佳績。
- 嘉義農林棒球隊的事蹟更翻拍成一部由魏德聖監製、導演馬志翔執導的臺灣電影KANO。
- 無水酒精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主要供應給受盟軍石油禁運影響的日軍航空隊,因此在盟軍空襲中,嘉義酒廠也成為空襲目標之一。
- 嘉義市政府並置市政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及副市長之下,設有14個一級單位、6個所屬一級機關、2個區公所、10個所屬二級機關、27所各級學校、3所幼兒園。
- 嘉義館由嘉義市文化局與策展人徐景亭(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主理人)及協同策展人黃銘彰(平凡製作創意總監)共同策劃,用木質感搭配光影呈現嘉義城市場域特質及人文藝術底蘊的展覽內容。
- 省道臺1線為南北向之重要幹道,貫穿市中心位置,路線大致與縱貫鐵路平行(經忠孝路 、博愛路)。
- 嘉義市東區設有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中會事務所,管轄東區(山線,含嘉義市)、西區(海線)、北區(雲林)、南區(北臺南)等地之教會;另市域內之嘉山教會則轄屬於番路鄉之鄒族族羣區會事務所,不隸屬於嘉義中會。
希望本書可以幫助您旅行綠島,深呼吸陽光海洋氣息,體驗大自然生機,且能夠瞭解到綠島政治監獄遺址的演進,增添體驗歷史遺址的好奇心和人文關懷。 以「海洋」為主題規劃出版,呈現屏東的各式海洋物種、水上遊憩、生態保育及人文歷史等,藉由不同的深度瞭解不同的生態層;利用多元的載具探索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共編印中、英2種語言,搭配親子互動式手冊及相關文宣品,加強行銷本縣觀光,活絡觀光效益,推廣本縣特色旅遊。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抗戰結束,國共交惡,中國內戰激烈,國共雙方在全國各地抓丁,這些被迫來臺的少年,在軍中歷經風霜;中年後參與花東開發大隊(西寶、泰來墾區)。 最後在木瓜溪河牀地填河造地、開挖水道、修路造田,落腳花蓮光華,形成新聚落。 在田園美宅、稻禾搖曳的背後,光華村有煙囪、垃圾場臭氣問題亟待解決。 作者們記農場牌坊、石碑,述大圳、公車站牌,採訪從徐蚌、古寧頭、北韓死裡逃生者,續寫第二代成長故事,滿載歷史的記憶與哀愁。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中國際花毯節12/3起登場 接駁車5線齊發免費搭
由於公車專用道與站臺、專用號誌等BRT基礎設施皆尚未設置完成,因此初期僅以公車沿BRT預定路線營運,並於高鐵車站旁設置臨時站牌停靠。 園內還有全臺僅有一座的尿尿小童像(Manneken Pis),與身為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標的那座「尿尿小童像」一樣壯觀。 而造型取諸於阿里山神木且可挑高全覽嘉義市的射日塔亦位在園內,頂層附有咖啡餐廳與瞭望塔。
由於火雞的體型相較土雞大,且肉多價廉的關係,於是成了小喫攤的最佳題材。 人們把火雞肉與嘉南平原重要的物產「米」結合,誕生出一碗似滷肉飯的料理。 長期演化之下,火雞肉飯走出自己的格局,如今成為一方小喫霸主。 藝術評論寫作發表於《藝術家》、《藝術收藏+設計》等雜誌。 小學至高中畢業就讀音樂班,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藝術史碩士。 曾於蘇格蘭知名百年畫廊The Scottish Gallery實習與工作,參與佈展、作品攝影、網站與文資管理等。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嘉義市「田慎節」當選! 小商人承諾不改名 要讓議長「唸出來」
「濁水溪以南最活躍的書店」這句話掛在招牌不知過了多少年,這句話並沒有被熾熱的南部陽曬到褪色。 主理人餘國信走入第23年書店人生,對書的熱情沒有絲毫減少,用力推播文化啟蒙精神,那影響力早擴散到濁水溪以北,熱血燎燒全臺。 一碗火雞肉飯最重要的「靈魂醬汁」,每家火雞肉飯店都有自己的醬汁配方,通常是以火雞高湯為基底,使用醬油、雞油或豬油調配,而選用蔭油(黑豆醬油)或豆麥醬油(日式醬油)的風味不同,形成各家標誌性的甜鹹油香風味。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灣文博會嘉義館「摩登時光」,再現嘉義市立博物館!帶著《本地ThePlace嘉義市》暢遊嘉義
嘉義市各區在衛生所下有「衛生促進委員會」的編制,就近提供民眾基本醫療資訊、保健服務等。 由於嘉義市醫療資源明顯比鄰近鄉鎮豐富,因此建立完善的醫療服務網絡以彌補東西區資源差異,是嘉義市在追求「健康保全城市」時需注意的問題之一。 其他公立教育機構計有8所國民中學、20所國民小學、28所幼兒園。 ;在國小教育程度人口上,嘉義市有27.69%的人口為國小教育程度,和嘉義縣佔41.54%的國小教育程度相比,差距甚大;但是在不識字人口方面,嘉義市有5.18%的不識字人口,與其他縣市相比較有偏高的比率。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灣文博會 嘉義館「摩登時光」再現小城摩登精神
此外,展期間更舉辦共十二場重量級文化講座與工作坊,重現日治時期文人共聚交流的地方光景。 這次移到嘉博館展出,大家可以在博物館大廳入口看到這件作品的超大型陶板複製畫,近距離觀察各個細節。 本書將社宅藝術計畫的前期研究與田野調查資料進行彙整編輯,並進行一場以「遷徙」為主題的人文地景書寫實驗。 團隊透過藝術計畫,對這座城區的人、事、物有了深刻的認識,並看見它獨特的城區故事與張力。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涉現金買票 嘉義市議員候選人起訴
