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新北市政府大力推廣淡蘭古道旅遊觀光活動。 所謂的淡蘭古道,是指清代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現今臺北到宜蘭)的主要交通要道,分為三條路線:北路(官道)、中路(民道)與南路(茶道)。 其中最為知名的是北路官道,以瑞芳為起點,經猴硐、雙溪、貢寮,終至宜蘭大里,金字碑、虎字碑、雄鎮蠻煙摩碣都在這條路徑。 當年馬偕往返臺北宜蘭宣教,多數走這兒,同時留有文字紀錄與攝影照片。 學甲區學甲寮慈照宮於上白礁祭典時,神轎皆排列於慈濟宮之前,乃肇源於慈照宮雕刻保生大帝神像奉祀時,神像較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高大,雕刻後學甲寮莊內事故紛傳,經莊內大老請示神意後,將慈濟宮原祀舊四大帝與慈照宮神像交換,現今慈濟宮內舊四大帝神像實為當年慈照宮開基神像。 慈濟宮與清濟宮兩廟斷香,兩廟並各自聘請學者,援引文獻,考證源流,互爭建廟時間早晚,成為臺灣民間信仰中互爭正統地位的一件公案。
農曆四月十六日下午一時會將二媽神像送回野柳的發現地祭祀,由姊妹宮桃園慈護宮的六媽神像與金包裏慈護宮開基神像陪同。 2018年12月11日,新北市市政會議中,市長朱立倫頒授證書給廟方「金包裏二媽回野柳媽祖洞祭典」無形文化資產證書。 2003年初,正殿上方樑柱有移位情況,廟方有意將廟拆掉重建,引起當地文史工作者發出保存聲浪。
慈仁宮: 大帝 公
現有廟地為清代時由鹽水岸(今鹽水區)趙姓信徒所捐獻,面積約為0.213公頃。。 關於保生大帝有許多傳說,而高雄蓮池潭上的龍虎塔就是依據其中「醫虎喉、點龍眼」的傳奇事蹟所興建的。 據傳保生大帝有次在山中採藥,忽見一白額金睛虎前來相求醫治,原來白額金睛虎,因食一婦人,以致婦人所戴頭飾髮針哽咽其喉,正在生死掙扎之際,忽見保生大帝前來,故現身相求。
- 慈慶宮為明代所建,原址位於東華門內三座門迤北。
- 自此老虎當下立誓,願跟隨大帝,後經大帝度化成神,乃隨侍左側,其正是守護大帝之「黑虎將軍」。
- 由於該廟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故神像可能已有八百餘年歷史。
- 現學甲慈宮正殿左壁上嵌有「開基二大帝復歸慈濟宮協議文勒石」即是這個事件的歷史紀錄。
當地百姓追懷原鄉祖廟,於每年保生大帝誕辰後便迎請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前往當地繞境巡狩,後來因時代變遷,繞境習俗中斷多年,然而該地廟宇每年仍會迎請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前往當地廟宇輪流駐蹕,接受百姓祭拜。 慈仁宮2025 2010年在慈濟宮與安南區十六寮各廟宇的倡議下,循舊日之例,擴大舉辦為「安南巡禮」活動。 1978年,學甲慈濟宮在該地頭前寮將軍溪畔建「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由當時的臺南縣長楊寶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衡道、臺灣史蹟研究中心主任黃宇元、慈濟宮董事長鄭帝分別於四面題字,楊寶發與鄭帝並撰有碑記。
慈仁宮: 資產
