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法華寺必看攻略

不過,正式座落於八甲町現今的院址,是大正八年(1919年)重建的,並取名「法華寺」。 若和臺灣知名的廟宇論及寺齡,當然這座禪寺不算很古,但臨濟寺的形式是木構的佛寺不僅是臺北市的唯一,就算是全臺灣對日本時代遺留的色來說是最大的了,從其匠心獨具的重新修繕來看,更是古蹟中的前茅之列。 西元1813年清嘉慶18年本宮發生火災焚燬;西元1825年清道光5年重修,與「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廟門」。 而後,日本政府接管臺灣,到了西元1937年日昭和12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臺灣戰略地位益形重要,日本人發起皇民化運動、設立日語家庭,並要求廢止臺灣寺廟,改奉祀日本神。

  • 五妃廟的廟門上不是傳統廟宇的兩位門神,而是身著古裝的女性,早期的五妃廟區因為雜草叢生,墳墓四處可見,就連廟前的五妃街住宅都傳過靈異事件,不過近幾年來臺南巿府大力整頓,五妃廟區反而搖身一變為情侶約會的聖地,也是情侶夫妻之間求忠貞祭拜的廟宇。
  • 所謂的陽廟供奉的主神是有正式神格的,像是天公廟、媽祖廟、玄天上帝廟、保生大帝廟…等;而陰廟供奉的主神則是沒有正式神格的孤魂野鬼,像是萬應公廟、姑娘廟、大眾廟…等。
  • 細看「臺北法華寺」山門圍牆上的「鬼瓦」,基本上日本佛教寺院的「鬼瓦」和一般日本傳統民宅的「鬼瓦」造型不同。
  • 日本四國八十八所石雕佛像系統是行遍日本四國八十八所寺院請回臺灣的石雕佛像,意在免去臺灣人要遠渡重洋禮佛之辛勞。

明朝末年對抗滿清政府的鄭成功退守臺灣驅走荷蘭人,從此中國大陸移民大量來臺,逐漸由南部往北部發展。 恰巧這兒,正逢到二月二十三日美國洛城蒙市法印寺舉行週日唸佛會,住持印海大法師囑咐我主講,我就便在這兒向諸位簡單地報告,也祝願廣公菩薩暫住常寂光土,親近阿彌陀佛,然後再來這個濁染世間,淨化眾生身心,同登安養,共成佛道。 民國三十九年,我住臺北萬華昆明街臺糖宿舍,時常到附近的法華寺禮佛,與寺裡的齋姑認識。 她說她原來是該寺信眾代表,自日人住持回國以後,就將該寺給她負責接管。 她說那寺內晚間無人敢住宿,因為深夜有鬼自動打開房門、窗戶,並且開關電燈……,種種擾亂動作,使人身心悚然,夜不成眠。

臺北法華寺: definition – 臺北法華寺

法華寺全名財團法人臺北市法華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西寧南路,日治時代屬若竹町,該寺原為日本日蓮宗寺廟,山號為「南海山」,今為主祀觀世音菩薩之佛教廟宇,為位於臺北萬華區之仿古廟宇建築。 臺北法華寺 日據時期殖民政府崇尚禮佛,推動官祀神社與私祭佛寺,並移植日本重要大傳佛教宗派前來臺灣,包括曹洞宗、臨濟宗、日蓮宗..等,希望透過宗教信仰,教化歸順臺灣人接受日式思想習俗。 而日蓮宗寺派最早是隨日軍佈教而來到臺灣,來臺之初以艋舺為根據地,明治三十年興建佈教所,當時佈教對象主要以日籍軍人、教師、官員為主。

日據時期殖民政府崇尚禮佛,推動官祀神社與私祭佛寺,並移植日本重要大傳 … 在Y17青少年育樂中心旁有座鐘樓,與四周的辦公大樓相比十分顯眼。 臺北法華寺 這座興建於1930年的鐘樓是東和禪寺的入口,原本在Y17的現址上,後來才移到現在的位址,鐘樓屋頂上的鬼瓦以及大石頭砌成的基座和常見的中式鐘樓非常不同,只要路過就忍不住多看幾眼。

