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佛寺詳細資料

佛寺的大門,一般是三門並立,中間是大門,兩旁各有一小門,象徵佛教的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 “山門”兩旁常立兩位金剛,為鬼神力士形狀,職能是充當門衞。 印度的金剛力士只有一位,叫密跡金剛。 傳説佛的五百侍從中,最重要的就是衞隊長密跡金剛。 他原來是法意王太子,皈依佛教後擔當把守寺院大門重任。 因為一個力士不符合中國的對稱美,所以傳入中原後又增加一位力士,一左一右守在山門兩側。

佛教的寺廟又叫廟、蘭若、寶剎,如年代久遠又著名又可稱爲古剎或名剎。 它起源於天竺,有“阿蘭若”(Aranyaka或Aranya)和“僧伽藍”兩種類型。 “阿蘭若”,原指樹林、寂靜處,即在遠郊的空閒處建造的小屋,爲僧人清淨修道的場所,後泛指佛寺。 凡佛寺 “僧伽藍”,是僧衆共住的園林,又分爲“支提”和“精舍”兩種。 “支提”一般依山開鑿,多在洞窟裏,有舍利塔或殿。

凡佛寺: 佛寺

被重新任用後,(由於)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 在履道里購宅定居,與香山僧人如滿等成立淨社。 每天開挖溝池,栽種樹木,建造石樓,開鑿八節灘,作爲遊玩之樂,茶壺鍋子酒杯不離身。 凡佛寺2025 曾經有一次光着頭,像箕一樣張開腿盤坐着,談論佛理,吟詠古詩,十分清靜安閒。 自己號稱醉吟先生,並且還爲此作了篇傳記。

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 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師父”,忌直呼其名,或其它污辱性稱呼。 梵語尾賀羅Vihara,毗訶羅,鼻訶羅。

凡佛寺: 白居易傳新唐書

一件完整的斗栱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其形狀方塊者爲“鬥”;船形或肘形長木爲“栱”;栱以上斜重向外伸出如舌狀者爲“昂”;在橫栱之上所施者爲“枋”。 我國的佛寺建築(佛殿),在立體的佈局上,可明顯地分爲三個部分:(一)臺基;(二)牆柱構架;(三)屋頂。 這三部分,就如同人的身體一樣,無論是細小的僧舍還是雄偉的佛殿,均能充分地各呈其美,互相襯托。

  • ’羅璧志餘曰:‘漢設鴻臚寺待四方賓客。
  • 在“井”字分隔成的九個空間或相間隔的五個空間裏,按各種曼荼羅的要求佈置佛菩薩,再現佛經中描述的世界構成形式。
  • 白居易的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爲廣泛。

這裏也是寺廟管理人員如首座向僧人發佈消息、處理事務之所。 規模較大的佛寺在大雄寶殿兩旁還有東西配殿。 東爲伽藍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給孤獨長者(右),兩側常供十八伽藍神守護寺院;西爲祖師殿,專祀該宗奠基與功績卓著的祖師。 韋馱又叫韋琨、韋馱天、韋馱菩薩,爲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是佛教護法神。 韋馱背對彌勒佛,面向大雄寶殿,降魔伏鬼,保護佛法。

凡佛寺: 龍井題名記整體賞析

總觀全寺建築,皆含有中軸線作縱深的佈置,自外而內殿宇重疊,院落互變主次分明,實可稱得上是縱軸式佈局的優秀典範。 凡佛寺2025 凡佛寺2025 :是中國佛寺佈局的主要形式,現存的佛寺建築,大多采用此種佈局方式。 凡佛寺2025 唐中葉至五代時期,禪宗大盛,於是乎更加快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 如果說在唐以前,佛寺的佈局尚存在印度遺風的話,那麼唐代以後,隨着“伽藍制度”的形成,佛寺的佈局就完全被中國縱軸式的殿堂、院落所代替了。

