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聖誕之時,蕭鼓喧天,香燈輻輳,至今仍沿襲而不輟。 鷲嶺北極殿名稱前的「鷲嶺」亦屬此全臺第一間廟宇的特色之一。 北極殿(中西區) 府城為丘陵地形,有許多高度十至二十公尺的小丘,而鷲嶺為府城第一街之最高處。
- 本網站將在事前取得您的同意後,傳送宣傳本網站之資料或電子郵件給您。
- 日據時期,因嵌腳莊人口日漸減少,幾近廢莊,廟堂也疏於管理,又逢日本皇民化運動除神,莊民張崇達挖掘土坑鋪草掩護玄天上帝,才使金尊不被燒毀。
- 面寬窄,但縱深長,像傳統漢人店屋,因此說是店屋廟宇形式。
- 正殿後方地藏王神龕旁有1口道光年間鑄造之古鐘,是府城富有的鹽商吳尚新等人特別遠赴江蘇姑蘇鑄造。
- 「洋宮石坊」原是孔廟最外的出入口,清乾隆年間,由知府蔣元樞重修孔廟時,將此出入口重新整建。
- 北極殿為三門三殿兩護室的建築,由於屢經道路拓寬,前殿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柱樑結構。
- 其後,歷經多次重修,其中還因桐山營兵聚居於廟內,顯得雜亂,清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在廟後闢建公館,供營兵及同鄉暫住,故也稱桐山營曹館。
北極殿主祀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傳說是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 北極殿(中西區) 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4月,鄭成功登陸不久,即佔領此處充做救護站,待荷蘭人退出臺灣後,鄭成功將之改建成寺廟,奉祀明朝守護神玄天上帝,稱為大上帝廟。 傳說是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原址是荷蘭時代的中國醫館。
北極殿(中西區): BonCity-棒城市:臺灣好喫好玩好生活
臺南北極殿俗稱大上帝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的府治東安坊赤嵌街,本廟位於鷲領北坡,面臨臺灣最早市街,為大西門往大東門必經之要道,俯瞰德慶溪,與尖山相對。 地勢甚高,為往昔來臺登岸須翻越的第一個山頭,古諺有「上帝廟埁漧,水仙宮簷前」之語。 清廷治臺之初,十字街東西發展較南北為快速,是時大井頭街已向東經大街越過鷲嶺,在鷲嶺東形成嶺後街。 康熙末年,北極殿前街道,在大井頭街與嶺後街之間,又形成帽街、竹仔街、枋橋頭街。 乾隆初,北極殿前的一段街道改稱為上帝廟街,表示廟與市街已經結合在一起;其後又有新街名不斷產生,如花街(後稱草花街)、鞋街、武館街。
北極殿位於府城最高之地「鷲嶺」,登高而望遠,因北方屬黑,故北極殿的全廟以黑色為主色,廟柱皆為黑色為一大特色。 在上一篇的[訪廟]臺南中西區八吉境五帝廟_三川殿上,那些我們不該忘記的人_八田與一、巴克禮、王金河&湯德章中,五帝廟屬於臺南特有百年「聯境」之一時,有特別介紹到聯境制度,有興趣的人可以點擊連結再回顧一下。 因北極殿位於鷲嶺地勢較位在五條港的水仙宮高,當地留下俗諺「上帝廟硶墘(埁漧),水仙宮簷前」(意指上帝廟硶墘(石階)的高度相當於水仙宮屋簷,或比較高)。 北極殿(中西區) 正殿上方高懸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在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所御書之「威靈赫奕」匾,是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亦是歷史最悠久的古匾,日治時期結束時一度差點遭日本人帶走。
北極殿(中西區): 臺南美食情報
