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查詢平臺《比薪水》調查今年上半年雙北、臺中、高雄、新竹等七縣市的平均薪資,並公佈各都市超過該地平均薪資的企業,進一步瞭解臺灣平均薪資的走向與趨勢。 數據分析發現,2021年初任人員從事製造業平均薪資達3.7萬元、其次為金融保險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均為3.6萬元;在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也有3.5萬元,均為較高產業。 但若是從是服務業、住宿及餐飲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農林漁牧業僅有2.7萬元,礦業及土石採取業2.6萬元最低。 包括: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半導體業、鞋類∕紡織製品製造業、投資理財業、軟體及網路業、金融業、光電及光學業、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電信及通訊業、顧問∕研發∕設計業、水電能源供應業。 其他「遙遙領先羣」多為資通訊、顧問知識財、石化重工業、以及藍灰領技術職。 平均薪資 比薪水為大家整理了 2022 年基本工資最新的調漲資訊,將月薪、時薪以及對照近年來的基本工資調漲,讓大家可以更清楚瞭解目前臺灣求職市場的薪資現況,也更瞭解自己的身價。
- 「原領工資」是計算職災的工資補償金時,作為補償金數額的說明。
- 基上,僱主提供勞工之膳宿、水電費用等均得約定為工資之一部分,連同以法定通用貨幣給付之部分,若不低於基本工資,應屬合法。
- 主計總處解釋,主因女性受僱員工佔比較高的住宿及餐飲業、批發及零售業、其他服務業等受到疫情影響,導致薪資成長幅度較低。
- 「週休二日」相關規定修正後,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自行排定。
- 此外,也有網友認為「平均」的算法就是個錯誤,「總經理也拉進來平均,笑死」、「我跟郭臺銘平均」、「有和遊民平均嗎?我猜沒有」、「主計處很強調平均,你各位知道了嗎」、「建議以後改成老闆平均收入」、「真的要了解民眾的實際薪資狀況,可能還是得看中位數會纔行」。
- 薪資分為「經常性薪資」及「非經常薪資」兩種,前者指的是一般認知的「月薪」,即每個月都能領到的錢,包含本薪、按月給付之固定津貼及獎金等等;後者指的則是非每月固定領的錢,如加班費、年終獎金、績效獎金與全勤獎金等等。
- A:勞動基準法第22條規定,工資之給付,應以法定通用貨幣為之。
《比薪水》統計今年1月到6月近半年內所收到的薪資情報,全國各縣市平均薪資為41111元,與主計處上月所公佈的經常性薪資46570元相比,相差了5459元。 但除了科技相關產業外,像是電商、銀行也都有公司入榜,比薪水建議求職者可以參考入榜公司的產業,平均薪資顯示的是該間公司的薪資水平,此外也可以瞭解該產業的薪資是有機會具有競爭性的,求職者可以從這個角度切入,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產業與工作。 比薪水指出,目前高雄超車臺中薪資的狀況僅在2022年上半年度的報告中看見,若是長期都有此趨勢,再來討論高雄薪資成長的關鍵因素較為合理,不過光是臺積電落腳高雄消息釋出,確實已為高雄求職市場帶來了變動,科技產業的公司都必須拿出聰明的條件來留住未來可能流失的人才。
平均薪資: 臺灣男女薪資差距真的存在!網友靠爬蟲程式揭背後主因:薪水會低都是自己選的
電力及燃氣供應商、金融及保險業、醫療及社會服務業收入最高。 本份研究報告運用了全國納稅人的薪資所得,如果大家都有如實繳稅的話,將是最精確的臺灣薪資樣貌。 假設勞工於3月初離職,無論離職原因為何,皆不妨礙勞工已於1、2月提供勞務,並且達到業績獎金發放標準,因此勞工此時當然具有工資請求之資格,僅單純勞資雙方,特別針對「業績獎金」另外約定發放日期喔。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先討論工資之定義,按#勞基法第2條第3項之定義,「工資即為勞務之對價」,因此勞工若已提供勞務,僱主即有支付相對報酬之義務。
另,勞工於「契約終止」時仍未休完特別休假,僱主所發給之特別休假未休日數之工資,因屬終止契約後之所得,得不併入平均工資計算。 三、12月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2,495元,年增2.70%;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總薪資平均為54,433元,年增7.01%。 108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1,883元,年增2.26%;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3,667元,年增2.40%。 二、12月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不含外國籍與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4,788元,年增2.76%;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總薪資平均為57,612元,年增7.33%。
