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40年代因為二次大戰之故,攸關戰力的飲食與營養學受到許多國家重視,開始關注如何提出有效的營養飲食計畫。 美國人類學者米德(Margaret Mead)等也在此背景下,投入探究飲食習慣改變的心理與文化因素。 至1960年代,結構主義逐漸在飲食研究上成為重要的理論基礎與研究取徑。 英國人類學家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在1966年出版的《潔淨與危險》(Purity and Danger),日後常被用為分析食物禁忌的理論性工具;她對「餐」(meal)的結構分析與將飲食視為一種社會體系的分析,也是早期的重要著作。
也因應「植入物時代」的來臨,就相關醫療環境的建置,包括醫材技術…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電子書】「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這本書「並非」臺灣飲食文化的全面分析,而是檢視「臺灣菜」這個概念在百年間如何被定義、被認識、被實踐。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臺灣菜」的定義與展演,涉及多層面的政治與文化議題,同時每個人自身也有相異的經驗與認知。 如何將鑲嵌在歷史中的個人們,與整體的大歷史脈絡與社會變遷進行對話,並進而產生意義,使「臺灣菜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再僅停留在個人經驗式的答案,是這本書希望達到的目的。 AB – 本文回溯日治至戰後初期「臺灣菜」概念的起源及其文化展演,說明此概念出現於日治時期,且「臺灣料理」一詞早於「臺灣菜」出現。 雖然著名酒樓供應之臺灣料理事實上包含中國各地風味,但日人、酒樓經營者刻意將之凸顯為一文化分類,以與日本料理、西洋料理乃至支那(中國)料理有所區隔。
- PChome Online及代購業者不以任何明示或默示之方式保證所有出現在代購網頁上、或相關訊息上的資料均為完整、正確、即時的資訊。
- 從人工關節置換、心臟繞道手術、器官移植,一路寫到試管嬰兒,甚至將針對人工植入物、移植手術和生物植入物的過去發展、現在進展,以及未來賽伯格有機體將迎來的電子人時代,做了詳盡的介紹。
- 一般家裡的日常食物多無特殊菜名,較有變化的如各種鹹糜(鹹稀飯)或鹹飯,同時將多種食材加入,因為烹煮時間短,適合一次煮大量給多人食用,如芋頭糜、高麗菜糜、匏仔糜、米豆糜、豆仔糜、南瓜糜等。
- 自從常春藤風格席捲銀座後,日本經歷了五十年的發展軌跡,成為世上對流行時尚最為著迷的國家。
- 關於臺灣菜的流變,書中提到,臺灣料理第一次被提及是在日治時代,作為殖民者眼中的殖民地宴席。
- 例如,新竹文人黃旺成在擔任公學校教師的時候,月薪每月十七圓左右,但從他的日記可以看出,不僅常與同事到酒樓小酌,也經常叫外賣到家裡享用。
例如,湘菜、川菜、泰國菜均以辣著稱,但三種菜餚的「辣」又有所不同,這些不同不僅構成彼此間的界線,也正凸顯三種菜餚類型的特色所在。 因此,如本書首章即敘明,在討論「臺灣菜」的意義時,要討論的不僅是「哪些菜餚、烹調方式為臺灣菜的特色」,更重要的是這個菜餚類型是在何種社會條件下被界定而出。 政治體制與統治者的改變,明顯影響到對臺灣地位的認知,也連帶影響臺灣地方文化所被認定的所屬體系與文化特徵。 這也說明瞭,菜餚類型的「命名」,正是一個基於「區辨」的需要而有的行為,當區辨的需要不存在,菜餚的「類型」便不再有意義。 在殖民時期結束、大批中國多省軍民來到臺灣後,「臺灣料理」一詞已失去存在的脈絡,「臺灣風味的地方菜餚」之概念,隨著政治情勢的變遷,其意義重新被轉化,被納為中華菜系下的一支。 如謝世忠的研究指出,在原住民相關展覽中,原住民經常被呈現為:一羣住在遙遠山區的快樂原始人,住在用茅草或石塊搭建的屋舍內,打獵或捕魚為生,年輕女孩對遊客十分殷勤,年長女性均有刺青,每天都在跳舞與喝酒。