在高溫高濕,常有蟲蟻侵擾的臺南,泥塑神像不容易保存,但這尊玄天上帝像卻罕見的留存了超過三百年,民間相傳神像下方有一口古井,可以藉由水氣升降來調節神像的含水量,避免神像龜裂。 註:龕(ㄎㄢ)圖說:正殿「 玄天上帝」神像藝品導覽:正殿 北極殿(中西區)2025 威靈赫奕匾額鑑賞重點:全臺最早的匾額在玄天上帝神龕上方,掛著一匾額,寫著「威靈赫奕」,這可是全臺灣最早,也是唯一一個留下來的明代匾額。 玄天上帝為明朝政權的守護神,鄭成功率兵來臺後,待局勢安定,便選擇在地勢最高的鷲嶺興建了供奉玄天上帝的北極殿(1663年建廟),是臺南少數的明朝廟宇。
- 現今臺南的廟宇仍有部分會保留當時的境名,或是採用聯境名。
- 紅臉黑鬍鬚,身穿藍袍寶甲的是康元帥;黑臉黑鬍鬚,身著灰袍戰甲的是趙元帥;粉面黑鬍鬚,身穿紫袍戰甲的是高元帥;青面紅鬍鬚,身著青袍金甲的是殷元帥(也有人說是溫元帥)。
- 地方士紳江財旺、江慶元為本廟首任主事,郭木杉繼之,並成立管理委員會。
- 於同治二年(1863年)北極殿再次重修,是清朝最後的整修記錄。
北極殿為三門三殿兩護室的建築,由於屢經道路拓寬,前殿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柱樑結構。 前帶拜亭後帶捲棚簷廊的正殿,供奉腳踩龜蛇的玄天大帝,採用疊鬥式大木結構,空間格局高大。 後殿為穿鬥式結構,形制完整,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從祀善財龍女及十八羅漢。
北極殿(中西區): 府城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
臺南 臺南天麗行館 北極殿(中西區) 臺南府城是個匯集美食、人文與歷史遺跡的美麗城市,不論是想要品嚐道地的小喫或… 奉祀明朝守護神玄天上帝,明鄭時期的官廟之一,保存著最古老的匾額,為明寧晴王朱術桂於永曆23年敬獻,和康熙52年的匾額。 雕刻拙樸的石柱礎和嵌在牆壁上的數塊碑記,都是具有參考價值的珍貴文物。 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拆除了廟埕及前殿部分屋宇,民國53年時,因為同樣的原因,前殿又被拆除了大半,便成為今日緊臨街道、建有騎樓的面貌。 北極殿的廟貌建築具店屋廟宇的特徵,但因經多次改建,已無古意,廟藏古文物頗多,如彩繪、古碑、古匾、古鐘等等,是寶貴的資產。
北極殿(中西區): 臺灣熱門目的地
定位為「文化都心」的園區,這裡是整個臺灣的文化瑰寶,也是臺灣無與倫比的國寶級孔廟。 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再因拓寬廟前建國路為十五尺道路,拜殿被拆除、廟門也被迫牽移、正殿緊臨道路,已不復見當年寬廣的廟埕。 臺南東嶽殿又稱東嶽廟或嶽帝廟,創建於明永曆二十七年(西元1673年),位於當時的府城東安坊附近。
北極殿(中西區): 臺南熱門活動推薦
廟內有監軍寧靖王朱術桂奉上的匾額,筆跡娟秀清靈,「威靈」象徵神明的神通廣大;「赫」是彰顯;「奕」是指世代,題字的意思是彰顯玄天上帝的神武威靈能世世代代永流傳。 北極殿(中西區) 匾額旁的「術桂書」則顯示了這是由鄭氏時期皇族留下的墨寶,是難得超越三百年還流傳至今的真跡。 註:龕(ㄎㄢ)正殿「威靈赫奕」匾額藝品導覽:正殿「道光古鐘」鑑賞重點:古鐘上的看板動物常聽人家說「暮鼓晨鐘」,鐘和鼓是寺廟不可缺少的文物,懸掛於三川殿的兩側上方,除了每日早晚,重大祀典、貴賓入廟也會擊鼓鳴鐘。 北極殿有一口非常古老的古鐘,打造於1837年,超過150年以上的歷史,因為年代已久,現在改放置在地藏王殿旁的地面,正好有機會讓大家一瞧究竟。
北極殿(中西區): 府城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臺南北極殿)廟宇特色
因玄天上帝屬北方之神,依據五行之說,北方代表顏色為黑色,所以從旗幟、殿柱、甚至廟門都以黑色為主。 府城孔子廟是明鄭時期鄭成功之子鄭經採用陳永華的建議,在明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動工。 完成後不僅成為全臺創建最早的孔子廟,同時也開啟了臺灣儒學的先聲,所以又稱「全臺首學」。 相傳為玄天上帝剖腹時的刀與刀鞘所化,而後玄天上帝也將之收為護法。 鷲嶺北極殿所奉祀的玄天上帝有好幾尊,其中大上帝為康熙年塑像,高六尺餘,泥塑,威坐大殿之上,莊嚴亦慈藹 ; 二上帝則為當初跟隨鄭成功來臺的軟身金尊,可謂開基上帝公,頭戴帝冕,靴踏龜蛇。
