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大溪,許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老街」、「美食」這些關鍵詞,像是著名的豆乾、豆花,或是湯圓都是來大溪不能錯過的古早味小喫。 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日軍由南而北進攻全臺,大溪街道受到嚴重破壞,1912年日本進行大溪都市整治計畫,將外商聚集的大溪和平路、中山路進行改建,形成現今充滿藝術古都的模樣。 創辦人黃騰威與周佩儀夫婦在海外旅遊的過程中,感受到異國文化與美食的深刻,卻也勾起對於家鄉文化的反思:什麼料理才能代表家鄉的飲食文化? 旅途結束後,兩人一步步地為記憶抽絲剝繭,發現手作米食才更貼近真正的傳統飲食文化,在尋尋覓覓,終於找到大溪一處三合院落腳,以古宅為根基,將屬於臺灣的飲食文化傳遞給更多人。 李騰芳古宅 ,又稱為 李金興古宅 或 李舉人古厝 ,位於 臺灣桃園市大溪區 大溪老街歷史 ,為桃園市境內唯一的 國定古蹟 ,目前財產權所有人為 李金興 五大公業。 清領中期以後,臺灣一般在家族地位上昇後,為了光耀門楣,都會擴建住宅。
大溪武德殿約於1935年落成,是大溪地區警察及居民修練柔道、劍道的場所。 後來因蔣中正非常喜歡大溪的風景,將一旁的大溪公會堂設為行館,武德殿成為大溪憲兵隊的營舍,直到產權歸還給大溪,才重新整修後開放民眾參觀。 建築原是木造屋頂、洗石子磚牆結構,正脊兩端是採用類似「鯱」的形式,有別於一般常見日式建築使用鬼瓦。 整修後的武德殿仍保持原木屋頂與青銅裝飾,四週牆面與護欄則改為水泥和洗石子,在作為藝文展覽空間後,原本充滿陽剛味的氣氛軟化不少。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老街停車場
接續的松茂茶棧三角型牌樓頂端是一個綵球,兩條垂帶由兩隻獅子啣著,結閤中間的「鯉躍龍門」象徵出人頭地;深棕色「松茂茶棧」字號,是由玻璃拼貼而成。 平日的老街人潮少,且部分外地攤販不會前來,但就算攤販不來,居民也是在道路兩旁停滿了車,想要拍照也只能往上拍山牆,但醜陋的招牌又無法避開,很可惜了這些美麗建築。 大漢溪兩旁原爲河階地形之代表,但在石門水庫建立之後,因爲水位下降,下切力道不足,使現在河階地形之形成趨緩,但近年在武嶺橋下游興建中莊調整池作為石門水庫的備用水庫,其中的中莊堰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倒伏式攔河堰將攔截大漢溪河水,使水位將再度上升找回昔日深水港的河景。 大溪區之特產爲大溪豆乾及木製品,其中紅木神桌獨特精細的雕紋最為聞名,因此大溪木藝技術又結合在地傳統祀神藝陣神將《俗名:大仙尪》 ,讓大溪擁有上百尊的大仙尪又有大溪神將窟的美名,而成為北臺灣三大神將重地區域,齊名蘆洲、宜蘭。 近年來,臺灣開放農業觀光,而大溪多山林,已開發許多休閒農莊,又鄰近臺北都會區,週休假日遊客紛至。
協興號大溪區福仁裏和平路23號2004年1月13日該建築原名「恆產」,是經營建材及煤炭相關事業,後因紀念現任屋主的祖父於臺北所開設之「協興商行」而易名「協興」,1967年轉作藥局使用至今。 大溪老街歷史 該建築為兩落一過水之構造建築,牌樓面有圓形間柱及三座圓拱,間柱柱頭採用紅磚疊澀。 ,柱身及柱墩表面皆為洗石子,牌匾內的協興2字則以洗石子技法呈現出白色調。 茂發號大溪區福仁裏和平路28號2004年1月13日該建築為三落二過水之構造建築,其建築則為清水磚以一順一丁砌成,縫隙則為用灰泥向外塗抹1層半圓形之「凸縫」而成,其山尖形山牆上具有植物文飾的家徽、以及柱頭卷草裝飾、匾額題字「茂發」等元素。
大溪老街歷史: 旅遊王TravelKing