凡佛寺: 白居易傳史書列傳

以上所說,都是這幾位天王在中國早期特別是唐代佛教畫像中的典型形象。 宋元以後,特別在明清兩代,中國漢族地區佛教進一步漢化,四大天王的職能也發生了變化,變成了“風調雨順”的化身。 凡佛寺2025 南北朝至五代(約4世紀中葉至10世紀中葉) 這是佛教在中國的鼎盛時期。 佛教爲統治者所信仰,許多僧徒成爲權勢者,擁有政治影響和經濟實力,佛寺的數量和規模都大大超越前代。 南北朝時,佛寺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前期舊型的延續,以北魏洛陽永寧寺爲代表;雲岡石窟第六窟爲方型窟室,中心立塔柱,四壁環繞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龕,可資佐證。 《洛陽伽藍記》記載的約50座重要佛寺中,以塔爲中心的浮屠祠型約佔四分之一,前廳後堂的宮室第宅型約佔三分之一。

凡佛寺: 佛寺建築類型

正所謂:“世間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 那些歷代遺存下來星羅棋佈、異彩紛呈的佛寺名藍,以其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和靈活多樣的佈局,成爲我們瞭解佛教,認識歷史的一個切入點。 從中可以感受到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的變遷、經濟的盛衰,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等諸多的信息。

凡佛寺: 臥佛寺參觀心得分享

經幢:寺院建築中一種石質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構成:下面為基座,基座上面為幢身,最上部為出檐。 凡佛寺 如果幢身為二層、三層,則在每一層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級寶塔一樣。 經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沒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屬材料的。 所刻經文多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也有刻《般若心經》、《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 也有的經幢上不刻經文,甚至連佛像、圖案也沒有,這種經幢叫“無字幢”,只起奉獻供養品作用,並沒有宣經作用。

凡佛寺: 佛寺寺廟介紹

附近還有南巖寺、任公子釣臺、化雲洞、蝙蝠庵、十里潛溪、石屏幽谷、一線飛瀑、天燭萬松、七盤勝景等。 凡佛寺2025 千佛院又稱千佛巖,爲天然溶洞;內塑海島觀音像,巖壁上分佈着南齊永明三年(485年)開鑿的1040餘尊佛像。 這些佛像高僅數寸,工藝精緻,栩栩如生,與大佛一樣,是中國早期南方石窟藝術的瑰寶,是研究南朝齊梁間雕塑藝術的重要實物史料。

凡佛寺: 龍井題名記作品原文

“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稱,東漢明帝時,天竺僧攝摩騰等攜帶佛教經像來洛陽,最初住在接待外賓的官署──鴻臚寺,後將此寺改建,稱白馬寺,後世相沿以“寺”爲佛教建築的通稱。 佛寺的宗教活動具有羣衆性,因而戲場、集市等相伴出現。 建在山林的佛寺則多與風景名勝相結合(見寺廟園林)。 中國佛寺雖是宗教建築,卻和世俗生活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建築性質。

凡佛寺: 龍井題名記詞句註釋

中間如果是縱橫着丹青的朱柱畫額(喻身);上面必是堂堂如冠冕般的瓦或琉璃屋頂(喻頭);底下則必有單層、多層的磚或石臺基(喻足),舒展開來承託。 凡佛寺2025 這三部分雖有着各自不同的功用,但只要聯絡結合在同一建築當中,便顯得天衣無縫,呈現出中國佛寺建築特有的莊重之美。 “精舍”式佛寺也可分爲藏式和漢式兩大類。

漢式“經堂”與藏式的“大經堂”也有所不同。 喇嘛廟裏大經堂類似漢式的“法堂”,是高僧說法之所。 置於寺內主要位置,開間九到十間,高敞,宏大,可容納2000多人聽講。 照堂在法堂之後,兩堂實際上爲一座建築物的前後兩個部分,前者爲法堂,後者爲照堂。

凡佛寺: 臥佛寺戶外參觀重點 – 大雄寶殿

唐代以後,對監院的選拔往往既強調有學問、懂佛法,又能認真辦事的僧人來充當,監院與方丈的職責開始混同。 藏經樓是寺院圖書館,用以儲藏寺院內一切圖書。 藏經樓則專門儲藏佛教經典,《華嚴經》曰:“自歸於法,願與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