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普濟寺詳細資料

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的普濟寺是全臺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不同於臺灣一般佛寺,古老百年木造建築完整保留了日式佛教寺院的風格,奉祀的「湯守觀音」更是當地居民的獨特信仰。 普濟寺全名財團法人臺北市普濟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華陰街,為主祀觀音之佛教廟宇。 該建物興建於1954年,今為位於臺北大同區之仿古廟宇建築。 另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財團法人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之六月十九。 民國九十年(2001年)3月13日,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辰上樑。 同年(2001年)9月15日舉行修復完工典禮,由文化局龍局長主持剪綵,臺北市佛教會淨良、清霖、宋誠、法航等多位法師,及臺北市議會副議長費鴻泰、市議員魏憶龍均到場致賀,來自社區的大屯吟社、復興高中也以音樂讚頌這棟百年古蹟重生。

大爺,興趣廣泛,愛好美食、旅遊與歷史,曾任職電玩雜誌主編、電視臺記者、軍事雜誌特約撰述、旅遊雜誌特約作者、在線遊戲公司營運長、大學講師(有教育部講師證),現為專職部落客及電視談話來賓。 臺中普濟寺 臺中普濟寺2025 總之,「普濟寺」面積不大,是座小巧但清幽的寺廟,到此一遊有寧靜安祥的感覺,大家到北投玩時可以上來坐坐。 從石碑旁的階梯上去,右方有小寺門,開放時間至下午五點。

臺中普濟寺: 觀音淨土

本寺的主事佛毘盧觀音佛祖,一般又稱觀音佛祖,或是觀世音菩薩。 臺中普濟寺 我們生前以觀音法門為修持,生後以觀音淨土為依歸,並以各種正法、諸佛金口、燒化抄經、獨姓法會及建寺功德,為眾生解決各類疑難雜症,尤其我們有佛教化、有法化解,是真心修學者不可多得的正法道場。 臺中普濟寺2025 民國二十六年於現址(臺中市太平路一六七號),興建寶善寺木造寺院,遷入後繼續弘揚佛教,利濟羣生,講解教義教學,誦經講經,使信眾們對佛教有深刻的認識與欽敬,確立健全信仰,以自渡並渡眾生,廣結善緣,吸收信徒,教化眾生。

  • 民國七十八年林美往臺中慈明寺依聖印大師出家,而於七十九年萬佛寺受具足戒,而今普濟寺重建後,寺宇莊嚴,金碧輝煌,這一切盡是師精心闢劃。
  • 您可在臺中日月千禧酒店、臺中公園智選假日飯店及臺中永豐棧酒店享用臺中道地早餐。
  • 又由於臺鐵員工訓練中心位於北投,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左右中心主任陳瑞良就開始安排課程,讓受訓員工知道此寺與臺鐵的淵源,傳出「鐵路廟」之稱號。
  • 除了觀世音菩薩之外,普濟寺正殿供桌後方壁內還同時供奉著一尊石刻浮雕「湯守觀音」,「湯」在日本語中代表著溫泉之意,而湯守觀音顧名思義便是「守護溫泉的觀音」。
  • 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特別的是,由於這尊地藏王菩薩石像旁邊長著一顆巨大的臺灣樟樹,樹幹中間凸出像是懷孕的樣子,因此被當地信眾當作是用來祈求生育孩子的「送子觀音」,吸引許多善男信女來此求子。 重視冥陽兩利的普濟禪寺,提供一個超越宗教藩籬「了業、化劫」的平臺,也提供了「植福、回歸」的平臺,這是普濟禪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一類強項,不僅在事相的障礙、人身的劫難方面,包括生命最終的歸向,普濟禪寺都明確地指出這條回家的道路。 具足度眾威德的毘盧觀音佛祖,為了救護每個有緣的弟子,凡事都是用心良苦,但佛教重在「相應」,所以佛經雲:「不有因緣,無由垂範」,又云:「佛身無作,非叩之而不彰」。

臺中普濟寺: 臺中伯達行旅

細野氏為該派大本山妙心寺塔頭隣華院之弟子,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1月以隨軍佈教師身分來臺,曾發願於臺北、福建設置臨濟寺院,以臺灣為基地將教務推向中國大陸、建立「鎮南」事業。 細野氏後與河尻宗現、高橋醇領在無本山資助下,於劍潭寺斷食入定,臺日信徒遂由此增加。 民國九十年(2001年)左右,有一位臺灣鐵路管理局員工至此寺登山時,發現該寺是由日治時期鐵道部員工集資建立,遂追查此寺是否屬於臺鐵資產,後來發現不是。 又由於臺鐵員工訓練中心位於北投,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左右中心主任陳瑞良就開始安排課程,讓受訓員工知道此寺與臺鐵的淵源,傳出「鐵路廟」之稱號。

