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早餐喫「五子」的習俗,即糉子、包子、雞子(雞蛋)、菓子(藠頭)、蒜子,亦有「五子登科」之寓意[109][89]。 端午紀念屈原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裏對於愛國憂民、清高自守、卓爾不羣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而中國近代以來屢被侵略、被壓迫,社會就格外提倡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民國以來屈原的詩詞一直散見於中小學教科書,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在大中華地區也就深入民心。 五四運動之後,端午節、屈原傳說、愛國精神三位一體的組合形態相當長時期一直佔據了主流,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開始把端午節定為詩人節也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而於港澳、臺灣及海外華人地區,則是沿襲南朝以降的思想,把屈原視為歷史上的偉人及悲劇人物來紀念[49][56][20]。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地華人仍然按照傳統慶祝端午節,除了其他地區華人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喫糉子外,有些地方還有「洗龍船」的習俗,即讓孩子在端午節到河邊簡單洗浴,據說能保孩子平安長大[158][159]。 除糉子外,臺灣人端午節還會喫桃李、茄子及菜豆,一般認為是代表健康長壽,當地俗話說「食茄喫到會搖,喫豆喫到老老」。 但苗栗客家人則認為李子象徵子孫繁衍和可以預防中暑,喫長豆是因為長豆形狀像蛇,喫了就不會被蛇咬,喫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註 2]。 端午節食糭2025 糉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糉子還分鹼糉及鹹糉。 臺灣漢人傳統上於端午節清晨會「送蚊」,先燃燒稻梗燻室,然後把楮錢放在路旁,並在門楣上懸蒲艾和插稻草,認為可以避蚊蚋,又會插代表老當益壯的榕樹枝,民間又有「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說法。
端午節食糭: 端午節的習俗
但在筆者看來,正正因為一種東西有多種口味,才能變幻出那麼多美味。 廣東省從化縣民有「送災難」的習俗,是在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在路上。 端午節食糭2025 端午節食糭 新興縣人過端午會從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以法水、貼符驅邪。
- 臺灣北部糉作法是米浸泡於水中,瀝乾後加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用油炒香。
- 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浸泡後加瘦肉、三層肉、香菇、鴨蛋黃、紅蔥頭,亦有添加花生、栗子、蘿蔔乾者,較特殊的亦有加魷魚、蝦米者,餡料須先行醃製。
- 臨清縣端午節時七歲以下小孩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毒,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男孩要戴麥稓做的項鏈作符,女孩戴石榴花。
- 棉繩柔韌度較高,多用於製作體積較大、靈巧度及難度較高的糉。
- 希臘糉(Dolmathakia)是希臘傳統甜點或小喫,在公元前330年就有記載。
- 上海糉要用黃山糉葉,才夠長夠闊,夠柔韌,包到細長的上海糉。
- 競賽結束後,待到農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龍船,期待來年再戰,而官方也會於各地舉行龍舟競賽[77][60]。
- 中國大陸南方部份地區及臺灣在端午有立蛋或錢幣的習俗,每到該日正午,民眾會爭相把蛋或錢幣直立於地板,據說端午節陽氣最重,可使雞蛋直立,只要能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陽氣,會得到一年的好運[65]。
在江西省,端午節女婿要給岳母送禮,因此當地人又把端午戲稱為「岳母節」。 婺源端午節傳統上不喫糉子而喫鴨蛋,當地人稱蛋為「子」,端午喫「子」意味着自己是「龍子」,父母會給小孩做端午服、端午帽[134][135]。 新昌縣的雄黃酒、丹砂酒除抗疫外,還有「開眼」的意義[11]。 不少地區如湖口縣、金谿縣有迎鬼船之俗,不下水,但登高埠,遊街市[84][85]。