文建會文化資產委員會在1982年12月27日下午,通過內政部提交、包含虎字碑的暫定第一級國家級古蹟名單,並預計下月開始勘查。 次年3月20日,文建會國家級古蹟評鑑小組,以三個半小時徒步跋涉草嶺古道,勘查雄鎮蠻煙碑、與已被刻字圖繪的虎字碑。 據佳里區番仔寮應元宮當地耆老流傳,學甲慈濟宮內所奉祀舊三大帝即為番仔寮應元宮二大帝。 相傳學甲慈濟宮舊三大帝與應元宮二大帝同時送往一家佛具店剃面整飾,學甲慈濟宮主事人員見店內司傅為神像於水桶內退神洗滌時,應元宮神像因水面浮力反彈至桶外,誤為神蹟顯示,遂與店內商量,私下與應元宮神像交換,迎回慈濟宮祀奉。 二戰後,及1957年番仔寮應元宮丁酉科謝恩祈安三朝清醮時,應元宮皆曾派出神轎迎請學甲慈濟宮舊三大帝神像前往鑑醮。 依學甲當地民間相傳,學甲慈濟宮開基二大帝曾於西元1860年左右失落,由嘉義北社尾軍伕迎奉,僅留下大帝神像木椅,1945年下社角李抄、李長記父子連夜受保生大帝託夢,李長記遂前往北社尾查訪,趁機迎回開基二大帝神像。
根據陳俊宏長老的調查,新社教會就位在貢寮新社媽祖廟慈仁宮的右方坡地。 為了一睹昔日教堂樣貌,今年十月國慶連假我走訪貢寮新社,踏查賓為霖教會。 當天,我先登高草嶺古道,秋高氣爽,微風徐徐,在貢寮遠望坑口停車後,一路向上挺進,途經雄鎮蠻煙、虎字碑,抵達埡口,豁然開朗,俯視龜山島,遙想當年馬偕也曾駐足此地,前進噶瑪蘭。
慈仁宮: 慈仁宮 ⭐⭐⭐⭐⭐
1884年一月12日,馬偕租屋設立新社教會,後於1889年年底,用石頭與灰泥搭蓋建造「裡外乾淨、氣派美觀」的禮拜堂,而且有玻璃窗,光線充足,並將新社教會命名為「賓為霖紀念教會」。 馬偕差派他的學生陳火(陳榮輝)擔任駐堂傳道師,禮拜堂的設計圖由馬偕畫好後,就將監工的任務交給陳火,還特別稱讚他的學生:「陳火非常的精打細算,所以一點超額都沒有。」後來馬偕將長女偕媽蓮許配給陳火的長子陳清義,師徒之情表露無遺。 慈仁宮 慈慶宮為明代所建,原址位於東華門內三座門迤北。 此組建築今已無存,清代在此基礎上建阿哥們的居住地曰南三所。
慈仁宮: 祭典
沿著原路下山,驅車前往貢寮舊社,舊社靠海,原是三貂社的聚落,後來族人沿雙溪向內遷居,落腳南岸河階,取名新社。 早期交通靠舢舨渡河,西抵貢寮、雙溪(舊名頂雙溪),東達河海交會。 今日雙溪兩岸橫跨水泥橋梁,渡船頭已成歷史遺跡。 雖如此,我站在橋頭,仍見有一艘舢舨停泊岸邊,猶發思古之情。 1887年三月2日馬偕首次為32名信徒施洗,隔年一月8日再為15名信徒施洗,合計47人,當時新社約有住民500人,族人信徒比例佔一成。 慈仁宮2025 當年新社教會領洗簿內記錄有早期信徒名單,潘無牙是第一批信徒,三年後於1890年八月30日按立為首位執事,可能名字俗氣,改名潘士準。
慈仁宮: 學甲慈濟宮
保生大帝先予以斥責,見白額金睛虎有悔意,於是即以符水灌入虎口,使其骨頭化水,並入虎口拔除髮針,救其性命。 自此老虎當下立誓,願跟隨大帝,後經大帝度化成神,乃隨侍左側,其正是守護大帝之「黑虎將軍」。 另次,一患眼疾之蟠龍,幻化為人身求治,大帝識破其為非人,則以符水點於龍睛,治癒其眼疾。
慈仁宮: 慈仁宮
1981年於當地建立白礁亭,以備舉行謁祖祭典。 目前學甲慈濟宮主體建築分為前殿、正殿、後殿三落建築,為三落三間起建築,大體保持嘉慶至鹹豐年間面貌。 三川殿前左右各有舊式金爐一座,屬三級古蹟建物的一部分,已不燃燒金紙。 學甲慈濟宮祀奉保生大帝,據說廟內主要神像「開基二大帝」出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今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祖廟「白礁慈濟宮」,為祖廟最早建廟雕刻的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之一。 由於該廟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故神像可能已有八百餘年歷史。 慈仁宮 此神像於明鄭時期由白礁鄉積善裏百姓李勝攜帶,隨鄭成功部將陳一桂渡海來臺。
慈仁宮: 慈仁宮 ⭐⭐⭐
學甲宅子港居民聽聞,出動八人大抬神輿,迎奉神像返回學甲。 下社角放棄迎奉開基二大帝權利,將神像歸回學甲慈濟宮奉祀。 現學甲慈宮正殿左壁上嵌有「開基二大帝復歸慈濟宮協議文勒石」即是這個事件的歷史紀錄。 臺南市安南區原為臺江內海,經泥沙淤積逐漸形成陸地,拓墾先民多自曾文溪北岸遷徙移居,逐漸形成所謂「臺江十六寮」的區域。 而許多拓墾者便來自學甲地區,並自慈濟宮分靈、分火前往奉祀,建立角頭廟宇,逐步擴張成為以保生大帝為祭祀主神的聯莊祭祀組織。