臺北法華寺: 臺南武德殿

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廟與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寺裡的師父說是日據時期的東西,有些好奇為何日蓮宗的寺院會出現真言宗的造像,向別人請教後發現,應該是日據時代要撤走時送到廟裡的。 應該是附近的廟宇都把佛像集中,像天后宮一樣,下圖是金剛界大日如來。 意味著往返參拜一百次,這樣的石碑在一些日式寺院遺跡可以看到。 山門內部上方的日蓮宗宗紋,法華寺有很多的宗紋,為寺院證明以前身分背景,雖然時過境遷,我們仍可以從許多的小細節知道一些隱藏於當年建築物背後的故事。 中和 國民運動中心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是臺灣新北市第6座國民運動中心,位於中和區錦和運動公園內,為地下2層、地上4層的建築物及一棟游泳館,2012年8月30日動土,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試營運,並於11…

  • 這座興建於1930年的鐘樓是東和禪寺的入口,原本在Y17的現址上,後來才移到現在的位址,鐘樓屋頂上的鬼瓦以及大石頭砌成的基座和常見的中式鐘樓非常不同,只要路過就忍不住多看幾眼。
  • 所以從目前各家日治時期日本佛寺的保存完整性來判斷,「臺北法華寺」不論是在建造的時間或是寺院格局的完整保留方面,都達到一定的古蹟維護程度,不愧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日式佛寺古蹟。
  • 也因為臺灣的移民文化特質所致,都市發展與廟宇文化間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一方面寺廟隨著地區發展而成長;另一方面,寺廟茁壯也深深影響著社會之發展。
  •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
  • 法華寺全名財團法人臺北市法華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西寧南路,日治時代屬若竹町,該寺原為日本日蓮宗寺廟,山號為「南海山」,今為主祀觀世音菩薩之佛教廟宇。
  • 「臺北法華寺」建物興建於1919年(日本大正8年),為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和風日本佛教寺院廟宇建築。
  • 中和 國民運動中心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是臺灣新北市第6座國民運動中心,位於中和區錦和運動公園內,為地下2層、地上4層的建築物及一棟游泳館,2012年8月30日動土,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試營運,並於11…

除此之外,原為吉野移民村的佈教所,現今三級古蹟的花蓮慶修院,則是另一個溫馨案例。 這裡戰後曾分別由居士與法師管理過一段時間,建築格局仍勉強維持著原有風貌,於1997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並展開修復,同時委託地方公益團體經營。 在啟用典禮當時,曾邀數位日籍法師前來主持儀式,並有當年的居民組團出席,且原日籍住持的後人也列於其中,中斷至今的緣分才牽引起來。

臺北法華寺: 臺灣法人網

臺北法華寺的全名為「財團法人臺北市法華寺」,為日本「日蓮宗」寺派的佛教廟宇,山號「南海山」;本尊為十界曼荼羅,主祀觀世音菩薩,合祀宗祖日蓮、妙見菩薩、鬼子母 … 2018年1月25日,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94號,臺北法華寺,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日式佛寺。 (張哲生攝) 臺北法華寺的全名為「財團法人臺北市法華寺」,為日本「日蓮宗」寺 …

臺北法華寺: 臺南孔廟

仁靜尼師自幼即皈依釋門,依為一虔誠佛教徒,破無明、悟四諦,悲天憫人,奉行眾善,平日持戒極嚴,修道勤敏。 為佈法弘道,經常舉行定期法會,每月農曆十三、十四、十五,舉行共修會,香火信眾,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為何大部分日本寺院會在戰後淪為大雜院﹖因日本僧侶的習俗與臺灣佛教的禁慾、素食有所不同,他們可以娶妻、肉食,故無法在臺大量吸收信徒。 臺北法華寺 臺北法華寺,連一位臺灣信徒都沒有,導致戰後日本佛堂頓成真空,香火不續是寺院沒落的主因,改建無力只好任令傾圮。 此寺建於清代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原為日本佛教徒修道之場所,臺灣光復後,日人被遣回國,而交由在家居士接收,成立財團法人管理,民國五十年冬,始為仁靜法師接管。