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臺灣AR0MA 定量儲米器 特價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符號學的概念對於理解此種變化有很大幫助,如同他所提出,所有概念需放置在一個相對的架構上纔有特定意義。 「臺灣料理」是一相對於日本料理、西洋料理的概念,而這個料理概念體系則是來自當時統治臺灣的日本,但當政治與社會結構改變,「臺灣料理」失卻其脈絡,取而代之的,是相對於「中國八大菜系」的「臺菜」概念,從臺灣料理到臺菜,實則顯現的是一意義脈絡的轉變。 傅培梅原本不太會做菜,是在臺灣與山東同鄉程紹慶結婚且孩子們均上學後,為了烹調好喫的菜給先生與牌友喫,「在先生面前爭回一口氣」,才開始勤學廚藝。 兩年間花費重金聘請餐廳名廚至家中指導,學成後便進一步開班授課。 1961年先在臺北和平東路自家開設烹飪班,她為烹飪班編製的教材後來在1965年出版為《傅培梅食譜》。 1962年10月10日臺灣第一家電視臺「臺灣電視公司」開播,傅培梅在「幸福家庭」節目的烹飪單元擔綱,展開39年之久的電視主廚生涯,是臺灣目前歷時最久的烹飪節目主持人。
第三章〈古早臺灣味:庶民的餐桌〉為本書新增(原英文版論文亦無)。 少數段落出現在2008.12〈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究》卷15,第3期,頁 。 把飲食訂為博士論文主題,在2005年仍非易事,最感謝我的指導教授Prof. Axel Schneider(施耐德)讓我勇敢前行、悉心指導,引介許多不同領域的學者給我寶貴意見。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將臺灣飲食文化中,長久未被梳理與重視的內涵文本化,鉅細彌遺地交代了「臺灣菜」的誕生、轉化與不斷再定義。 從曾經被認為是皇家餐桌上的珍饈,變成市井小民喫的「清粥小菜」,這段坎坷的命運藉由作者的文字,在讀者面前展演。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2025 1990年代後,臺灣工業迅速蓬勃發展,連帶的讓許多婦女走入職場。 在需兼顧生活、職場與家庭的情況下,簡易食譜在職業婦女間的需求量大增,連帶也帶動食譜與菜譜的出版市場。 此外,臺灣菜的食譜比例開始上升,逐漸超過中國菜的食譜出版數量。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墊腳石購物網]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的「臺菜」雖以臺人日常食物為主,但經過戰後十幾年新移民引入豐富中華菜系的影響,一般臺人家中的菜餚或烹飪方式已有變化,也與日治時期的庶民食物有所不同。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2025 陳玉箴分析國族與國族性如何在日常生活消費行為中被實踐與「體現」,歷史面向耙梳臺灣飲食史的發展,探索百年來的食物生產與消費,也將史學研究與人類學、文學研究結合,分析「國家」作為一種集體意識,如何影響人的味覺與身體記憶。 陳玉箴分析國族與國族性如何在日常生活消費行為中被實踐與「體現」。 一方面從歷史面向耙梳臺灣飲食史的發展,探索百年來的食物生產與消費;另一方面將史學研究與人類學、文學研究結合,進一步分析「國家」作為一種集體意識,如何影響人的味覺與身體記憶。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購買本商品可參與下列活動
