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神社(縣社):1911年,由臺中廳長枝德二組籌委員會,請名古屋伊藤滿作設計施工建於新高町84番地,即臺中公園北門樓北方,1912年10月27日落成,當時神社建築,有神殿8坪,拜殿15坪;為縣社,祀奉神明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共四神。 1942年遷至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公園內的神社主體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找回神社的鳥居,補了二根石柱並放倒在遺址原地。 於2006年至2007年左右,現存石砌臺基、銅馬與石獅各兩座、奉獻紀念碑(原為日治時期,園內有為許多設施和植樹而奉獻的紀念碑,原立在各個角落,目前集中保存17座)都是臺中神社的遺跡。 臺灣日治時期,臺中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始拆除城垣城樓以及大量清朝時期官署建築,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 1903年臺中公園落成,當時臺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臺山旁現址。
鄉民得知,至陳淵廟探望,見塑像果真開罅流血,大為驚異。 後此事傳至大都,為朝廷所知,便敕建廟祠於豐蓮山麓,賜廟額「孚濟」,敕封其為「福佑聖侯」,並封幽婚陳淵之妻林氏為「助靈夫人」。 林氏,據民間所傳,為元代浦邊人,幼時賢慧工巧,善養蠶績取絲。 一日採桑至馬坪,入牧馬侯祠謁拜,得雙繭,香火不點自燃。 隨即,又看到一白鷺騰空飛去,遂頓悟夙緣,因而坐化。
孚濟廟: 孚濟廟
資料描述: 交通部觀光局蒐集各政府機關所發布空間化觀光資訊,內容包含旅遊景點、活動訊息、餐飲美食及旅館民宿等資料,提供完整之觀光GIS基礎資料給業者進行加值應用,發布給所需之使用者,創造觀光發展及全新的商品與服務,提供遊客無縫隙旅遊資訊服務。 牧馬侯祠是一座四進縱深式廟宇,座北朝南,面寬三間,屋頂全蓋以筒瓦,第一進的三川殿屋脊是三川脊,其餘為燕尾脊,兩側以八字山墻擋住,入口是凹壽式,與供奉陳淵神像的正殿之間建有捲棚軒亭相連,軒亭兩旁則是龍虎井。 此外廟內還有清代重建石碑(道光二十三年「捐題重興恩主廟碑」、宣統元年「捐題翻蓋芳名碑」)、民國新加坡與越南金門會館所捐獻的匾額等重要文物。
- 二戰後初期的1947年雙十國慶,臺中市政府以國父孫中山塑像取代後藤新平銅像、昭忠碑被改為勝利碑、拆除初代臺中神社建物並增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池亭更名為中正亭、第一橋改名為中山橋、第二橋改名為中正橋,公園名稱亦改名為「中山公園」。
- 牧馬侯祠始建年代久遠,現今所見之三進規模則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時,金門人鳩資重修所成。
- 由於陳淵被視為開墾金門的始祖,具有一種獨特地緣文化的意義。
- 爾後,鄉人結草菴供奉其神像,視為護驥將軍。
- 2月22日,也進行夏興孚濟廟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以及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虎爺等新神尊開光入座儀式,昨日起一連兩天建醮,慶賀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暨聖誕千秋,今日將有遶境喫三牲粿科儀,歡迎各界到場參與。
- 臺中公園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興建於日治時代,佔地約32,889坪(包含日月湖約4,100坪),位於北區新興裏。
二戰後初期的1947年雙十國慶,臺中市政府以國父孫中山塑像取代後藤新平銅像、昭忠碑被改為勝利碑、拆除初代臺中神社建物並增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池亭更名為中正亭、第一橋改名為中山橋、第二橋改名為中正橋,公園名稱亦改名為「中山公園」。 1949年公園北側被挪建為空軍精武新村,同年7月臺中氣象臺亦遷建至公園北端,1950年空軍在公園內設置幼稚園,1952年中國佈道會透過市長楊基先在公園北側建思恩堂。 1958年改建中正橋,增設望月亭、市府路大門(委託王水河設計,其中的塑像因時任省主席周至柔不喜歡而在10天後被拆除)。 主祀神佛 恩主公夏興原名下坑,與陳坑之始遷祖係兄弟,於宋代自晉江陳卿遷入浯洲定居,新居地取名陳卿,兄弟分居為鄰,為資分別,乃以陳卿分為頂坑和下坑。 物產陳列館:1900年臺中縣物產陳列館竣工(今址為舊臺中車站),1903年遷建於砲臺山南側並更名為臺中物產陳列館(今2003年臺灣燈會主燈-吉羊康泰放置處),建築風格採用新古典主義,後曾短暫改名為臺中博物館。 1926年,物產陳列館併入行啟紀念館(今址為自由、中正路口之舊遠東百貨)。
