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寮路福德祠2025詳解!(持續更新)

不過有時也按人數,有時按每戶多少錢來收集祭祀與演戲的費用。 募捐的方式可省卻計算丁數或口數或人數的麻煩,有者捐多,無者捐少,也不一定每戶要募到。 通常收丁錢或募捐以一次演戲所需,夠用即可,有些土地公廟因固定每丁每口收多少錢,且所屬居民較多的,每有盈餘,據聞位於舊火車站邊的新街土地公廟盈餘頗豐,主事者謂是節省用度的原故,無論收丁錢或募捐通常是頭家爐主的責任,無頭家爐主之土地公廟有些有專人管理,多半是義務。 土地公廟是神格很低的神,也由於其常駐一方,故無所謂巡境一事;而且它是陰神,一般人遷新居或婚嫁時,通常請別的神到家理來坐鎮幾天,鮮少請土地公來。

  • 岡山壽天宮義民爺身著清朝官服,應為紀念當時為保護阿公店街治安而犧牲性命之人民。
  • 拜拜的最後,也要記得到對面由有應公有應媽升格的南城隍及其夫人參拜唷,也因為是這樣,所以買金紙的時候,以100元為例,有分全部都給土地公的,還是一半給土地公一半給南城隍。
  • 募捐的方式可省卻計算丁數或口數或人數的麻煩,有者捐多,無者捐少,也不一定每戶要募到。
  • 也有些土地公廟是面向著河水,如下雙冬土地公廟,在雙龍隧道的上面,從廟前可俯看烏溪河水及溪旁的下雙冬部落。
  • 草屯街區以前分新街、舊街,合稱頂莊,是相對於下莊﹝今敦和裏﹞而言。
  • 每逢農曆8月13日為朱伯公誕辰,屆時鄉裏都會有紀念儀式。

是臺南市唯一被列為古蹟的土地公廟,該廟主祀福德正神,當年五條港區之一的佛頭港即在此處靠岸,附近大多是杉木行商聚集,早期景福祠備受尊重,地方甚至規定廟前民居屋頂高度不準高過廟頂。 六合境大埔福德祠從10年前開始發放發財金,是臺南市少數有發財金活動的廟宇,每年農曆2月2日福德正神聖誕過後週日,都吸引大批信徒前來商借每份300元的發財金,即使廟方準備1000份都供不應求。 2015年9月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於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舉行的「屏東土地公文化學術研討會」,會帶人拜訪此廟、老埤老祖祠、車城福安宮等。 臺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以校友身分出席國立新竹高中百週年校慶活動,他指出,在母校學到堅持、紀律、民主自由的精神,感謝當年老師教導及環境養成教育,養成他如今的超強抗壓力,1人對打兩黨毫無懼色,「高虹安雖不是校友,我看她也需要這種勇氣纔行」。 同年開始,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信眾皆會舉辦建醮慶生活動,延續迄今。 當時福德祠之規制,土地公置於殿內神龕中央,神龕兩側楹聯的上聯曰:「福載壽筵親厚德」、下聯曰:「正褒邪黜仰明神」,左右各置財神爺與土地婆。

圳寮路福德祠: 桃園國際機場福德宮

論語宰我問社有「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是有關社樹最早的記載。 史記索隱:「二十五家為裏,裏有社」,這是最小單位的社,漢代沿之,故漢書陳平傳有「裏中社,平為宰,分肉甚均」。 圳寮路福德祠2025 李玄伯說古代的社常以樹為代表,周代用樹做社神,這種現象到秦漢仍舊存在。 圳寮路福德祠 李玄伯曾調查幾個臺灣的土地公廟,他說臺灣的土地廟與古代的社有若干相同之處,尤其南投縣很多土地公廟,旁邊有大樹,更顯出樹與社無法分開的遺跡。