臺北法華寺: 日本古寺廟暗藏臺北城 西本願寺、東和禪寺品味臺灣特有日式風情

「高野山真言宗」傳入臺灣之初,於西元1899年日明治32年即在艋舺新起街設佈教所,並組織護國十善會,對會員每月配發雜誌「真言」,以資幫助弘法,並附帶辦理社會事業,在寺境內設免費宿泊所及寄居宿舍,收容生活貧困民眾,且予介紹職業…等。 西元1910年日明治43年方由信徒捐獻及本山高野山金剛峯寺撥款補助於臺北市西門町興建寺院,稱為「新高野山弘法寺」,並兼理該宗派在臺灣本島佈教監理事宜。 2022年1月4日 — 「臺北法華寺」全名為「財團法人臺北市法華寺」,地址位於今日的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94號,「臺北法華寺」原為日本「日蓮宗」寺廟,山號為「南海山」, … 近距離觀察「臺北法華寺」,「臺北法華寺」的山門造型相當的特別,乍看到寺院的山門造型,便知道這座日式寺廟的歷史必定大有來歷。 山門屋頂為日本建築傳統的「切妻造」外觀,也就是所謂的「懸山頂」,整體為木構造搭配日本黑瓦的配置。 細看「臺北法華寺」山門圍牆上的「鬼瓦」,基本上日本佛教寺院的「鬼瓦」和一般日本傳統民宅的「鬼瓦」造型不同。

臺北法華寺: 廟宇簡介

法華寺內有石碑一座,上面刻「百度石」三字,為昭和十三年所立。 傳說生病的人來到此寺院,經由住持法師或佈教師帶領,雙手合十繞走石碑一百零八次,並唸密宗佛號「嘛呢囉呢吽」一百零八遍,病痛常能因此痊癒,這種以日本傳統靈療為主的寺院,在臺灣十分罕見。 建築的平面佈局,由正立面看去,天王殿居中,兩翼各有山門,屋頂各自獨立,宛若3座廟宇並立,將法華寺建築羣分為中軸及左右路建築羣。 建築的平面佈局,由正立面看去,天王殿居中,兩翼各有山門,屋頂各自獨立,宛若3座廟宇並立,將法華寺建築羣分為中軸及左右路建築羣;而各自又有前中後三段(三進)。 民國48年(公元1959年)重建後的法華寺,已改為水泥仿木結構建築,平面由3座殿宇並排而成,面臨狹窄的法華街。

臺北法華寺: 臺北法華寺

明治四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佈臺北市市區改正計劃,佈教所正好位於預定地上,面臨必須遷離的命運,因此院方選於八甲町(今現址)重建寺院,取名「法華寺」,成為全臺現今最古老的日本佛堂。 至今佈教已有百年史的「日蓮宗臺北法華寺」,同時也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日本佛堂。 在日治時期初期,最早隨日軍來臺的日本本土佈教師中,首推「日蓮宗」與「曹洞宗」。 由於當時的佈教對象僅及日籍軍人、教師和日本殖民政府官員等少數佈教對象,「日蓮宗」與「曹洞宗」於是有意拓展到當時臺灣人的社羣。 其中「曹洞宗」選擇艋舺龍山寺為主要佈教所,「日蓮宗」也以艋舺為宗教佈教的重要根據地,並於1897年開始興建「日蓮宗」佈教所,為臺灣有日式佛教寺院的開始。 後來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在1908年進行艋舺市區重劃,「日蓮宗佈教所」必須遷移,1910年「日蓮宗」於日治時期臺北的「八甲町」(所在範圍即今日的臺北市柳州街到西寧南路底之間)新建佛堂正式落成,寺號「臺北法華寺」,可說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日本佛堂。