孚濟廟: 歷史
初名為「觀月亭」,1948年重新整修後改名「望月亭,2006年公告為歷史建築。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神是對墳場陰魂的敬稱),是臺灣知縣黃承乙於1891年所題,為臺中公園歷史最久的紀念物。 1898年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於大墩土丘上建立臺灣第一個三角點。 1900年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並規劃公園設施,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舊臺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新高町現址,最初的公園建地有砲臺山(大墩)、臺中省城之北門樓、招忠碑以及週邊墓地與河川地等,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 1903年將車站預定地上的臺中物產陳列館拆遷至臺中公園預定地內,同年10月28日公園落成啟用;1905年將招魂碑(昭忠碑)遷建於此,1907年6月12日在大墩上設置兒玉源太郎壽石像。 豐蓮山牧馬侯祠,又稱孚濟廟,位於金門縣庵前村豐蓮山(又稱香蓮山)山峽的左麓,有一稱為馬坪的寬敞平地上。 牧馬侯祠始建年代久遠,現今所見之三進規模則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時,金門人鳩資重修所成。
- 初名為「觀月亭」,1948年重新整修後改名「望月亭,2006年公告為歷史建築。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神是對墳場陰魂的敬稱),是臺灣知縣黃承乙於1891年所題,為臺中公園歷史最久的紀念物。
- 1947年,臺中參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
- 牧馬侯祠所供奉的主神為陳淵,敕封福佑聖侯。
- 相傳當時一日颶風大作、波濤洶湧,眾倭船被浪擊碎,賊迷無歸路,星散逃亡。
1984年在原點之上包覆設立「臺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並銘文以誌,原點高程為89.598公尺,銅標高程為91.020公尺。 孚濟廟 1889年,臺中仕紳吳鸞旂建公館於新莊子(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佔地千餘坪(後人稱為吳鸞旂公館),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 1922年吳鸞旂(大正11年)去世後,其長子吳東碧始從中國大陸返臺,並依遺囑在今太平冬瓜山興建吳家花園與墓園(今存吳鸞旂墓園)。
孚濟廟: 孚濟廟(270號)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臺中公園派出所:2010年2月10日落成啟用,2014年由駐在所改制為派出所。 據孚濟廟重建委員表示,宮山孚濟廟以其所在的宮山之為名,其實是有一段歷史背景的。 傳說金門東半島有四個風水吉穴,分別為虎穴、豹穴、獅穴、象穴,其中虎穴在料羅,豹穴在新頭,獅穴﹝俗稱向天獅﹞在下坑,象穴在則在成功;在這些名穴附近,分別建有順濟宮、伍德宮、孚濟廟和象德宮;自古以來,它們就是頗具盛名的宗教勝地。 金門東半島的金湖鎮相傳有虎、豹、獅、象4大風水寶穴,均坐落於廟宇,其中坐落於「獅」穴的夏興孚濟廟27日起連2天舉行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暨聖誕千秋醮慶遶境巡安慶典。 縣長楊鎮浯、陳文顧鎮長一早率同主管前往拈香祝禱,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民國七十七年(1998年)十一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之為第三級古蹟,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改為金門縣縣定古蹟。
