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心爲磚雕龜背紋,由四個六邊形組成方孔銅錢的紋樣,上下連續組成幾何圖案;下方中央有供奉土地神的一小方洞,洞外有浮雕仿木結構出檐門樓。 壁下有須彌式基座,用磚疊砌而成,只在束腰部位有雕刻花草圖案,其餘素面。 福德祠是廣東和客家移民在 1820 年至 1824 年間建立起來的神廟,許多華族移民來此膜拜大伯公,以表達平安抵達新加坡的感恩之心。
一個地區若較有組織性一點,可能會在土地公廟廟名前加上該地地名或區名,如小南天福德祠、頂土地公廟、碼頭福德祠等等;若無特別地名或區名,那很可能就以當地人常用的稱呼來形容,如那片田尾的土地公廟,那條圳溝旁的土地公廟。 本篇主角,仁厚境的土地公,就是以境名來稱呼土地公的所在位置。 由於年久失修,信徒前後商議修葺未成,迨至二次大戰期間,烽火遍地,日人禁止信徒奉祀,一時荒廢,直至民國卅四年臺灣光復,民國卅六年信徒有志修建,然一再延宕,民國四十三年在眾信徒堅持下,終於在原址修建完成。 民間認爲土地神可賜人以福,教人以德,尊稱“福德正神”,寄託人們袪邪避災,祈福求安的美好願望。 約於1865年由水上居民所建, 1876年遷建現址,至1928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將油麻地天后廟及嘗產正式移交廣華醫院。
大洲福德祠: 建築特色 :
民國58年,柯鵝與鄭玉柱等倡議遷祠重建,由黃府千歲擇地於今址重建,同年落成。 境內信眾十分喜愛本祠環境,因此每逢傍晚茶餘飯後,居民或相邀對奕,或三五成羣閒聊,為車水馬龍的市街,增添幾分閑適與安和。 廟內有三尊伯公;拜亭內或坐或站的信徒,自然的形成本祠特有的庶民風味。 大埔福德祠連拜亭佔地僅有20餘坪,雖然面積不廣,但拜亭極為乾淨,廟前通風良好,十分清涼。 加以香火鼎盛,前來朝拜之信徒絡繹不絕,終年廟內香煙裊裊。
- 約於1865年由水上居民所建, 1876年遷建現址,至1928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將油麻地天后廟及嘗產正式移交廣華醫院。
- 目前本祠正式會員計有李堅銅等50人,信徒代表會主要工作為監督、協助廟務及財務。
- 趙少康發起「戰鬥藍」,今年1126九合一選舉,戰鬥藍戰績被認為相當輝煌。
【記者劉彥宜/臺北報導】臺北市長蔣萬安上任首日,恰巧也是44歲生日,今(26日)下午至議會成立大會,民進黨臺北市議員王世堅也送上前總統、蔣萬安曾祖父蔣中正的照片,提醒蔣沒有犯錯的空間。 戴育澤表示,一棟建築物的落成有賴大量專業技術人力的投入,臺灣建築環境當前缺乏技術人力,透過數位轉型,提升營建效率與人力價值,引進數位營造,讓最傳統的土地公廟以最前瞻性的數位工法來建造。 大洲福德祠 大里區長鄭正忠指出,目前市府採用跨區重劃方式,推動第十五期重劃工程,位在大新福德祠對面的大里區公所、公兒十四及公兒十五都列入開發範圍,希望藉此機會解決一併解決福德祠問題,否則未來將影響重劃區聯外道路進出,經報請市府各 相關機關同意配合,並經市長簽準,預計遷往區公所和圖書館之間的空地。 目前西門福德祠建築為一拜殿一正殿之歇山式建築,此格局稱為「三間起一條龍前帶拜亭」,係光緒年重建時之結構。 拜亭採燕尾屋脊,正脊中央有葫蘆造型,其為四柱三疊鬥式捲棚構造,在拜殿前後牌樓樑枋上都有透雕螭虎紋樣的鬥抱。 原燕尾處有剪黏貼飾與泥塑等民間信仰人物與花鳥裝飾,但多數已脫落,雖不是富麗堂皇,但其工藝價值仍值得欣賞。
大洲福德祠: 府城六合境大埔福德祠