臺北法華寺: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今天要介紹的,也是在日據時期傳入的佛教宗派所興建的佛寺,位於西寧南路靠近貴陽街的地方,坐落於公寓間形成尷尬的存在那就是臺北法華寺。 之前有和大家介紹臨濟宗護國寺,屬於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擁有全臺灣現存最大的木造本堂。 原本最大的本堂應該是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但已經在民國64年的大火付之一炬,只剩下殘缺不全的鐘樓和樹心會館被定為古蹟。 北門街的範圍,一說為目前的北門街,從城隍廟口向北延伸經長和宮到中正路,接水田街。 在清代,北門大街為竹塹城中心向北出城的道路,是竹塹通往艋舺的官道的一部分,也是城… 1920年(大正九年),該機構之官方名稱公佈為「法華寺」,該名稱於此後持續沿用至今。

臺北法華寺: 臺北一月份真的經常下雨嗎?

在經營團隊主事者福至心靈的一念下,發現了原來寺院主尊仍由該位法師保管供奉,因而促成了原始佛像在戰後重新返回原位的佳話,而此地也成為原日本開教寺院尋回其宗教內涵的少數案例之一。 1976年,一羣日本僧侶出現在臺北天后宮,要為這裏的弘法大師像舉行昇座供奉儀式。 臺北法華寺 「五妃廟」廟如其名,是祭拜五個妃子的陰廟,這五妃是明朝寧靖王的妃妾,因為反清復明無望,於是跟隨寧靖王自縊。

臺北法華寺: 財團法人臺北市法華寺

並於民國53年(公元1964年)及民國62年(公元1973年),重建關帝殿及重修納骨塔附近圍牆拜亭。 1897年(明治三十年),日蓮宗在臺北建立其佈教所,並將之作為其在臺灣之佈教中心。 1910年,該佈教所被遷移至現今法華寺所在地點(當時屬於若竹町)。 1920年(大正九年),該機構之官方名稱公佈為“法華寺”,該名稱於此後持續沿用至今。 臺北法華寺 法華寺是在大正初年由來自九州佐賀縣的妙亨日持尼所建立,院名「信受院」,屬日蓮宗佈教所。 可貴的是,繼任住持仍尊重這段歷史因緣,持續將妙亨日持法師列為開山祖師紀念。

超壯觀~與龍同行翱翔在雲端!

最值得一看的莫過於全木造的本殿,不只看起來壯觀雄偉,從屋瓦到樑柱都能看到建造時的細心和設計精細且巧妙,相當值得一看。 進入「臺北法華寺」的「山門」後,即可看到一條並不算長的古老參道,可以發現其外觀古樸,仍然保有日治時期參道原始的建造痕跡,進入「臺北法華寺」的「山門」以後,在靠近右邊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塊長方形並不算高的石碑,上書「百度石」三個字。 「百度石」是日本佛教寺院特有的宗教習俗,最早是受到「神道教」的影響。

臺北法華寺: 玄 天 上帝 日本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wikipedia,關鍵字是「尾辻國吉住宅」。 臺北法華寺2025 自宅自己設計興建於大正末至昭和初期(1920~1930年代),兩層樓的木造建築。 東和禪寺原稱「曹洞宗大本山別院」,1908年由日僧初建,幾經改革後定為現在日本佛寺建築與閩南式宗教建築併存的禪寺,對稱的閩南式三合院(註六),非常獨特的日本佛寺的例子。 轉彎處有一日式地藏菩薩的立像,雙手合十,一看就和臺灣的地藏菩薩造型殊異,比較容易判斷是那個時代的文物,可惜的是,發現石佛像被破壞過的痕跡明顯,後經過水泥黏合修補的功夫,也真是不敢恭維。 若拿另一以「護國」為名的臺灣護國神社(現大直 忠烈祠)來說,那是日本神道教的神社系統,並於當時的神社內供奉與日(臺)有關的英靈,可以稱為臺灣的「靖國神社」,而不是佛寺。 我避開玉門街的那個黃牆,不打算先從正門進入禪寺,而是選擇從一座古樸的日式木造建築-鐘樓開始...