像是學跳三太子的「童仔步」,或是拼湊出哪吒、土地公的百變造型,不僅可以讓小朋友玩中學、體驗傳統文化,大人看了也覺得收穫良多,可以深刻感受到傳統慶典生活的魅力。 大溪老街歷史2025 除了豆乾豆花外,街上還有許多著名或特色小喫,像是酥脆的拿破崙派、裏長嬤碗糕、三角湯圓、客家包子等等,都是遊客喜愛的小喫。 與歷史文物形成對比的,是藝術家們的精彩創作,戰爭痕跡或許仍然留在許多人的心中未曾消失,然而從藝術家的作品中,描繪出了生命茁壯的能量,願你我能謹記過去的經驗,追尋更好的和平未來。 切好的一盤「招牌」份量足夠兩三人分食,一早座位區就有幾位在地人圍著一盤招牌齊聚,閒話家常。
- 生長於大溪的鳳飛飛、在生命歷程中展現了大溪人勤奮樸實的性格,而她的老家與熱鬧大溪老街僅咫尺之遙,從福仁宮左側轉進幾個迷宮般的小巷後,就能見到她幼時與兄長一同玩耍生活的空地、石板牆,彷彿時光自此倒流。
- 登山口共有三處相距不遠,以第一登山口指標最為清楚,沿著草嶺溪往上行,伴著淙淙流水聲,欣賞陽光灑滿林間,舒適怡人,山徑原始、林相自然,偶有大石、危崖、峭壁,需要拉繩攀爬,野趣十足,環形一圈可順登十三分山。
- Ann是蠻喜歡他們家的蝦餃、腸粉還有炸春捲,偶爾天氣冷還會點上一碗香菇雞湯來喝,整體來說Ann很推薦大溪港式點心。
想認真一日遊大溪老街我覺得趕了些,最好方式是每次來都繞個一圈,每次選擇不太一樣的景點,同中求異的走看會更為有趣。 沿路記得品嘗花生糖、臭豆腐、油飯…等在地美食,最後來盤老阿伯現滷豆乾收個尾,外帶內用皆宜。 李金興商號為此條老街的代表建築,店面寬三開間,正面開口使用白小口磁磚作面材,再以幾何圖形和花草紋樣裝飾,上方浮雕商號「金興」,現為燦坤3C租用,其招牌架在牌樓後方大樓上,看起來挺違和。 建成商行為樟腦業與煤礦業鉅富簡阿牛的宅邸,屋內已坍塌僅存建物立面,多年來我們每每經過都為此處的殘破樣貌感到可惜,所幸經市府整修目前已告一段落,重現往日風華。 大溪老街歷史2025 建成商行為三開間,雙羅馬柱撐起中央向外突出的圓頂,頗具氣勢。 立面使用大量幾何造型做裝飾,可見串珠、算盤珠等象徵做生意的圖樣,店號刻有由右至左的「建成商行」,和由左自右的日語羅馬拼音,是座中西合璧且雄偉氣派的大宅。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常見Q&A
走出迷宮巷來到的是大溪最熱鬧的和平老街,大溪最早為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的居住地,乾隆年間陸續有漢人順著水路來此進行較大規模的開墾。 道光年間,新莊的林本源家族為了躲避械鬥,舉家搬遷至此並開鑿埤圳發展農業,更利用河運經營米鹽、木材運輸等生意,帶動大溪商業發展。 道路兩旁的建築一樓的圓拱形設計,上方裝飾仿巴洛克式浮雕山牆立面,且每一戶使用的圖案均不同。 如此風貌是因為1912年,日本政府下令大溪地區進行社區改正計畫,將目前和平路、中山路周邊地區大規模整建,除了拉直、拓寬道路,兩旁的住家也以西式風格美化街道,一般住家主要以紅磚牌樓立面搭配紅磚屋,店家則以歐洲風格的拱門樑柱搭配華麗的雕塑裝飾。 承接工程的泥匠師傅陳旺來、陳三川兄弟原專精於廟宇屋簷浮雕的製作,在施工時便將巴洛克式風格與中式建築的松、鹿、蟾蜍、鯉魚躍龍門等代表吉祥的物件結合,展現出獨特的街道風貌。 每個牌樓圖案都有其代表意義,可見設計者極富巧思,例如永發號的半圓牌樓頂端是孔雀開屏,下方是主人黃姓字樣,兩旁花瓶插著牡丹,代表平(瓶)安富貴;兩旁吐著雲狀花朵的三腳金蟾,因閩南語的蟾蜍音似搶錢,則意指招財。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木生活館 (大溪公會堂暨蔣公行館)
