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一輪明月》獲得華表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二項大獎。 開元寺雙塔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審度,是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特有的標誌。 雖然我們現在無法登塔遠眺,但是雙塔精美的浮雕,卻值得仔細觀賞。 開元寺不同於一般寺廟建於山中,而是坐落於當時最繁華的的市井間,只用一牆將塵世與佛國區隔,稱為紫雲屏,無形中也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讓善男信女只要跨越一道門就可以到達佛教世界。
- 早知道的是,泉州是南音(南管——有「音樂的活化石」之稱,現存漢人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名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故鄉。
- 開元寺是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館”的一方縮影。
- 後改名“蓮花寺”,又被雅稱爲“桑蓮法界”。
- 東塔建於唐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文稱禪師化募建成,木製,共五層。
現在寺前還有一座高大的照牆,嵌有明代泉州著名書法家陳於王寫的隸書“紫雲屏”石刻,黃守恭成爲紫雲黃氏始祖。 泉州開元寺 據開元寺明輝法師介紹,開元寺所在的地址,以前是黃守恭的桑園。 據民國年間出版的《福建泉州開元寺志》記載,“黃守恭晝夢一僧乞地爲寺,恭曰:須地產白蓮乃可,僧喜謝,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樹果產白蓮”,黃守恭“即舍爲寺”。 開元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最初名爲蓮花寺,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之瑞,現在寺前還有一座高大的照牆,嵌有明代泉州著名書法家陳於王寫的隸書“紫雲屏”石刻,黃守恭成爲紫雲黃氏始祖。 而同樣的,在大雄寶殿後面的迴廊當中,還有兩根有些鮮明的古印度教色彩的石柱,是開元寺的“八吉祥”之一。
泉州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的歷史與傳說,千年古剎,見證泉州的多元與包容
所以泉州被稱爲“世界宗教博物館”是當之無愧的。 泉州開元寺2025 泉州開元寺 道元法師非常慷慨,特地交待管藏經的一位執事打開經櫥讓我觀覽禮拜。 不過我對開元寺的情感,很大部分還是來自弘一大師,因為他是影響我一生很深的人。
在開元寺內,至今還有桑蓮古蹟的景點,據說這個桑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被雷劈成了三株還活着。 同時也是因爲這個傳說,開元寺在多處都掛有“桑蓮法界”的字樣,可以在開元寺門口的右壁以及大雄寶殿前檐重檐下面找到。 他先建法堂,再造甘露戒壇,不數年間百廢俱興。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藏經閣
“泉州悅華酒店” 感受泉州,開元寺的美景 開元寺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開元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現存建築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 殿內石柱為梭柱,石柱上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該對聯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 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
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佈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泉州開元寺2025 從石塔巍峨壯觀的建築規模和神工技藝以及形制的奇勝等方面來看,它充分體現了宋代先民,高度的智與和偉大的創造性。 它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也是首屈一指的石塔之王。 體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與石雕藝術的高超成就,也是中世紀時的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繁榮的表徵,一直以來,雙塔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 塔壁使用精緻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計算精確、築工縝密的方法堆疊砌築。
泉州開元寺: 旅遊足跡
石柱上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開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雙塔,東為鎮國塔,高48.24公尺;西為仁壽塔,44.06公尺。 泉州人常說: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又說:沒看過東西塔,就不算來過泉州。 據説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裏挖了一口甘露井。 泉州開元寺2025 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絃、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 – 行く前に!見どころをチェック – トリップアドバイザー
東西雙塔成地標,伊斯蘭寺留聖跡泉州市區最標誌性的景觀,就是開元寺的東西塔紅瓦翠樹,寶塔巍峨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在泉州講學多年,對泉州的印象是「此地是佛國,滿地皆聖人。 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 泉州開元寺 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絃、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 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甘露戒壇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而後是有弘一法師書寫的。 此外天王寺兩邊的密跡金剛也可以關注一下,他們的形象與傳統的四大天王有些不同,被人戲稱為哼哈二將。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據說服裝原型就是參考這個的。 道教的“老子天下第一老君巖”石像;佛教的“弘一法師舍利塔”、千手巖;藏傳密宗佛教的“三世佛”;儒家的魁星閣“文昌五夫子圖”;伊斯蘭教的“靈山聖墓”;摩尼的“呼祿法師墓”等等。 如果要逛清源山的話,還是需要一個導遊給你講述清源山景點的文化,不然的話樂趣至少要減少一大半了。 東西雙塔高度不同, 西塔先蓋好、東塔稍晚幾年,也比較高;如果仔細看,會發現東塔的佛像比較精緻,這樣的差異也給了後代編纂故事的機會。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