臺北法華寺: 臺灣府城大南門(寧南門)

相反地,陰廟則通常沒有天井,臺階和窗櫺的數目都是代表陰數的偶數。 這個南投新景點簡單分享,相信看到金龍時心裏肯定都是震撼,氣勢壯觀全臺唯一,蠻適合規劃週末假日來南投一日遊、集集中寮一日遊,或者帶長輩家庭旅遊來參拜佛祖也不賴。 拜拜完繼續來找金龍拍照,正面看兩條金龍張口攀升,就連龍鬚都好像被凝結在飛翔的瞬間,光芒萬丈瑞氣千條,是不是超有氣勢呢? 也難怪當時新聞一報之後就吸引超多人來朝聖,成了熱門的南投IG打卡景點。 東和禪寺的大殿及其他古老的建築,因曾被當時退守臺灣的國民政府軍隊及民眾佔住,長期遭到破壞,近年來已拆掉了,相當的可惜。 清晨起牀後,時間寬裕的處理起手邊的一些私事(其實根本也不急),結果是幾乎要耽誤原訂好的出門時間,匆忙的拎著包出門,臨到公車站才發現找不著規畫好的參觀行程細節和交通紀要(一張便條紙),更糟的是...

臺北法華寺: 臺北法華寺 ⭐⭐⭐⭐

有一天午後,我忽然遇到一位身材不高的老和尚路過西寧南路,慢步向南走,距離法華寺不遠,就趨前向他合十為禮,請問尊號,他回答說:「廣欽。」又問他住在何處,他說:「沒有一定。」我看他步伐輕飄,目光炯炯,似有道行,就勸他一同進入法華寺休息。 當時齋姑亟欲為他準備晚餐,他說:「我不喫飯,只喫水果。」於是我就跑出寺外買了一些香蕉,放在他座前一張小桌上,任他自取進用。 到了天近黃昏時,我暗示齋始們大家離寺,留他過夜,且看他如何應付鬼道來擾。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 另外,法華寺的軒丸瓦 ( 瓦當 ) 上一些沒有磨損的軒丸瓦上方也有日蓮宗的宗紋。

該寺原屬日蓮宗,山號「南海山」,建物興築於1919年(大正八年);其本尊為十界曼荼羅,合祀宗祖日蓮、妙見菩薩、鬼子母神、經王大菩薩、清正公等。 法華寺位於臺南中西區竹溪北岸,為府城四大名寺之一,原為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原名為「夢蝶園」,明永曆29年李茂春過世後改建為「準提庵」,祀奉「準提菩薩」。 康熙年間,臺灣知府在此建佛寺,將寺名改為法華寺,後經多次大規模擴建,並建鐘樓與鼓樓,募款而鑄的大鐘保存至今。 挺過明治維新「廢佛毀釋」的短暫風潮後,日本佛教一改昔日株守寺院與信徒的生活型態,開始以「開教」為名,向海外展開觸角。 領臺初期,佛教各宗紛紛派出從軍佈教使,在本地開設日語學校、建立佈教所、成立寺院,甚或進一步對本島人佈教,並擔負改造風俗、輔翼政化的腳色,一步步在臺灣紮下腳跟。 而留下的寺院,在清除殖民統治痕跡的思想指導下,再加上僧制與文化的差異及隔閡,幸運者或還能有本地信徒維持,不幸的則被視為日產接收,或易宗改派、移轉用途,佛像甚或流落他方。

臺北法華寺: 臺灣地區最發達的城市是哪一個,相當於大陸的幾線城市?

西元1943年日昭和18年,日本政府更以必須開闢防空道路為理由,強制將本宮拆除,而信眾只好將神像以及神器暫奉置於「龍山寺」後殿,因此艋舺地區的精神中心「新興宮」便在這樣的因素下遭瓦解,暫時走入歷史。 清廷領有臺灣之後,準許臺灣與中國大陸、日本和南洋等地通商貿易。 隨著商業的興起,也促使臺南府安平、鹿港與艋舺成為商業發展之大港。 到了乾隆年間更由於臺南、鹿港與艋舺商船雲集、行郊林立,商家櫛比,百貨充盈,民生殷富,因此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也因為臺灣的移民文化特質所致,都市發展與廟宇文化間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一方面寺廟隨著地區發展而成長;另一方面,寺廟茁壯也深深影響著社會之發展。

