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拓)建 1978年,釋果一應邀振錫東林。 1979年,東林作為江西省第一個佛教聖地向國際、國內遊客開放。 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 (384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 東林寺是佛教淨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漢唐時成為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也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和淨土真宗視為祖庭。 大佛臺是一簡潔而莊重的曼陀羅,主佛48米,蓮臺6米,寶蓋81米。
- 南對高岑,上有奇木,獨絕於林表數十丈;其下似一層浮圖,白鷗之所翔,玄雲之所入也。
- 西林寺後的西林塔,亦稱千佛塔,磚浮屠。
- 核心景觀大佛坐落的位置,整個苑區中軸線走向,主要建築規模、建築標高等都基本保持了原控制性規劃設計意向要求。
- 如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毀於左良玉軍隊,咸豐三年(1853年)再毀於太平軍。
- 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 (384年),爲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
- 天王殿內供奉天冠彌勒菩薩、韋馱菩薩、四大天王,形成第一景觀。
- 到盡頭有“故鄉風月”銅浮雕,沿左右環道上大佛臺。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慧遠大師踐約來廬山擬偕慧永法師往廣東羅浮山潛修,途經潯陽,見廬山清靜足以息心,留住龍泉精舍,後移居西林。 東林寺正對香爐峯,四周羣山環抱,門前為虎溪橋。 如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毀於左良玉軍隊,鹹豐三年(1853年)再毀於太平軍。 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到破壞,挪作他用。
東林寺: 東林寺西林
同年冬,遠公影堂內壁嵌十八高石賢刻圖象。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民族英雄嶽飛駐屯九江,曾作詩贈東林慧海上人,敦囑慧海“重修蓮社”,以期他日來山終老。 保大十二年(954年),敕建馱跋陀羅舍利塔,彭濱作記。 其後南唐李主鑄鐵羅漢五百尊送東林寺,寺僧造閣以供奉之。 義熙六年(410年),罽賓禪師佛馱跋陀羅入廬山,受慧遠之請,譯出《修行方便禪經》,慧遠作序紹介讚揚。
- 遠公塔院在東林寺西側,供奉有慧遠大師墓塔。
- 民國二十三年(1934牛),江蘇沙建庵所輯《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初次刊印流通。
- 橋下百鳥谷是飛禽棲息、百鳥偕鳴,共贊佛德。
- 舊有塔院在清代已毀壞,塔爲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內有一棵“佛手樟”,相傳爲慧遠大師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
- 大佛臺是一簡潔而莊重的曼陀羅,主佛48米,蓮臺6米,寶蓋81米。
遠公塔院在東林寺西側,供奉有慧遠大師墓塔。 慧遠大師,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人。 出生於東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 大師的家族是儒學世家,他幼而好學,瑋璋秀髮,博綜六經,尤好《老》、《莊》。
東林寺: 東林寺門票
