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高海葳攝同樣將乩童視為使命,在高雄玉淵慈惠堂服務的張小雯起初對於成為乩童有些抗拒,「小時候爸媽不喜歡我去講別人的生死,畢竟他們看不到那些東西,他們覺得是小孩在講怪力亂神,因此常常罵我。」回憶起兒時點滴,現年25歲的張小雯仍記憶猶新。 八十六年二月六日除夕當天早上,阿公對我們子孫說:「他今天就會死。」雖然阿嬤去世後的這一年多,他常對我們說他人生活到九十歲,也已經滿足了。 二伯母回他說:「那有可能會不傷心流眼淚的。」阿公再說:不然就哭二、三聲意思就好。 而他之前從未說何時會死,但除夕這天他卻一再向我們說他當天會死。 阿公自廿八歲開口問神,一生六十多年,除了嚴格遵守蘇大王交代:不分貧富貴賤,滴酒不沾,嚴禁女色外,忠、節、義也守得徹底。 除了每天中午飯後,固定在大廟或家裡問神救世外,有時還應信徒的請求,到人家家裡去針對特別嚴重的信徒問神救助。
- 他受訪時表示,「未來我繼續拼連任的時候,也很歡迎賴清德副總統來加油打氣」。
- 若真的不看指示硬要在廟裡起駕,廟宇也會也應對的方式,但每間廟的處理手法都不同。
- 從今年開始,阿公再也不會因年老體衰,不堪體力負荷之苦了,年年都可以陪同白沙屯媽祖到北港進香。
- 乩童的工作除了當人、鬼、神之間的媒介外,還有收驚,有時甚至有治療絕症的用途(雖然其實際效果還尚未得到證實)。
《神明事務所》是記錄臺南市南廠水門宮小法團與乩童濟世服務的短片,主角許一允白天在工廠工作,晚上有時需要「辦公事」來為信眾服務。 雖然父親也是乩童,母親卻對這份神職感到無奈,站在神明「乩子」同時也是自己「兒子」的身後,眼神總有著不捨。 乩童是靈媒的一種,由神附身到人的身上,以預言禍福,展示威力,乩童並非正統道教儀式,屬於華人民間信仰巫術,但常依附於佛教、道教等信仰對象,負責溝通人與鬼還有神之間的溝通。 農曆春節期間,許多民眾都會購買刮刮樂試試手氣,臺彩過年限定推出的「2000萬超級大紅包」刮刮樂,每年都擁有高人氣,春節來到初二,首個2000萬元頭獎終於開出,得主是一家4口,開出頭獎的投注站則位於宜蘭城隍廟附近的建明鐘錶眼鏡行。 天德宮奉有歷代乩童的神位,天德宮第一代乩童為陳水源先生,為操五寶兵器的武乩;後來有洪萬安先生的父親洪菊仔與陳水源的兒子陳本仔兩人一同以手轎辦事;今年一月坐禁滿七七四十九天出關的新乩為洪萬安的孫媳婦王明燕,在被蘇大王爺降乩指定前已有十二年擔任九天玄女乩身的豐富經驗。 但也有網友指出,其實之前就有很多位乩身坐轎,認為女乩身坐神轎不是問題,不過也有網友質疑「之前的較隆重,有打扮像金身」、「穿這樣直接上去的,她可能是第一個,一點都不專業」。
媽祖乩身: 最氣質媽祖代言人!她為罕病兒求神「願當乩身」救眾生苦 媽祖降駕「裹小腳穿三寸金蓮」淡定自在!
阿公有感於年歲已高(民國前五年生),有必要讓年輕一輩出頭發揮,加上一些特別的原因,因此再三婉拒繼續替白沙屯媽祖看日子。 眾人失望地無功而返,但幾十年來,進香日子都是在這一天決定,最後不得已改用「卜杯」決定日子。 現在四十多歲以上的白沙屯人大多知道:自早,媽祖進香回來入廟時,各宮各廟各壇的大小神轎及乩童當中,單獨只有五府王爺蘇大王的大轎及乩童,可以和媽祖轎一起入廟。 有一年媽祖轎入廟時,有某王爺的乩童,看阿公跳蘇大王,跟著媽祖轎一起入廟,該名乩童也跟著進去。 隔天媽祖遊莊時,二媽大轎來到該莊,大轎停好後,前一天擅自跟著入廟的乩童前來,跪在二媽大轎前不停的掌嘴賠罪。
縱然解嚴以後民間信仰一度呈現大鳴大放狀態,但科技理性凌駕於生命情感經驗,知識菁英經常去脈絡化地攻擊民間信仰,不僅將乩童看作無稽之談,甚至斥為一種精神疾病。 長期以來的結構性歧視,使得許多人早就遺忘這個文化背後代表的社會意義,進而產生距離與排斥。 臺灣傳統乩童文化之所以飽受各種批評、質疑,其實與政府在戒嚴時期為了進行社會控制有密切關係。
媽祖乩身: 隻海豚遊進臺中港 民眾除夕見奇景:吉兆!