而臺灣料理也因為國民政府企圖作為中國文化的守護者,漸漸地被邊緣化,納入中國八大菜系之中,甚至被降格為菜,成為難當大雅之堂的菜餚。 換言之,在政府相關單位成立後,因為有較充裕經費的挹注,才開始運用這些資源對原住民飲食文化投以關注。 讓我誤以為日治時期的臺灣料理就單純是酒家菜,本書用了一半的篇幅去敘述日治時期的上層及常民料理,其中更新我印象的是從二十世紀初許多臺灣酒家就有同時製作中國各省菜餚而不區分菜系的習慣,這個慣習一直延續到現在,有些標榜臺菜中菜的店不必然只賣單一地方的食物。 儘管美式時尚影響了日本的男女裝風格,但在男裝方面的影響其實更為深遠。 相較之下,日本男性只將時尚視為一種追求校園菁英打扮、粗獷的戶外風格、文化與次文化認同,以及模仿好萊塢明星的概念,這些都導致日本男性接受了以生活方式為基礎、較為休閒的美式服裝風格。 倫敦的薩維爾街(Savile Row)雖然賦予日本在大戰前對基本男裝典範的認知,但在一九四五年後,新世界的服飾則提供了一個更誘人的憧憬。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臺灣菜?中國菜?回到現實的脈絡中
特別是在1960、1970年代,這些新建的臺菜餐廳,多位在中山北路與林森南路一帶,此區域當時亦是許多酒家、舞廳的所在地。 宵夜餐廳的興起一方面顯示出工商業活動熱絡下夜生活的熱鬧,也建立了臺菜與「宵夜菜」的緊密連結,彷彿「臺菜」的內涵僅有清粥小菜式的宵夜菜。 此外,由於臺菜宵夜的消費者多被認為是社會的較低階層,也連帶促使臺菜在中華菜系階層中被置於較低的位置。 如前段提到宋梅冬一文指出,浙寧菜與川菜館是最受歡迎的中餐廳,因為這二種菜系「品質新鮮、口味清淡、海鮮多、脂肪少、菜式種類變化多」,且又以浙寧菜氣焰最盛。 1977年開設臺菜餐廳的一位老闆就提到,當初開臺菜餐廳,有朋友笑他臺菜只不過是路邊攤的小菜,還不如去喫浙江菜,讓他心中十分氣憤。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2025 然而,此種型態的臺菜餐廳在1980年代之後逐漸消失,消失的可能原因為,此時的臺灣正經歷從農業轉變為工商業社會的過程,所得逐漸提升,外食人口增加,消費者需要更快的服務速度、更多樣化的菜餚,亦促使餐廳必須改變作法,過去費時耗工的酒樓菜色已不再符合商業需求。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Petkit佩奇-寵物外出飲水瓶-白/灰/藍 300ml (PK0707/PK0708/PK 臺灣公司貨@#@ Petkit佩奇-寵物外出飲水瓶-白/灰/藍 300 ml (PK 0707 /PK 0708 /PK 0713 ) 臺灣公司貨
一九六四年底,全日本各地的青少年紛紛打破撲滿,希望能買到一件釦領襯衫,但卻沒幾個人聽過「常春藤聯盟」,更別說能在地圖上找出一所常春藤聯盟大學。 日本當初第一批常春藤時尚愛好者,經常閱讀黑須敏之在《Men’s Club》上談論美國東岸大學生時尚歷史與傳統的長篇文章,而新一代愛好者的時尚知識,則是直接得自同儕或《平凡PUNCH》當中頁數寥寥可數的時尚單元。 從完美復刻的MA-1飛行夾克,到成為無價收藏的經典501牛仔褲,日本製的美式服裝可說是青出於藍、樣貌更勝美國。
如今的日本不僅重新詮釋美式風格,也進一步向全世界反向輸出自己專屬的類型──日本的美式傳統風格,縮寫為Ametora,是經過細微變化而帶有豐富文化的衣著傳統。 ※ 本服務提供之商品價格 、漲跌紀錄等資訊皆為自動化程式蒐集,可能因各種不可預期之狀況而影響正確性或完整性, 僅供使用者參考之用,本服務不負任何擔保責任。 如因合作廠商無法提供商品或服務,請與本公司聯繫辦理退貨或換成等值商品。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日本KINTO HIBI飯碗 / 共2色
