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應祠2025詳細懶人包!(持續更新)

秦漢以前,閩族和閩越族有自成體系的巫術與神鬼崇拜,閩越國滅亡後,閩越人的神鬼崇拜大多消失,個別神靈如武夷君、太姥等融入遷徙入閩的漢族神鬼崇拜中。 漢代以後,福建境內的神鬼崇拜十分龐雜。 主要由這樣幾部分構成:一是閩越族固有的神鬼;二是閩越國的王公貴族被奉為神靈;三是當地一些巫覡去世後演變為神仙;四是若干隱居福建的漢族方士去世後被奉為神仙;五是早先入閩且有功德於民的漢人名士或名將死後被奉為神靈;後來漢族的神鬼逐漸佔主導地位。 《宋史》史稱:福建「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八閩通志》也記載:「閩俗好巫尚鬼,祠廟寄閭閻、山野,在在有之。」現福建境內隨處可見祭拜「狐仙(仙爺)」、「英烈侯」(陳聳)、「君爺廟」、「姑娘廟」等小廟。 多數廟內不立像,稱呼某姓君爺、某姓將軍、某姑娘、某某姑婆,或以這類陰廟多建於偏僻、靈異之處,用來安撫孤魂厲鬼或妖怪的。

此地名稱來自明鄭時期軍屯制度,因緊鄰著後勁溪,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又在半屏山下,地勢平坦且肥沃,故農業活動發達,清代時期已形成村莊。 農業聚落型態延續到日治時期才開始轉變,先是日治末期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興建,國府來臺接收後改為高雄煉油廠,並成為日後石化產業聚落,使當地地貌與生活帶向另一階段的發展,也造成後勁生活環境的污染。 9臺南四草大眾廟:鎮海廟,廟後有大塚,掩埋靈骨無數。 這些靈骨的來源有四,一是在各戰役中,戰死於北汕尾島,臺江的兵民。 四是停棺於四草湖,待運回大陸而末運的棺木。

有應祠: 有應祠

之後由大社青雲宮分靈出的子廟,後勁鳳屏宮之配祀神也仿照祖廟的形式,此為兩間廟宇相當特殊且直接的關係證明。 聖雲宮保生大帝是後勁的境主廟,當地又稱「大廟」、「老祖廟」,是後勁人的信仰中心,早期信徒時常向老祖問事、求藥籤,而神明傳遞訊息的方式,會藉由「發爐」或「立筊」之不尋常神蹟來傳達。 然因保生大帝為境主,在四間公廟中的神格最高,且掌管了其餘三間廟宇,其傳遞的訊息便不一定只是關於聖雲宮廟自身的內容,而是包含了整個後勁地區及地方公廟,例如保生大帝著名的立筊事蹟就與萬應公. 孤魂信仰,或稱孤魂祭祀,古代稱厲祭,為東亞儒教及民間信仰,祭祀因天災、戰爭、屠殺、械鬥、疾疫、冤屈、罪行、車禍等意外枉死,或無後、夭折死者的信仰,避免無嗣、橫死、冤死者之魂魄,因無香火供養而於人間作祟,逐漸衍生而成,大多是建小祠(即所謂陰廟)或以拜門口方式祭拜。 隨閩南人、客家移民傳布至臺灣等地,成為臺灣民間信仰。

  • ”“要讓芝英祠堂古蹟流芳百世,必須有一個熱心人,而這個人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有經濟實力,二是家人支持,三是有興趣,四是有文化懂歷史。
  • 後勁地方公廟與社區之間,除了延續著農業社會信仰中心的傳統,也是居民團結與動員的力量,如同後勁人最為人所知的「反五輕運動」,自民國76年(1987)開始,一直到民國104年(2015)中油關廠而落幕,寫下了臺灣環境保護運動重要的篇章。
  • 有應公在民間信仰中神格相當低,指一般無主孤魂野鬼,被收容祭祀,因有應公各地形成背景不同,名稱特多。
  • 黃佳平(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執行長),〈回顧後勁反五輕運動〉,《新使者》(2015年10月),頁58-61。
  • 又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孤魂」需要祭拜?