以大溪老街為中心,附近景點從李騰芳古宅、齋明寺,相鄰的三峽、鶯歌、三坑、關西老街,再進入北部橫貫公路前段的石門水庫、慈湖、大溪老茶廠、角板山…等,十足的熱門景點集中帶。 沿路無可避免的塞車和找尋車位,是每逢假日進大溪老街都得執行的惱人儀式,但只要一下車進入老街區便一切豁然開朗,恨不得今天時間過慢一些,讓我們能多走看些地方。 「大溪橋」橫跨大漢溪建於民國廿三年,全橋只用二座橋墩,路面則採鋼吊索式的造型,後續仿日治時代大溪古吊橋外觀重建,總長有330公尺,僅提供旅客及行人走動。 整體橋的設計是和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兩側橋頭的拱門設計如城堡一樣壯觀,橋面紅磚、拱門、圓柱、浮雕、尖頂、石雕精美,而橋身二旁則是純白色的老街牌坊雕花,及古典雅緻的休憩景觀徒步區。 大溪必逛的就是大溪老街,有巴洛克風格建築可以欣賞之外,還有美味的大溪豆幹、花生糖、咔哩咔哩、豆花等等當地知名美食可以享用。
大溪老街歷史: 活動
同治五年(西元1866),由於月眉地方李金興出仕、李騰芳獲中科舉,莊民為彰顯地方之「科」舉功名,遂更易「姑」字,改名「大科崁」。 光緒年間劉銘傳巡撫在此設立撫墾總局,策劃「山」地開發,並推廣樟腦產業,又將「大科崁」的「科 」加上「山」字頭成為「大嵙崁」。 清日甲午之戰後,臺灣割讓給日本,西元1920年日本人又將「大嵙崁」改稱為「大溪」,沿用至今。 河運時代的繁華紀事原為平埔族霄裡社與泰雅族等原住民散居之地的大溪,自清領時期漢族移民入墾後開始發展。
大溪老街歷史: 交通資訊
絕美透明步道、最潮復古餐車、老屋民宿、懷舊茶屋等10大特色景點,讓大溪老街煥然一新。 六廿四故事館是過去的「大溪農會倉庫」,至於命名緣由則是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俗稱「迎六月廿四」。 六廿四故事館裡介紹了廟宇、陣頭的知識與在地特色,也安排了許多互動展區。 最初漳州人移民來此時,逢年過節都必須渡過大嵙崁溪到埔頂仁和宮祭拜開漳聖王,非常艱辛,尤其遇到溪水暴漲時更是無法前往,於是當地仕紳與重要人士募資興間福仁宮,於嘉慶18年完成。 大溪老街歷史 現今的福仁宮不只祭拜漳州神祈,還有潮州與泉州的地方神明,宮內主殿挑高與二樓相當,代表主祀與陪祀的神明無地位差別。 在宮廟前廣場帶來了聚落的人情味,那時的孩子會在廣場打陀螺,也成了大溪的特色傳統遊戲。
大溪老街歷史: 臺灣民主國
大溪老街迷人之處,除了有許多必喫必買美食,像是老阿伯現滷豆乾、賴媽媽傳統豆花、陳師兄素肉圓、金字塔三角湯圓、黃日香豆乾、江家花生糖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巴洛克風建築更是大溪老街的一大特色。 喫飽喝足後繼續走行程,如果沒有喫飽也沒關係,走逛大溪老街不用擔心找不到東西喫。 大溪老街歷史2025 不同於和平老街的熱鬧,與和平老街平行,距離約500公尺的中山老街則顯得冷清,這裡的建築不是傾倒僅剩下立面,就是內部經過改建,僅保留外牆。 中山老街舊稱新南街,由於鄰近日治時期的郡役所、公會堂、武德殿等重要官方設施,有許多政商名流居住於此,因此立面牌樓較為素雅高貴、氣勢不凡。 其中規模最大的「建成商行」,其主人是當時大溪的樟腦及煤礦鉅子簡阿牛先生,由僅存的外牆來看,圓頂式屋頂、三間開的大小,可能是大溪當時最氣派的建築;「蘭室」主人是民初有名的留日畫家呂鐵洲先生,也是此區較具規模的一座。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區
「四連棟」係昭和時期所建之官舍,是大溪的百年警政宿舍羣之一,靜謐的日式建築中展示著大溪早期商貿往來的盛況資料,並以迷你模型重現大溪繁榮景象。 後棟中則展示著大溪木藝技術的特色,以及航運中止後,大溪前鎮長林熺達與地方人士串連起大溪人,攜手共同守護大溪傳統歷史文化的種種經過,讓我們最終得以在此重新與大溪的故事相遇。 走進大溪老街,看著兩旁精細華美的舊時牌樓、享受沿途攤販的點心喫食之外,你對大溪的印象還有更多嗎? 有充滿風華的古蹟建築、代代相傳的木藝、重現傳統的美食文化,推薦您用一整天的時間,到大溪來進行深度的散策之旅。 大溪位於桃園縣東南方,是桃園第二大鎮,地形上位於大漢溪河階臺地及地理山脈山地交接處。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老街