孚濟廟: 紀念物、碑類
小型動物園區:1917年於公園內的北門樓附近,圍起一座高12尺、佔地6坪多的動物園,並飼養了猴子、蛇、鳥類等動物;是臺中市第一座動物園,更是中部地區首座動物園,因此吸引不少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前來觀看,藉此能認識動物。 孚濟廟202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未恢復設置,使得臺中公園內的動物園就此消失。 露天音樂臺:建於1962年,造型如切半的純白色花苞,原是供臺中地區,音樂和戲劇團體公開表演的場所。 後來因成為整頓公園最頭疼的場所,今已拆除改建為廁所。 砲臺山原是東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為日治時期的臺中市第一高峯(當時北屯、西屯、南屯三區尚未納入臺中市)。
孚濟廟: 金門會館
牧馬侯祠所供奉的主神為陳淵,敕封福佑聖侯。 從祀則有助靈夫人、拱靈將軍李俊、輔衛將軍衛傑、都統錢舍人、忠翊王舍人等諸屬神。 時泉州設馬區五座,舊稱浯洲的金門即為其中之一,陳淵率將領李俊、衛傑,錢、王二舍人派駐來此。 隨同而來的尚有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族人,日後耕稼拓墾、生聚日繁,金門也逐漸的開拓起來,而陳淵也因此被尊為開浯恩主。 平時所畜之馬散食於島上,於聚集羣馬時,陳淵便擊鼓豎旗,馬能夠自別旗色聚集旗下,故金門人又尊其為「馬祖」。
孚濟廟: 廟宇簡介
他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臺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故在臺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 1947年,臺中參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 臺中公園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興建於日治時代,佔地約32,889坪(包含日月湖約4,100坪),位於北區新興裏。
孚濟廟: 孚濟廟_33號
夏興孚濟廟管理委員會也指出,夏興孚濟廟現址,經堪輿師徐鴻棋現勘,境主確認宮地坐壬揖丙兼亥巳分金,沿襲雙進傳統廟宇形制復建,居高臨下,依勢開展,展現傳統宮廟建築之莊嚴堂皇。 孚濟廟 孚濟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水福也補充說明,孚濟廟復建全部工程款約一仟七佰萬元,除了金門縣政府獎補助新臺幣三佰萬元,管委會也撥支新臺幣三佰萬元,另外海內外宗親、鄉親、信善踴躍認捐,眾志成城,順利於民國107年起造,108年10月竣工,待有利年再舉辦奠安。 2月22日,也進行夏興孚濟廟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以及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虎爺等新神尊開光入座儀式,昨日起一連兩天建醮,慶賀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暨聖誕千秋,今日將有遶境喫三牲粿科儀,歡迎各界到場參與。
孚濟廟: 金門夏興孚濟廟醮慶熱鬧 「獅穴」寶地傳說引人入勝
後來國軍撤抵金門後毀廟建碉堡,未經過村民同意在一夜之間將孚濟廟夷為平地,據說孚濟廟被毀翌日,廟裡的神像被壓在瓦礫中,後來才被挖了出來。 國軍即利用拆除的孚濟廟石材,改建成為軍事碉堡。 因孚濟廟被毀,廟中神明,無處安身,因此移駕主奉廣澤尊王,廟名不詳(後易名為孚濟廟)暫厝。