飽受長期污染的在地居民,得知此一運動獲得神明支持後,提振了反五輕的信心而紛紛響應。 後勁地方公廟與社區之間,除了延續著農業社會信仰中心的傳統,也是居民團結與動員的力量,如同後勁人最為人所知的「反五輕運動」,自民國76年(1987)開始,一直到民國104年(2015)中油關廠而落幕,寫下了臺灣環境保護運動重要的篇章。 據祠內的《高雄市後勁福德祠整建沿革碑》記載,從《鳳山縣採訪冊》中可得知本祠在鹹豐六年(1856)即已存在。

有應祠: 大眾運輸:

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弄堂中,滿眼歷經滄桑的古建築,應昌金無不如數家珍。 他介紹説,芝英現留古蹟保存最為完整的是紫霄觀。 據永康老縣誌記載建於南北朝梁大同年前,至今有1460餘年歷史。 觀內有一石碑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陳亮撰寫,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 有記載的81處宗祠中,現仍完整的有50多處,其他已經毀壞的,也大多遺蹟尚存。 大宗祠堂裏掛的“三吳文宗”牌匾與知名戲曲《玉蜻蜓》、《庵堂認母》中的主人公申時行有關。

南社是一處在地圖上遍尋不着的地方,古村落卻頗有名氣。 它隸屬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村內古建築眾多,現存祠堂達25間,民居達200多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南社名揚海內外,每天有數千人蔘觀,門票每張50元,收入可觀,當地村民均領工資,我慕名前去看了以後很有感悟:“呀,我們芝英不是也有這麼多古建築嗎? ”回到永康後,應昌金花3個多月時間遍訪村裏上年紀的老人,弄清楚族譜記載及口耳相傳的每一處古蹟記載,發現“未經破壞的明末清初的建築比較多”的南社與芝英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有應祠: 孤魂信仰

「反五輕運動」與後勁地方公廟的連結起源自萬應公. 有應公廟,1987 年7 月,反五輕運動初起時,一位住在金田裏的婦女因身染病痛,去萬應公廟擲筊問神意。 結果連擲兩次,筊杯竟然掛在供桌邊圈,出現此神蹟後,後勁民眾請當年的爐主陳財,在鳳屏宮內擲筊請示神明,當問到「是否要後勁大團結,堅決反五輕」時,連續得到九次的「聖筊」。

有應祠: 臺灣美食網

大眾爺較接近鬼中的頭目,或稱陰司鬼王長,和崩敗爺都是民眾因恐懼而衍生出的陰間神明,並賦予他們掌管陰間司法的權利。 大眾廟因其辦案性質,分文武兩種,像小型陰間司法單位,等於是鄉裏的調解委員會。 11 八里大眾廟:民國五十年仲秋,埤頭村一座土地公廟之土地公離奇失蹤,眾議前往大眾爺廟祈求協助,並請執事和乩童作法,最後尋回。

有應祠: 祭祀

臺灣臺中市豐原區主神有應公例祭農曆七月初八地圖羣靈祠,是位於臺灣臺中市豐原區的有應公廟,主祭祀在乾隆時代戰亂喪生的亡者。 有應公的祭祀,多於死者骸骨發現或罹難處建立小祠祭拜,即所謂陰廟,部分並結合墓塚、骨灰罈或金斗等祭拜。 在古時,生前有官職、爵位、封號者,枉死之後亦視為神明,不被視為有應公;另外過世以後,經天子、朝廷或諸侯追贈封號者,則脫離了有應公,成為正神。 今日國體共和,已無帝王敕封,如經上蒼或地方大廟主神敕封,則會升格稱為某某將軍、某某元帥、某某千歲等。 祭祀陰界神明的廟宇,如城隍廟、地藏庵、東嶽殿、閻羅宮等,為神廟而非陰廟,兩者不可混淆,亦不可相提並論。 陰廟的格局多半較小,往往可見於江邊山畔,險阻之處。