有別於和平老街的擁擠喧囂,以住宅區為主的中山路新南老街是喜愛寧靜的遊客們閒晃的好去處,這裡老街屋數量不多,以大溪老街中最氣派的建成商行和蘭室為參觀重點。 大溪最早為泰雅族原住民活動領域,清領時期逐漸有漢人移居墾拓,形成以福建漳州移民為主體的聚落。 在陸運不發達且淡水河尚未淤積的年代,商船可沿淡水河駛入臺北盆地順流而上,停泊在沿岸如滬尾、大稻埕、艋舺、新莊…等設有碼頭的街市做生意。 大溪是淡水河支流大漢溪的的最上游內陸港,船隻運來生活日用品,再輸出樟腦、茶葉、木材、米糧…等特產品,以此商業模式迎來大溪的繁華。 和平老街的街尾,普濟堂旁有條可通往大漢溪的石板古道,主要為從前挑夫們往來大漢溪與老街的重要路徑,為了減輕挑夫的負擔,特別將階梯高度設計得比較低,大約5-10公分。 大溪老街熱鬧非凡,當你轉個彎走進草店尾巷弄,人潮瞬間減少,猶如與世隔絕的不同氛圍,但這裡有著Big 7 travel推薦臺灣最佳25間咖啡館,千萬不要錯過,咖啡跟蛋糕都不錯。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印象
展覽呈現的方式蠻活潑的,帶著大家跟著不同時代的旅人,穿梭古道、河流、輕便鐵道、公路之間,一窺大溪的交通發展。 慈康陸橋可以說是大溪的景觀門戶,以中國傳統宮殿風作為設計,有種古色古香的氣息。 難能可貴的是,儘管河運沒落,繁華變遷,這三條老街卻能保留原貌。 阿杏臭豆腐雖不在大溪老街內,但在地經營30幾年加上各大電視臺報導,算是很熱門的店家,雖販售的品項滿多,但我最推薦的還是他們的家臭豆腐,外酥內軟搭配泡菜非常好喫。 大溪老街歷史 牌樓圖案設計隱含著家族精神與對子孫的期許,處處可見巧思;如鯉躍龍門象徵出人頭地,葫蘆代表福祿,瓜類象徵多子多孫,牡丹、菊花、珊瑚有富貴之意。
大溪老街保存的牌樓樣式不只這些,我們可以跟著當地的地牌指標去找找看浮雕上的福祿壽。 另一側中山老街上也有牌樓與建成商行古蹟,保存也相當不錯,只是房屋多已廢棄。 基於想要完整介紹大溪老街特色,因此將遊記與食記分開寫,本文為遊記介紹,大溪老街美食另有專題:大溪老街餐廳資訊總整理。 雙口呂文化廚房是提供製粿課程的料理教室,也是讓逐漸式微的傳統米食文化重新生根的空間。
唯因1985年的改建導致屋頂原始構造已消失,目前建築物主作為達文西瓜藝文館與住宅使用。 中山路19號大溪區中山路19號2009年8月19日該建築在日治時期為酒品販售店,並在1998年進行整修工程,其設計前落巴洛克式立面山牆形式建築,其騎樓之柵門設有雨戶構造。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老街歷史2025 目前室內已改建整修,第一進由所有權人作為咖啡店使用,後方為住宅空間。 蘭室大溪區興和裏中山路11、13號2015年11月19日蘭室於1918年由大溪仕紳呂鷹揚與其子呂鐵州所建,該建築為三開間兩進之格局,構造材料為土埆磚承重牆系統。 正身具有紅白橫條帶飾的辰野式風格特徵,並以洗石子花飾作為藝術風格裝飾,中間牌面設有「蘭室」門額二字,設有老鷹雕塑一座,寓意主人之名「鷹揚」,左右兩開間之牌樓則為「呂」字,合起來則為主人姓名。 2019年因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蘭室經修復後作為老屋情報館、茶坊以及藝文展演空間開放民眾參觀。
大溪老街歷史: 百年街屋 桃園大溪老街