早年火雞肉的呈現只有絲狀,因為生活寬裕與飲食習慣不同,處理肉的刀工也因時代調整,出現了切片的雞片飯。 至於米飯,為了配合大量淋醬,火雞肉飯的米飯烹煮講究「燜」的技術,保持米粒水分與彈性,才能使拌上醬汁不至濕爛,仍越嚼越香。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因為這裡步調不快、也不至於太慢;因為這裡擁有充滿歷史感的街廓,又有無數新意蘊藏在巷弄之中;它確實小,但精緻、飽滿,如同那碗盛名遠播的火雞肉飯。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內容連載
位於太保市「高鐵嘉義車站特定區」的臺灣高速鐵路嘉義車站,東北距離嘉義市區約12公里,西南距離朴子約6公里。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嘉義公車捷運高鐵嘉義站緊鄰高鐵嘉義車站,已於民國96年(2007年)1月通車,搭乘嘉義公車捷運,從位於市中心的臺鐵嘉義車站至與高鐵嘉義車站車程為20分鐘。 嘉義車站位於嘉義市區的中心,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林務局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線的鐵路車站,在日治時期同時匯集臺鐵、林鐵、糖鐵,形成「三鐵共站」,唯臺灣糖業鐵路北港線已於1982年停駛(同時也是臺灣最後一條糖業鐵路定期營業線)。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文化
2人認識多年,雖未曾在電影上合作,多年未演戲的林青霞卻主動提出可以主演白先勇作品改編的舞臺劇,突如其來的承諾令滿場觀眾期待不已。 中華民國連江縣統治地區為馬祖列島,故通常與金門縣合稱「金馬地區」。 因其位屬福建省,故常視為一獨立區域,而不包含於四分法或六分法之中。
日治時期的嘉義,不僅畫家輩出,是全臺灣「畫會」最密集的地方,各類吟社、詩社更是四處林立。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1930年代,現代化的風潮席捲嘉義市,各種樣式摩登的新建築出現,在地青年亦會在城市裡舉辦講座、讀書會、電影放映等的文人聚集的文化交流活動。 黃敏惠市長表示,為回應大家對於「2022臺灣文博會嘉義館」的期待,我們將摩登小城搬回來,「再現嘉義市的摩登時光」,讓來不及到高雄看展的民眾也能在嘉義現場感受木質展場的氛圍。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內容簡介
嘉義樹木園在日治時期曾是橡膠樹與熱帶經濟樹種的殖育試驗地,是日本帝國發展熱帶林業的重要基地;戰後轉型為植物園,不僅持續研究任務,亦與在地民眾的生活緊密連結。 本次透過實地勘察、訪談與資料整理,梳理出嘉義樹木園今日的代表性樹種,並由剪紙藝術家WubaYang重新詮釋這些百年來仍生機盎然的植木,讓觀者在欣賞藝術品的過程,也能更瞭解蘊藏在這座城市中森林的文史與知識。 地處西部平原心臟地帶,嘉義市發展得極早,早在1704年,便以木柵築城,是全臺第一個建城的城市。 日治時期,林業蓬勃發展,作為阿里山門戶的嘉義市,也隨之繁盛起來,不僅商業活動活絡,更聚集眾多文人雅士,甚至是全臺畫會最密集的地方,孕育不少揚名國際的畫家。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博物館
這個「比超商還密集」的景象,無庸置疑是嘉義市獨特的城市風景。 本書屬於《本地ThePlace》系列,通過另一觀看角度,讓地方生活在頁面上促成讀者的知識旅行能力再提昇。 提出不同的生活選項,創造讀者對「人」和「地方」的全新認知和想像。 本書屬於《本地The Place》系列,通過另一觀看角度,讓地方生活在頁面上促成讀者的知識旅行能力再提昇。 新冠疫情影響下,提升民眾對於醫學知識、醫師養成的好奇。
走進展場的觀眾迎面而來的是全木質的視覺感及香味,浸泡在展區猶如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氛圍。 常民信仰區則邀請大象設計潘岳麟搭配嘉義在地燈籠工藝師-鄒弘義,呈現嘉義的廟宇文化及市場氛圍,讓大家感受嘉義在地氣息。 高鐵旅客在搭乘嘉義BRT前往高鐵嘉義站享有當次免費,第二次起或非搭乘高鐵之旅客搭乘嘉義公車捷運前往高鐵嘉義站仍照表收費(違者屬逃票行為罰十倍票價),在高鐵站上車需憑當日當站高鐵票根可享一次免費搭往其他站。 而高鐵嘉義站與西區相當接近,可從與嘉義車站後站相連的嘉義轉運站搭乘嘉義BRT至高鐵嘉義站,故高鐵亦為嘉義市便捷交通之一環。 二戰後,因為林木業隨日人離去而蕭條,加上二二八事件等因素讓嘉義曾有的文化活力遭到相當的壓抑沈寂,各項藝文活動呈現衰退狀態。
本地theplace09:嘉義市: 經濟
嘉義的設計軟實力不斷發光發熱,在近幾年不斷被看見,從城市治理到商業品牌,甚至民眾日常,處處可見設計翻轉生活的案例,嘉義雖然是座小城,然而透過宏觀的角度,用設計思維導入交通、公園、文教、創生及產業等市政治理上,努力為市民打造宜居的幸福城市。 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 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 地方特產方面,則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 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