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至今仍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承認,但官方默許“中國正教會”進行活動,包括哈爾濱、額爾古納、烏魯木齊和伊寧4個堂區。 東正教 有13名來自北京、河北、黑龍江、內蒙古、上海和天津等地的中國東正教信徒正在俄羅斯的莫斯科神學院、斯列堅斯卡亞神學院和聖彼得堡神學院學習。 俄國十月革命後,白俄人員大量流亡中國,教徒人數驟增。
- 宗徒聖西里爾與美多德統緒,布拉格[普雷紹夫]的大主教、全捷克及斯洛伐克的都主教,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管區。
- 然而最後終究不敵民間對聖像的強大支持力量,不得不讓步妥協,因而再次肯定聖像傳統的尊貴性。
- 由俄羅斯人出任,這時期是正教最自由的時代,也較前更強固。
- 但是東正教和天主教一樣都是把次經納入正典,稱爲第二正典或次正典。
- 祝聖後離婚解除職務,祝聖後喪偶的不可再婚。
- 第三次大公會議借瑪利亞“生神女”稱號脫離羅馬帝國及普世牧區。
並由死裡復活一事,作為他就是彌賽亞的見證。 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將帝國的首都遷往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君士坦丁堡,此處是貿易要道和軍事要地,擁有防範異族入侵的屏障。 但卻在宗教上使得教會分裂更加確定,同時也因為政治權力減縮,不再輕易受到管轄。 (2)苦像:凡帶有耶穌被釘雕像的十字架稱爲“苦像”。 在苦像上端十字架豎木上有一個牌子,牌上有“INRI”四個字母,這是拉丁文Jesus Nazarenus RexIudeorum的縮寫,意思是“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
東正教: 正教
後來,俄羅斯正教會也取得了與它們同等的地位。 比自主教會低一級的是東正教自治教會,它們由某一自主教會的領袖管轄。 東正教 東正教的各個教會彼此在管理上獨立,但皆有着共同的信仰並且在聖禮上完全共融。
- 《路加福音》第3章21一22節記載耶穌受洗:“當他正在祈禱時,天開了,聖神藉着形體,像鴿子一樣降在他上面。
- 其中1858年前的13屆傳教士團均由沙俄政府直接委派(從1807年起,沙俄外交部向每屆傳教士團委派監護官)。
- 管轄權依帝國統治範圍定,帝國解體後成爲象徵領袖。
- 受戒教士必須入修道院過刻苦生活,不得結婚,教會的高層多由他們充任。
後來經俄羅斯正教會允許,日本正教會重新回到俄羅斯正教會管轄之下。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裡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 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 東正教祈禱的靈脩學的兩個最主要屬靈體驗,正教屬靈的體驗有兩個核心:心禱和默觀。
東正教: 東正教信仰生活
787年,君士坦丁與伊琳娜在以弗所召開第七次大公會議,大主教泰臘修、羅馬主教愛德盎一世的使節主議,毀壞聖像被判爲異端思想。 公元3世紀,隨着基督徒在不同文化地區的發展壯大,正統教會內部的思想逐漸多元化,而針對誰是正統信仰、誰是異端信仰的判定,則進一步加劇。 東正教2025 公元313年,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一世與東方正帝李錫尼頒佈《米蘭敕令》,基督徒這一在羅馬帝國境內流傳近300年的民間信仰全面合法化。 後君士坦丁擊敗李錫尼統一帝國,成爲唯一合法的羅馬帝國皇帝。 53年,伯多祿前往羅馬帝國首都的羅馬宣道,羅馬教會建制,成爲首任主教。
