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有一座出磺坑生活館,裡面介紹的是出磺坑這裡發現石油的歷史。 外面的部分,最吸引人的莫過於下圖長長的纜車道,似乎就稱為「出磺坑步道」。 考量小豆子的狀況,我們並未走到盡頭,倒是又往紀念碑廣場爬了一小段;不過仍然是沒走到紀念碑廣場,因為這段路也是沿路上坡,途中會經過三處廢棄油井,我們走到第二個時,就沒再往上走了。 過去的人因為不認識石油,看見地上冒出硫磺色液體,誤以為是硫磺,而稱這裡為「硫礦窟」。 劉銘傳出任臺灣巡撫後,在苗栗成立煤油局,並將硫磺窟改名為「出磺坑」。
- 1957年秋,河北籍的釋常照今圓法師來此寺掛單,數年後自命住持,和明恆、妙緣等人聯合,與原先住持發生繼承爭執,林朝棟之子林增璋、劉羣芳等只好介入,妙果就計畫將該寺改為女眾道場。
- 出磺坑 位於苗栗縣公館鄉開礦村,是臺灣石油的發源地,於清代即發現石油,當時誤以為地底下冒出的液體是硫磺,故稱此地為「出磺坑」。
- 龍崎巖晃寺 和妙法師少時務農,但由於佛緣深厚,乃於民國四十四年於臺南竹溪寺皈依叄寶,並拜淨覺大師、章嘉法師及慧峯法師為叄皈依本師,翌年六十歲時於苗栗大湖法雲寺受…
- 這條路曾經是先民開發大湖地區的重要步道,功成身退後,逐漸被人們遺忘,經過管理單位整理成國家自然步道,是頗適合入門級練腳力的健行路線。
- 日本侵略軍佔領魏縣後,日軍強迫當時城內的百姓把安陽寺院拆除用以加固「城防」。
- 始建於唐,興於明,素有“先有五龍山,後有白雲山”的傳説。
原有古道位於現開礦國小後方,越過金童山(尖山)鞍部,下至法雲寺彼岸橋,到達大湖鄉水尾坪及獅潭鄉汶水地區。 法雲寺古道 原為出磺坑古道一部份,是橫跨苗栗縣公館鄉及大湖鄉的重要步道,法雲寺興建後,原古道路徑已難尋,故更名為「法雲寺古道」。 步道全長約1.8K,昔日先民由出磺坑走此路徑抵達大湖墾植。 尖山、化人公山因位於法雲寺南北兩側,像隨伺神仙兩側的金童、玉女,故這兩座山被稱為金童山、玉女山。 景點介紹: 法雲寺位於汶水村,為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建於民國元年,因地震毀壞重修,新建的法雲寺廟貌莊嚴雄麗,頗有大唐之風。 法雲寺內大雄寶殿供奉白玉佛一尊,高約9尺,重達萬斤,是新加坡的弘宗法師所捐贈的,寺旁還種了一棵波羅蜜樹象徵智慧,每年9月至12月間結實纍纍。
法雲寺: 全家「草莓優格霜淇淋」買一送一!粉紅餅皮美翻,再喫玫瑰草莓塔、戚風蛋糕
五龍山是橫山的一座名山,位於區南偏東20公里殿市鎮,地處黑木頭川羣山萬崗中,突兀黑木頭中央,勢若龍頭,旁分五支,猶龍之盤旋起伏。 法雲寺 始建於唐,興於明,素有“先有五龍山,後有白雲山”的傳説。 五龍山法雲寺始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經各朝代多次戰火及天災人禍,所幸每次毀壞後都能得以重建,現今保有建築面積達30餘畝。 齋姑 大湖法雲寺和因歸化日籍而得兼臺北萬華龍山寺住持之後,特別針對女性講習和培訓,促成許多女性學員改「齋堂」為「佛寺」,或者新創本派﹝法雲寺派﹞的專屬「尼寺」… 禪寺由省道上山約2公里,可雙向行車,沿途風景秀麗,也建有休息涼亭;若遊客時間不趕,建議將車停于山下,走路上山,享受健行與朝聖之樂。
- 到了嘉慶年間,臨漳寺復修如故,千餘年來的香火繚繞,鐘聲長鳴,靈氣遠傳,人們又稱為「妙福寺」。
- 是古時居民大湖盆地、大寮村、南湖村重要道路,也是大湖鄉拓墾時期的鹽路、郵路,為出關古道的一部份,由十份崠至聖衡宮約4公里。
- 原有古道位於現開礦國小後方,越過金童山(尖山)鞍部,下至法雲寺彼岸橋,到達大湖鄉水尾坪及獅潭鄉汶水地區。