  • 具足度眾威德的毘盧觀音佛祖,為了救護每個有緣的弟子,凡事都是用心良苦,但佛教重在「相應」,所以佛經雲:「不有因緣,無由垂範」,又云:「佛身無作,非叩之而不彰」。
  • 院內提供大、中、小三種尺寸的數百尊達摩像供參拜者抽籤,每人均可抽中。
  • 2016年1月31日,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在此廟設立食物銀行,為臺中海線地區的第一家。
  • 每年佛誕節,本寺及分寺均熱烈參與慶祝大會各項活動。

民國八十年代(1990年代)中期,許陽明開始致力於重建北投溫泉鄉,曾推崇此寺證明瞭臺灣文化的包容。 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北投國小師生寫請願書給時任臺北市市長的陳水扁,並結合社區力量,促成數棟北投建築被指定為文化資產。 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爆發,普濟寺屋頂遭受波及,翌年下大雨屋頂漏水,正殿嚴重毀損。 北投普濟寺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市定古蹟,位於北投區溫泉路,是臺灣少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始建於1905年,是由當時鐵道部員工出資所建,故在日治時期寺院又名為「鐵真院」,寺中奉祀「湯守觀音」。 臺中普濟寺2025 甘珠活佛在民國二年(1914年)生於青海省,三歲在青海廣惠寺出家,之後學習藏文,並開始研讀顯密二教及三藏經典。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畢業於五當召佛教大學,畢業後開始在各地宣傳顯密二教。

臺中普濟寺: 財團法人高雄市文武聖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 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周碧在光緒八年(1882年)出生,曾任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監查役、海山炭礦株式會社取締役,戰後擔任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首任鎮長。

臺中普濟寺: 臺中市廟宇寺院

民國五十一年(歲次壬寅)十二月二十日,為適應社會之需要,普濟寺興建福壽塔,邀請臺中市長邱欽洲先生暨市議會議長蔡志昌先生主持奠基動土典禮,民國五十二年一月福壽塔興建工程開工,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底竣工落成。 民國八年遊訪中國大陸南海普陀山,參加開戒大會受戒,具足大戒。 弘揚佛法,推展佈教,教化人心,為人虔誠慈悲,對社會貢獻良多。 2015年臺南市爆發登革熱疫情,普濟殿依照古禮點雄黃、起硫磺、灑淨水、驅瘟疫,以普濟殿為中心向外,在各個大街小巷驅除瘟疫。 廟方曾表示這些儀式是老祖先常用的,或許沒有科學根據,但可以撫平慌張的人心。

臺中普濟寺: 臺中市太平區佛教

每年佛誕節,本寺及分寺均熱烈參與慶祝大會各項活動。 民國二十二年,三十八歲時,於臺中市北區大湖仔橋頭邊租屋,創設寶善堂。 民國二十四年東渡日本京都西本願寺,並遊歷日本佛教各大宗派,深造研究正教。 時達本省中部地區遭遇大震災,發動信眾及各行各業熱心公益社會人士,勸募救災活動。 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賽跑的傳統已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演戲酬神的廟會形式,族人也仿漢人成立祭祀公會供奉祖先牌位。

臺中普濟寺: 臺中市東區佛教

另外在屋簷、屋瓦、窗戶、屋脊等地方的造型也與中式佛寺截然不同。 「鐵真院」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一說是當時日本人為了發展北投溫泉產業,在修築新北投線時造成許多鐵路工人傷亡,為了悼念這些無名英雄,便取「鐵」一字命名;另一個說法是為了紀念鐵道部的運輸課長村上章一,取其諡號「鐵真」,故名為鐵真院。 為北投溫泉旅館「松濤園」創始者、製陶業者、新北投線鐵路倡議者之一,大正七年(1918年)11月19日在北投去世,妙心寺住持贈予「妙心第一座」之頭銜,法號「破庵無住禪師」。