有應祠: 十八王公廟

清季貢生林惠安、林啟心,生員林啟泰,日治保正林正海,林媽妲為該族著名人士,參見鄭水萍. 南方文化研究室,《後勁大代誌》,頁39。 黃佳平(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執行長)(2015),〈回顧後勁反五輕運動〉,《新使者》150期,頁58-61。 聖雲宮主祀保生大帝,後勁人稱「老祖」,其開基祖神像為坐於神龕中央的軟枝金身,頭戴通天冠、身著平繡文袍、長鬚細眉鳳眼,面貌慈祥,為後勁居民最主要信奉的神祇。 7 臺南小南城隍:鴨母王朱一貴,因為滿清廷統治於康熙六十年 1721 年起兵,只當一個月的短命皇帝,臺南市開山路的小城隍廟奉祀他,以小城隍有別於正統城隍。

有應祠: 奉祀神明

”考古專家王龍正博士認為,它的範圍大致在現在的沙河以北至汝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其中心區域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一帶。 在古應國墓地發現之前,人們對古應國知之甚少。 直到通過考古發掘古應國墓地出土的應國青銅器,專家們研究了青銅器上的銘文,人們才逐漸對它有所瞭解。 東晉時,汝南有應詹者,從晉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鎮南大將軍,封觀陽侯,其子應元,招為駙馬,以功任御史大夫,後隨父遷家於此。 “宋有傅巖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後裔又自仙居徙縉雲。 嘉熙間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縉雲還諸應家焉。

有應祠: 來源

當然這些廟宇不只限於死於械鬥的好兄弟,也有為了天災、海難等不可抗力因素而大量死亡的人民而建的廟宇。 家裡有拜拜習慣的人或許有聽過「路邊的小廟不要亂拜」這樣的警告,怕不熟悉民間信仰的小朋友亂許願卻遇上了「陰廟」,招來不好的事情。 有應祠 其實所謂「陰廟」不全然如傳說中的一樣可怕,像是祭拜有應公、大眾爺的廟宇也算是「陰廟」,但這些廟宇的誕生是鄉親們的一片善心。 “芝英這麼多古蹟如不加以保護,二三十年後有可能全部被毀。 有應祠 ”眼下,應昌金正在着手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他希望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蹟和美好的歷史故事能夠代代相傳。 有應祠2025 「後勁」目前所在的行政區為高雄市楠梓區,周圍被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廠(簡稱高雄煉油廠)及楠梓加工區等石化及電子製造工廠所環繞著。

”“芝英這麼多古蹟如不加保護,二三十年後有可能全部被毀。 ”“要讓芝英祠堂古蹟流芳百世,必須有一個熱心人,而這個人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有經濟實力,二是家人支持,三是有興趣,四是有文化懂歷史。 應昌金老人一邊向芝英幹部村民呼籲,一邊尋訪村裏上年紀的老人,弄清楚族譜記載,果然發現未經破壞的明末清初古建築比南社多,古建築的工藝檔次也比南社高,雖然隨着天災人禍,芝英的古建築數量正在逐漸減少,但現存完整的祠堂就有50幢,經過小修葺能恢復原貌的有十幾幢。

據記載,申時行父親申貴孫為廣東潮州人,遊山玩水到尼姑庵,與小尼姑相愛,不幸病故在尼姑庵中。 申時行自小用功讀書,才學橫溢,可惜出身貧賤(尼姑所生),不能報考功名。 當時永康芝英人應公延育在刑部任職,知道申時行才高八斗,愛惜人才的他冒險用自己的官轎把申時行藏入自己轎中,躲避驗證公差,把申時行送入考場。 申時行考試及第後,為報應公之恩德,寫了“三吳文宗”的牌匾送到芝英應氏大宗。

有應祠: 臺灣美食網

臺南縣鹽水鎮的大眾爺廟,主神為雷府大將軍,這是由有應公升格為神的崇拜。 有應公在臺灣可分為六類:一、路倒病死無人收埋。 二、墓地一帶的無主枯骨,三水流淹死人收屍。 義民爺是在生前有忠孝節義事蹟,而有應公祭祀對象不一定是好人,有些善惡不分為非作歹者,民眾居於害怕作崇或同情而加以奉祀,如受刑人、廖添丁、李師科。