- 法雲寺 位於苗栗縣汶水村,是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曾於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毀壞而重建,建築以日式結構,綠瓦配以雪白牆身莊嚴雄麗。
- 寺內大雄寶殿供奉白玉大佛,高達9尺,重達萬斤,是新加坡的弘宗法師所捐贈。
- 法雲寺是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曾於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毀壞而重建,建築結構以日式格呈現,綠瓦配以雪白牆身莊嚴殊勝。
這三尊像已經全部由中國運到佛寶山,等 待工程師把建造圖則交給政府 (加州的Alameda 縣) 審覈批準,獲得批准之後, 動工興建約一年時間,大約在2022 年底可望完成佛菩薩像工程。 現期望十方 護法善信,鼎力捐獻,共同建設佛寶山,成就此莊嚴勝事,功德無量。 法雲禪寺約在上山兩公里處,由於停車位不大,每逢假日更是人潮絡繹不絕,一位難求,建議民眾不妨將車停至山下,步行上山,沿途皆有涼亭美景,也有步道可直達法雲禪寺,也是別有風味的賞景樂趣。 法雲禪寺Fa Yun Chan Temple,起始於北加州Oakland 城的唐人街十字路口。 2006年,心信法師承租一間約一千三百尺的商鋪,開啓了加州弘法之旅。 2007年3月,通過政府部門批准,正式成為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
法雲寺: 曹洞宗寺院・霞影山「法雲寺」
如學法師 後來覺明皈依了大湖法雲寺開山覺力禪師,乃改堂為寺,成為佛教道場。 而如學的剃度師玄深,與如學同歲,二人原本是國小同學,由於玄深十歲即剃度出家,十八歲繼他… 本圓法師 本圓法師道譽日隆,在佛教界也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教界內的各種活動,他和基隆靈泉寺的善慧和尚,大湖法雲寺的覺力和尚,都是必不可缺的人物。 第三任住持妙然法師是覺力禪師首位女弟子,民國四十九年接任後,法雲禪寺轉為女眾道場;民國六十七年創辦「妙然道秀慈善基金會」,數十年來,對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不遺餘力,妙然法師亦榮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再者,每逢佛菩薩聖誕日及傳統文化節、浴佛節、佛歡喜日、清明祭祖等,道場皆舉辦法會,使廣大信衆同霑法益,得佛護佑。 此外,為了使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能於西方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揚,道場也提供生命最後一程的關懷助念,以助子孫們履行孝道,傳承美德。 天嶽山法雲禪寺位於新北市五股區,為追隨白雲老禪師瀛島復興天嶽山臨濟宗法脈而建設,以弘傳佛陀教法,清淨、莊嚴、淡泊、刻苦的精神,樹立禪行者典範,並致力於修正身口意的行為,成為禪宗選佛場。 五龍山法雲寺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多年,歷經各朝代多次戰火及天災人禍,所幸每次毀壞後都能得以重建,現今保有建築面積達30餘畝。 其中尤以明萬曆、崇禎,清康熙、乾隆時增修為多,終成為一個由真武祖師殿、佛殿、娘娘廟和寺塔為主體的古建築羣。 五龍山法雲寺,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橫山區殿市鎮以北5公里的黑木頭河下游河之東側山嶺上,北距韭菜溝岔口11公里,山腳下為五龍山古城。