臺中普濟寺: 臺中市中區佛教

民國五十年(1961年)擔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翌年辭職,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於臺北縣新店市(今新北市新店區)大豐路創立「甘珠精舍」。 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農曆五月,在甘珠精舍過世。 因此釋達善法師遂產生遠大抱負,為使普及推展佛教,增設分寺,於民國三十年(歲次辛己),開闢位於大肚山麓水崛頭段之土地(現為西屯區福安裏臺中港路三段一五八號),搭建簡陋土角茅草之分寺,命名為普濟寺。 1998年普濟寺被公告為臺北市定古蹟,成為北投重要的佛教信仰中心及修道地,民眾參拜完普濟寺,還能到周遭的北投知名景點,像是新北投車站/北投溫泉博物館/地熱谷、復興公園手足湯、磺溪溫泉步道/磺溪嶺景觀步道。 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3月7日,臺北市文化局因接獲住持蓮航法師反映,表示佛寺屋脊及屋簷已剝離、塌陷,於是文化局副局長黃才郎與國有財產局相關官員前往會勘。 同年11月5日由文化局長龍應臺與寺方舉行修繕開工典禮,文化局撥款新臺幣六百八十餘萬元,為文化局成立後首宗補助整修私人寺廟的案例。

臺中普濟寺: 觀音息災免難齋天法會

釋達善法師於十三歲喪父,因係長子,肩負一家五口生活重擔,自幼養成勤儉刻苦耐勞,天賦性善,因禮佛法緣,民國六年,二十二歲時,堅決發心出家,敬拜臺北觀音山凌雲寺妙果禪師為師,虔誠熱心,專心努力,學習佛法,並賜法號為達善。 臺灣臺中市沙鹿區沙鹿裏四平街123號主神玉皇上帝例祭農曆正月初九建立時間嘉慶十年(1805年)沙鹿玉皇殿,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沙鹿區沙鹿裏的玉皇上帝廟,為臺灣天公廟「三間半」之一。 民國二十六年日人侵華,而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政策,將寺廟歸納濟美會,因之普濟寺被夷為平地,觀音聖像則由當時管理人洪寶玉遷於今嘉義市民權路地藏廟中,供信眾膜拜。 普濟寺是日式寺院中保存較好的建築之一,包括大殿及宅院皆呈現古樸莊嚴的氣息,廟宇大殿為單簷的歇山式建築,樑柱部份以高級檜木所構建,黑瓦屋頂是寺院最大的特色之一,屋頂上的裝飾除了有結構上的意義外,屋脊兩端的鬼瓦亦具備了藝術形式。 年改建過的正殿建築相當簡單,為單簷歇山式建築,面寬約為三開間,進深也僅有三開間,是一個正方形的小佛寺,由檜木及福杉等木材以卡榫式建造,不用鐵釘,為典型之日式寺廟,在臺灣很少見。

負責工程的是之前曾修復新莊武聖廟的慶霖營造公司,修護的日式黑瓦來自蘇州瓦廠。 「湯守觀音」是一尊雕刻於日治時期的觀音石像,「湯」有溫泉之意,「守」有保佑之意,因此「湯守觀音」直譯即為「守護溫泉的觀音」。 佛像是按照妙心寺派據點臺北新起町大悲閣的西國三十三番觀音圖之一所設計,造型為觀音立於龜甲之上、手持寶瓶撒下靈水,烏龜仰頭接飲。 根據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的《北投溫泉誌》,該像高二日尺(60公分),重三百斤(180公斤),是北投溫泉業者為求保佑,由鐵道部員工村上彰一贈送。 觀音像開眼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10月17日,當天前來參拜的日本人有一千餘人,臺灣人有五百餘人,此外也有招待咖啡、相撲、藝妓、戲劇等餘興節目,火車票亦有打折,吸引不少人前來。 登錄種類:寺廟評定時間1998年3月25日詳細登錄資料北投普濟寺,全名靈泉山普濟寺,舊名鐵真院,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北投區林泉裏的佛寺,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員工捐款建立,大正五年(1916年)1月落成。

通往此寺的石板梯是由唭哩岸石所造,約八十階,一路為樟樹和相思樹所擁罩,寺院裡則種滿七里香、秋蘭、山茶花、杜鵑花和仙丹樹。 依當地林泉裏裏長張聿文的話,拐上石階梯後,就感覺到了日本。 接見,12月秀南禪師率團來臺參訪,並與普濟寺締結為友好寺院,以掛牌、植樹等方式紀念,此後妙心寺以及普濟寺每年皆會互相參訪。 對此北投文史工作者楊燁推測觀音像於昭和九年(1934年)普濟寺擴建時被嵌於該寺牆壁上。