有應祠: 十八王公廟

6 南崁大眾廟:附近一帶原為墳墓區,因見枯骨暴露,遂由南崁總理李元田、熟番土目何順乾等於擁隆 25 年 1760 年,募金興建大墓並建一廟奉祀此無緣者之靈。 內有懸掛澎湖水師副將詹功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立「寰海皆春」匾,以及與澎湖水師協海壇鎮營相關等多項文物,如「道光癸卯年重修碑」(1843),以及施公祠入口處「福曜海山」匾(1898),由明治戊戌年(1898)海壇鎮將兵後人所立。 其中「寰海皆春」是當年澎湖水師副將(是當年在澎湖位階最高的長官)詹功顯於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所題贈,顯見當時施公祠在地方的地位。 舊名葫蘆墩的豐原在葫蘆墩圳開發後,在臺灣清治時期曾為潮州客家人的勢力範圍,與南臺中縣、舊臺中市的閩南人分庭抗禮,閩客械鬥不斷。 豐原的客家族羣在道光六年(1826年)四月的閩客械鬥後,遷移到東勢避難。 有應祠 在2011年報導時,豐原的陽廟、陰廟或商家在鬼月大肆祭拜的風俗已減少,部份超市也少見搶購祭祀用品的人潮。

在臺灣早期的移民開發進程中,天災、瘴癘、民變、械鬥、爭地、營兵、加上來臺者多半為孤身男丁,客死異鄉後屍骨無人收埋成無主孤魂,為害怕其作祟或求其庇祐,而集中祭祀,漸形成厲鬼信仰。 一般而言,臺灣民間信仰忌諱於日落之後前往陰廟祭祀,除非是賭徒求勝,或祈求違法不正之事。 若在陰廟有所祈求時,包含單純求平安,日後心願達成後,必定要依照所許的條件而還願,甚至因而念誦「尊重先賢,燒香添油,惟持敬意,無祈無求」等字句。 還願可以有很多種,準備牲禮祭品,也可以是捐獻香火錢、聘請劇團或歌舞表演酬神戲、雕刻神像、改建廟宇等等。 臺灣民間祭祀孤魂的祭儀,最常於每年農曆七月的中元節舉行,於醮祭的最後一天也常有普施孤魂的儀式,並常由儀式專家書寫並製成孤魂榜,從孤魂榜中可以窺見民間對於孤魂的認知及印象。

有時候,一個古蹟的具體位置、準確稱呼,往往要折騰好幾天。 “景宗公祠”在“文革”中被毀,誰也説不清準確位置,應昌金花了一個星期,才從一位敬老院的老人處打聽出確切方位。 “瞭解古蹟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如果再不進行搶救發掘,等這些老人去世,日後恐將逐一失傳。 ”應昌金説,每個宗祠裏都掛有各種牌匾,而且每塊牌匾都有美好的傳説。 芝英作為應姓古村,更為應氏第100世孫的他所關注。 自晉代汝南郡應氏第46世祖,應詹遷居芝英至今有1670餘年歷史,為南宗應氏第一世祖,各代祖宗給後人傳下古樸民風、肥沃良田、參天古木、青山綠水的環境。

有應公是有應公廟所祭祀的對象,祂們是沒有子孫供奉、不知姓名的枯骨,由於清代至臺灣拓墾之移民,或因水土不服,或疫病、械鬥等各種因素客死他鄉,死後草草埋葬,日久容易曝露,墳墓經風雨沖擊損壞,枯骨四散各處,人見之恐懼,害怕無緣鬼魂作祟而建祠奉祀。 有應祠 不同稱呼中又以有應公、萬善爺的稱呼最為普遍。 臺灣有應公廟非常普遍,大部分規模皆很小,多於骸骨發現或罹難處建立小祠祭拜,即所謂陰廟,一般而言多無廟門,也無門神,門楣上常懸掛有紅布,題有「有求必應」字樣。 屋脊亦不做鴟尾等雕飾,與一般廟宇不同。