民國五十八年間,地方士紳鑑於廟宇年久失修破損不堪,有失對土地公之虔誠心,始由信士梁桶等人發起募捐將舊廟宇拆除,並在原址重見為磚造覆瓦廟宇,於民國五十九年開竣工並將本廟宇命名為「福德祠」。。 福德祠與天后宮可以說是旗山街內最重要的兩大廟宇,旗山街內的廟宇出外進香回駕都會先至兩廟參香才入廟。 在天后宮四年一度的遶境大典時,福德祠土地公也會擔任隊伍最前端的前導工作。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岡山區道教

是地方信眾集資所建的廟宇,於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中有記載。 原址在今東門路鐵道之西側,道光廿三年(1843年)因舊廟年久失修,遂東遷於今址重建。 該次重修留有「重修祝三多福德祠碑記」,而根據記載,雖然該廟在該年便已建好,但因為「非歲時不利於坐向,即月令不合於總董」,所以一直到鹹豐五年(1855年)才舉行建醮。 這對年輕夫妻向土地公伯還願之時,許下宏願若能在年底積蓄超過壹仟元,願將原來由四塊石板砌成的土地公廟,重建為高三尺的寺廟。 土地公伯果然靈驗,多次完成這位青年的願望,這位青年也就是現年八十九歲的主事胡木己先生。

臺灣的廟宇與社區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土地公廟規模最小,而最小的社區單位─聚落,自然有密切的關係,可以稱為聚落廟而無愧。 臺民每以廟宇來組織地方社區,土地公廟即用以組織最底層的地方社區─聚落,由土地公廟不只可以定義一個聚落的範域﹝territory﹞,而且可以看出聚落內人羣組織與活動的樣貌。 最後,本文從土地公廟的形制及其演變探討其聚落發展的關係。 石頭圍成的土地公廟是最原始的形態,見於開發較晚,以及較小的聚落,通常只是居民隨意拜,沒有演戲,沒有祭祀組織。 其次為小祠形態,亦多見於開發較晚的僻野之處,尤以雙冬、坪 頂、土城三里為然,雙冬裏除了中正路兩旁的土地公廟﹝雙冬街、東埔、粗坑、三條崙﹞以及雙龍隧道上的下雙冬土地公廟,其他都是坑門的土地公廟。 通常水從山上往下流,人就沿著河邊開路往山裏走,山區的開發皆是如此,所謂坑門即是入山的溪口,沿著溪邊,除了地形平坦之處,有人羣聚居之外,大部分的住戶都分佈得很零散,但基於在同坑門進出的理由,亦合建土地公廟,而共同祭祀,這些土地公廟大多為小祠形態。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前金區道教

從圖中可以發現,福德洋圳的主流在北幹線,傍著外雙溪走,經過雙溪公園旁,流過美崙公園,在承德路雙溪橋附近流入到洲美。 當年外雙溪在那裡轉彎進洲美,從目前北投焚化廠旁匯入到基隆河,現在外雙溪的出水口以前是不通的,福德洋圳就在那裡基隆河與外雙溪兩河之間穿過,進入洲美。 水圳經過東吳校門內的冤家路,民國七十年代我曾在水圳撈大肚魚回家養,當時還不知道這裡是士林最古老的水圳呢。 後來攔河堰被洪水沖垮後,外雙溪的水位就夠不到取水口,福德洋圳少了活水後,就成為爛泥溝,有些地方乾枯了。 日治時期兩側翼遭當地居民佔用,又因此時期彰化市進行市區改正拓寬西門,而拆除了部分的西門福德祠建築,廟宇也被迫往後遷移,致使格局縮減為僅有正殿前帶拜亭,即現存所見之廟貌。 連單人房都配備租屋處鮮少有的浴缸,搭配房型提供Dyson吹風機(非所有房型配備),澡可以盡情泡;三折式高密度牀墊,好睡到淺眠者都易入眠。