臺中普濟寺: 臺灣雷藏寺

這次我是回臺灣投票,住了兩個晚上,定的是單人房,大小正合適,靠着馬路也不吵。 免費早餐那是沒得說了,餐廳臨街大窗檯,早餐也很豐盛。 我每次到臺中都住在這裏,因為交通非常便利,去哪裡都方便。

同年官府立與平埔族相關的示禁碑,名為「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1935年大地震,廟宇破損不堪,僅能搭建簡易的瓦舍供奉神明。 臺中普濟寺2025 1945年地方信士發起重建之議,因建資金難以籌措,先以原有建材,略加修葺,改建成瓦造建築。 1968年廟貌年久失修,1971年竣工完成,增建後殿、禪房、金亭、戲臺,並由總統蔣中正頒「護國佑民」匾額。

臺中普濟寺: 關於 資訊書籤

真慧、真香、真運三位法師先後皈禮溪湖鳳山寺達成尼師(1897一1974)祝髮出家。 第一任住持真慧尼師 (1915一1989)彰化人氏,俗名陳雍,23歲出家,30歲時於臺南碧雲寺受具足戒,民國82年往生,世壽78。 現任住持是真蓮尼師,俗名王善,彰化人氏,民國17年生,15歲禮達成尼師出家,民國46年受具足戒於臺 北五股凌雲禪寺。

臺中普濟寺: 北投溫泉鄉散步地圖

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寺方舉辦湯守觀音見面會,為讓公眾看到湯守觀音像,因此將千手觀音像請出,意外發現千手觀音像背後寫有「為寺西氏先祖代代菩提,施主寺西仙次郎」的字樣。 此佛像曾被誤會是送子觀音或失蹤已久的湯守觀音像。 臺中普濟寺2025 住持寮房是昭和九年(1934年)擴建時所建,同年三月二十六日舉行上棟式。 以磚造、木構為基礎,建材為臺灣杉木及檜木,牆體構造為竹編灰泥壁,外牆鋪設雨淋板,內牆敷以白灰壁面,屋頂鋪設文化黑瓦,並以鬼瓦為飾。 該寺在戰後長年由被當地人尊稱為「楊師姊」的楊吳滿管理,據說在她照顧下,寺內物品器皿幾乎無太大變動。

因為年久失修,1934年時又重新修建,正殿以臺灣檜木為建材,至今保存良好,是臺灣現存少見的日式風格寺院建築。 根據 Trip.com 用戶評分,臺中日月千禧酒店、臺中水雲端旗艦概念旅館及臺中逢甲智選假日酒店都是備受好評且設有健身房的飯店。 無論是商務差旅還是度假散心,網路連線都是入住飯店的必要條件。 臺中日月千禧酒店、奇異果快捷旅店(臺中站前二館)及Hotel Z都是提供免費 Wi-Fi 的臺中熱門飯店。 很多客人都非常重視入住房間的品質,並希望確保房間空氣清新。 臺中公園智選假日飯店、臺中逢甲智選假日酒店及臺中永豐棧酒店都是提供禁菸房的臺中熱門飯店。

臺中普濟寺: 臺中市北區佛教

臺中順天環匯酒店(室內游泳池)、臺中長榮桂冠酒店(室內游泳池)及臺中金典酒店(室內游泳池) 都是設有游泳池的熱門飯店。 如您計劃自行駕車前往臺中,何不入住臺中公園智選假日飯店、Hotel Z或臺中逢甲智選假日酒店? 首次到臺中旅遊,很多旅客都難以決定該入住哪間飯店。 根據 Trip.com 資料,悅樂旅店、臺中綠宿行旅及木木行館是幾間備受好評的熱門飯店,為您此趟旅程的幾個不錯選擇。 商旅時選擇飯店,交通便利必定是很多客人的首選條件。 臺中鼎隆國際商旅、 臺中長榮桂冠酒店及 中欣商務精品飯店價格不高,交通方便,為您此趟旅程的幾個不錯選擇。

民國72年改建後的普濟寺是四層高的宮殿 建築,從臺17號公路望見普濟寺,更顯得醒目莊嚴。 2008年2月16日,拍瀑拉族的張麗盆、毒瑞雄、施萬恩這三人從埔里到此寺尋根,由弘光科技大學副教授計文德陪同,並相約聯合舉辦牽田、走標活動。 次年祭祀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副研究員洪麗完表示,拍瀑拉族自漢人來臺灣後生活領域被壓縮、傳統文化流失,以往在地人多不願意麪對過去歷史,很高興這幾年該族文化再度被重視,看見歌舞重現,心中實在感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