臺北法華寺: 臺北法華寺 資訊情報

聖公媽廟是民間祀奉無主陰靈的信仰代表之一,位於高雄苓雅的聖公媽廟,除了有求必應的靈驗傳說讓信眾不斷,「廟中廟」的建築特色,也讓聖公媽廟成為高雄頗富盛名的廟宇。 五妃廟的廟門上不是傳統廟宇的兩位門神,而是身著古裝的女性,早期的五妃廟區因為雜草叢生,墳墓四處可見,就連廟前的五妃街住宅都傳過靈異事件,不過近幾年來臺南巿府大力整頓,五妃廟區反而搖身一變為情侶約會的聖地,也是情侶夫妻之間求忠貞祭拜的廟宇。 臺灣的大眾爺廟非常多,位於南投集集的大眾爺廟,除了靈驗事蹟不斷,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廟旁七百歲高齡的老樟樹,也被居民稱呼為「樟樹公」,並將其視為神明祭拜而聞名全臺。 不過有一些例外的是,掌管陰間事物的城隍爺、地藏王菩薩等神明,他們的廟宇建築格式比較偏向陰廟,但因為是具有正式神格的神明,仍舊算是陽廟。 所謂的陽廟供奉的主神是有正式神格的,像是天公廟、媽祖廟、玄天上帝廟、保生大帝廟…等;而陰廟供奉的主神則是沒有正式神格的孤魂野鬼,像是萬應公廟、姑娘廟、大眾廟…等。 臺北法華寺2025 從廟宇的建築也可以區分,陽廟通常會有天井,讓陽光可以照進整座寺廟,臺階和窗櫺的數目都是代表陽數的奇數。

臺北法華寺: 臺南市忠烈祠

鐘樓後的東和禪寺本名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是臺灣少數具有日本禪宗風格的佛寺,但這裡最特別的莫過於1914年臺籍的禪師入駐後興建的閩南式佛殿,讓院內形成日式禪院和閩式佛殿共存,石燈籠旁有石獅子的奇景,充滿意趣。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 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與菩提講堂。

日本四國八十八所石雕佛像系統是行遍日本四國八十八所寺院請回臺灣的石雕佛像,意在免去臺灣人要遠渡重洋禮佛之辛勞。 日本治臺的時期在臺灣活躍的日本宗派還有天台宗、淨土真宗、曹洞宗、日蓮宗、淨土宗、真言宗、華嚴宗共八宗十四派。 凡茲歲月,已歷一十三載,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師下山返承天寺,次年秋掛搭於廈門南普陀,住後山石洞禮佛。 乾隆初年,漢人入墾臺北盆地漸多,西元1738年清乾隆3年三邑人鳩資興建「龍山寺」,歷經二年峻工。 臺北法華寺位於西寧南路、近貴陽街口,日治時期屬「八甲町」,為一座典型日治時期的古寺院。

另外,「臺北法華寺」的「瓦當」上一些沒有磨損的「軒丸瓦」(即瓦當)上方也有「日蓮宗」的宗紋圖騰。 臺灣現存日治時期建造的日式佛寺的數量雖不在少數,但是至今仍能保持當時寺院古蹟原貌的,可說是少之又少。 至於位於臺北圓山的「臨濟護國禪寺」,由於保存得宜,整體的寺院建築面積雖然不算大,卻是臺灣現存最大的日本木造佛寺建築。 臺北法華寺 而「曹洞宗臺北別院」,坐落於臺北市仁愛路,由於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接手日產的國民政府,同樣也是欠缺對歷史性古蹟的尊重及維護觀念,目前已經拆得僅剩下「鐘樓」部份,使得「曹洞宗臺北別院」也面臨欠缺歷史性古蹟完整性的遺憾。 至於同樣也是位於精華地區臺北市成都路的「弘法寺」,今日也已經變成了「臺北天后宮」。 所以從目前各家日治時期日本佛寺的保存完整性來判斷,「臺北法華寺」不論是在建造的時間或是寺院格局的完整保留方面,都達到一定的古蹟維護程度,不愧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日式佛寺古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