慈仁宮: 建築
另外尚有泉州市麒麟山慈濟宮亦是學甲慈濟宮之分靈廟。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學甲慈濟宮廟埕兩側有日月井(亦稱龍虎井),1955年該廟於西側廟地興建店鋪,1966年於濟生路興建慈生別館,1977年於廟宇左側興建保生賓館,作為香客大樓。 1982年在保生賓館前另建慈濟文化大樓,兼作為戲臺。 學甲慈濟宮位於學甲區中心慈福裏濟生路上,鄰近學甲市場。
慈仁宮: 高雄美食【慈仁宮黑仕香腸】每次經過都是一堆人的廟口老牌香腸 0則留言
建築原列為暫定古蹟,在2017年2月22日新北市文化局招開的文資審議大會中,不列為文化資產。 同年9月30日舉行動土典禮,但等到文化局審議通過才會拆除動工。 慈仁宮 2019年2月廟方申請為登錄歷史建築,經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史蹟聚落建築羣及文化景觀審議會決議,於同年6月17日公告。
慈仁宮: 慈仁宮 ⭐⭐⭐⭐⭐
拓碑者會以硬物敲擊宣紙,長久以來使石碑字跡斑落,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在1984年10月9日於碑旁豎立警告標誌,但當日即發現宜蘭縣黎明國小高年級學生拓碑,經管理處人員禁止。 管理單位規定未經許可而來拓碑者,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罰鍰。 後來1997年5月31日,大里天公廟旁的大里遊客服務中心啟用時,就放了此碑的複製品,提供旅客拓碑。 大里遊客中心也載明拓印正確方法,讓遊客得以拓碑,又可保護真品。 同治五年(1866年),年僅二十多歲的劉明燈剿太平軍有功,被閩浙總督左宗棠舉奏調任臺灣鎮總兵,於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七年(1868年)先後在草嶺古道、坪林跑馬古道各立了一座虎字碑。 慈仁宮 現今的慈仁宮廟宇建築於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十六日開工,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舉行安座大典,民國八十三年桐月二十四日三聖佛殿完成。
處於風口的虎字碑,北迎太平洋東北季風,南接雙溪望遠坑谷風。 一年之中,時當農歷九月十月,以南風轉北風的那日天最烈。 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信徒決議雕塑保生大帝神像,供信徒參拜,此金尊奉祀場所皆設於爐主之處,每年隨爐主輪流更換而異動。 至民國四十八年(西元1959年),信士黃風烈任爐主時,發心捐獻其住宅一部份裝設為神壇,自此神尊有完所安置,受人朝拜,是慈仁宮之前身,即現今鹽埕區北端街一O三號。 慈仁宮 而後信徒量又大增,每年保生大帝聖誕,善男信女朝拜者絡繹不絕。 原本簡陋廟宇已無法容納集會活動的需要,幸遇現在廟址要出讓,於是稟聖意定奪,得到保生大帝賜準。
明治24年(1891年),威仁親王以海軍大佐擔任巡洋艦「高雄號」艦長,俄羅斯帝國的尼古拉皇太子(後來的尼古拉二世)來日本訪問時,威仁親王因有外國留學的經驗,受命代表明治天皇接待,期間尼古拉皇太子在滋賀縣大津市遇刺,史稱大津事件。 除董監事會掌理廟務之外,另由祭祀圈內下角、中角、後角輪流擔任爐主,每年由輪值角頭,推派十六人於保生大帝神像前擲筊決定爐主、協會、副會各一人,其餘十三人則擔任頭家,爐主與頭家主要負責祭祀工作,任期皆為一年。 特殊分靈廟宇:學甲慈濟宮分靈廟中特殊者乃是分靈至中國福建晉江的寶泉庵,乃是清代晉江深滬人旅居臺灣,由臺南學甲迎請回鄉祀奉,並進而分靈至香港、菲律賓馬尼拉、宿霧等地。