儘管成年人擊潰了御幸族,但日本年輕人卻在一場規模更大的戰爭中得勝。 從一九六〇年代起,青少年開始起身對抗父母與權威,企圖掙脫狹隘的學生身分,創造自己特有的文化。 他們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將一致的學校制服換成帶有個人風格的服裝。 雖然這股對流行時尚的興趣始於出身菁英家庭的年輕人,但隨著日本經濟奇蹟和大眾媒體爆炸性地成長,很快就擴及至大眾階層。 自從常春藤風格席捲銀座後,日本經歷了五十年的發展軌跡,成為世上對流行時尚最為著迷的國家。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
「辦桌」(pān-toh)一詞為臺語發音,逢廟會節慶或喜慶婚喪之時,臺人會以辦桌方式籌辦豐盛宴席,此時纔有機會大飽口福。 辦桌所代表的不僅是食物的豐盛美味,其目的除與同鄉人士歡飲暢談、聯絡交誼外,也為了表現自己的慷慨,更有凝聚社羣意識,或建立、鞏固社會網絡的重要意義,甚至具有炫耀競賽與展示社會地位、經濟能力的心理。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在多數臺灣人的生命經驗中,特別是在物資不豐的歲月裡,辦桌的熱鬧與豐盛經常是共同的重要回憶,也因此時至今日,辦桌被視為臺灣人飲食文化的重要象徵。 為節省費用,大多農家在環境許可的情況下都會自種蔬菜或採集野菜作為日常食物,鄰裏間也會交換所收穫的作物或漁獲,避免過於單調的食物。
隨著時代的演變,臺灣人對於臺灣菜的定義方式亦隨之有所不同,研究者也不再過度關注如傅培梅所代表的中國菜飲食文化。 至1970年代,隨著外省第二代的成長,開始出現許多身份認同的論述。 這羣外省第二代缺乏具體的中國經驗,甚至缺乏具體的道地中國飲食經驗,但藉由家族以及眷村口傳記憶,建構出了屬於這一世代對於中國的想像性認同,即所謂的安樂椅懷舊(armchair Nostalgia)。 不同於父母輩的生命經驗,第二代的安樂椅懷舊中出現了一種想像性的中國故土懷舊以及食物記憶,加上他們亦時常回憶第一代的離散經驗,呈現的食物記憶記錄中,不僅反映了第二世代自身的心靈狀態、認同心理,同時留下了第一世代的離散經驗,以及父執輩的食物記憶。
除了以個別國家為主題的飲食研究外,以亞洲區域飲食視角、移民研究,或從文化遺產視角進行的研究都有顯著成長。 另外,隨著環境與食安議題在全球受到關注,環境正義、都市農業、氣候變遷,及食物的道德議題等,是另一重要的新興主題。 餐飲業的發展與社會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清粥小菜餐館的興起也有其原因。 在夜生活愈益絢麗之際,也有許多酒店供應清粥小菜作為宵夜,同時間還有歌唱表演,有的餐廳在晚餐之後甚至有十二點以後的「宵夜」與凌晨的「小宵夜」時段,可見當時伴隨臺灣貿易與經濟成長的,還有通宵達旦的都市夜生活。 換言之,「臺菜」在戰後隨著多個中華菜系進入臺灣與興盛,被納為中華菜系系譜上的一支,本地地方菜改以「臺菜」之姿,在1960年代重新站上新的飲食版圖,也有了新的消費羣、競爭者、定位與相關論述。 從另一角度可討論的是「菜餚類型」的概念,每一種類型儘管各自有其特色,但在界定這些類型時,重要的是其邊界(boundary),也就是與其他種菜餚類型的區分。
1996年首度總統直接民選,各候選人也以「認同臺灣本土」為訴求吸引選民。 之後在1997年的「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1998年「新臺灣人」論述的提出、1999年兩國論爭議,乃至2000年的總統大選,「愛臺灣」在一連串政治動員中成為政治人物的共同口號。 此外,社會議題也逐步與社區結合,如美濃的愛鄉反水庫運動即為一例。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新地圖與新階層:「中國菜」的混雜與在地化|《「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臺灣在百年內歷經殖民、威權與民主化等不同政治體制的獨特歷史經驗,提供從生活史、文化史探究飲食、身體與國家關係的豐富議題。 第二種型態的臺菜餐廳在1960年代誕生,是當代常見「臺菜餐廳」的源起。 最初提供簡單的家常菜,包括臺灣人日常喫的稀飯、簡單配菜,如菜脯蛋、煎魚,但也能提供食材較好的宴客菜如紅燒赤鯮、豬肝等。 