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艾石像10大好處2025!(小編推薦)

美國考古學家通過對各個時間段的花粉數量進行分析之後,清楚看出正是在建造石像的高峯期島上的植物急劇減少。 據估算,在拉帕努伊人日子好過的年代,島上的棕櫚樹總量可達1600萬棵之多,到1400年只剩下好幾千棵。 最常見的推論為:一千多年前住在島上的原住民,將這些石像視為他們去世的祖先,或是部落重要的人物,或是代表家族地位的象徵。 島上光禿禿的,植被稀疏缺乏,因此人們猜測,當時使用木橇和滾輪來搬運十項。

但是新研究注意到,有近400個石像都在採石場區域,一些石像配有加固結構被埋在地下,這看起來不像是以臨時存放為目的的行為。 人口估算在考古學中是一個較具爭議的課題,原因在於估算方法,如計算墓葬數和房屋數,並不可靠。 前者的問題在於並不是所有人於死後都擁有墓葬,且墓葬的保存與否也嚴重影響估算。 摩艾石像2025 計算房屋數的問題則在於考古學家無法確定同一層位的房屋究竟屬同一時期使用,或是有無法反映在年代數據上的短期差異,致使出現重複計算的誤差。 摩艾石像 另一種較間接但相對可靠的方法是利用碳十四測年瞭解當時人類活動的規模程度,並對照各時期的遺跡現象推估人口變化,但這種方法仍具有不確定性。

摩艾石像: 盤點臺灣4處必去「摩艾石像」打卡點!置身復刻版復活節島

統計結果顯示在接觸歐洲人之前,復活節島的人口應該是數千人,而不是歐洲紀錄裡的少於千人,在接觸初期島內人口數甚至還有所成長,摩埃石像其實在歐洲人登島後仍曾持續建造。 整體來說,島民的環境氣候適應策略其實是相當成功的。 「復活節島」位於南美洲智利以西約3600公里遠的南太平洋上,島上遍佈大大小小的人頭巨石的「摩艾」石像,是全球知名的千年世界遺產,早已成為觀光勝地,除吸引眾多觀光客前往,也是考古學家的考古園地。 摩艾石像2025 許多紀錄片和小說、百科全書和報導、學術文章和科普書籍,都反覆訴說著它的慘烈歷史。

  • 費奧多羅娃認爲,在一些老地圖上復活節島周圍還有其他一些島嶼,口頭傳說中都說這些島嶼是慢慢沉到水底下的。
  • 再往後發展,島上的居民就只能全部依靠農業了,從前農業是採集業的補充,可是現在芋頭、香蕉、甘薯這些素食代替了他們從前喫的肉食。
  • 不過從被推倒、摧毀的石像遺蹟,考古學家解開了巨石像的祕密。
  • 考古學家發現,大量棕櫚種子因老鼠的啃食而失去發芽能力。
  • 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奧火山採石場立志成的,然後再運到海邊。
  • 頭上套著鳥喙狀裝飾物,可能是保護頭面部的。

已經落隊約十分鐘,必須快步前行,所以沒拍攝幾張照片。 還算平整的山路走完,是一段陡峭的坡道,石階並沒鋪設水泥或木板,也沒扶手欄杆。 我一步步登上坡道,盡頭處就是用欄杆圍著的採石場,這裡有兩尊還沒完成的摩艾。 一尊仍嵌在山岩上,另一尊橫臥地上,大半被土石掩埋,四周長滿青草,可能已雕製完成,還沒運載下山。 摩艾石像2025 看完通加利基的摩艾石像,返回安加圖哈他,導遊說,先去拉諾拉拉庫山,回來再去上洗手間,我們這些老男人哪等得及!