直到越過了虎溪,三人才驚覺,但旋即會心地縱情大笑起來。 原來,他們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聲了。 東林寺2025 對於他們修行的唸佛三昧,慧遠在《唸佛三昧詩集》序文裏規定,“三昧是,把念頭集中到一處而變為寂靜的行為。 ”而且,“有很多種類的三昧,那個名稱也很多,其中具有很高的功德而容易實行的是念佛(三昧)第一”,慧遠是般舟三昧,他説“功德高,容易修行的是念佛第一”。 這樣的唸佛三昧是根據支婁迦讖翻譯的《般舟三昧經》來的。 《佛説無量壽經》雲:若人齋戒清淨,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間斷唸佛,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舊有塔院在清代已毀壞,塔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內有一棵“佛手樟”,相傳為慧遠大師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 東林寺 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 50公里。 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 (384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 東林寺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視為祖庭。
東林寺: 東林寺天王殿
朝禮之路由緩漸陡,其間有虹橋飛跨,銜山接路。 1978年,廬山管理局決定恢復東林寺,6月18日請果一法師返東林,重任主持。 同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東林寺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作為全省第一個佛教聖地向國內外正式開放。 東林的建築羣主次分明,相互映襯,聚散有序,諧和協調。 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北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 50公里。 東林寺2025 天王殿與環廬山公路相鄰,設計用一座五進門石牌坊作爲屏障,以之爲苑區的南部邊界。
東林寺: 東林寺虎溪三笑
復(拓)建 1978年,釋果一應邀振錫東林。 1979年,東林作爲江西省第一個佛教聖地向國際、國內遊客開放。 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 (384年),爲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
東林寺: 東林寺(とうりんじ)
東林傍依瀑布,林木蔥鬱,煙雲出沒,虎溪潺潺環流。 慧遠《廬山略記》雲:“北負重阜前帶雙流。 所背之山,左有龍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湧出,冷暖與寒暑相變,盈減經水旱而不異,尋其源,出自龍首也。 南對高岑,上有奇木,獨絕於林表數十丈;其下似一層浮圖,白鷗之所翔,玄雲之所入也。 東南有香爐山,孤峯獨秀起,遊氣籠其上,則氤氳香煙,白雲映其外,側炳然與眾峯殊別”。
東林寺: 東林寺佛事活動
現寺重修,廟宇宏敞,佛像高大,規模不亞當初,別緻莊嚴。 廟中,原有一幅牆壁,蘇軾來遊,看到壁前前人題詩甚多,頓時興起,索筆《題西林壁》,傳為千古佳詩。 其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極具哲理。 東林寺玉佛樓後,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聰明泉”。 傳説東晉名將殷仲堪到東林寺拜訪慧遠大師,二人行至山腳,見有此處蒼松翠柏、泉水潺潺,便於此聽泉談《易》。 殷將軍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慧遠大師指泉讚道:“將軍之辯,如此泉湧,君侯聰明,若斯泉矣!
東林寺: 東林寺大雄寶殿
1983年,重建慧遠塔院及佛馱跋陀羅舍利塔。 次年佛誕節,舉行兩塔開光大典,日本淨土宗訪華團多賀谷、鈴木信光一行蒞臨盛典,並奉贈《大正新修大藏經》。 慧遠在阿彌陀佛像前聚集着包括這18位名士和其他門徒共123人,祈禱在西方極樂世界再生,慧遠是淨土宗之創始者,也是初祖,但他兼備禪淨兩宗的修為。
東林寺: 東林寺について
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塔頂曾裂開,至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又自行癒合。 初是沙門竺曇結庵草舍,死後慧永繼承師業。 到晉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範爲之立廟,命名爲西林寺。
東林寺: 東林寺主要景觀