傍晚五點廿五分,當飯菜煮好一半,大廳的神桌也已經打好,準備端飯菜拜祖先公媽,此時,阿公側躺臉朝內側,雙手握拳,右手置於頭下,左手置於身上,在睡夢中突然靜靜地停止呼吸,家人無人相信阿公真的停止呼吸,紛紛再把脈,聽心跳,測鼻息,直到大伯父到大廳向王爺卜卦,才證實阿公真的與世永別。 阿嬤去世後,阿公求死的心結始終沒有打開,甚至多次在五府廟天公爐前向玉皇大帝求讓他早日去世,也多次在大廟內上香求五府王爺。 媽祖乩身2025 隨後阿公突然清醒過來,向阿媽說他肚子絞痛要上廁所,放(拉)兩丸(血丸)後,頓時整個人都輕鬆起來,也能走路了,這樣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的情況下自然痊癒復原。
- 圖/張庭瑀攝嘉義的慧明社醒善堂內,老乩童緊閉雙眼,雙手持鸞筆(註1)上上下下激烈地來回敲打桌面,「叩叩」聲充斥整座廟宇,原先吵雜的人羣瞬間肅然起敬。
- 或許有人對於神明的存在仍抱持著存疑的態度,但也有人確實是在這樣的信仰力量下獲得繼續生活的動力。
- 原來,這女子先前經人介紹到某道場(神壇)聽教,被放了符法不知道,道場的人要她每週去道場好幾次,而陪媽祖到北港進香這幾天,因無法抽身去道場,故對方催符過來,一連幾次仍未見她去道場報到,符法也就愈摧愈急,愈摧愈重。
- 【專題記者李冠傑、洪靖淳、高海葳、張庭瑀、蔡明衡綜合報導】2017年電視劇《通靈少女》在臺灣掀起熱潮,故事原型人物「索非亞」劉柏君,十五歲時成為靈媒,在廟宇一做就是十年,神鬼藉他的身體作為溝通橋樑。
- 【記者高金次新北報導】 兔年迎新春,喝新北好茶點亮新年,新北市政府農業局推薦春節連假可以到亮點茶莊的汐止區天然茶莊及三峽區谷芳有機茶園,到茶莊享好茶…
像是出巡時,如果把大媽的神像請去出巡,此時廟中便沒有媽祖神像,於是廟裡通常會再刻第二尊媽祖神像,讓大媽隨時在廟裡坐鎮,二媽就可以出巡或者作其它「工作」。 第一尊刻的就叫大媽,第二尊刻的就叫二媽,第三尊刻的就叫三媽,以此類推。 其實最初我有意效法我的偶像倪匡前輩,將《乩身》寫成《衛斯理系列》那樣,一寫幾十年、上百本。
媽祖乩身: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圖/高海葳攝可惜的是,乩童對於現代人,似乎不再是正面、鼓舞人心的存在。 媽祖乩身2025 種種負面新聞,扭曲了乩童在民眾心中的形象,也喪失對於乩童的信任。 「現在的人有些做一做之後,就會開始偏離正確的道路,這點是我覺得乩童會發生的問題 。」廖大乙坦言,有些乩童在取得成功後開始驕傲自滿,接著受金錢誘惑,或被慾望吞噬,逐漸背離正道。 甚至有不法之徒冒充乩童騙財騙色,引發社會反感,使得大家開始排斥乩童,某些廟宇更為了降低廟方名聲被破壞的風險,而不再有乩童。
媽祖乩身: 韓國瑜惹怒媽祖「生氣退駕」!乩童曝「關鍵錯誤」:大不敬
每年媽祖誕辰慈後宮回北港朝天宮謁祖進香時,李佩蓉在入朝天宮前,必定會纏足腳踏三寸金蓮入廟,而這雙三寸金蓮絕對不能讓男生碰到,這是媽祖娘娘特別指示,因此成為各家媒體爭相捕捉的畫面。 「巷仔媽」今天下午抵達港口宮進香,信眾陣容浩大,還有不少人慕名前來瞻仰著古裝、纏著小腳的李佩蓉,並競相合影留念,港口宮出現媽祖聖誕之後難得一見的人山人海盛況。 即時中心/劉書旋報導無黨籍立委林昶佐今(23)日陪同副總統賴清德至萬華廣照宮向民眾拜年。 他受訪時表示,「未來我繼續拼連任的時候,也很歡迎賴清德副總統來加油打氣」。
媽祖乩身: 春節市集不打烊違停多 潮州警連3天拖吊