平均薪資: 基本工資公告,最低薪資 25,250 元!2022 月薪、時薪新制完整整理
中位數趕不上平均數的增速,意味著極端高薪族羣跑得更快,許多勞工幾乎留在原地踏步,兩者之間的差距由2012年的11.1萬元,去年已經升至16.4萬元。 事業單位如係免費提供勞工夥(膳)食,或由勞工自費負擔,事業單位酌予補助,且對於未用膳勞工不另發津貼或不予補助者,應視為事業單位之福利措施,不屬工資範疇。 從行業別區分,薪資最好的仍然是「電力及燃氣供應業」中位數112.4萬元,同時中位數與平均數比值0.975為類別中最小,薪資不只高也是行情最穩定的行業;薪資分佈呈現極端值分佈最明顯的則是「醫療保健業」,中位數與平均數比值0.785。
不過,每個月有大月有小月,因此都是以日平均工資乘×30,顯數對於勞工不利之解釋。 平均薪資 立委郭國文曾於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提出警訊,提到2020年臺灣傳產出口普遍衰退、僅半導體一枝獨秀、年增9.5%,他直言經濟、薪資成長數字已與社會現況失衡。 總薪資扣除消費者物價因素後,纔是勞工實質薪資增加、能購買消費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及總薪資」。
平均薪資: 勞動報酬
此外,比薪水還發現,七都的高薪公司清單出爐,不難觀察到有八成都是科技相關產業,從近年穩坐高薪龍頭的半導體業,到軟體服務、電腦、電子與相關產業,都在高薪公司情單中可見身影。 舉凡跟科技、資訊產業有關聯,薪資都有著一定的水準,而從近期公佈的上市上櫃非主管值平均薪資統計來看,年薪前20名也幾乎都是半導體相關產業。 主計處每年一公佈全臺薪資統計都會掀起話題,是不少人用來判斷自己薪資有沒有到平均值,排行在全臺勞工人口中前、後段班的重要依據。 這次主計處在23日公佈最新資料,初步解讀108年全年總薪資統計結果,去年全臺的薪資中位數為49.8萬元,代表有超過一半的勞工年薪不到50萬元。
平均薪資: 公司電腦別裝LINE!IT曝恐怖內幕
,但不包括農林漁牧業、政府機關、小學以上公私立學校,以及宗教、職業團體及類似組織等行業僱用之員工。 另108年起擴增行業範圍包括「研究發展服務業」(屬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學前教育」(屬教育業)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屬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五) 特殊狀況─任職不滿六個月:這狀況不複雜,按實際任職期間工資總額及實際任職總日數,扣掉(二)的日數與工資後,再平均計算即可。 這些名詞看起來都很像,甚至也有不同的名詞卻具有相同的內涵與計算方式。 平均工資是資遣費、退休金、工資終結補償、殘廢補償、喪葬費補償及死亡補償的計算基礎,甚至主管機關也曾發布函釋表示,預告期間工資可依平均工資之標準來計算(註一),當平均工資越高時,前述法定給付金額也就跟著提高,致影響勞資雙方之權利義務甚巨,因此,實有必要對平均工資做進一步之分析。
平均薪資: 不接地氣的「平均薪資」
營建業則是受惠於房市熱潮,年薪76.6萬元,比2020增加8.5%、增幅最多,產業年薪排名也從第10名爬升至第7名。 新修正之一個月平均工資計算標準自83年4月11日起適用,原內政部74年12月21日(74)臺內勞字第371678號釋示,同時停止援用。 平均薪資 凡83年4月11日以後退休或資遣者,僱主應以新規定之月平均工資計算勞工之退休金或資遣費,惟在83年4月10日以前退休或資遣者,仍依內政部74年12月21日臺內勞字第371678號之函規定辦理。 依勞動基準法(以下簡稱本法)第38條第2項規定:「前項之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但僱主基於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或勞工因個人因素,得與他方協商調整。」;同條第4項規定:「勞工之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之日數,僱主應發給工資。」。
平均薪資: 薪水檔案櫃
以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及半導體產業為例,雖然員工多為理工背景的工程師,但也歡迎非理工科系畢業生從業務、採購、客服等職務切入,共享產業獲利的成果。 包括:運輸業、建築或土木工程業、精密儀器及醫療器材業、電子零組件業、保險業、化學製造業、不動產、電力機械設備製造業、廣告行銷∕傳播經紀業、育樂用品製造業、法律服務業。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1 年九月《比薪水》以「工作中你最在乎的事?」為題進行調查,針對「薪水制度」的調查結果顯示,有 60.6% 的員工表示,比起年終獎金、績效獎金、三節獎金,「每年調薪」更為重要。 比薪水以「翻轉資訊不對稱」與「薪資透明化」為核心理念,打造「以人為本」的薪資查詢服務,幫助臺灣求職者們瞭解自身的市場身價,藉此選擇更好的工作機會。 年薪總額包含年本薪(平均月薪乘以12個月)、津貼、固定保障年終/年中獎金、以及績效獎金、佣金、業績獎金、員工分紅等變動獎金。 104人資學院資深副總經理花梓馨引述經濟部統計,今年前3季外銷訂單有481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4%,外銷暢旺帶動整體薪資上漲,年薪總額在64萬元上下徘徊3年後攻上65萬元,2.5%的增幅更是4年來新高。