圳寮路福德祠: 圳寮路福德祠

民國二十五年,一對年輕夫妻來崁頂開墾,生活非常貧苦積蓄無幾。 有一天這對年輕夫妻,費所有積蓄向獵戶買得一頭野牛,飼養在樹下,野牛卻掙脫繩索而逃,遍尋不得,於是來到由四塊土石板砌成的土地公廟前求願,福德正神感應其誠心,使野牛自動在當天下午回到原來飼養之樹下。 全臺灣海拔最高的土地公廟,位於關子嶺,前人傳說福安宮座落在蟠龍穴龍頭的所在,周遭雲霞嬝繞,嵐靄似錦,變化無窮,宛如人間仙境,且前案造型奇特的枕頭山,渾然天成滿爐香,鍾靈毓秀,誠為「福神降靈,濟世之聖地」。 臺南市唯一在路頭路尾均有土地公廟的老街便是總爺老街,現在街名是崇安街,沿著崇安街走到和北華街七十一巷交口處,就會看到「頂土地公廟」,由頂土地公廟漫步至忠義路的便可見到「下土地公廟」。 因頂土地公位於高地,所以稱「頂」,也因此地為轅門所在,故稱鎮轅境。 頂土地公廟的廟脊有燕尾(「燕尾脊」在傳統建築中代表主人曾經中舉的官宅,或是宮廟纔有此種型制),頂土地公廟的土地公神像戴著相帽由來。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美濃區道教

除了伯公外,尚有陪祀之註生娘娘及延平郡王五營將,下桌則有虎爺。 本祠位於臺南市開山路,正面可眺望延平郡王祠(開山王廟)之濃蔭,廟前為開山路與大埔街之交接口。 附近雖交通便利,道路兩側均為商店,但因鄰近古蹟名勝與文教區,又有開山路 兩旁高大之金龜樹,反增添幾分雅緻。 拜拜的最後,也要記得到對面由有應公有應媽升格的南城隍及其夫人參拜唷,也因為是這樣,所以買金紙的時候,以100元為例,有分全部都給土地公的,還是一半給土地公一半給南城隍。

圳寮路福德祠: 旗山福德祠 -蕃薯寮開莊之廟

明鄭時期為漢民移往開發的聚落,繁榮昌盛,古稱「柴頭港民社」。 道光三年(1823),因大風雨,曾文溪改道,石頭溪向西延流入鹽水溪,臺江陸浮,柴頭港港灣機能逐漸衰落而荒廢。 年代天后宮建成以前,福德祠一直都是蕃薯寮街的信仰中心,福德祠週邊的市街也是蕃薯寮的經濟中心。 但天后宮成立以後便取代福德祠稱為蕃薯寮信仰中心,福德祠週邊市街也因為諸多因素被天后宮週邊之市街(今市場巷一帶)取代。 旗山市街位於旗山區的中央偏西北位置,範圍為大致今日的瑞吉、竹峯、大德、湄洲及太平五個裏。

圳寮路福德祠: 大埔福德祠

大部分的土地公廟其最初建立的年代都不清楚,居民每回答,他小時候就有了,或是他阿公的時候就有了等等。 最近一二十年來土地公廟接二連三的重修改建﹝參見圖三所示之例﹞,形貌較大也較牢固。 圳寮路福德祠 土地公廟為聚落居民所共有,其興建與修護,自是居民合力共成。 再者,草屯尚有一些原具公眾性的土地公廟,由於住民或墾民的遷移,而失去其公眾性,僅有鄰近的二、三戶居民奉祀,這樣的廟宇為數不多,且多集中在土城裏,計有:土城裏頭份土地公廟、十五鄰土地公廟、二坪仔土地公廟,這些土地公廟都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彌陀區道教