摩艾石像: 好市多驚喜回歸「保暖單品」他等2年買到 網歪樓:好像裏長外套

對海爾達來說,這趟長距離木筏之行證明瞭玻里尼西亞住著劃舟的印加人。 儘管這無法說服專家,但他的理論確實賣出了五千萬本書。 摩艾石像 在後來的歲月裡,情況惡化成一場全面的霍布斯式戰爭,復活節島的島民甚至在別無選擇下人喫人。

  • 有些石像的頭上有一塊紅石頭,就像戴了一頂”帽子”。
  • 即便到了今日,這個太平洋小島依舊是地球上最令人費解的地方,驅使人們瞎猜了好幾個世紀。
  • 美軍隨即圍困拉包爾,阻斷其補及,但圍而不攻,日軍困守拉包爾直到戰敗投降。
  • 有些石像得送到十幾公里開外的地方,這也不是個輕鬆的活兒。
  • 而且,由於眾多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付出了不少勞動,對復活節島文明的研究必將會出現新的成果。
  • 島民沒有船逃脫;我們沒有火箭太空船帶我們離開。
  • 這裏隸屬於智利,但距離智利首都聖地牙哥2,340英里(3,766公里),坐飛機都需要6個小時的旅途。

在 15 尊摩艾之外,Ahu Tongariki 還有一尊特別的摩艾石像,他面向另一側,獨自孤獨地站立在不遠處。 這尊摩艾高 4 米,有一個特殊的稱號名爲“旅行者”。 他可能是全島名氣最響的摩艾石像,因爲他曾參與了兩個轟動世界的事件。 在拉帕努伊島上,Ahu Tongariki 可能是拉帕努伊出鏡率最高的一組石像,也是島上看日出的聖地。 但您也許不知道,這裏的 15 尊摩艾曾經全部都戴着“帽子 Pukao”,但如今僅修復了右數第二尊。 要知道,摩艾石像的平均高度是 4.5 米,也許照片上很難看出來,但實際視覺上非常震撼。

摩艾石像: 大溪花海農場 紅磚厝

從智利飛到復活節島大約需要四個小時,在這個金門般大的小島上只住了三千多人,有一千多個摩艾像。 Carl Lipo 摩艾石像2025 表示,這可能與1960年代所興起的環境變遷影響人口研究逐漸成為顯學有關,儘管這之間的相關性其實是植基於現代工業污染與氣候變遷,而不是考古證據。 現代人常下意識地假設古人的聰明才智不及於現代人,但從考古工作所反映的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過去復活節島島民其實瞭解環境永續對孤懸於海的島嶼的重要性,任何錯誤的資源管理策略都會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摩艾石像: 巨大聖誕老公公爬牆中!遍地摩艾石像還有雪人、麋鹿等著大家來捕捉,親子免費景點

海耶達爾1950年上島考察時,當時的儀器還相當簡陋。 據亨特説,他的先輩在編制年表時有不少欠精確的地方,經他修正後,島上開始住人的時間往前提了800年,而且島上的文明史也比過去認為的時間短。 利波認為,復活節島淪為波利尼西亞人殖民地的時間相當晚,大約在公元1200年。 為證明自己的實力,也為了恐嚇敵人,大家都爭相建造石像。

摩艾石像: 推薦閱讀

其次,就是島上絕大部分的鳥類滅絕了,因爲沒有了森林,鳥兒也不會來這做窩,僅剩的一些陸地鳥也被島上人喫光了。 也就是在公元1650年,人口達到頂峯2萬人的時候,復活節島上的棕櫚樹全部消失了。 除了棕櫚樹以外,其他幾種高大的樹木也都在這一時期全部消失了。 別忘了,這可是在採集狩獵的社會之下,一個100多平方公里的小島顯然是很難承受得住1萬多人口繁衍生息。 隨着科學(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技術)的發展,復活節島的神祕面紗逐步被揭開:復活節島上的一切都被厄運籠罩着,它或許叫“死亡之島”更合適。 沒有像樣的船隻,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這意味着這個島嶼將與外界失去任何聯繫,包括貿易、掠奪等,也包括不可能去遠海打撈更大型的魚類來補充食源。

摩艾石像: 大溪花海農場 蜂蜜屋|Hana熊幸福手作屋

不只破壞復活節島的文化遺產,更對象徵拉帕努伊人先祖的石像不敬,引發島民怒火。 但除了零星人禍,伴隨著觀光蓬勃、人口湧入,以及氣候變遷加乘的侵蝕危機,曾是世界最隔絕島嶼的復活節島,摩艾石像的保存也面臨其他新世紀威脅。 18世紀初期,最初踏上這塊土地的歐洲人看到這些石像後大爲震驚。 巨大的石像有些高達幾十米,重達82噸,幾乎是遍及全島。