大雄寶殿區全長有180米,左右有配殿分兩個區域展開。 周邊有連廊與過殿,塔中供奉佛的真身舍利,供信衆繞塔供養修行,瞻拜舍利,緬懷佛的功德,生起唸佛的善根。 大殿爲重檐廡殿,殿身深七間,平面爲九間,是中軸線上規模最大的殿堂。 東林寺2025 大雄寶殿殿後直對登山臺階,臺階起伏延伸。 其間設置亭臺,既可駐足歇息,又可憑欄望遠,可獲於廬山之外方識其真面目之悅。
東林寺: 東林寺閉關唸佛
同年冬,遠公影堂內壁嵌十八高石賢刻圖象。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民族英雄岳飛駐屯九江,曾作詩贈東林慧海上人,敦囑慧海“重修蓮社”,以期他日來山終老。 東林寺2025 保大十二年(954年),敕建馱跋陀羅舍利塔,彭濱作記。
東林寺是佛教淨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漢唐時成爲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也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和淨土真宗視爲祖庭。 而且慧遠在《唸佛三昧詩序》中説:整個三昧,那個名字非常重要,功高、容易向前去的是念佛。 為了得到這個唸佛三昧,他在般若臺每天唸佛六個小時而向西方淨土禮拜,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慧遠多麼懇切至誠地修行唸佛。 慧遠於東晉元興元年(402年)在廬山般若臺之阿彌陀佛像前,與劉遺民等123人,立了西方往生之誓願,行持唸佛三昧。 這年,他67歲左右,這個結社之被稱為白蓮社是由於在山之東邊和西邊的池塘種了白蓮。
東林寺: 東林寺
初是沙門竺曇結庵草舍,死後慧永繼承師業。 到晉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範為之立廟,命名為西林寺。 自晉至唐一直鼎盛,元為兵焚,明修又毀,此後長期不復。
周邊長廊環繞,可供信眾禮佛修行禪觀所用。 接引橋巧妙利用山體谷澗互為兩點支撐而就,橋體為拱形,如空中飛虹,橋欄雕塑與橋道體現“水火二河白道喻”。 橋道為蓮華圖案,步步蓮華,趨向彼岸阿彌陀佛。 橋下百鳥谷是飛禽棲息、百鳥偕鳴,共贊佛德。 1993年2月28日,東林寺創辦的“江西佛學院”正式開學,果一方丈兼任院長。 民國二十三年(1934牛),江蘇沙建庵所輯《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初次刊印流通。
唐太宗曾手書“聰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亦有詩云:“一勺如瓊液,將愚擬聖賢。 直到現在,許多到東林寺覽勝的遊客都要飲上一勺“聰明泉”水,寄託了人們追求智慧的美好願望。 佔地3300畝的東林寺淨土苑,主要以修學道場的概念來佈局,除了在大佛朝禮區濃墨重彩地渲染出淨業行人對阿彌陀佛的虔信之外,其他修學區域力圖簡潔質樸。 拜佛臺位於登臨大佛階梯的中段,臺中設置以供養爲主題的雕塑,前可瞻仰大佛尊容,後可回望三聖殿、天王殿,臺中主要爲供養拜佛之用。 東林寺淨土苑規劃伊始,便是以自然景觀控制性規劃爲前提進行設計的。
東林寺: 東林寺乘車路線
經由牌坊有四重樹木、草坪臺上排列八柱經幢,山門左右設置白象石雕。 由烏頭門式影壁與山門,及山門前兩側附屬配殿,巧妙構成一個入口空間。 天王殿內供奉天冠彌勒菩薩、韋馱菩薩、四大天王,形成第一景觀。 天王殿與環廬山公路相鄰,設計用一座五進門石牌坊作為屏障,以之為苑區的南部邊界。 經由牌坊有四重樹木、草坪臺上排列八柱經幢,山門左右設置白象石雕。 由烏頭門式影壁與山門,及山門前兩側附屬配殿,巧妙構成一個入口空間。
東林寺: 東林寺概述
橋頭有二菩薩迎接的石雕,腳下有黃金爲地(銅路),周邊有模擬的七寶地,表明已徜徉在極樂地面上了。 接下來是極樂路,欄板有淨土圖案,柱頭有極樂蓮華及迦陵頻伽等圖案。 到盡頭有“故鄉風月”銅浮雕,沿左右環道上大佛臺。 東林寺 東林寺2025 山門前有淨土文化街,用作後勤服務、心理諮詢、國學傳播、素食文化等方面之用。 山門殿區位於大佛苑區建築羣中軸線南端,正殿爲天王殿。
東林寺: 東林寺大佛臺
其後南唐李主鑄鐵羅漢五百尊送東林寺,寺僧造閣以供奉之。 義熙六年(410年),罽賓禪師佛馱跋陀羅入廬山,受慧遠之請,譯出《修行方便禪經》,慧遠作序紹介讚揚。 東林傍依瀑布,林木蔥鬱,煙雲出沒,虎溪潺潺環流。
橋頭有二菩薩迎接的石雕,腳下有黃金為地(銅路),周邊有模擬的七寶地,表明已徜徉在極樂地面上了。 接下來是極樂路,欄板有淨土圖案,柱頭有極樂蓮華及迦陵頻伽等圖案。 到盡頭有“故鄉風月”銅浮雕,沿左右環道上大佛臺。 山門前有淨土文化街,用作後勤服務、心理諮詢、國學傳播、素食文化等方面之用。 山門殿區位於大佛苑區建築羣中軸線南端,正殿為天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