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禪寺2025詳解!(小編貼心推薦)

由普門至觀音聖像,有一條筆直的大道名慈悲道,兩側種十八棵古羅漢松。 在慈悲道中間,觀音聖像正前方設有一個青銅制水盂, 名「千處應」,為參學者供水之用。 供水的修持,在於以水喻心,同時提醒我們最珍貴的,往往是最基本的,早已垂手可得,近在眼前。

一場來到大埔,參學慈山寺後,也可順便參觀大補文武二帝廟及香港鐵路博物館等熱門景點🔥。 大埔文武二帝廟建於光緒17年,是典型的古式建築,廟內還安放了文武二弟的塑像。 素白觀音聖像由青銅合金鑄造,包括三層青銅蓮臺及高麻石基座, 總高76米。 聖像外噴塗白色氟碳自淨漆,是全球第二大的戶外觀音像。

慈禪寺: 佛教藝術博物館 藉藝術作療癒

觀音其法相慈悲莊嚴,頭頂髮髻中現阿彌陀佛像,寓意無量法力庇佑眾生;而其右手持智慧寶珠——摩尼珠,左手持淨瓶, 施灑淨水,則代表清涼世界。 觀音頭部微微低垂,俯瞰眾生,以慈悲與智慧廣度一切有情。 慈山寺位於大埔普門路88號,是由李嘉誠豪擲17億元興建而成,但整座寺廟不是走華貴路線,而是根據唐代寺廟而建成,樸實風格相當親民,人人皆可進寺參拜。 慈禪寺 有趣的是,慈山寺不僅供善信參拜,還會不時舉辦各種禪修班,靜修營、攝影禪修營、茶禪活動等,形式之豐富實屬寺院間少見。 慈山寺建築依自然環境佈局,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均座落於主中軸線上,具傳統寺廟均衡對稱之美。

  • 殿堂兩側墻壁上分別刻有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及觀音菩薩的十願六向,表述兩位大菩薩為救拔眾生所發的宏深大願。
  • 來到慈山寺步入大門,依次序會先到山門、彌勒殿及大雄寶殿,一層層的前進。
  • 瞭解生命的規律,就不會再堅持偏離現實的執著,能夠輕身上路,珍惜當下所有,並接納、欣賞沿途萬變的風光。
  • 禪也有效舒緩壓力,撫平創傷,讓我們重拾內在的喜悅和安祥。
  • 參觀者可以拿著水砵在寺內的泉水取水後,到觀音像前澆水供奉,既象徵清淨心靈,亦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
  • 李先生早年興家創業的艱苦歷程,使他聚焦於推動一些真正能令世界變得更美好的項目,普澤社會大眾。

小巴約15-30分鐘一班,全程收費$7.8。 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洞梓,請於洞梓路與普門路交界下車,沿普門路步行約10分鐘即抵達慈山寺。 慈禪寺 小巴約10-20分鐘一班,全程收費$7.8。

慈禪寺: 建築特色

來到慈山寺步入大門,依次序會先到山門、彌勒殿及大雄寶殿,一層層的前進。 每一個殿有不少佛教色彩的裝飾,以及造工精細的佛像,氣氛莊嚴肅穆、配合周圍的綠蔭環境,景色美得令人忘記身處煩囂。 當完成了一天的禪修旅程,洗走了身上點點塵垢,當然也會希望能帶回家中。 編輯當日完成參學之後,拿走了一本全綵漫畫版的《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由佛教徒自發繪畫的,內容沒受版權之限,更歡迎大家翻印,藉以宣揚佛祖的智慧。

刊物旨在以生動活潑、清新雋永之文字傳遞佛法正能量。 慈禪寺2025 透過慈山寺舉辦之各項活動簡介、講述生命故事等欄目,與讀者分享人生體驗,培養慈悲與智慧之心,共享「活在當下」的自在與歡喜,服務大眾與香港社會。 在傳統佛門中,透過茶禪、供水、抄經及行禪,都能提醒我們從生活中不斷修煉自心的重要性,即使面對困難或紛亂的環境,我們仍要保持覺性去安頓迷亂的心。 慈山寺希望每一位到來體驗這幾種修持法門的朋友都可以透過這裡的體驗和發現,重拾在生活中培養安定心神的好習慣,從而提升心靈的正能量,積極地回應身心需要。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駛,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新娘潭,請於䃟頭角站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右轉入普門路,步行約20分鐘即抵達慈山寺。

慈禪寺: 慈禪寺石窟 (麟遊縣) – 旅遊景點評論 – Tripadvisor

內外池獨具匠心之設計令水與池邊相平,遠望如鏡,象徵智慧之觀照 。 普門即觀音殿,為慈山寺第二大殿,位於大雄寶殿東側,面闊五間,脊高十四米。 殿堂兩側墻壁上分別刻有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及觀音菩薩的十願六向,表述兩位大菩薩為救拔眾生所發的宏深大願。 慈山寺整體建築設計力求以簡潔流暢之線條體現寺廟殿堂之沉實穩健。 於殿堂簷下配以高窗,自然光照,亦體現環保之理念。 整體設計和諧莊嚴,與四周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返樸歸真。