三尊神像眼神有差異,居中神像平視,龍邊神像近觀,虎邊神像遠眺,似乎代表該廟土地攻能近觀、遠眺,明察秋毫境內大小事。 大埔福德祠的土地公與六合境另外兩間土地公廟的土地公據說為親兄弟,其中大埔福德祠是排行老三的「三伯公」,大伯公是仁厚境福德祠的土地公,而二伯公是油行尾福德爺廟的土地公。 位於今臺南北區六甲裏的柴頭港,旁有石頭溪,係臺江內海汾岸港口。

隨著桃園航空城推動,圳頭村部分土地再劃入機場第三跑道計畫,村內還有四間土地廟面臨要遷移。 因公共工程而集中供奉的還有永和山福德祠、十三伯公福佑宮等。 圳頭村民希望比照青埔高鐵區模式,也讓四尊土地公「合體」,合併一間福德宮,並由政府提供周邊公園、綠地地點安置,保存當地歷史民俗。 由於義民爺身著清朝官服,因此義民爺的事蹟應發生在清朝時期。

從清代道光年間開始興建的曹公圳,近兩百年來安靜地流淌在高雄平原之上,孕育了南臺灣的田野,使得原本只能望天解旱的農地成為田連阡陌的沃土。 長久以來,曹公圳都是高雄最重要的灌溉設施,但近代工業興起後,工業地帶的圳道,不是被掩蓋,就是淪為水溝;在都會區的圳道則轉為民眾的休憩場所。 唯有少數的圳道,至今仍與民居並立,在住宅和商店間川流,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恬淡風景。 前岡山鎮長林顯賢認為距今約三百年前的農曆9月15日土匪在岡山搶刼,眾人抵抗盜匪死傷重,為了紀念這些義士,因此定那天為義民節,且在三塊厝建廟,是在民國76年壽天宮福德祠建成後才請過來安奉。

巷弄中的日系質感旅宿,小南天生活輕旅

一個地區若較有組織性一點,可能會在土地公廟廟名前加上該地地名或區名,如小南天福德祠、頂土地公廟、碼頭福德祠等等;若無特別地名或區名,那很可能就以當地人常用的稱呼來形容,如那片田尾的土地公廟,那條圳溝旁的土地公廟。 本篇主角,仁厚境的土地公,就是以境名來稱呼土地公的所在位置。 2008年初,民航局同意以回饋金名義補助總建廟經費6成的488萬餘元,但工程發包期間遇到建材大漲,第三次才標出去。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大樹區道教

昭和十一年(1936)因道路拓寬改遷移,神像暫奉雙慈宮。 相傳里港土地公受過道光皇帝親賜官帽官服,和一般村落土地公廟宇地位不同。 圳寮路福德祠 年間 ,當年臺灣知府蔣太爺(名允焄)遊歷大崗山,經崗山頭之際,睹見山腰間鍾靈毓秀、岡陵峯巒、林木翠綠,二仁溪淙淙而流,景緻秀麗,即擇地興建「大南天福德祠」,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迄今三百餘年,照耀大千。 圳寮路福德祠2025 本福德祠奉祀福德正神(福德爺),即土地公,傳聞清末年間,先民渡臺墾荒,擇土而居,為祈求平安順利於距今百餘年前座落當時彰化縣馬芝堡埔姜崙字坡頭頂一三五地號(今秀水西西興段二O七一地號目祠),建廟初時,僅簡陋一間廟宇,奉祀福德爺,供村民膜拜。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林園區道教

新莊裏內雖有莊頭、沈厝、大厝底、祖厝後、街仔尾等部分,但非常緊密相連,可視為一個聚落。 一般說來,祭祀與演戲費用的來源以在土地公管轄的範圍內收丁錢或募捐較多。 圳寮路福德祠 收丁錢,或稱「提丁」,其方式有好幾種,有時按每戶的丁數,有時按丁口數,固定一丁或一口多少錢,所謂丁是男丁,男子一出生即算,口數通常僅計已婚女子的人數,口錢通常只為丁錢的一半。