北極殿(中西區): 臺灣 3+2郵遞區號 查詢
俗諺「上帝廟坅墘,水仙宮簷前」,將西區昔日近海的水仙宮廟簷與北極殿的臺基高度相提並論,即生動點出了北極殿「地位」之不同凡俗。 北極殿,傳說是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創建於鄭氏時期,所在的位置是府城地勢最高的鷲嶺,北極殿主祀的神祇玄天上帝,曾是鄭氏時期最重要的信仰,其神明造形及廟宇建築都有特殊之處。 被譽為民族英雄的鄭成功,不僅在臺灣留下許多故事與傳說,甚至被神格化,供奉鄭成功的廟宇遍佈臺灣,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臺南的延平郡王祠。
北極殿(中西區): 臺南好YOUNG跨年晚會壓軸揭曉
建築物以黑色為主體,除黑柱外,還包括府城彩繪名師潘麗水所繪的黑底金身升降龍門神彩繪。 殿內文物保存豐富,以永曆23年(西元1669年)寧靖王朱術桂敬獻的「威靈赫奕」匾是臺灣現存最古的匾額,具歷史價值。 大門怎麼會是龍的圖騰,因府城鷲嶺北極殿奉祀玄天大帝,神格僅次於玉皇上帝、統領北方諸神星宿,故以龍為主,龍首往上,龍首向下,廟方說這代表著翻天覆地,是否與當初明朝鄭成功想要反清復明有關,待專家說明。 抬頭而望,這臺灣傳統建築的交趾陶裝飾藝術,同時包含著窯燒與剪趾藝術,文化藝術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代表福,祿,壽的三官大帝,富貴有象等意境存在。 壁面上還有潘麗水大師(生於1914年,卒於1995年)約一甲子的畫師生涯,廟畫以人物畫最為傳神,神韻生動、眼神靈活、鬚髮飄逸,堪稱民間藝術珍寶。 主殿除莊嚴的神像雕刻,保留傳統左詩右畫,及不同年代匾額,建議可讓小朋友寫年代,回家後,再查其資料按順序排好,不用死背也能在歷史科目得高分。
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一年)復起乩指示雕塑玄天上帝、二上帝、三上帝、四上帝、開天炎帝、中壇元帥等神像,奉祀北極玄天上帝為主神。 並遵照玄天上帝聖示,將本廟命名「玄天上帝廟」俗稱「楠西北極殿」。 民國四十四年(公元一九五五年)玄天上帝再起乩指示,於今現址重建玄天上帝廟,民國四十五年(公元一九五六年)竣工。 地方士紳江財旺、江慶元為本廟首任主事,郭木杉繼之,並成立管理委員會。 北極殿(中西區)2025 於民國五十八年(公元一九六九年)增建北側會議室,再由江合達接任主任委員。
北極殿(中西區): 府城鷲嶺北極殿主祀神明玄天上帝介紹
北極殿每12年一次的大建醮遶境路線,也大致上與古地圖中河道相同,由此更能看出其曬鹽歷史的關聯性。 從在地信仰中找出鹽埕舊港的歷史脈絡,更呼應著「北港媽祖,南港上帝公」的形容。 北極殿現今的樣貌及結構主要是由日治時期與二次世界大戰後翻修所確立。 明治40年(公元1907年)日本人因施行市區改正,闢建道路,而將廟前廟埕及前殿部分樓宇拆除,到了民國53年(公元1964年),因市政府拓寬民權路為15公尺道路,前殿大半被拆除。 今日北極殿前殿因緊鄰街道,故做成騎樓形式,再上7級石階纔是入口,為三開間,門內的拜亭是民國60年(公元1971年)重新改建的,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由4根金柱頂住層層出挑的斗栱,宛如大建築中的小建築。 現況廟貌為店屋廟宇之型態,於民國96年(公元2007年)完成修復工程。
這是北極殿前市街商業發展的顛峯,一直維持到光緒中葉都沒有改變。 北極殿(中西區) 西元1907年日本人因施行市區改正,闢建道路,而將廟前拆除,到了西元1964年,又因市政府拓寬民權路為15公尺道路,廟門被迫內移,前殿變成騎樓地,廟門高高在上。 又環繞本廟廟產大部分已被變更為私產,其面臨民權路部份又被建為高樓大廈,致使本廟宇亦顯狹窄侷促。
北極殿(中西區): 北極殿大上帝廟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