老街溪整治完成之後,保持水源的清潔、伭復水道綠帶,是更重要的任務。 違建拆除後的老街溪,規劃有礫間淨水設施,是以卵石堆砌成縫伱配合微生物,將上游的部分溪水和周邊家庭污水加以過濾和淨化。 此外,更在淨水場上整建了新勢公園,與平鎮的新榮國小,以及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進行整體串連。 規劃設計林澗生活園區的經典建設工程顧問劉柏宏表示,從淨水、公園到環境教育,老街溪成功打造中䐹地區難得的綠色廊帶。 「1980 年代,當時省政府推出改變老街溪命運的重大計畫,就是『老街溪商場百貨』。」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主任黃彥霖說。 大溪老街歷史 由於工業化與都市化發展,當時河川散發惡臭,造成周邊居民困擾,因此當時的省政府在河川上方加上水泥鋪平,興建老街溪商場百貨,希望以填平的方式掩蓋河川所帶來的問題。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老街必買9|和風創意豆腐酪
原路折返來到公園尾端,出現在大溪老街巷口兩邊的,則是祭祀著關聖帝君的普濟堂和主祀著開漳聖王的福仁宮。 大溪老街歷史 雖然兩間寺廟皆已有著百來年的悠久歷史,不過在整修之後,充滿華麗氣息的寬廣廟宇卻不帶有懷舊的古老氣息,也與老街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對比。 沿著巷弄前進,在道路一旁出現的建物是在日治時期作為聚會所的公會堂,雖然在臺灣光復後一度作為總統行館並在之後以蔣公紀念館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不過很可惜的,剛好遇到內部環境維護整修不對外開放,只好隔著柵欄拍攝充滿懷舊感的美麗紅磚建築。
中山路與和平路,更在「社區再造」的推動下,再次開啟老街建築的新生命,並結合大溪其他文化與歷史的魅力,讓大溪區重回過去的風華。 時間差不多是午餐時刻,轉進中央路便是大溪的市集所在,許多在地美食就藏身在兩側的巷道內。 「百年油飯」是創始人遊兆讚從1862年起用一根扁擔沿街叫賣創立至今,在1995年正式定名。 由油飯、肉捲、肉羹湯組成的「百年三寶」是店內招牌套餐,油飯雖顧及健康不用香蒜、五香爆香,也不加味精並少鹽少油,卻絲毫不減美味。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小旅行!老街、茶廠趴趴GO 穿越時空化身歷史旅人
大溪地區因大漢溪水運之便,曾經舟楫往來,商賈雲集,後因失去交通地位,繁華遂逝。 我近距離步行其間,古老建築與現代居所錯落並置,有時空交錯之感。 離過去港口比較近的和平路老街,至今仍舊滿是進駐的商家,熱鬧的氣氛,不單吸引了許多遊客在此地駐足,需多出名的美食,像是豆乾、豆花、古早味花生糖,更是讓不少饕客在此大快朵頤。 於1860年興建的大溪月眉李家古宅,是清代舉人李騰芳的宅邸,至今已有160年歷史,其建築規模為兩堂四護龍的三合院格局,形式完整。 院落中屋瓦、木柱、門扇等皆以黑色為底漆,加上韶安客家建築特色的紅磚白牆,及點綴的寶藍色線條,呈現出文人風格的雅緻色調。
大溪老街歷史: 桃園大溪老街21間必喫小喫美食,喫飽喝足漫步老街,你喫過哪幾家?
因鄰近大漢溪的位置,早期利用小船航運連接淡水河與中國大陸做貿易,使得這邊商行林立,雖然隨著時代變遷航運沒落,但這裡依然保持著當時完整的面貌。 現場手工製作的蔡記古早味花生糖也是老街必買美食,除了現作現賣之外,提供遊客試喫也給的大方,喫起來不黏牙也不會膩口,每回都會提著兩盒回家。 我們多次路過此處,卻很長一段時間不曉得這是當地望族李金興家族的店鋪,恐怕是燦坤3C招牌過於搶眼,而忽略了前方店號「金興」的關係。 由此也能驗證今昔招牌設計的成效,在大面積對比色彩的壓制下,那古早味的含蓄美感,還真難擷取眾人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