相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料理」酒樓大多為仕紳階層才能消費,僅山水亭等少數餐廳會供應臺人家常菜餚,此時期的臺菜餐廳可說是臺灣庶民日常食物大量進入餐廳之始(關於臺人日常食物請參見第三章)。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臺灣四面環海,但新鮮魚蝦海產並不如今日所想像的如此盛行。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2025 這是因為漁業設備、冷藏冷凍設備與交通建設等尚未發達,在炎熱氣候下,易腐的水產不容易經由長程運輸送到距離沿海較遠之處,因此僅沿海地區或河溪岸邊等地才較容易喫到水產,也因如此,較好的魚類往往不是日常食物,而成為宴席上的珍饈。 對都市居民來說,雖經濟能力不一定允許到大酒樓用餐,但相對而言仍有較多機會購買店鋪中販售的食物來搭配,也可到較廉價的飲食店購買餐食。 例如,新竹文人黃旺成在擔任公學校教師的時候,月薪每月十七圓左右,但從他的日記可以看出,不僅常與同事到酒樓小酌,也經常叫外賣到家裡享用。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BOOK☆WALKER 臺灣漫讀 / 電子書平臺
然而,這些介紹文字顯然是脫離現實的,無論是展示或食譜,對原住民文化的介紹極為簡化,遑論對各不同族或部落的差異多所著墨,更完全沒有提到當代原住民的現實生活情況,可以說這些對原住民生活方式的描述與族羣特性,僅是一種將原住民過於浪漫化、脫離真實的想像。 「原住民風味餐」的呈現 出處:陳玉箴攝美食雜誌的報導一方面反映了社會轉換視角,重新以正面態度看待原本就存在於臺灣的原住民文化;另一方面,雜誌從飲食文化到餐廳民宿的報導企劃,也顯現出「觀光」在臺灣「族羣飲食」上的重要性。 與之後客家菜的發展類似,在族羣論述的框架下,「推展觀光」實是促成原住民飲食文化「文本化」的重要驅力,這點在其他原住民食譜中也可清楚看出。 1990年代被視為臺灣民主發展的重要時期,包括1990年野百合學運、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93年政府將母語教育納入中小學正式教學範疇,並開放原本在媒體中的語言限制。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作者相關創作
因此在交通與冷凍冷藏設備尚未發達之前,特別是在都會區以外,各地菜餚特色經常能貼切反映在地的物產,也發展出具地方特色的菜餚。 只是在近幾十年工業化、都市化、交通發達等外在條件改變下,隨著產業的變化,過去以在地食材為主的區域飲食特徵已大為減弱。 自實施週休二日以來,國內旅遊風氣盛行,大量觀光人潮湧進原住民部落,愈來愈多的部落開始嘗試以不同的面貌,展現地方與民族文化特質來創造經濟發展空間。 由於生態與文化的結合,原住民自然健康的飲食,是原住民觀光產業與部落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英國人類學家道格拉斯在1966年出版的《潔淨與危險》,日後常被用為分析食物禁忌的理論性工具;她對「餐」的結構分析與將飲食視為一種社會體系的分析,也是早期的重要著作。 而「國家建構論」則傾向將國族菜的形成視為民族主義作用下的結果,是「國家文化建構」的一環,特別是對於後殖民國家飲食發展的研究,多採取此種觀點,例如阿帕度拉對印度菜的研究、庫薩克對南非菜,及皮爾契爾對墨西哥菜的研究等。
在後繼研究者如法蘭亨(Jean-Louis Flandrin)等人的努力下,食物品味的歷史、與食物密切相關的農業史也都開始得到重視。 1950、60年代,臺灣各地開始出現許多與飲食相關的文學作品、食譜與電視節目。 當時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下,「反共抗俄」、「反攻大陸」成為政府重要宣傳政策,曾經經歷戰爭時期的「外省人」,也成為當時臺灣社會的重要社羣。 由於相信官方論述,這些來臺的外省人的身分認同相當明確,認為自己只是暫時來到臺灣,最終還是會回到中國,絕不可能在臺灣落地生根,亦無此打算。