傳說自此以後,在地人討海遇到危難時,經常會碰到十八王公顯靈相救,於是集資建廟奉祀,小祠建成之後,顯靈的事蹟愈多,信眾也慢慢擴及整個北海岸,終而成為北臺灣相當具有知名度的有應公廟。 餘玟慧,《高雄縣神農大帝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頁171。 〈聖雲宮沿革碑記〉置於廟內龍門旁的牆壁上,相同內容亦可見於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出版的高雄市後勁聖雲宮、鳳屏宮、福德祠、萬應公與有應公廟的廟宇簡介,以及鄭水萍. 南方文化研究室,《後勁大代誌》(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2000年),頁69。 1 新莊地藏庵: 道光 21 ( 1841 年)年閩粵械鬥,粵人敗走中壢,械鬥中陣亡的孤魂,奉祀於該庵邊殿。 文武大眾爺,被賦予如 城隍爺 般陰間司法神的神格。

有應祠: 祭祀

近年調查發現,許多臺灣的有應公廟,有可能奉祀是平埔族原住民的骨骸。 因平埔族原本住在平地,喪葬儀式與漢人不同,所以漢人在拓墾時才會常挖掘到無主骨骸。 說到有名的陰廟,那就要提到「擺接義塚大墓公廟」和「十八王公廟」了。 對當地居民而言,大墓公不只是「好兄弟」,更是英勇犧牲的先民。 所謂「陰廟」指的是廟宇中所祭拜的並非天庭受封的正神,而是無主孤魂,這種廟宇和祭拜神明的「正廟」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定要「還願」,只要寫著有應公、大眾爺、萬善爺、百姓爺……都屬於「陰廟」。 有應祠2025 又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孤魂」需要祭拜?

有應祠: 大眾運輸:

由於清領時期,臺灣各地械鬥頻繁,不只是原漢因族羣衝突而多有爭執,漳州、泉州、客家人之間也是紛爭不斷,還有居住在北部的平埔族也會參與械鬥。 這些械鬥纔不是不良少年鬥毆,而是為了爭奪水源、土地、生活空間或是文化衝突等等,是攸關整個羣體生計的大事,所以才會讓許多人都拿命去拼搏,造成了許多傷亡。 一座牆面已經剝落的古建築上,“大宗義會”四個字清晰可見。 它可能是全省有記載的最早的慈善機構,建於明代,每月對應氏後代鰥寡孤獨及殘疾不能謀生的人發給一定的口糧。 有應祠 同時對難謀生的人給予救濟,且對讀書困難戶給予補助,延續至今,香港、臺灣等地的應氏後代至今仍不時匯錢來。

有應祠: 祭祀

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西園書院為培英高等小學堂以後,培英小學經費全由應氏大宗祠包攬。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後勁文物館是由中油提撥回饋金,成立的財團法人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由基金會所規劃的地方文化館,包含後勁自然生態、後勁大代誌、後勁人與神明等七個展示區。 有應祠2025 經訪談在地信徒蔡坤芳先生得知,2008年動土整建時,事實上曾有委員認為廟宇位置屬路沖,腹地不夠寬廣,提議應購置廟宇北方的空地進行重建,然而當地耆老認為廟宇所在地不應隨意更動,並且向市政府申請廟宇土地合法使用通過,因此最終決議原地重建。

登錄種類:祠廟公告1985年11月27日參觀費用免費詳細登錄資料開放08:00–17:00施公祠,舊稱施將軍廟。 康熙廿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兵攻克明鄭政權,鄭克塽投降,臺灣初次歸收編入大清帝國版圖,乃設臺灣道,歸屬福建省。 有應祠 同年中秋,清康熙封施琅為「靖海將軍候」,封靖海侯,由此推估施將軍廟建祠的期間為施琅封侯(1683,康熙二十二年)至逝世(1696,康熙三十五年)間所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