大師後來返回圓光禪寺,民國三十九年底離開,前往青草湖靈隱寺居住一年多,民國四十二年則受宜蘭信徒邀請前往弘法。 民國一○一年,法雲禪寺創寺一百週年,達碧法師舉行傳授護國千佛三壇大戒。 達碧法師表示,未來弘揚般若、淨土、藥師法門,祈願能夠續佛慧命。 金童、玉女、汶水三山都需原路往返,對爬山路線來說,大家比較喜歡的應該是能順走或O形回來,但有時就沒那麼令人滿意。 年秋,為培育祖師禪弟子,拓展禪宗事業及特色,雲老禪師再度選擇高雄甲仙風空子山麓闢建禪林作為比丘道場,復興天嶽山法脈,立名梵音禪寺及祇園寺,成為天嶽山在瀛島之本山。 搭乘火車至苗栗火車站,轉搭新竹客運往大湖方向之班車至『大湖農村休閒酒莊』站即可到達大湖農村休閒酒莊。
法雲寺: 苗栗縣大湖鄉
備註 1.從開礦村城隍廟為起登,步道前段是早期陸軍訓練用的產業道路,稱為「陸軍步道」,後段才接至法雲寺古道,終點為大湖法雲寺。 法雲禪寺,通稱「法雲寺」,位於大湖鄉西北角觀音山、大湖鄉與獅潭鄉交界處的汶水村,為臺灣的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法雲禪寺位於『東西向快速道路72號公路終點處』省道6號與省道3號交會處的大湖鄉汶水村的半山腰上,山明水秀風光明媚,是早期臺灣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民國三十六年達華法師由日返臺,被推舉繼真常法師遺職,任法雲禪寺之副住持。
法雲寺: 法雲寺地理位置
次年適有往福建鼓山參學的妙果法師返臺,接受劉緝光的邀請,觀音禪寺乃於民國二年四月開工,民國叄年冬落成。 法雲寺的創建,源起開拓大湖的墾戶吳定新及吳定連兄弟二人。 他們於清同治元年前往出磺坑東側山區觀察地形,刺探塬住民敵情完成任務後,回程休息時,舉目見觀音山鞍部正是難得的住所,於是發誓將來平撫塬住民騷擾後,一定要在此建觀音亭,以答謝神恩。 ●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132公里處下苗栗交流道→往苗栗市區方向直行1公里→接臺72線東西向快速道路抵達汶水→續接臺3線→在臺3線127.5公里處右轉進法雲寺牌樓。 苗栗縣誌記載,清朝嘉慶廿三年(一八一八)間,在公館莊擔任理番通事的福建泉州人陳阿輝,徵得原住民同意,率族人進入水尾坪,從事築壘掘井,墾荒耕作。 後來受閩粵械鬥及原住民襲擾,於道光年間(一八二一年)二月放棄墾耕,退出水尾坪,此為漢人入墾大湖的開端。
法雲寺: 法雲寺 (土浦市)
臺灣佛教(宗教) 其中基隆市靈泉禪寺開月眉山派,由江善慧主持;臺北縣五股凌雲禪寺開觀音山派,由沈本圓主持;苗栗縣大湖法雲寺創法雲派,由林覺力主持;高雄縣岡山超峯寺開大崗山… 妙果法師 法雲寺2025 妙果法師(1884~1963)臺灣桃園人,俗姓葉。 原先以為今天的路線金童、玉女、汶水三山是冷門路線,沒想到還遇到五組山友,加起來有超過十人。
法雲寺: 曹洞宗 高石山 法雲寺
國道一號:由苗栗交流道下,接臺6線左轉往公館方向,直行經汶水接臺3線至130.5K處即可到達大湖農村休閒酒莊。 特色 昔日越公館、大湖、銅鑼三鄉鎮的運輸要道,現已成為柏油路面,雖然看不到昔日古道的景象,但歷史意義仍在。 法雲寺 汶水位於後龍溪上游汶水溪與支流大湖溪支流,汶水溪流經的地層,部分地段屬於鬆軟的頁巖層,每經洪水,溪水長久混濁不清,居民因而稱之為汶水。 步道的一開始為水泥路面,慢慢進入土石路面,接著就是木棧道。