摩艾石像: 復活節島石像景區介紹

他們使用人力將木棍依靠石頭作爲支點,經過 18 天的努力逐步將其抬高,正是這個開創舉動啓發了後續其他石像的重建。 歷史學家認爲,摩艾石像被豎立起來之後,人們會舉行一場儀式並在安上眼睛,而摩艾石像會在擁有眼睛後被“激活”,擁有投射祖先精神力量的能力,能夠保護村落,這也是摩艾石像幾乎全部面對着內陸的原因。 在採石場的南端,這裏有一尊摩艾石像和周圍所有的都大相徑庭,甚至如果不說他也是摩艾,您一定會認爲他是一尊另外的雕塑——Tukuturi Moai,全島唯一跪着的摩艾石像。

摩艾石像: 復活節島石像景區介紹

將摩艾做成跪姿,必然有它的意涵,只是我們不明就裡而已。 看過阿那凱那的七尊摩艾石像,搭車前往島嶼東南方的安加圖哈他(Hanga Tu’u Hata),這裡有一羣當地建築式樣的草屋,儼然是個小村落,裡面有餐飲店、賣紀念品的小店,也有洗手間。 這裡有兩條小路,一條通往海濱的通加利基(Tongariki),一條通往拉諾拉拉庫山(Rano Raraku)。 首先,人們賴以爲生的海豚沒有了,因爲沒有木材能夠建造新的船去深海捕獵海豚,這種食物是島民的主要蛋白質來源。

Piro Piro Moai 是已經完工的石像中最高大的,總長達到 11.5 米。 如果您覺得他看起來沒那麼高,那是因爲他還有一大半身體埋在地面以下。 探險家 Thor Heyerdahl 曾挖掘石像下方的泥土並發現了這個祕密。 紅磚厝的復古老厝適合拍照打卡,特別有舊時代的老文青韻味,右邊是可愛動物區,但我們只看到凌亂、有異味的小兔區。 白色之戀是美食販賣部,可買到摩艾冰棒、摩艾雞蛋糕、飲料、瓶裝水、茶葉蛋、熱狗、冰淇淋、飼料(有可愛動物區),每樣都可以用商品消費抵用券,像我買瓶裝水$25折1張10元就是$15,買一顆茶葉蛋也可以抵(原價20元)。

摩艾石像: 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庇佑族人的神│環球科學札記(

在某個長期被神話和謎團所遮蔽的遙遠島嶼上,前面幾章所洞察的道理得以合而為一。 因爲過去日本的吊車廠商曾致力於復活節島摩艾石像的修復,作爲感謝的象徵,開始了世界首次復活節島公認的複製品製作。 因為大部份石像身體隨著歲月的流失,都已經完全入土,只剩下頭部留在地面,所以燒黑的石像更加慘不忍睹,讓當地人心疼至極。 原則上說,石頭並不怕野火的焚燒,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安排對當地進行檢測,看看怎樣修復被燒黑的石像。

多半摩艾石像只有頭,也有不少石像有肩膀,手臂還有軀幹和下半身,這些其他身體部分現在慢慢地被挖掘出來。 摩艾石像的意義至今仍然不明,但是有不少關於這些石像成因的推論。 看完火山口,搭車前往島嶼北岸的阿那凱那(Anakena)。

摩艾石像被認爲均是按照委託雕刻它的酋長形象打造的,石像越大,說明這名酋長的地位越高。 這也意味着更大的石像,需要更多的勞力與材料才能完成。 因爲島上越來越多的人力與物力全被用於摩艾石像的製作當中,這樣一個不良循環可能是導致島上森林被砍伐與民衆內亂的誘因。

摩艾石像: 摩艾石像竟然有下半身?!!

散落在拉諾拉拉庫採石場大量處於雕刻的各個階段未完工的摩艾石像,全島絕大多數摩艾石像都是在這裡雕刻的。 圖/Wikipedia從跪姿摩艾處下坡,較上坡艱難、危險。 土石鑿出的簡易石階,腳踩下去常有滑動的感覺,且石階的間距有大有小,必須格外小心。 我一直謹記前幾天登山家林老師的演講,山難百分之八十發生在登頂之後。 這時得趕緊追上導遊,還好殿後的領隊就在前頭,手持旗子的導遊也遙遙在望。 這才鬆一口氣,已可在集合時間登上遊覽車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