這些土地公廟旁的樹仔公,祠宇都比土地公廟小,也更為簡陋,甚至無祠,但信仰者未必少於土地公,其信仰的發生也未必晚於土地公。 除了樟公與雞柔公之外,上述的樹公皆為榕樹神,且都有「竃貫」的活動,很多小孩子給榕仔公當義子﹝稱契子﹞,每年都要到榕仔公那裏祭拜,拿一個新的「貫」,所謂「貫」是指中有四方洞的銅錢,用紅棉紗線穿過,繫上榕仔公的護身符或榕樹葉,掛在脖子上,或置於宅中,以保平安。 榕仔公的義子眾多,尤其是下莊每逢中秋節,林仔頭每逢元宵節的時候,信徒前往「竃貫」,不絕於途。

”其中有“福德”、“伯公”二詞,正說明福德祠內拜的是福德正神,也就是俗稱土地公,大伯公。 由於年久失修,信徒前後商議修葺未成,迨至二次大戰期間,烽火遍地,日人禁止信徒奉祀,一時荒廢,直至民國卅四年臺灣光復,民國卅六年信徒有志修建,然一再延宕,民國四十三年在眾信徒堅持下,終於在原址修建完成。 日據初期辦理土地總登記時,將廟宇基地及埔姜崙字頭頂地號等四筆土地所有權人登記為福德爺,管理人登記為許阿枋,惟自前管理人許阿枋過逝後,即由信士梁德先生代管,梁德逝世後由其子,梁全先生繼續代管廟產及處理日常廟務。 福德祠是廣東和客家移民在 1820 年至 1824 年間建立起來的神廟,許多華族移民來此膜拜大伯公,以表達平安抵達新加坡的感恩之心。

這些以石頭廟或小祠為土地公廟的聚落,不是開發較晚,就是聚落很小,人口較少,其祭祀圈自然也較小。 劉枝萬對臺灣寺廟的發展,也有相同的看法,亦分為三期,﹝一﹞是拓墾初期的無廟時期,僅奉香火於田寮或居屋;﹝二﹞是莊社構成期,此時莊社基礎初奠,以土地祠之普設為其特徵。 ﹝三﹞是莊社發展時期,此時街肆形成,景氣鼎盛,富財者鳩資興建宏敞寺廟,以文昌祠、齋堂、職業神寺廟與職業團體組織神明會及鄉土神﹝即祖籍神﹞之隆盛為其特徵﹝劉一九六三:一○一~一○二﹞。 劉枝萬最近再把臺灣寺廟的發展再詳細分成七個階段,每一個階段亦都與不同的聚落發展時期有關,分別是:1. 此外,土地公廟一個更明顯的聚落性的活動是「喫福」,即是居民一起饗宴。

除了上述具體可見之證據外,根據筆者訪問的土地公廟之沿革及發展之歷史,可發現除了石頭土地公廟之外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都是屢經改變形貌,甚至廟祠地點、座向,亦屢經改變。 每一次改變廟貌都要再次集結聚落內的人羣,出資出力,隨著聚落的發展,土地公廟越蓋越高,也越蓋越牢固,雖然限於神格以及土地公信仰的聚落性,土地公廟的規模不可能太大。 圳寮路福德祠2025 ﹝三﹞是小廟,高可過人,有些雖然門鬥較低,要低頭才能入廟,但土地公的神位設已在高高的神案上,前有供桌,可放祭品,祭拜比較方便,除上述的石頭廟與小祠,其他的土地公廟形制上都屬小廟。 由以上所述,石頭廟與小祠的分佈範圍,除草屯舊街福德正神廟以外,大都屬於東南部山區及山麓地帶﹝指雙冬、坪頂、南埔﹞以及東北部烏溪沿岸地帶﹝指土城、北勢﹞。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楠梓區道教