法雲寺: 05/17 第332次活動 : 苗栗~法雲寺古道、金童山、汶水山、玉女山~順遊臺灣油礦陳列館
寺方還曾在西廂飼養一隻名為「也羅」的鸚鵡,會唸佛號,由臺北建成醫院負責人母親在1973年移民日本時託養,交給真淳法師餵飼,但在1998年5月10日母親節中午,被一名身著白衣的女遊客趁寺方用餐時偷走。 法雲禪寺曾因為民國二十四年關刀山大地震毀於一但,重建過後廟宇融合了日式建築風格,白牆配上翠綠琉璃瓦顯得莊嚴清靜,殿外庭園遍植櫻梅,殿前廣場視野良好,峯巒疊翠,殿後園林老松蒼勁,周遭環繞著幽靜古道,環境清幽肅穆。 2009年11月,法師購置了位於512 8th St., Oakland, CA 94607的樓房。 這座約六千兩百英尺的兩層臨街建築,從此成為法雲禪寺的固定弘法道場。
法雲寺: 法雲寺(法雲禪寺)
覺力法師 一九一三年,覺力法師初抵臺灣的時候,法雲寺大雄寶殿的工程尚在進行之中。 一九一四年冬彌陀聖誕日,大雄寶殿落成,地方人士熱烈慶祝,大湖民間乃有“法雲建而大湖… 為感念覺力禪師弘法貢獻,臺北世佛雜誌社長朱麒麟多次往返湧泉寺尋根。 民國八十九年,達碧法師首次率團回祖庭湧泉寺禮祖,翌年於覺力禪師的廈門出生地創立道場,命名「覺力禪寺」為祖師紀念堂。
次年春,由妙果和尚、達華法師二位和尚主持下,邀集派下信徒與地方士紳研商重建大雄寶殿,中興祖庭,以繼覺力老和尚偉業,幸獲與會四眾之發心,遂擇日著手重建。 工事進行年餘,達華法師受聘臺北萬華龍山寺住持而辭卻本寺副住持之職務。 之後,寺內一切重任,概由妙果和尚及寺內僧眾與護法信徒共同發心襄助。 法雲寺 歷經三載,至民國四十年十二月八日(釋尊成道紀念日),舉行大殿重建落成典禮,並將功德堂之教主聖像請至新殿供奉。 當大殿落成時,僑居新加坡之弘宗法師亦回本山參加盛典,見大殿寬廣而頓覺佛像較小,遂發願於回新加坡後,刻送大玉佛一尊以供安奉。
日治臺灣大正2年(1913年)地圖大湖法雲禪寺,簡稱法雲寺,是位於臺灣苗栗縣大湖鄉富興村、觀音山上的曹洞宗佛寺,為臺灣佛教四大法脈的法雲寺派本山,開山祖師乃覺力法師。 位於大湖、公館與獅潭三鄉交界處,是為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建於民國元年,於民國24年因地震毀壞重修,由日本政府重建一座日式風格的寺院,寺貌莊嚴雄麗,頗有大唐之風。 法雲寺 位在觀音山上的法雲禪寺為臺灣的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寺廟初建於民國元年,後因關刀山地震損壞而重新修建,現今的法雲禪寺外貌融合日式的風格,整體建築莊嚴肅穆,白牆上的翠綠琉璃瓦更顯典雅。 法雲禪寺內有一尊新加坡的弘宗法師所贈的白玉佛,佛像約有九尺高且重達萬斤,讓人看了不禁興起崇敬之心。
出雲古道海拔不高,最高點只有473公尺,上下坡度堪稱平緩,加上距離並不長,單程只有1.8公里,即使顧慮交通接駁必須原路往返,3.6公里也不會太累,可以說是老少咸宜的一條路徑。 這條古道也許因為不算熱門,較少被觀光客摧殘,所以動植物生態保持得相當原始:沿途不斷看到蝴蝶、飛蛾、石龍子等,鳥叫蟬鳴更是不絕於耳,低海拔林相完整,蕨類、菇類、季節性野花也長得相當繁盛。 法雲寺古道原為出磺坑古道一部份,法雲寺興建後,原古道路徑已難尋,故更名為法雲寺古道, 以開磺村城隍廟為起點法雲寺為終點。 從山上寺後往步道入口走去指示牌的字都褪色不清還有人用手寫上去, 一眼望去步道樹蔭茂密陰森, 地上感覺很久沒人走的足跡不敢單獨前行. 山頂視野遼闊, 汽車道也算平整好走(步行),就是太陡了. 會有一點起伏,到了下出磺坑的地方,路線接到道路,此處有步道可走,但入口容易錯過,要注意。
