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爲中華文化之根。 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周易2025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他史料研究。
- 所謂斷語,就是下結論,多用吉、兇、悔、吝等辭。
- 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
-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 當時《周易》只是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的需要,這種一直持續到春秋戰國時期。
- 《周易》中的象是對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並通過卦表現出來的。
易經之於中國傳統哲學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地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部古典著作所不可及的,這可能就是其列爲羣經之首的根本原因。 孔子深得易經之道了,最顯著者有二:一是關於正名這一政治主張,二是關於舉一反三類推思想。 在易經的推論規則中,有一條是關於陰陽爻與陰陽位是否一致的“當位律”。 魏晉時代的王弼易學則轉一方向,盡掃漢易象數學中滋蔓出來的各種學說,恢復義理學傳統。 他在解釋《周易》經文中引入老莊哲學和東漢古文經學的傳統,在解易體例上主取義說、一爻爲主說、爻變說、適時說等。 周易2025 這在他介紹注易體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詳細說明。
周易: 周易占卜: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 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運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 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定數”與“變數”,定數有規可循而變數則隨緣而變;定數中含有變數,變數中又含有定數,無論定數還是變數其大局皆不變。
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説,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着密切的聯繫。 漢武帝“獨尊儒術”,《易經》被尊為六經之首。 漢代被稱為經學時代,“經學”高於一切學術。 中國曆代圖書分類是: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列於首。
周易: 周易編次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作為卜筮之書,《易經》的影響並不限於占卜和術數,大凡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經濟、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皆可見到陰陽變化的思想寓於其中。 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經由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引介至歐美國家。 周易《易經》又稱《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道教和儒家的共同經典,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 《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周易: 周易算命 請放心填寫,水墨先生不保留您任何信息!
兌爲澤,澤水困,澤地萃,澤山鹹,水山蹇,地山謙,雷山小過,雷澤歸妹。 “潛龍勿用”重點在“勿” 龍是中國先人的一種崇拜對象。 周易2025 現實世界裏,並沒有先人崇拜的那一種龍。 碩大的龍頭,龍頭上的龍角、龍鬚,遍體的龍鱗,龍的張牙舞爪、龍的騰雲駕霧,都是先人想象的結果,因而與六千萬年前的各種恐龍的形態完全不同。 黑格爾:《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
周易: 周易學術研究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於戰國。 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後,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説法不足信。 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 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朱熹《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今傳本):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爲下經三十四。
周易: 六十四卦與八卦。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周易: 周易後世影響
”這也是說,程頤先熟讀六經,尤其於周敦頤處特有穎悟,以此中義理爲基礎,然後借《周易》發揮所見。 不是伊川解釋《周易》,而是《周易》解釋伊川。 本篇以“文言”爲名,是指《文言傳》。 《文言》文字不多,專門釋《乾》《坤》兩卦卦爻辭。 周易2025 《文言》通過註釋《乾坤》卦辭,闡發了天地陰陽變化之理,君臣上下、安邦治國、修心養性之道,它的註釋,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理論深度,遠遠超過了《乾》《坤》卦爻辭。 下經以鹹恆爲始,象徵天地生成萬物之後,出現人、家庭、社會,鹹爲交感之義。
周易: 周易周易大傳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 《周易》相傳是周文王被囚羑里時,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
周易: 周易編次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周易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説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徵的物象解釋《周易》經傳文,同時講卦氣說,並繼承今文經學的傳統,利用《周易》講災變。 費直易學解經多取道德教訓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講的道理髮揮《周易》經傳文。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爲,《周易》(64卦及卦爻辭)爲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爲周公所作。 周易2025 否定孔子作《易經》的大學問家很多,如歐陽修、龔自珍。 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後認爲“孔丘無刪或製作‘六經’之事。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爲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
八卦指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六:爻辭,指單條爻的說明、描述文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如“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同一卦六條爻辭間相對獨立、相對靜止但又相互關聯、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時間、階段事物的發展狀態,以構成完整的發展、發生過程即全卦六爻整體內容總結—卦辭。 一:爻,卦畫的基本單位爲“爻”,爻分奇畫與偶畫,奇畫由一條長的橫線而成“—”,俗稱“陽爻”;偶畫是以兩條斷開的橫線而成“–”,俗稱“陰爻”。 每一卦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畫偶畫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
易經的內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 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yáo)」。 每一爻以一條長的橫線「—」代表陽,稱為「陽爻」;或以兩條斷開的橫線「–」代表陰,稱為「陰爻」。 周易 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所有學派或多或少都受到易經影響。 之後的古代哲學發展每個重要時期,易經思想都充當着軸心角色。 到了唐代,易經不僅受到學者重視,也得到了統治階級如唐太宗的青睞,欽命孔子後裔孔穎達博採眾長主編《周易正義》,推動了以易經研究為中心的哲學研究的開展,因此之後不少學者紛紛自注易經。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今後由此書而得獎者,當猶有其人,願周易學者多爲現代科技服務。 漢武帝“獨尊儒術”,《易經》被尊爲六經之首。 漢代被稱爲經學時代,“經學”高於一切學術。 中國曆代圖書分類是: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列於首。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落後,先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等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當遭受意外的天災人禍後,就萌發出借助於神意預知橫禍或自己行為會帶來何種後果的需求,以達到趨利避害。 基於此,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瞭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當時《周易》只是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的需要,這種一直持續到春秋戰國時期。
其稱易傳爲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僞竄。 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所以當我們現在用《周易》上的內容,對現實事件進行解釋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非常神奇,覺得《周易》這本書特別了不起。
程頤認為,《周易》是對宇宙萬物的摹擬,但所要表達的,不是可用數量摹畫的外在相狀,而是一種道理。 世界是一種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則的宣示。 六十四卦是這個總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體現,雖然代表六十四種境遇,但它經過解釋,可以代表天下無盡的境遇。
“經”由六十四個用象徵符號(即卦畫)的卦組成,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組成。 《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爲“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顧頡剛關於《周易》卦爻辭製作年代的考證結論,認爲周初作。 李學勤也認爲顧頡剛此文“推定經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爲學者所遵信,可以說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範圍,是極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