平均薪資: 薪資統計出爐!從你的「年齡」、「學歷」、「行業」來看自己是否贏過半數人
主計處21日發布2021年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統計,薪資中位數落在50.6萬元,較2020年增加0.5萬,平均年薪為67萬,不過有高達68.31%受僱員工全年收入未達平均總薪資,比例創下歷年新高。 據瞭解,主計總處指出,本項調查的薪資是指廠商支付給員工的工作報酬,包括經常性薪資(含本薪、按月津貼等,即一般慣稱之「月薪」)及非經常性薪資(年終獎金、年節獎金、員工酬勞(紅利)、績效獎金及加班費等),不含個人其他來源所得或收入,例如股息、利息、兼職或租賃等。 平均薪資2025 行政院主計總處17日公佈,110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3211元,年增1.93%,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萬5754元,年增2.94%,消息曝光引起討論。
平均薪資: 薪資
同法第26條規定,僱主不得預扣勞工工資作為違約金或賠償費用。 所稱「預扣勞工工資」,係指在違約、賠償等事實未發生或其事實已發生,但責任歸屬、範圍大小、金額多寡等未確定前,僱主預先扣發勞工工資作為違約金或賠償費用。 A:事業單位依勞工居住地距上班地點遠近支給之交通補助費,如非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並經與勞工協商同意,則非屬勞動基準法第二條第三款所稱之工資,於計算延長工時工資時無庸計入。 平均薪資 A:勞動基準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五款所定「按件計酬之勞工」係指勞工之工資中包含依完成工作量所獲致之工資,而此項工資之多寡,足以影響其生活可否維持者而言。 上開情形之勞工,其僱主如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而影響其生活之維持時,自有該款之適用。 「同時受僱於2個以上投保單位」:其普通事故保險給付之月投保薪資得合併計算,不得超過勞工保險投保薪資分級表最高1級。
事情起因於一個禮拜前,行政院召開「我國薪資現況、低薪研究及其對策」記者會,會上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指出,2018年第一季實質總薪資為59,852元,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並分析薪資不成長的原因包括外勞人數過多拉低平均薪資、全球化、學歷貶值及非薪資報酬增加等等。 不過數據一出,馬上遭受各界質疑,網友紛紛留言「對不起大家,我拉低平均」,嘲諷政府選擇性公佈數據。 平均薪資 全球高通膨持續升溫,也令人不禁感嘆「什麼都漲,薪水沒漲」。
平均薪資: 勞工領不到平均薪資「創新高」 半數年薪低於50.6萬元
職場專家洪雪珍表示,三十歲,是一生薪水高低的重要分水嶺,如果在這個年紀領的是高於一般水準的薪資,往後都會在一定水平上面,而且有機會愈攀愈高,將差距拉大;但如果領的是低於一般水準,往後薪資很可能就定型,再往上調薪的機會不大,即使有機會調薪,幅度也有限。 平均薪資達39262元,其中共3間公司超越該地平均薪資,分別是聯電58644元、臺積電53927元、羣創48468元。 平均薪資為40885元,其中共4間公司超越該地平均薪資,分別是臺達電60200元、廣達電53390元、日月光中壢廠45688元、欣興42246元。
財政部報告採用國際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薪資水準指標,將「薪資低於中位數三分之二者」定義為「低薪族」,若以該份研究的資料來計算,低薪族門檻約落在22K~23K,略高於當時的基本工資(18K~20K)。 臺灣直到2016年的11月,主計總處才第一次公佈薪資中位數,該份統計可以往前回溯看到2009年的薪資中位數資料。 除了科技相關產業外,像是電商、銀行也都有公司入榜,《比薪水》建議大家可以參考入榜公司的產業,平均薪資顯示的是該間公司的薪資水平,此外也可以瞭解該產業的薪資是有機會具有競爭性的,求職者可以從這個角度切入,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產業與工作。 平均薪資 七都的高薪公司清單出爐,不難觀察到有八成都是科技相關產業,從近年穩坐高薪龍頭的半導體業,到軟體服務、電腦、電子與相關產業,都在高薪公司情單中可見身影。 根據《比薪水》調查,今年上半年薪資統計結果可發現,七都裡僅有兩都——臺北與新竹的平均薪資高於全國各縣市平均薪資,而按照平均薪資的高低排行則是:新竹、臺北、新北、桃園、臺南、高雄、臺中。