東正教或稱東方正教是基督宗教中的一個派別,主要是指依循由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所流傳下來的基督宗教傳統的教會。 所謂東正教是與天主教、新教並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亦稱正教,「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 又因為它由流行於羅馬帝國東部希臘語地區的教會發展而來,故亦稱希臘正教。
東正教: 正教會を指す対象
首席監督(大主教、總主教,希臘語:Αρχιεπίσκοπος,英語:archbishop),總教區的首座主教。 首都監督(都主教,希臘語:Μητροπολίτης,俄羅斯語:Митрополит,英語:metropolitan),教省的首座主教。 監督(主教,希臘語:Επίσκοπος,俄羅斯語:Епископ,英語:bishop),教區的基礎領袖。 教會行省(教省,Ecclesiastical province),都主教管理。
東正教: 東正教拜占庭教會
第一,東正教信守前七次公會議信條,不承認以後天主教所舉行的歷次公會議。 在”和子句”問題上,東正教繼承東派教會的觀點,認為此乃對《尼西亞信經》的篡改。 第二,東正教注重道成肉身,認為人之得救,在於把必死之人通過與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祕聯合而變成屬於神的,不死的生命。 東正教神學中很少有涉及人性本原敗壞的內容,因此不十分強調贖罪論。 東正教2025 東正教 關於恩典和原罪論,東正教的觀點和奧古斯丁的預定論有所不同。
東正教: 東正教信仰
公元1054年,基督教發生了大分裂,基督教分裂成東部的正教和西部的天主教。 東部的正教自稱爲“正”(Orthodoxia,意爲「正統」),認為只有正教會才保留了基督最原始的教導和傳統。 正教相信,正教信仰就是上帝「一次傳於聖徒」(儒達書 / 猶達斯書 / 猶大書3)的信仰,這一信仰在正教會中代代相傳,毫無增刪。 由於正教位於東方,故此又稱爲「東正教」。
東正教: 教會
「正教」一詞在某些語境中,亦指任何被認爲擁有正統神學的教會。 包括大公會議的決議(前七次)、使徒遺訓、教父著作、聖事禮儀、聖職聖品等等。 正教會目前使用的是傳統的三階聖品制,即執事、神父、主教。 關於教會曆法,東正教會使用儒略曆和格里高利曆作爲教會曆法。 1054年,教宗利奧九世派了宏伯特樞機至東羅馬協調,但隨即雙方談判失敗,宏伯特大怒,取出了教宗的敕書,把賽魯拉留斯破門,逐出教會。
東正教: 東正教會の信念と実踐
宗徒聖安德魯[安德肋]統緒,莫斯科及全俄羅斯的宗主教,莫斯科牧首管區,下轄自治的日本、中國,獨立的烏克蘭、摩爾多瓦、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東美洲及紐約、白俄羅斯。 宗徒聖安德肋統緒,布加勒斯特的大主教、溫洛-瓦拉幾亞的都主教及全羅馬尼亞人的宗主教,羅馬尼亞正教會管區,下轄獨立的比薩拉比亞。 東正教教會和東方正統教教會嚴正規定,神職人員不得用任何方式宣揚其政治立場。
東正教: 東正教會
東正教認為每一個人都在亞當的罪中犯了罪,拯救既要依靠自身,也要依靠天主。 首要的是自身必須擇善,天主才能幫助他們。 善功只是條件,並不具有得救的效用,只有依靠天主的恩典才能獲得重生和得救。 聖事中基督的血所生的救贖作用,是給予一切人的,凡願意接受信仰和洗禮的,都可以得救;凡是願意敬奉天主的,都可以得到報償。 東正教 三一論確立後,對聖母的崇拜,反映了信仰者需要一個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貞女瑪利亞就成了最理想的對象。
東正教: 東正教教條
這造成溫和的東方星期日派支持者主教在內的全體主教爭議。 正統教會在文化與意識形態上,形成正統的希臘拜占庭教會與至公的羅馬拉丁教會兩派。 希臘正教會(Greek Orthodox Church),首座宗徒聖伯多祿與聖保祿統續,1世紀建立於安條克。 使用希臘語及儒略曆,包括羅馬帝國官方的舊都首席教會羅馬、新都首席教會拜占庭。 前者類似於議會制國家的“總統”,拜占庭則是實際行政的“總理”。 管轄權依帝國統治範圍定,帝國解體後成爲象徵領袖。