法雲寺: 法雲寺
日本侵略軍佔領魏縣後,日軍強迫當時城內的百姓把安陽寺院拆除用以加固「城防」。 遺址上留下來的石碑、神像在大煉鋼鐵、「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損毀殆盡;1995年,在遺址處重建大雄寶殿。 法雲寺建築共分三時期,覺力法師所建的閩南式殿宇為第一期,1933年妙果繼任住持時重建的日式仿唐式殿宇為第二期,現今建築為妙然法師於1981年所建。 今大雄寶殿採白牆綠瓦唐風式建築,設有日式木造迴廊,周植松樹。 殿中有兩尊法相造型不似中上大乘的釋迦牟尼像,一白一金,奠基在碧玉大理石上,為1954年迎來的丈二白玉佛和金身。 寺方還收藏一項黃藤編織、編織了六個「壽」字的斗笠,為萬善法師贈送給來臺弘法的徒弟覺力法師。
法雲寺: 法雲寺古道
禪寺內環境清幽,草木扶疏,春天時粉櫻繽紛,秋冬之際寺旁的波羅蜜樹果實纍纍,還可在此眺望層層山巒。 法雲寺是臺灣早期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後因民國24年年關刀山大地震所震毀而重建,直到臺灣光復又重建大雄寶殿,建築為少見的日式寺院結構,頗有大唐古風,綠色琉璃瓦配上雪白牆身,華麗而莊嚴,庭園中櫻花遍植,古木參天,恬靜清雅。 苗栗縣大湖鄉法雲禪寺開山住持覺力禪師,自中國大陸來臺灣弘法二十年,培育本土化僧眾、提倡女眾僧伽教育與弘法地位,並創辦《亞光新報》,如今,法雲禪寺法派更擴及臺灣、美國、泰國、新加坡等共二百多個道場。 光以走法雲寺古道與周邊金童、玉女、汶水三山來說,停車位置可選擇在城隍廟,但我覺得最佳位置是臺灣油礦陳列館。 其一是城隍廟大約只有五六個停車位,山友若停了,時間必然以數個小時計,這樣對要來參拜的香客是很不便的。 其二則是臺灣油礦陳列館園區還滿有景點、古蹟可遊逛,爬山後有時間再來逛逛,個人覺得很值得一遊。
開山後,續建禪堂、講堂、功德堂、研究院、維摩院、華嚴院、長壽院、仁濟院等;民國二十四年,三義關刀山大地震,寺院多處建築被毀,唯獨禪堂供奉的西方三聖像無恙。 蘆溝橋事變導致物價上漲,第二任住持妙果禪師率副住持妙清法師,帶領僧眾種植杉、櫸、松、竹等,重建目標轉為造林。 民國二年,吳定連、劉緝光向日本總督府申請大湖觀音山建寺資格,法雲禪寺破土興建,覺力禪師擔任開山住持,妙果禪師為副住持,三年後,僧眾增至百餘人,是北臺灣最莊嚴道場。 出磺坑古道,之前調查苗栗的古道時便有看過,但距離太短,沒有太大動機。 玉女與汶水山,這才讓我再花時間來調查,發現有這三座山,這條路線也就值得一走了。 而在調查中更發現了還有與地名同名稱的出磺坑山,那就很自然安排進來。
茶亭用石塊砌成,古樸典雅,2001年成為苗栗縣定古蹟,也是臺灣唯一的「茶亭」古蹟。 出關古道,昔日是公館鄉的出磺坑與三義鄉的關刀山之間的運輸要道,跨越公館、大湖、銅鑼、三義四鄉鎮,分為北段(雲崠段)、中段(十份崠段)、南段(關聖段)。 中、南段經過整修後,已成為大家熟知的健行步道,而北段的雲崠段(法雲寺至十份崠),大部份改建成產道。 不過到臺灣油礦陳列館爬山是個意外,因為之前並不清楚這裡有步道。 我們主要的目標是法雲寺步道,又稱陸軍步道(詳情請見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85))。 一般來說登山應該是由下往上爬,不過考量到小豆子的狀況,所以我們反過來由上往下走,就是先到高點享受風景啦,然後再視路況往下走一小段。
法雲寺: 藩公山名氏菩提寺 法雲寺