主祀當然是土地公,但比較不同的是左右神龕所配祀的是招財童子與進寶童郎(現在已經換成左右神龕都是土地公了,現在全國廟宇網上的照片還是以前合祀招財進寶童子的照片,可自行點閱);而民國四十五年的重修,還迎來開基武廟的文衡聖帝一同合祀。 西門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左祀註生娘娘,右祀郭聖王公;福德正神即為土地公信仰,為臺灣最普遍的信仰之一。 小南天生活輕旅是為小資女孩打造的臺南旅館,位在市中心 ,走路或騎旅店的免費單車,步行可到臺南火車站、國華街小喫、臺南美術館、林百貨等熱門景點。 閒逛在巷弄內,感受臺南的慢活和老臺南人的口味,省下的租機車或計程車費可以再喫十種特色小喫。

一般土地公廟供奉的福德正神都只有1尊,但連拜亭面積只有20多坪的大埔福德祠,卻同時奉祀3尊土地公。 根據當地耆老指出,大埔福德祠創廟之初,曾有商販前來膜拜,過沒多久個個都穿金戴銀還願,消息傳開之後便香火鼎盛,3尊「伯公」被喻為財神爺的說法更廣為流傳。 據說是臺南最早的土地公廟,古地名番薯崎,據說廟前的小巷原是一條蜿蜒的溪流,當年明朝寧靖王朱術桂來到此地遊覽,望見此地流水潺潺,山峯緩拔清爽秀麗,可比擬南天勝地,因而題匾為「小南天」。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梓官區道教

又相傳當時民兵沒有武器,乃削竹為竿,埋伏在竹林叢草中與海盜決鬥,死傷慘重,為了紀念這個事件,每年在9月15日籮筐會,大家都到古戰場(今岡山公園)憑弔一番,並砍一些竹子回家編製器皿以示不忘,久而久之本地成為竹器市場。 在乾隆一朝,漳、泉、客、原四籍墾民都有獲乾隆頒匾或賜名。 客籍義民獲頒「褒忠」匾額,泉州籍義民獲頒「旌義」匾額,漳州籍義民獲賜名為「思義村」,而原住民也有獲頒「效順」匾額。 對於為鄉土而犧牲的祖先們,客籍墾民將他們對這些祖先的尊崇和感謝,轉化成為義民爺的信仰,義民節的舉辦時間為農曆7月20日,但岡山壽天宮的義民節為農曆9月15日,此日期實殊於各地。 無論從祭祀圈的現況,或其擴大,縮小的過程,皆可看出聚落之上,有一個聚落層次,由數個聚落結合而成,此一聚落羣,即稱為村落,但聚落羣也可能沒有結合成功,而各自分散。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茄萣區道教

在士林官邸正門前還留有一段鵝卵石的水圳,那就是福德洋圳的南幹線,灣過士林官邸後流向士林夜市,那裡可能連接上新街旁的小運河。 圳寮路福德祠 當士林成為住商鬧區後,福德洋圳就失去了灌溉的功能,外雙溪截彎取直後,外雙溪直流入基隆河,洲美的水圳與福德洋圳就斷了關連。 本祠境內民風淳厚,不少人世居當地,從事製作麵線,因之大埔街昔稱麵線街,居民自幼穿梭於廟前,人、神之間關係極為親暱,因此大埔街居民均暱稱本祠主神福德正神為『伯公』,儼然就是當地居民的大家長。

現在這裡已是鄰近居民運動和休閒的好去處,有時也能見到遊人於池邊安靜地垂釣,是一個結合水利和教育的多功能城鎮濕地,也是後莊人的美麗花園。 安靜地佇立於後莊街巷內的朱伯公祠,乍看只是一間街邊小廟,然而長期以來它都是地方重要的信仰中心。 祠外的對聯寫著:「朱府英豪護國媲美施仁義」、「伯爵烈士忠貞傳千古流芳」,相傳朱伯公本名為「朱秋」,是一位經常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義賊,後遭奸人所害而逝。 其後朱伯公常顯靈庇護鄉裏,於是鄉民集資糾眾為其建立一座小廟,就是現在的朱伯公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