至於李鎮國則因黨籍屬於黃復南黨部,市黨部也將尊重黃復南黨部考紀會的決議。 正殿為燕尾屋脊的硬山式建築,建築構造為硬山擱檁式(直接將桁木置於山牆上的作法),共有九架檁,在前五架檁與七架檁間偏五架檁下方有一截面六邊形的燈樑,用以懸掛紙燈與線香。 正殿自建廟以來持續做為主要的祭祀活動空間,原本西門福德祠兩側有左右翼房做為儲存空間,但後來遭到佔用,因此目前正殿還兼具儲藏功能,略顯壅促。 神龕上懸有清乾隆46年(1782年)的「福溢通濟」匾,與光緒7年(1881年)的「萬福攸同」匾、以及「福德祠」匾;中堂兩側的山牆上,各嵌有木質碑記,分別是「大西門重建福德祠碑記」與「大西門重建福德祠捐題芳名碑記」,這些不僅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古文物,也是研究該祠相當重要的史料。 西門福德祠的信仰,根據考據乾隆46年 (公元1781年)已經具備有正殿及拜殿的規模,因此當地人稱之大西門福德祠。 各縣市正副議長選舉昨(25)日落幕,不過臺南市在選前就傳許多紛爭,而國民黨李鎮國、李文俊及張世賢3人跑票,將選票投給民進黨邱莉莉。
他很高興有此兩家公司秉持著勇於挑戰的精神,展現技術實力,不計利潤積極參與。 大洲福德祠 兩家公司於評選中之簡報內容精彩,分別以最新的BIM程式及3D動畫模擬工序,可說難分軒輊,最後由麗明營造以些微的票數差距取得優先議價權。 包括臺中市政府都發局住宅發展工程處副處長陳煒壬、大毅建設經理程賢郎、長裕工程管理顧問土木技師林永裕、建築師李永崇、及建築師戴育澤,以期選拔出信仰與專業兩全其美的優質營造團隊。 大洲福德祠2025 據承辦專案管理工作的東昇工程顧問總經理劉美旭指出,大河裏福德祠管委會主委劉坤湧對此次評選極為慎重,除了大河裏裏長陳資源及信徒代表之外,同時也邀請了相關專業人士共同組成評選委員會。
大洲福德祠: 民國43年 (西元1954年)
可說人間大小事,盡在福德正神的法眼裡,能明察秋毫、保境安民。 〔記者王姝琇/臺南報導〕臺南市中西區公所與大埔福德祠舉辦「百虎百福~府城虎城福城」寺廟文化推廣活動,今天(12日)推出虎爺踩街「巡田水」,由忠義國小學生抬轎自大埔福德祠出發踩街繞行六合境。 大洲福德祠2025 活動發起人、臺南古城聯合工作室洪秀燕說,轎裡坐著的是由知名工藝師劉進文打造的「茄冬入石柳」虎爺藝術浮雕,今天踩街結束後,19日將舉辦筊杯大賽,屆時聖杯數最高者可將虎爺帶回。 聯境是臺南府城獨有的特色,「境」指的是土地的疆界,臺南地區以廟宇信仰轄域作為分野,結合民間力量維護當地安全。 負責小南門城防的六合境,以開山王廟(延平郡王祠)作為境內主廟,還有清水寺、永華宮、馬公廟、油行尾福德爺廟、大埔福德祠、仁厚境福德祠等六個角頭廟。 今天參與活動的一行人正是帶著虎爺走訪六合境角頭廟,讓學童藉此認識虎爺信仰並體驗遶境文化。
大洲福德祠: 大埔︰多組競逐 簡劉配挑戰成功
牌樓樑枋下安裝「三關六扇式」門扇,中央為兩扇板門,左右各設有兩格扇,各自可以獨立開合,也可將板門連格扇往側邊整個打開,所以叫做「三關六扇」,常見於臺灣民宅。 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彰化地區大地震,造成福德祠毀損嚴重,隔年由當地西街信士陳庇捐獻修建正殿,其餘毀損部分因經費不足,暫時無力修復。 大洲福德祠 西門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左祀註生娘娘,右祀郭聖王公;福德正神即為土地公信仰,為臺灣最普遍的信仰之一。 「百虎百福~府城虎城福城」系列活動今天開跑,劉進文打造「茄冬入石柳」虎爺藝術浮雕,由忠義國小同學輪番抬轎,自大埔福德祠出發踩街繞行六合境;19日將舉辦虎爺擲杯大賽,擲杯祈求虎爺香草福袋、Q版虎爺彩繪等活動;20日則有捏陶、講古喫麵線等活動。 大洲福德祠 民進黨北北基桃市長候選人選前拋出每月1200元「首都通交通月票」規畫,桃園市長張善政則提出「桃北北基1280月票」政策,強調「一定不會跳票」。