慈禪寺: 慈山寺 – 預約前須知

為了不延誤外部進度,臺灣瓦工班毅然決然在寒冬前再次踏上北國P島。 即便明白橫在眼前的將會是冰封的大地,卻篤定朝著年底前完成大慈悅樓屋瓦鋪設的使命邁進。 簌簌寒風無情狂刮,彷彿就要將人吹落,不消數分鐘全身便凍僵得不聽使喚,手指更是通紅發脹疼痛不已。

慈禪寺: 供水

慈山寺旨在弘揚漢傳佛法,為社會大眾提供一個淨化心靈、清淨無染的修行道場,本寺會舉辦不同的法會活動 , 慈禪寺2025 利樂有情。 慈禪寺 禪,是訓練心的方法,旨在提升專注力和覺察力,由禪定生智慧,當心安定下來,便能看得更清、想得更遠。 禪也有效舒緩壓力,撫平創傷,讓我們重拾內在的喜悅和安祥。 禪的意境不能靠語言文字解釋,只能從親身經驗中感悟。 因此,唐朝趙州的常以「喫茶去」三個字提醒大家,切勿玩文字遊戲,要把修持落實於日常生活,直接體驗禪味。

慈禪寺: 觀音聖像區

來得寺廟,當然少然不了佛像,慈山寺的三大寶殿:大雄寶殿、彌勒殿和地藏殿,均供奉著不同佛像,有宗教信仰的可以誠心參拜,沒有的也可參加導賞團,聽聽佛教故事。 七十米高素白觀音聖像立於六米高圓形平臺之上,以超過六百噸錫青銅鑄造,雙目俯視,寓意觀世間眾生疾苦。 「音聲聞法 -慈山語音導航」手機應用程式利用藍牙 Beacon 定位科技,為來寺參學 人士進行聲音導航,遊歷慈山。 用家開啟手機之藍牙功能後,程式即可偵測其所在的 位置,並提示就近之導賞點。 程式更設有離線功能,可於沒有網路的環境下瀏覽地圖 及收聽導賞點資料,方便大眾重覆收聽,隨時隨地聽聞佛法,增益知識。

慈禪寺: 建築特點

行襌之際,專注每一個步伐,把散亂的心帶回身體,覺察雙腳在當下與土地的互動。 禪,是訓練心的方法,旨在提升專注力和覺察力,讓我們領悟世情的真諦。 由禪定生智慧,當心安定下來,便能看得更清、想得更遠。

慈禪寺: 香港禪修好去處!慈山寺 透過靜修提升心靈的正能量

慈山寺觀音園區與中軸線的院落呈斜向交匯,形如鳥翼,向東方伸展。 由普門、洛迦池、戶外觀音聖像及通往觀音像的慈悲道組成。 慈山寺之建築設計理念力求延續中國佛寺建築傳統,借鑒盛唐建築之風格,並謹慎結合現代科技與創意,設計兼具傳統特色與現代功能之弘法道場。 登記參學一經確認,登記人將於一小時內收到確認電郵,內容包括參學編號、參學日期、進寺時間及參學人數。 參學人士進寺時必須向工作人員出示電郵或參學編號。

慈禪寺: 慈禪寺石窟

1986年11月21日,中日佛教界人士數百人歡聚淨慈寺,舉行了隆重的大梵鍾落成法會。 內容主要講述不同的佛教故事,深入淺出講解佛學理念,例如十八層地獄、修道成佛等,除了警惕世人要行善積德外,亦因有學習到這些信念,有助放下你心裡的一些執著。 所以慈山寺不時會舉辦茶禪活動,教大家在品茶的時候,從茶香、茶色、茶溫、茶味和泡茶的聲音去感受當下,體會感官和心的互動變化。

慈山寺興建計劃自2003年起,歷逾十年,終告圓滿落成。 慈禪寺 慈禪寺2025 慈山寺以漢傳佛教為本,致力發揚觀音菩薩慈悲、智慧與承擔之精神。 其土地購置、建設資金,以及經常費用皆由基金會奉獻,至今累計捐款已超過三十二億港元。 2015年4月向公眾開放,歡迎各界人士以登記方式參訪。 慈禪寺 從呼吸的出入,覺察生命的流動,感受自己和外在環境的聯繫。 你會領悟:微細至自己的呼吸、心念,壯大如眼前的海港、山巒,沒有一刻不在變動,這就是世事無常;沒有一點不在互動,這就是緣起相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