端午節食糭: 端午節糉子做法:
端午食糭的風俗,千百年來,歷久不衰,流傳到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發展成為不同面貌的糭子,而在中國,不同地區,也有截然不同外貌的糭子,由材料以至糭葉,都有很大的差別。 馬來糉由於製法與形狀類似華人所紮的糉子,所以當地華人習慣上把它稱作「馬來糉」。 端午節食糭2025 通常所見的馬來糉大抵可分兩種:一種是採用羽狀棕櫚葉(daun tupat)包裹的,另一種卻是用椰葉紮成。 端午節食糭 又稱甜糉,屬甜點類,以糯米和鹼劑包製,成品為黃色、口感有彈性;食用時通常淋上糖漿般的醬汁或直接沾白砂糖或黑糖。 臺灣中部糉作法融合北部與南部的作法(先炒後煮),先將糯米浸泡於水中再瀝乾,配上佐料炒到三分熟後,再與滷肉、蝦米、蘿蔔乾、鴨蛋黃、花生、香菇、栗子一同包入糉葉裡,再水淹過糉子煮至熟透[7][8],費時大約一時半至兩小時。。 中部糉的最大特色為食用時會佐中部特有的辣椒醬(例如東泉、源美、狀元)。
一貫「上三兩」對黃金比例的堅持,「蟹粉流心鹹肉糉」中用上的蟹黃醬以公蟹粉丶母蟹粉及蟹肉調製,比例為5比3比2,搭配傳統鹹肉糉必備的鹹蛋黃,更見鮮香細膩;最後裹上糯米及竹葉,包成經典金字塔形,將流心風味緊緊鎖住。 現顧客可於即日在「上三兩」位於K11 MUSEA的店舖及「百味堂」旗下各大分店購買換領券,並於2021年5月24日起於「百味堂」分店領取禮盒;屆時亦將有少量禮盒以供即場發售。 南部糉所用之「糉葉」,質地細緻而葉面較寬(大部分是麻竹葉),氣味也較芳香,食用時帶有淡淡的竹葉清香。 也有用月桃葉包的,有一股特別的月桃香,而且月桃葉子比較大,可以包更大的糉子,嘉義山區則用俗稱山豬耳的薄葉蜘蛛抱蛋的葉子來當糉葉[9]。 食用時還有一個特色,即淋醬和灑上花生粉,可增加滑順口感。
端午節食糭: 貧富懸殊 香港最高、最低家庭收入相差57.7倍!最窮每月只咁多錢過活!樂施會報告:每5人有1人貧窮!邊個行業是在職貧窮重災、最多人持續失業? 4
番禺人有遊鳳船的風俗,是在船的兩側裝配上能展能收、運動自如的鳳翹,鳳背上搭起亭臺,設有神座。 神座兩側由幾對少年男女伴着宮嬪擊鼓奏樂、侍奉神靈;遊鳳船前後配有護船各一艘,護船裏有壯丁用粗大纜繩拉着鳳船緩緩順流漂過,鳳船前面還有一大幸綵船做前導,綵船上有戲臺沿途演戲[148]。 在順德容桂海尾村端午節會舉行「遊龍大匯」,各坊社都會派出精緻奢美的龍舟巡遊[149]。 在深圳有稱為「扒皇舟」的特色爬龍舟習俗,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不久到端午節,宋帝昰觀看了當地扒龍舟,一時興起,就以護駕有功為名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 此後新安縣人每年端午賽龍舟,鄉民必奉御賜羅傘置於龍船之中,這種龍船被尊稱為「皇舟」。
又有端午紀念介子推之俗,流行於山西,《琴操》記載介子推於五月五日抱木焚死,晉文公為了哀悼他,就下令五月五日不得舉火[92]。 端午節食糭 近代又因為清末革命烈士秋瑾於五月五日就義,端午節又被賦予紀念秋瑾的意義[93][10]。 每當談及端午節,身邊都總會有人自告奮勇「我青年時劃過龍舟。」劃龍舟象徵着端午節,古人不忍良臣屈原投江自盡,許多村民便劃船拯救。
端午節食糭: 恆香2021 端午節專題:
與其他華人地區一樣許多人會在端午節穿紅色的東西以代表幸運的東西,臺灣端午節賽龍舟和繫五彩縷的習俗,當地人把劃龍舟稱為「扒龍船」,把五彩縷稱為「神煉」。 端午節食糭2025 臺中市南屯區的犁頭店有端午穿木屐躦鯪鯉的習俗,現在已發展成一種趣味競賽。 臺灣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認為端午當天「中晝」(中午)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刻飲用午時水可強身健體、驅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驅邪植物,另外當天以午時水洗艾草水稱為「沐午時水」,同樣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 荊楚地區的湖南和湖北是楚國故地,當地的端午節慶活動較大部份地區盛大和隆重。
端午節食糭: 糉子煮多久?端午節蒸/烚/叮糭貼士:14個微波爐妙法
成都市區端午節晚上,人們會到錦江和合江亭附近放河燈和孔明燈祈福。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端午放河燈又有了悼念地震死難者的意義[143][144][145][10]。 重慶市石柱縣有「出端午佬」的習俗,是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在街上敲鑼打鼓遊行[11]。
端午節食糭: 端午節|食糭太多或致血糖暴升兼消化不良 3款替代食譜一次睇!