李勝於學甲將軍溪頭前寮渡口上岸,並定居於今學甲區下社角部落,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有鹽水趙姓人家捐地,遂於現地正式建廟祀奉,成為當地信仰中心,後來信仰圈逐漸擴大至學甲堡之範圍。 農曆四月十五日遶境以紀念百多年前蝗災,金山各廟宇派出神像參加。 廟方董事長王淵源在2001年表示,二百多年前金山曾大量蝗蟲入境,將三、四月間正值生長期的農作物全部喫光,民不聊生,後來金面媽祖結合眾尊神祇一起遶境出巡,去除災運後,類似情事就不曾再發生,因此年年出巡。
登錄種類:碑碣公告1985年8月19日詳細登錄資料材料砂質硬巖虎字碑,是位於臺灣新北市貢寮區福隆裏草嶺古道埡口上、刻有虎字的石碣,是經過政府認定的古蹟。 學甲慈濟宮開基二大帝由李勝迎來臺灣之後,早期由李家奉祀於下社角(位於學甲鎮仁得裏、慈福裏之間),李勝有三房子孫,大房奉祀開基保生大帝,二房奉祀開基謝府元帥,三房奉祀開基中壇太子。 因大房事業不順,遂將開基二大帝留置於路旁,由當地鄉人建草菴祭祀,多有神蹟,遂逐步擴建成為大廟。 而原下社角則另刻保生大帝神像,後則建廟白礁宮祀奉保生大帝、謝府元帥、中壇太子等,為當地莊廟。 位於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9號的慈濟宮,又稱「保生大帝廟」,俗稱「老祖廟」,主祀被稱為「大道公」或「吳真人」的保生大帝。
嘉慶十四年(1809年),歲次己巳年間,在金包裏街興建的媽祖廟落成,初名為「天后宮」,後更名「慈護宮」。 廟為金山地區的信仰中心,俗稱「金包裏媽祖廟」 、「金山大廟」,在《淡水廳誌》中記載此廟為天后宮十七廟之一。 1867年基隆海嘯,廟身全毀,地方鄉紳以六年時間重建,陸續增建成今日閩南式宮殿規模。 廟內仍保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到昭和年間歷次修繕的樑柱、對聯、題刻與牌匾等構件。
嘉義北社尾保安宮當地傳說則大異其趣,相傳有學甲人士,有感於北社尾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遂趁管理人不備,迎往學甲慈濟宮奉祀。 而後開基二大帝於信徒問事時,顯靈起乩,由乩童帶回保安宮,僅留下神像座椅而已。 直至民國四十九年臺灣光復後,慈濟宮才重建於今蓮潭路九號的現址,並迎奉回保生大帝、虎爺等諸神像。 到了民國八十九年廟方開始規劃重建慈濟宮並整修龍虎塔,直至民國九十三年才正式破土重建,於民國九十七年四月一日完工安座迄今。 先登高草嶺古道,秋高氣爽,微風徐徐,在貢寮遠望坑口停車後,一路向上挺進,途經雄鎮蠻煙、虎字碑,抵達埡口,豁然開朗,俯視龜山島,遙想當年馬偕也曾駐足此地,前進噶瑪蘭。
慈仁宮: 慈仁宮 ⭐⭐⭐
金山金包里老街是基隆北海岸最早開墾的地區,依文獻可追溯至乾隆年間的契約。 慈護宮監事李國昌表示,嘉慶初年,漁民在野柳海邊石洞內發現有一尊媽祖神像,地方百姓捐錢建廟,並塑造一尊媽祖做為紀念,將原先漂流而來的媽祖神像放於大尊神像腹內,俗稱「二媽」,石洞也被百姓尊稱為「媽祖洞」。 時間再往前推,400年前西班牙人在北臺灣登陸,將東北角一帶的港灣稱為聖地牙哥,閩南語式音譯稱作「三貂」。 禮拜堂建在名為雙溪的清澈溪流岸邊,可以作為淡蘭古道上的宣教基地。
慈仁宮: 資產
雙溪,因牡丹溪和平林溪匯流得名,在此的新社聚落,恰好位於雙溪轉折處的南岸河階,溪水向下便從福隆入海。 慈仁宮2025 新社也是一處三貂社平埔族的聚落,當地人稱作番仔社,官商往來頻繁,不少漢人也移居這裡。 其中位在新北市和宜蘭縣界交會之處、草嶺古道頂端的虎字碑,距劉明燈所寫的雄鎮蠻煙碑相距約一公里半,步行約十餘分鐘行程;距魷魚公廟步行僅數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