一為清康熙年間,臺灣鎮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事件時,於大墩街旁置高點處架設兩門砲,而得砲臺山之名。 另一個為1895年時日本攻打臺灣,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以防止臺灣反抗軍,後稱為砲臺山。 臺中公園週邊為臺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為臺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後又稱砲臺山),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當時,新加坡已有不少經商致富的金門人,經濟實力不容忽視,但他們多數在福建幫既有的組織中沒有顯著的地位,加上當時確有次級的地緣社會組織的風氣,如南安人、永春人、長泰人的會館,刺激了這羣商人對於自組團體、提高社會地位的心理需求。 地緣鄉團更有助於他們的對內團結互助、對外提升地位,特別是商人所需要的人際網絡與社會威望。
陳文顧鎮長一早率同主管前往拈香祝禱,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金門會館的前身是「浯江孚濟廟」,位於新加坡牛車水史密斯街,後來因為舊會館土地被徵收,1985年遷入新建於慶利路的新大樓。 此碑基座原為臺中建城時,北門外供外江官員死亡時,運棺回鄉前暫停靈柩的厲壇。 1902年,因水土不服、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大量日軍官兵因此而死,因此設立「臺中招魂社」,原位於老松町(今復興路三段舊臺中酒廠附近),後因縱貫鐵道預定通過,明治38年2月移於現址,改為「昭忠碑」,為祭祀領臺後中部地區日人戰死者弔祭的祭拜場所。 1870年,一羣南渡新加坡經商有成、祖籍金門的鄉賢倡議興建祠廟,並做為聯絡鄉情、互助團結的會所。 經過六年的籌備,1876年以「浯江孚濟廟」正式成立,擇牛車水士敏街(Smith St.)49號及51號二層雙進店屋,一樓中堂主祀分香自金門的聖侯恩主陳淵及其夫人神像,期能庇佑遠渡商旅;後殿供奉福德正神;樓上則預立鄉賢祿位,以配享祀。
孚濟廟: 建築
這座祠廟在早期僑居地社會所扮演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值得我們重視。 798年(唐德宗貞元十三年)牧馬監陳淵率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族人,渡海前來浯洲開墾。 爾後,鄉人結草菴供奉其神像,視為護驥將軍。 相傳,元末倭寇進犯,陳淵顯靈護民,朝廷乃於庵前豐蓮山賜建七進廟宇崇祀,名「孚濟廟」,並封為福佑聖侯,居民又尊恩主公、聖侯恩主等。 由於陳淵被視為開墾金門的始祖,具有一種獨特地緣文化的意義。
重建委員會也表示,恩主公開荒拓土,護佑眾生,蔭澤後世的精神,值的後世景仰崇敬,下坑孚濟廟籌備重建工作已然起動,邀請有緣有心的您隨分隨力參與共築孚濟願景,聚沙成塔、積腋成裘,金額不拘多寡,隨緣隨喜。 凡樂施淨資壹萬元以上者,將功德芳名勒石留念,以導俗揚善。 孚濟廟 夏興原名下坑,與陳坑之始遷祖係兄弟,於宋代自晉江陳卿遷入浯洲定居,新居地取名陳卿,兄弟分居為鄰,為資分別,乃以陳卿分為頂坑和下坑。 恩主公為唐朝時以陳淵為金門牧馬監,並有十二姓隨陳淵來金,故陳淵為全金門的開基祖,後世為感念他開基金門,稱他為恩主公,並建廟「孚濟廟」奉祀。
孚濟廟: 新加坡金門會館
位於金湖鎮夏興村的宮山孚濟廟早年因國軍進駐而遭拆毀,當地鄉親在還地於民政策實施後要回古廟土地,孚濟廟重建委員會並於昨天正式舉行動土典禮,宣誓恢復古廟舊觀的決心。 當地耆老指出,相傳金湖鎮有虎、豹、獅、象4大風水寶穴,虎穴是料羅的順濟宮,豹穴是新頭的伍德宮,象穴是成功的象德宮,而獅穴就是夏興的孚濟廟。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後來到了元朝時,朝廷以其護民有功,顯靈協助官兵平倭夷,特勒建七進廟宇於豐蓮山麓,封之為「福祐聖侯」,賜額「孚濟」,俗稱牧馬侯祠。 之後歷經修繕改建,今廟只剩三進,重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豐蓮山牧馬侯祠又稱孚濟廟,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金城鎮庵前村後豐蓮山麓,為感念唐代陳淵牧馬開拓浯洲(金門舊稱)而建廟。 臺中公園建園之初,從南洋移植了很多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爪哇銀合歡樹有兩棵,一棵在砲臺山上抗日碑旁,有百年歷史;另一棵原在入口處附近網球場旁,已枯死。 建於1908年,為紀念臺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對於臺灣的貢獻,因此在砲臺山上立了大理石雕像。 國府接管臺灣後1947年,大理石雕像被拆建為抗日紀念碑。
孚濟廟: 廟宇簡介