平均薪資: 勞工和官員都要懂的統計學
女性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47.3萬元,年增1.16%,男性則是54.9萬元,年增3.11%。 主計總處解釋,主因女性受僱員工佔比較高的住宿及餐飲業、批發及零售業、其他服務業等受到疫情影響,導致薪資成長幅度較低。 平均薪資2025 勞動基準法第二條第四款規定「平均工資」,係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6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即事由發生當日不算入,自當日前一日依曆往前推算6個月期間,該期間並不屬於非連續計算之情形,自應依民法第123條第1項規定依曆計算,而不宜解為算足30日。 故本會83年4月9日臺83勞動2字第25564號函釋內容與民法第123條規定,尚無牴觸。 因此,有關平均工資之計算,仍請依上開函釋規定辦理。 本法第2條第4款規定略以:「平均工資:指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6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
平均薪資: 月薪制:每月基本工資為 25,250 元。時薪制:每小時基本工資為 168 元。
到了三十歲,累積七八年工作經歷後,薪資開始明顯出現變化,拉大差距,三種薪資族羣隱然成形,再經過黃金十年馬拉松賽,一旦到了四十歲,有人會出現幾倍到十幾倍的差距,M型的輪廓就整個冒出來。 過去經常在七都平均薪資排行中墊底的高雄,在這 2022 年上半年度薪資報告裡,少見的有了薪資上的成長,且超越臺中平均薪資。 平均薪資35956元,共4間公司超越該地平均,分別是臺灣美光65488元、臺積電54590元、友達46710元、矽品40665元。 平均薪資42464元,其中共10間公司超越該地平均薪資,分別是和碩53541元、緯創53148元、花旗51958元、資策會50470元、華碩50119元、中國信託48965元、玉山銀行48763元、仁寶48429元、蝦皮購物48293元、中鼎47087元。 陳惠欣指出,2012年低於平均薪資的人數比率64.98%,此後逐年擴大,2019年升至67.72%,2020年略升至67.88%,近年已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上班族所領的薪水,低於平均薪資。 勞動部將薪資區分為10等分分組,分析高低薪資差距,觀察第9十分位數與第1十分位數差距,全體初任人員為2倍,大專1.6倍,研究所為2.2倍。
婦女新知基金會祕書長覃玉蓉則說,教保產業的問題在於公幼跟私幼的薪資兩極,原本教保員只要考上公立就能享有公務人員的保障,但近幾年政府受限於員額限制,教育部不斷增加公幼約聘進用名額,不再聘用正式員額,連帶使得公幼教保員的勞動條件連帶下滑。 而這樣的現象不僅發生在幼教圈,同屬教育服務業的國中小代理老師以及高教兼任教師也都是面臨類似的處境,導致教育服務業的薪資不斷下滑,勞動條件惡化。 辛炳隆分析,由於財稅所得資料是只要有報稅的人都納入,並未將部分工時者跟全職工作者分開,因此只要是部分工時者越多、全職工作者越少的產業,薪資便越低,像是餐飲業、藝術服務業及零售業等,還有以幼保、託兒所、安親班為主的教育服務業同樣是低薪長工時的代表。 薪資分為「經常性薪資」及「非經常薪資」兩種,前者指的是一般認知的「月薪」,即每個月都能領到的錢,包含本薪、按月給付之固定津貼及獎金等等;後者指的則是非每月固定領的錢,如加班費、年終獎金、績效獎金與全勤獎金等等。 相較於其他月分,第一季的1~3月正值年終獎金發放時期,若採用納入年終獎金的「總薪資」來看,自然會得到大幅高於一般月薪的平均薪資。
平均薪資: 月薪3萬贏過多少人?一張表告訴你薪水「低標、均標、前標」
根據財政部的薪資報告,臺灣2015年平均月薪為4.78萬元,中位數薪資則為3.51萬元,若與主計總處公佈的2015年薪資數據相比,平均月薪差距不大,但是薪資中位數,財政部資料比主計總處約少了5,000元。 數字出入的原因,在於兩者採用的統計方法及樣本不同。 但由於少算的加班費,伙食費,每個產業都一視同仁,所以用財政部資料來分析甚至比較各個產業薪資的高低,仍有其參考價值。 主計總處今(21)日公佈,2021年全球經濟回溫,出口成長暢旺,內需產業則受疫情衝擊,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包含經常性與非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為50.6萬元,年增1%,平均數為67萬元、年增3.02%,中位數對平均數比值0.756,低於2020年的0.771。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去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0.6萬元,相當於半數勞工的年薪低於這個水準。 雖然中位數連年成長,卻仍追不上平均數的增幅,更有超過68%勞工領不到平均薪資,反映我國薪資差距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