東正教把《聖經》作爲基本經典,並且是教義的中心依據。 包括大公會議的決議(前七次)、使徒遺訓、教父著作等等。 ”東正教徒或使用特製的念結繩或念珠進行詠念。 即等同於天主教的彌撒,聖禮儀在東正教會中,佔重要的位置。 「東正教的神學家認為,宗教儀式是教會對教徒思想發生影響和作用的重要手段。」東正教與天主教一樣也有七大聖禮:受洗、塗聖油、受聖職、告解、婚配、終傅、聖體血。 此條目介紹的是基督教第二大宗派東正教會。
東正教: 聖像畫
西儀正教中使用脫利騰拉丁禮的教會在禮儀上幾乎與天主教無異,也把聖禮儀稱爲彌撒,彌撒經文中也有托馬斯阿奎那的祈禱文。 多分佈在天主教和傳統新教較多的西方國家,在俄羅斯聖統域外東正教會和安提阿聖統北美洲教區都有很多的教堂。 東正教2025 1961年,俄羅斯正教會作爲東正教最大的教會,加入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
東正教: 東方正教會
心禱是使用《耶穌禱文》在去除一切雜念僅以懺悔之心進行逐步漸進的深入內心的最終與呼吸結合的祈禱方式,耶穌禱文東正教會中文翻譯的句式是:“主耶穌基督,上帝之子,憐憫我罪人。 ”東正教徒或使用特製的念結繩或念珠進行詠念。 東正教的教義是由聖經、聖傳兩部分組成。
東正教: 東正教建築藝術
聖膏聖事「聖油」需要經過主教祝聖之後才能被使用。 這是在剛受洗後的施行的,爲的是使新入教者堅定對三位一體上帝的信仰。 聖洗聖事東正教的信徒受洗,都要浸到水中。 東正教2025 因爲東正教認爲,浸到水裏可以洗除原罪和本罪,並且可以得到「上帝的恩惠」,因此再生,之後纔有資格領受其它的聖禮。 東正教相信耶穌爲上帝聖父的聖子、全人類的救世主、“彌賽亞”、“基督”,降生成人,救贖萬民,免其受苦。
15世紀,東羅馬帝國因君士坦丁堡戰役敗亡。 希臘正教會與俄羅斯正教會爲首的東正教會體系確立。 截至2014年,全球東正教徒近四億;包括普世牧首共融的二億五千萬不同宗派信徒。 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正教會多由俄羅斯正教會的莫斯科牧首治理,有信徒一億六千萬人,也是梵蒂岡後的基督徒第二大單一政治及文化族羣。 東正教 東正教和所有的基督宗教一樣,都是以聖經為經典。 正教會神父認爲,聖經是“照亮道路的光,照亮腳下的燈”。
東正教和天主教一樣都是把次經納入正典,稱為第二正典或次正典。 正教會的舊約聖經為七十士譯本,卷目爲50卷(包含不被天主教承認的4卷次經或合併在天主教舊約聖經中的個別篇目),新約聖經爲27卷。 目前中國的東正教會由於沒有進行聖經譯經等工作,舊有的文言文譯本亦不能廣泛使用。 在拜占庭教堂裏,內部的陳設和佈置,通常有一屏風將至聖所與教堂中殿隔開。 門和屏風上繪有精緻的聖經故事、人物、天使長等聖畫像。
即等同於天主教的彌撒,聖禮儀在東正教會中,佔重要的位置。 「東正教的神學家認爲,宗教儀式是教會對教徒思想發生影響和作用的重要手段。」東正教與天主教一樣也有七大聖禮:受洗、塗聖油、受聖職、告解、婚配、終傅、聖體血。 同「教宗永無謬誤」嘅天主教唔同嘅係,東正教嘅最高領袖「普世大牧首」(希臘文: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祇係一個精神領袖,無權強逼東正教徒聽曬佢話。
東正教: 基督
然而當這個問題引致教會與政府發生磨擦時,東西方教會的關係就受到嚴重傷害。 726年,皇帝利奧三世頒發反圖像崇拜的命令,羅馬主教因而指斥他,導致皇帝報復,撤消羅馬對很多地方的管治權。 羅馬在失去了寶貴的土地的同時,另外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影響到羅馬的地位,矛頭因而重新指向東方教會,指出其傾向國王兼教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