高雄市長韓國瑜代表國民黨2020參選總統,以「平日市政,假日國政」跑透臺灣造勢。 韓國瑜1日造訪彰化鹿港天后宮,要外出接受聯訪時,恰巧與媽祖的乩身入廟相遇,導致現場水洩不通,而媽祖的乩身突然當場昏倒。 媽祖乩身 每年白沙屯媽祖風塵僕僕,歷經數日的旅途勞頓之苦,回到白沙屯時,全村上下莫不歡騰熱鬧的迎接,迎接隊伍除了各式各樣的陣頭以外,最重要的莫過於各宮‵各廟‵各壇的大小神轎及乩童,可說無不大展神威、各顯神通。
媽祖乩身: 白沙屯媽祖、蘇王爺親自採乩 傳奇乩童洪萬安一生
因緣際會之下,潘家齊先後請了媽祖與太子爺神像到家中拜,當時他僅是抱持著熱愛信仰與虔誠的心祭拜,完全沒想過要成為乩童。 他回想道:「當時打坐大概半年多的時候,我突然全身發熱,脖子被電到很震,後來就睡著了,我一醒來就看到我媽在哭。」潘家齊描述眼前的景象,媽媽顫抖地比著神桌,告訴他太子爺降駕,指定他的身體救助眾生,而當年潘家齊年僅16歲。 ⋯⋯「浴火贖罪之章」浴火重生,是韓傑一路走來、從一個吸毒玩樂的壞孩子,到接下抵抗魔王禍害人間的重擔使命的寫照。 在故事的最後,太子爺賜予韓傑一套沒有副作用的尪仔標,也表示韓傑多年的贖罪生涯正式告終。 媽祖乩身2025 其實在民間習俗上,早期不選女生做為乩身的原因是為了要保護女生,神明借用乩童的身體進行操寶、替信眾祭改等需要大量體力活的工作,擔心女生體力不堪負荷,因此傳統上神明選擇乩身大多選擇男性,但近年來,越來越多女性加入神明代言人的行列,來替神明服務,也算是一種性別平等的表現。
媽祖乩身: 乩童肚兜
或許有人對於神明的存在仍抱持著存疑的態度,但也有人確實是在這樣的信仰力量下獲得繼續生活的動力。 原來,阿公在除夕當天被蘇、邱、梁、秦、蔡五府大王接走後,隔天大年初一開始,就在天德宮五府大廟接受人間香火及信徒的朝拜。 從今年開始,阿公再也不會因年老體衰,不堪體力負荷之苦了,年年都可以陪同白沙屯媽祖到北港進香。 深信阿公、蘇大王、白沙屯媽祖三者,將建立更特殊的情誼和關係,這是大家所樂見到的纔是。 從今年開始,陪同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信徒,除了沿途感應媽祖的靈感之外,或許也有機會感應到老乩童的隨駕進香也說不定。
媽祖乩身: 白沙屯媽祖、蘇王爺與乩童洪萬安老先生神奇記述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高雄大樹區久堂裏慈後宮媽祖乩身李佩蓉,有最美的乩身之稱,今天下午慈後宮到嘉義縣東石鄉港口宮進香回鑾安座,許多信眾爭睹古裝扮相的李佩蓉,連縣長翁章梁、立委蔡易餘等人都來接駕。 媽祖乩身 安心亞認為角色對少爺的感情,一開始是為了家庭而做出犧牲,卻在相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產生了情愫,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難題,讓阿春知道這是一段不可能跨越的情感。 安心亞表示:「我感覺跟著阿春歷經了一段有苦說不出、有愛不敢言的人生,造化弄人,很心疼這個角色。」這段牛車走過的歲月,見證了臺灣經濟奇蹟的發展。 說完,蘇大王持沙魚劍,順著廟前大路向車邊鐵路方向大步逼進,沿途兩旁的香客及看熱鬧的人,看見睽別多年未見的老乩童再次現身,紛紛大感意外說:老乩童快九十歲了,怎麼還會來,也有人說:「要趕去迎接媽祖。」更有人拍手叫好。 而此時媽祖聖駕早已停留在半路未動,靜靜的等待老乩童前來迎接。
媽祖乩身: ‧ 高雄夜市叫賣「魔芋爽」 攤商最高開罰300萬!