雖然當時的條件十分簡易,甚至缺乏日常所需的食堂、廚房、住房等基本設備,但心信法師承繼恩師法雲老法師的修行理念,不畏艱難,精進行道。 其如法如律的個人行持與善巧的弘法模式,才二年的光景,就獲得當地廣大信衆的信任與護持。
法雲寺: 苗栗美食網、苗栗餐廳、苗栗美食餐廳推薦
→1330啟登-往出礦坑→1400胡天宮→1440 開礦社區→1450臺灣油礦陳列館-免費參觀→1620上車返北→1800永寧站→1830木柵站、五股站。 慧三 同學中有後來擔任鎮江金山寺方丈的太滄法師,到菲律賓弘化的瑞今法師,在臺灣創立華嚴蓮社的南亭法師,及由臺灣大湖法雲寺負笈安慶的真常法師等。 慧三法師 法雲寺2025 法雲寺 同學中有後來擔任鎮江金山寺方丈的太滄法師,到菲律賓弘化的瑞今法師,在臺灣創立華嚴蓮社的南亭法師,及由臺灣大湖法雲寺負笈安慶的真常法師等。 妙果大師 後來一般人以為覺力禪師是“大湖法雲派”的創始人,而創建法雲寺者,實為妙果和尚也。 覺力禪師抵大湖後,與妙果師徒二人,同心協力,推動建寺工作。 吳定連、劉緝光等人在民國前一年提出申請,但是因為沒有適當的主持人而沒有結果。
目前這裡的石油資源已經枯竭,不過仍是中油的天然氣稱產基地。 大湖開拓紀念碑 位於法雲寺內,紀念碑基座的四個墻面都刻有碑文,記載著吳氏兄弟披荊斬棘,在大湖地區開疆闢土的經過與功勳。 以上部分資料來源於《魏縣歷史文化藍本》,但是其中屢有錯誤之處,因此有刪改和重述。 《藍本》記載三座寺院全部因日寇進犯而拆除毀壞,但據碑文載,在日寇進犯之前,由於連年內亂,安陽寺就已倒塌。 記得寺廟初建時格局為,北為大雄寶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及十八羅漢,東側為火龍爺,中間是玉皇大帝,南側是觀音菩薩。
樹旁有一古紀念碑,為日式風格,上書大湖地區開拓歷史及建寺沿革,頗有歷史價值。 大殿後方古木參天,環境幽靜,景觀極佳,是適合修行的所在。 法雲寺古道 原為出磺坑古道一部份,是橫跨苗栗縣公館鄉及大湖鄉的重要步道,起點位於開礦國小後方,穿過金童山與玉女山的鞍部,抵達大湖法雲寺彼岸橋,法雲寺興建後,原古道路徑已難尋,故更名為「法雲寺古道」。 法雲寺 位於苗栗縣汶水村,是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曾於關刀山大地震毀壞而重建,建築以日式結構,綠瓦配以雪白牆身莊嚴雄麗。 於正殿可遠眺苗栗秀麗羣山,俯看汶水溪谷,風景美麗、氣勢磅礡。 法雲寺 位於苗栗縣汶水村,是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曾於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毀壞而重建,建築以日式結構,綠瓦配以雪白牆身莊嚴雄麗。
法雲寺: 崇谷山 法雲寺
臺灣油礦陳列館 位於出磺坑,隸屬於中國石油公司,館中有珍貴的測勘文獻,開採設備纜車道、鑽井模型保存良好,是風景秀麗又寓教於樂的景點。 其車道陡坡且狹隘,有之字形大轉彎,車輛需迂迴而上,山頂則有停車場。 往寺院的登山步道名為「阿鞞跋致路」,為覺力以自己供養金修建,修成時共一千八百廿階。 1963年,大同集團林提竈開闢觀音山環山道路,貫通彼岸橋與法雲寺的交通。 1965年11月19日,藉紀念覺力逝世二週年、妙果逝世三週年的傳授千佛大會,開山紀念堂、禪堂、講堂、環山道路落成,縣長林為恭剪綵。 1957年秋,河北籍的釋常照今圓法師來此寺掛單,數年後自命住持,和明恆、妙緣等人聯合,與原先住持發生繼承爭執,林朝棟之子林增璋、劉羣芳等只好介入,妙果就計畫將該寺改為女眾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