依據夏興孚濟廟復建誌記載,夏興古稱下坑,軍管時期改名夏興,夏興孚濟廟始建於明永樂初年,主祀唐牧馬侯陳淵,香火源自庵前豐蓮山牧馬侯祠。 原廟坐落於村東宮山東南山麓,雙進廟宇面朝料羅嶼角,正廳為四點金柱九架樑,內壁雕左青龍右白虎,友牆紅瓦燈火燭照,指引海上船隻航行。 廟宇於民國38年國軍為構築工事拆除,廟內原神尊奉回村內廣澤廟。 民國54年鄉親感念恩主公聖德,將夏興廣澤廟額牌改為孚濟廟。 金門地方相傳東半島的金湖鎮有虎、豹、獅、象4大風水寶穴,坐落於「獅」穴的夏興孚濟廟今起連2天舉行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暨聖誕千秋醮慶繞境巡安慶典。
鄉民整肅其衣冠,禱問:「如果願意幽匹聖侯,請轉軀而步」,其軀果移步尺許。 原有的豐蓮山牧馬侯祠,據文獻記載,為一座擁有七落殿宇,中殿有蜘蛛結網藻井樓的兩層以上建築。 現存為道光年間所重修,座北朝南略偏西,三進兩廊的縱深式結構。 祠的左側有石碑兩塊,分別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捐題重興恩王廟碑」,由鄭用錫所題,紀念當時之捐資重建一事。 另一則為宣統元年(1909年)的「捐題翻蓋芳名碑」,記載宣統元年十月修建時捐建人的芳名及捐輸之記錄。 現今的牧馬侯祠雖不若以往七進的結構雄偉,但亦頗具自己的特色。
孚濟廟: 孚濟廟_33號
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臺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 臺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臺中公園內的縣社臺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 1973年,由臺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孔子像立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 建於1911年,為紀念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位於今兒童園區內。
孚濟廟是金門人精神寄託之所在,既使喬遷至異域,也冀祈福蔭相伴,是以遠至新加坡也有一孚濟廟,為「金門同鄉會館」之現址。 孚濟廟 登錄種類:其他詳細登錄資料1935年,於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臺,此播音臺為臺中放送局所興建,一般臺灣人稱之為「放送頭」。 臺灣目前僅有臺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及臺中公園內各存一座。 [來源請求]國府接管臺灣後,由中國廣播公司臺中廣播電臺接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停用。
孚濟廟: 孚濟廟
1972年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建物今臺中市立圖書館精武分館)建於公園北側。 1975年,中日斷交後將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遷往原兒玉源太郎壽像處,神社遺址改立孔子銅像。 1978年黨外運動在光復國小外操場發生七二八臺中公園事件。 孚濟廟 1989年精武新村與幼稚園拆除土地歸還公園。
陳淵在世時並未封侯,過世之後,金門人塑其像,結草為庵,歲時祭祀,號為「護驥將軍」。 相傳當時一日颶風大作、波濤洶湧,眾倭船被浪擊碎,賊迷無歸路,星散逃亡。 孚濟廟2025 孚濟廟 而「護驥將軍」託夢告鄉民曰:「以陰兵相助,力竭氣疲,所塑之像已然折罅,當諭眾重飾,而李、衛二將,錢、王二舍人發兵協助,亦當從祀」。
孚濟廟: 建築
1935年吳東碧將吳氏公館賣給有生意往來的基隆顏家顏欽賢,顏再捐給日治時期的市府作農校用地後改作孔廟用地,但孔廟始終未動工。 國府接管臺灣後,公館就被百餘違建戶佔住,後經臺中市議會審議將公館標售,1983年僅將更樓部份遷建於臺中公園內,公館則於1985年經法院判決強制拆除夷為空地。 位於臺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臺中市市定古蹟,更是臺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臺中市政府府徽的意象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