南宋淳熙年間(西元1174年-西元1189年)時改為磚塔結構。 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西元1228年~西元1237年) 由「自證法師」改建為現存的花崗岩石塔建築。 開元寺在泉州西街附近,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徵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儲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旅遊貼士
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釐米大小的佛像。 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着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 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 藏經閣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錄劉鑑義建造的。 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爲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 樓下爲寺僧唸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大悲殿
不管怎麼說,從古至今,泉州城的各個角落都滲透著宗教,涵養著代代相傳的泉州人。 [泉州新聞-閩南網] 閩南網5月16日訊 聽說過「泉州十八景」,你知不知道「開元寺十四景」? 這十四景的名字特別好聽,比如白鴿聽經、桑樹白蓮,那它們的來頭如何呢? 泉州開元寺 打個比方,開元寺大雄寶殿前的宋代二塔,建的時間比東西塔早,但都沒有列入「十四景」。
開元寺的東側,有一個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主要是陳列了1974年在泉州灣後渚港發掘出來的宋代沉船,順便講起了這艘船的故事。 這艘古船,一來佐證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術,二來也是宋元中國的海洋商貿中心的重要物證。 閒逛在開元寺到處都是驚喜,大雄寶殿裏萌萌噠的妙音鳥,和上一秒纔剛剛看完了有故事的麒麟璧,下一刻就在西塔的須彌座上發現了一個特別可愛的吹哨子的人,認真在開元寺裏逛逛感覺半天都出不來。 在開元寺甚至還能見到月臺須彌座的獅身人面像,大雄寶殿後的16角型的印度教石柱……這本是元代的印度教寺內的石雕,但由於戰亂和被摧毀,最後印度教在泉州消聲覓跡,後來被摧毀的這些石構件被搬來開元寺建造了。
泉州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桑園建蓮花道場,紫雲雙塔冠名城
汪勃還在開元寺找到兩條中軸線,一條是大雄寶殿的中軸線,另一條是大雄寶殿中心至東西塔連線的垂線。 從這兩條中軸線延伸開,爲考古工作者尋找泉州的南外宗正司遺址與市舶司遺址指明瞭大致方向。 隨着考古研究的深入,開元寺的價值正日益被發現。 “開元寺大雄寶殿的中心及其中軸線,是泉州城的規劃原點和精神之軸。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參加泉州古城考古的汪勃表示。 除了建造時間、高度等方面的差異,西塔與東塔還有幾處主要差異,一是第三、四、五層補間鋪作僅一組斗拱,二是塔身外壁的80尊石刻造像內容爲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揚的衆生佛性平等理念,須彌座石刻爲花獸圖案。
泉州開元寺: 寺廟生輝——福建風光之開元寺,清真寺(泉州市遊2)
這些印度婆羅門教的建築,據說是曾經泉州婆羅門教的一些遺蹟。 泉州開元寺2025 但是在元末時期寺廟被毀,而逢開元寺重修,於是將這些婆羅門教的痕跡遷移到了開元寺當中,流傳至今,成爲了開元寺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剛進開元寺的山門,也就是天王寺,我們可以看到柱子上掛着一副很出名的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個對聯最早是出自南宋大理學家朱熹,而後是有弘一法師書寫的。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
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4A級旅遊景點。 地處市區西街,始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蓮花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為現名。 它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同時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福建省”十佳”風景區。
泉州開元寺: 【海絲往事 千年瑰寶】開元寺:泉州歷史文化積澱集大成者
”開元寺高僧雲集,泉州素有“泉南佛國”之譽,加上泉州自古人文昌盛,“佛國”和“聖人”均有出處,這副對聯氣象高遠,聲名遠播。 據民國版的《福建泉州開元寺志》載,“昔賢題開元寺聯,雲‘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細味其語,則開元之盛衰,實與世道人心有密切之關係”。 在大雄寶殿後迴廊中央,有兩根精美的印度教石柱。 20世紀50年代,泉州學者吳文良在《泉州宗教石刻》中推斷,這原是泉州婆羅門教寺之物,該寺於元末被毀。 明洪武年間重修開元寺時,這些婆羅門教寺石刻移到開元寺來了,成爲開元寺建築的一部分。 唐垂拱元年(六八五年)乙酉二月,州民黃守恭,晝夢一僧乞其地為寺,恭曰:須樹產 白蓮乃可。
泉州開元寺: 福建泉州│漫步磚紅色老城 「開元寺、東西塔、泉州西街」馬可波羅走過的街道
雙塔塔座均築成須彌座形式,其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以青石為材質浮雕的佛像,故事取材於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其雕工精緻、相貌莊嚴、神態生動。 西塔,建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 (西元916年),自福州海運木頭來泉州建此木塔,初名為「無量壽塔」。 北來政和四年(西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
泉州開元寺: 景點分佈:
開元寺內還會有專奉黃守恭祿位的檀樾祠(施主的意思)嗎? 黃守恭獻地建寺,發揮宗教淨化與撫慰人心作用,是為唐代宗教慈善家的代表,其精神也影響著後世子孫,紫雲衍派的黃氏族人,談到自己的始祖黃守恭時,往往會流露出一種尊崇和自豪之情。 “站着像東西塔,躺着像洛陽橋”,700多年櫛風沐雨、經歷了地震狂風等自然災害仍屹立不倒的東西塔,一直被泉州人視爲精神航標。 作爲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宋代石塔,東西塔不僅代表了13世紀中國石構建築技藝的最高水平,也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無論泉州人在世界哪個角落,看到東西塔,就看到了故鄉。
泉州開元寺: 福建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與泉州開元寺齊名,選址竟與狗有關
唐代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國各州建立一座開元寺,遂有其名。 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傳說泉州鉅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 泉州開元寺2025 長壽元年(692年)改“興教寺”,神龍元年(705年)又改“龍興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 黃守恭墓,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北峯街道招豐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