太子爺即時叫醒睡夢中的潘家齊,吩咐他前往產房,為孕婦打手印(註4)。 媽祖乩身2025 「我想說天啊我去產房打手印,醫生護士會不會覺得我有病?」但沒多久,血就奇蹟般地止住了。 「那時我已經做乩身兩年,但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我是真的在救人。」潘家齊認為,過去幫助人求財或是求事業等身外之物,沒有太多的成就感,但真正看見一個瀕死的人藉由手印好起來後,他才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有多麼不可忽視。 (註2):媽祖又分為「大媽、二媽、三媽….」甚至有六媽,雖然稱謂不同但都是媽祖本人,最初媽祖廟建成時,通常媽祖的神像只有一尊,稱為大媽。
媽祖乩身: 遊走人間邊界 乩童的不凡人生
阿公自開口辦事,凡塵救世以來,可說非常熱心,義務救人無數,尤其是數十年前醫藥還沒有現在這樣發達普遍的年代,自死亡邊緣挽救回來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神轎是神明外出遶境、暗訪、巡視時所搭乘的轎子,製作時會依神像的大小並遵循車輿典章制度量身打造,一般簡單可分為:大轎、四轎、手轎。 在更早期以前,各地方政府甚至組織警察與地方社會頭人,推行改善風俗制度。 1948年《公論報》當中,就有特別報導恆春警察命令乩童、法師、響婆列隊遊行,同時強迫這些在地方社會中具有公信力的儀式專家,向民眾高呼「破除迷信」口號,另也辦理宣傳大會,鼓吹不要迷信。 常見的神明起乩,有王爺神、濟公、哪吒太子、天上聖母、福德正神等,在香港:有齊天大聖、關公等,有時也有家屬的靈魂、孤魂野鬼等。 乩童的工作除了當人、鬼、神之間的媒介外,還有收驚,有時甚至有治療絕症的用途(雖然其實際效果還尚未得到證實)。
媽祖乩身: 啥?臺中媽祖園區基座花6億 媽祖像只募到1.3萬…
臺灣許多地方的傳統乩童文化,有個非普遍但經常出現的儀式約定,當神明在大眾面前「掠」到乩子以後,並非執意要用就能使用,有時還要先經過父母、妻子等家庭成員的同意,接著再向「九玄七祖」擲筊,亦即取得已逝去的家人、祖先們應允,神明才能正式對乩童本人進行訓練,並使用這帶有天命的乩身。 顯然,傳統社會其實對乩童身份,特別重視公共關係、人倫親情的關照,乩童不僅僅是神明挑選,更是地方社會公認的儀式專家,與今日許多以個人靈修為核心的通靈、靈乩完全不同。 再者,乩童代表的個人與家庭、家庭與社區間的互動關係,並非今日媒體所見這般污名滿溢。 洪萬安痊癒後跟大家說,躺在神明廳的那個晚上,他夢到白沙屯媽祖和天德宮蘇大王爺一起出現在神明廳,白沙屯媽祖轉身看了蘇大王爺,蘇大王爺只說了一句:「等這陣過去就好了。」隔天,正如蘇大王爺所說,洪萬安清醒後感到肚子一陣絞痛,排出血便後頓感身體輕鬆不少。 對此,關注臺灣民俗學的學者溫宗翰解釋,乩童具有極強的公共性。 媽祖乩身2025 傳統的乩童,從選乩身到後面的「坐禁」、「受訓」等儀式,都是在公共場所進行,讓民眾可以看見整個選乩過程,具有一定公信力。
李佩蓉女士同時是大媽和二媽的乩身,大媽比較嚴肅,二媽就像是媽媽一樣包容體貼,耐心聆聽每一位信眾的憂慮,給予支持幫忙解決問題,所以信眾都習慣稱呼二媽為二媽媽或聖母媽媽。 儘管卸下市府團隊職務後各奔東西,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團隊睽違2年再次合體,韓國瑜曬出大合照,曝大家共同的信念是「不做官、只做事」,希望臺灣在共同努力下,變得更團結。 凶宅對許多人而言,是不敢觸碰的物件,不過一名房仲分享一處透天物件,不僅強調「媽祖說不是很兇」,還豁出去晚上陪看房,讓網友都忍不住笑說「想買了」。
數天後媽祖進香回來,媽祖入廟以後,阿公配合蘇大王,在媽祖廟前轎被放符法的女子到場,當場收起來。 原來,這女子先前經人介紹到某道場(神壇)聽教,被放了符法不知道,道場的人要她每週去道場好幾次,而陪媽祖到北港進香這幾天,因無法抽身去道場,故對方催符過來,一連幾次仍未見她去道場報到,符法也就愈摧愈急,愈摧愈重。 所謂樹大招風,正因為白沙屯媽祖的靈感,遠近馳名,因此難免遭人「怨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