大洲福德祠: 大埔街福德祠
身為府城最早的土地公廟之一,蕃薯崎小南天福德祠創立於明永曆二十年(也就是清康熙五年,西元1666年)。 大洲福德祠 主祀當然是土地公,但比較不同的是左右神龕所配祀的是招財童子與進寶童郎(現在已經換成左右神龕都是土地公了,現在全國廟宇網上的照片還是以前合祀招財進寶童子的照片,可自行點閱);而民國四十五年的重修,還迎來開基武廟的文衡聖帝一同合祀。 相傳此廟祭祀的主神福德正神係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角美鎮白礁村的風水師張清諒,去世於1696年,享年六十三歲。
大洲福德祠: 廟宇及文化單位介紹
山西祁縣喬家大院東南院大門對面建有一座“福德祠”照壁,是土地祠與照壁合二爲一的形制,仿木結構出檐。 該壁檐前正面飾有上下兩層有萬字頭磚雕花邊,其下正中懸有磚制匾額“福德祠”。 壁兩側有磚雕對聯,上聯“位中央而贊化育”;下聯“配三才以大生成”。 匾額下方的仿木額枋中間雕二獅戲繡球,有“喜從天降”之意;兩端有戟、磬圖,取“吉慶有餘”之意。
大洲福德祠: 廟宇簡介
淡江大學學倫會審查,認定江聰淵論文多處內容涉及註明出處不當,… 民國七十九年歲次庚午菊月,成立福德祠管理委員會,由眾信徒推選邱顯清先生為主伕委員,王禮先生為副主伕委員。 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登錄管理人林捷三先生,奉祀主神為福德爺,惟當時傴以數圝石板簡建而成,住民蒙其護祐得以安居樂業、財源廣進、子秀孫賮。 本福德祠建於嘉慶戊辰十三年、即民前一0三年,迄今已有二百零二年之歷史,為本地最古老廟宇,當時記載業主林成祖先生。
大洲福德祠: 大洲福德祠
拜拜的最後,也要記得到對面由有應公有應媽升格的南城隍及其夫人參拜唷,也因為是這樣,所以買金紙的時候,以100元為例,有分全部都給土地公的,還是一半給土地公一半給南城隍。 市政府所述:民國十八年時因市街拓建,原廟建於西定坊巡撫道臺左畔,因而移至蕃薯崎,故此廟又叫蕃薯崎小南天福德祠。 從上方這張臺南城圖(1896年)可看到小南天即為小南天福德祠,其北面則為德慶溪(圖中紅色線)。 大洲福德祠2025 過了石橋後,沿著蕃薯崎街走就會到達小南天福德祠,這路程則會很明顯感受地勢的上升,這也是為什麼這條街叫做蕃薯「崎」街了。
神像為1984年間雕塑成紅臉、黑鬍,右手握一卷天書,左手端金元寶的土地公,稱謂「天書福德」。 傳聞此土地公專管天庭財庫,民眾都會前往拜拜祈求,如農曆二月二日土地公聖誕,就吸引不少信徒前往膜拜。 本祠奉祀福德正神為主神,以弘揚教義,導正人心,淨化社會,福佑善信,造福鄉裏為宗旨,定名為「三光福德祠」,地靈神顯,香火鼎盛,福澤廣被,重建後由胡炎先生管理,後由其次子胡春枝先生承接,於五十五年二月並經廖火枝,陳振丁,賴朝棟,王大江等人士籌組福會(食會)迄今。 鹹豐九年(1859)四月,因建築殘破,管理人曾君騰等10人發起重修,與大埔街民眾 大洲福德祠2025 39人共捐出時錢480圓90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