我從一個媒體研究的學徒,陸續接觸到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在多個領域間,發現不同學科的共同關懷,及對「國家」的不同思考。 從大學時期就讀政治系國際關係組,到之後轉讀新聞,於媒體工作三年後再赴荷蘭唸人文研究,一路走來看似一直轉換領域,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關懷:「國家」是如何影響個人? 這個研究嘗試從最日常生活、所有人都一定有的經驗「飲食」來探索這個問題。 同盟國不再佔領日本後,罕有年輕人能遇見真正的美國人,而電視、雜誌與商人之所以塑造美式理想生活,目的無非是為了行銷。 舉個例子,一九七〇年代,東京出現大批留著鴨尾式油頭的年輕人,這股髮型風潮模仿的對象其實不是貓王,而是日本歌手矢澤永吉。 儘管美國讓日本的時尚熱潮有了參考雛形,但那些服裝單品很快就脫離了原本的根源。
在血緣上,南島語族與太平洋島嶼住民的血緣有緊密關聯;在文化上,也與漢族為主的中華文化截然不同,這些論述都削弱了戰後國民黨政府所灌輸中國正統論述的正當性,許多臺灣民族主義者強調,原住民的存在就證明瞭臺灣有獨特的文化與歷史源頭,中華文化僅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 換言之,儘管原住民的人口比例雖僅約2%,卻是臺灣國族論述中的關鍵。 許多政治與社會學者的研究已指出,在臺灣政治制度民主化的過程中,「本土化」政策是一重要轉折。 隨著1970年代黨外運動的成形、文化界「鄉土文學論戰」與一連串街頭抗爭,在1980年代後期解除黨禁、報禁、進而解嚴,更進入一個政治轉型及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期,農工、客家、原住民、環保運動、教育改革等都在政治鬆綁下積極發聲。 當時對於「本土」或「鄉土」,雖存在不同的解讀方式,但重點在於肯定、釋放過去遭到壓抑的普羅大眾文化,逐漸讓這些較為接近大眾生活的文化內容有了呈現的機會。 此類「國族菜」的研究在近三十年興起,已是歷史學、人類學中的重要主題。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 Ebook
此時街上已不復見老式電車,取而代之的是流線型的單軌列車,將旅客從羽田機場快速送進市區。 [NOWnews今日新聞]美國國防部上(12)月底宣佈軍售臺灣「火山機動佈雷系統」,目前已經進行「知會國會」程序,可望在1個月後正式生效。 不過,媒體與網路質疑佈雷系統有誤傷平民、面臨消失性商源疑慮,陸… 1名網友於臉書社團「匿名2公社」發文,分享幫朋友尋找刺青師、卻途中抓包對方老公在外養小三的故事。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歷史與經濟因素造就了今天的日本時尚,但同樣不能忽視的,是那些和石津謙介一樣將美式風格與概念引進日本的人物。 這些人往往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服裝設計師,而是企業家、雜誌編輯、插畫家、音樂工作者。 在資訊、技術知識與貨源等方面都面對艱鉅挑戰的時代,這些開路先驅發揮想像,在「複製品」上精益求精,成為重視品質、重新詮釋細節而自成一派的大師。 直到政黨輪替、國宴下鄉,以及本土意識再度興起,臺灣本省傳統料理再度受到重視,連帶客家料理、原住民料理也開始,成為臺灣多元飲食板塊的重要元素。 1960 年代,「夜總會」在都市裡興起,成為新的商業應酬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