到了近代,有些北方的糉子也成爲和南方的一樣,成爲4個角的糉子。 但是口味還是多爲大棗、小棗、金絲棗或者豆沙,以甜味爲主,鹹味較少。 選擇糉葉時,第一時間要考慮的是到底你要製作哪一種端午糉,香港人鐘愛的糉以裹蒸糉、鹹肉糉以及鹼水糉為主。 選用的葉片亦多為竹葉為主,如果想要有特別的香氣,才會選用荷葉。 喫糉宜控制在端午節假期及前後食用,一星期不宜喫超過2隻,每餐份量應為1/2隻至1隻,或者選擇體積比較小的糭。
端午節食糭: 開學補習優惠 優惠總值$228
而經典鹼水糉子則有「福果芋泥鹼水糉」($68),以福果丶芋泥丶糯米等為餡料,以新鮮即製的香甜芋泥搭配高燒福果,口感細膩,帶來與家人團聚的滿滿幸福感。 鹼糉:在糯米中加入鹼液煮熟而成,又稱「鹻糉」(kĩ-tsaŋ)。 兼具黏、軟、滑的特色,一口咬下,外面是白砂糖的粒粒口感,粘着糉子糯米的軟糯,清香黏實。 糉體是黃色膠黏的樣子,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 2005年11月,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所認定(第三批)[173]。 此事發生後,端午祭的本源地中國的一些媒體及團體開始對「以韓國起源的節日的名義在無形文化遺産登錄」等進行強烈的反駁。
端午節食糭: 健康快車
今年奇華餅家推出非常獨特的泡菜黑豚肉糭,加入香辣泡菜和黑豚肉,雖然糯米浸滿泡菜汁,不過不會過辣,適合未必接受到太辣人士食用,感覺有點像品嚐韓式泡菜豬肉蓋飯和手抓飯,非常特別。 一般傳統糭子主要食材係糯米,不過糯米比較難消費,食多仲容易脹氣、肚痛~因此,不妨以糙米、五殼米或紫米等取代糯米,既高纖維,又可降低熱量。 端午節食糭 另外,如想減少糯米份量,可選擇以綠豆、腰豆、紅豆、三角豆、黃豆及眉豆等豆類取代。 大家可能都知道喫太多糭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但未必深究過哪些食材最不健康,或者喫多少算是過量。 香港營養師協會培訓及發展主任註冊營養師(澳洲)梁曦允認為:「糭屬於應節食品,不是每天都會進食,因此不會界定它是否健康」,惟大家切忌進食過多,以及某些長期病患者多加留意端午糭內的餡料。
端午節食糭: 健康大曬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認為這些是迎濤神祭龍圖騰的習俗,並主張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21]。 隋代杜臺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喫糉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22]。 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喫糉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21]。 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端午節食糭2025 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着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 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端午節食糭: 健康「膚」識
端午節的民俗十分豐富,包括賽龍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等,特別是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糭子、送糭子,成為節日裏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 糭子這種美食最早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當時人們用茭白葉包着黃米做成牛角形狀,或用竹筒裝米加以密封烤熟喫。 後來在端午節這天喫糭子則是因為紀念屈原,直到晉代,糭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並用作人們交往互贈的禮品。 隨着時代的變遷,糭子的品種越來越多,人們開始在米中加入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原料,近年甚至有了巧克力、冰糭等創新口味,讓這一古老的中國美食不斷發揚光大。
端午節食糭: 午節糉推介:唐宮小聚「松露西班牙黑毛豬糉」($68)
選用多款珍貴材料製作而成,當中包括原隻10頭鮑魚、頂級瑤柱、金華火腿、精選鹹蛋黃及一級糯米等,內餡甘香濃鬱,滋味矜貴。 「北海道馬糞海膽糉」是在傳統的蛋黃鹹肉糉中加入海膽,選用的是當造於4至10月,產於北海道禮文島或根室的馬糞海膽,此兩處產地的海膽被公認為全日本質素最好。 REIGN 的北海道馬糞海膽糉每隻不吝嗇的包含30克海膽,置於豬肉和蛋黃之上,海膽融合漏油蛋黃,並配以同樣來自北海道的原粒宗谷元貝,以及意大利巴馬火腿,滋味更為豐盈。 是的,這款教人眼前一亮的鹹味養生素糉「韓式泡菜養生素糉」,以「土生花」自家製的走五辛泡菜混合糯米,綴以油質香醇的紫蘇葉籽油,讓糉子帶絲絲辣勁又不失清新,以蓮葉包裹,更為糉子添上一抹獨特蓮香。 由即日起可供預訂,並可於5月24日起到餐廳領取。 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由於當地的土生華人沿襲了其祖先帶來的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加上受到馬來人的文化影響,他們以獨有的「中式+馬來式」的混合做法製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娘惹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